導航:首頁 > 骨質增生 > 眼眶骨質增生

眼眶骨質增生

發布時間:2020-08-03 03:44:49

1、頸椎骨質增生、過敏性鼻炎

你好!骨刺,又稱骨贅,就是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退行性變化;系關節軟骨退變引起新生骨增生的慢性骨關節病。好發於中老年人,骨刺多發於負重關節部位,如椎體、四肢關節、跟骨等負重關節。 原發性退行性骨關節病,正常軟骨是由軟骨細胞及基質構成,而基質由蛋白多糖構成的硫酸軟骨素和包埋其中的膠原纖維組成。軟骨中硫酸軟骨素含量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致使膠原微纖維分解,軟骨產生老年性退變。 繼發性退行性骨關節病,如外傷、勞損、先天性關節畸形、局部骨組織缺血、內分泌失調和神經性障礙等引起。多見於青壯年、單關節受累、某些負重操作受外傷等人。退變軟骨不光滑、變薄、脆弱、蟲蝕狀缺損、最終完全消失、露出骨端,由於修復,骨端硬化,關節邊緣形成骨贅、關節面粗糙不平,進而因局部血管增多而產生骨質疏鬆,關節韌帶附著部位可增生、鈣化和骨化。骨刺的臨床表現與骨刺形成的部位有關。頸椎的骨刺,可壓迫頸叢神經,引起頸、肩、上肢麻木、無力、疼痛,有時疼痛較劇烈,似刀割、電刺並向上肢遠端及頭枕部放射;腰椎的骨刺有壓迫坐骨神經的可能,在彎腰、咳嗽、打噴嚏時可引起腰部、臀部沿大腿後側向下肢放射的劇烈疼痛,跟骨骨刺則出現足跟疼痛,在雙足著地負重時疼痛加重。祖國醫學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虛虧便會筋骨痿軟,出現腰膝酸軟,四肢無力。 目前西醫治療骨質增生骨刺病症,多選擇手術治療,此類病症的高復發性使手術療法具有相當局限性;而且患者的治療痛苦突出。手術費用也是相當高,頸腰椎手術更難風險極高。在醫學界,許多醫學工作者甚至認為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特徵,認為不是獨立的疾病,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代償反應。由此認為這種退化是不可逆轉的,無法達到根治也沒有必要強求根治。------可以採用中醫外用的葯水外塗滲透治療,有什麼不清楚的 可以加我咨詢!。

記得採納啊

2、請問嚴重的脊椎病患者(骨刺壓迫到了骨髓)動手術風險大嗎?

1)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也稱理療:葯物離子主要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進入皮內或經粘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粘膜組織,其生理治療作用除電流作用外,主要由導入葯物離子的葯理特性決定,直流電葯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葯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葯物為液體,易揮發,葯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2)紫外線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殺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進傷口癒合作用;(5)脫敏作用;(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3)按摩與牽引: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4)針灸: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5)西葯治療: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葯物,常採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葯;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葯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
6)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7)中醫中葯治療: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葯又無較理想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中葯治療本症,方法各異,豐富多彩,取得了很大進展。療法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葯、丸葯、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不論內治、外治都有一定療法,但見效較慢,需要一定的時間。

關節炎概述及其治療
陳順樂,男,71歲,現任亞洲太平洋地區風濕病學會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風濕病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內科教授。臨床免疫風濕病學科主任。

關節炎表現變化多端
關節炎由炎症、感染、創傷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嚴重者還可出現關節畸形及關節活動范圍縮小等。然而,關節炎並不單是局部關節的問題,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廣泛甚至是全身性的疾病,病程復雜多變,病機深奧莫測。

因此,關節炎病人除了出現一些關節的局部症狀外,還常伴隨千變萬化的其他症狀,如發熱、咽痛、乏力、肌肉酸痛、口眼乾燥、面部紅斑、復發性口腔潰瘍、腹瀉、尿路刺激症狀等,有的甚至伴有腎炎、貧血、神經精神異常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也可同時發生,往往被病人忽視,但這些伴隨症狀都是醫生診斷其他疾病的重要線索。如有許多關節炎病人常伴有各種皮膚病變,如面部蝶形紅斑可提示紅斑狼瘡、皮膚銀屑疹可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眼眶周圍水腫性紫紅色斑可提示皮肌炎、皮膚增厚變硬可提示硬皮病、環形紅斑可提示風濕熱等。走出治療的誤區

目前有不少病人錯誤地認為關節炎只是單純的關節發炎,關節疼痛時,吃幾片止痛葯就行了,並未意識到關節以外的全身變化,對關節炎的治療存在著不少誤區。

誤區一隻知關節疾病,不知全身危機。很多關節炎病人不了解關節背後隱藏的可能危機,因而延誤就診,以致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林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病人。他反復腰背部酸痛不適已有三年,自以為是腰肌勞損,服一些止痛葯後疼痛有所好轉,未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近一個月來感到彎腰、下蹲困難,才來醫院風濕科就診。檢查發現,他的腰椎、胸廓活動已經受限,常規 X線片檢查顯示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雙側骶髂關節及髖關節已明顯破壞,病人已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給生活及工作帶來不便,生活質量將大打折扣。還有不少強直性脊柱炎病人,誤以為這些症狀是椎間盤突出或坐骨神經痛所致,沒有及時就診,從而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

因此,對關節炎病人來說,要盡早明確診斷,並對症下葯,合理治療。當出現關節炎症狀時需及時就診,配合醫生做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血常規、血沉、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X線檢查等。這些檢查對正確診斷疾病。判斷疾病的活動性並指導治療很有幫助。如果還伴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熱、皮疹、胸悶、氣急等,則更要引起警覺,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誤區二胡亂用葯,錯失良機。有些病人將鎮痛葯作為治療關節炎的法寶。殊不知,這些止痛葯往往只能緩解疼痛症狀,非但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還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現一些嚴重並發症,嚴重者早期即可出現骨關節的破壞。也有的病人同時服用幾種止痛葯,導致出現胃腸道、肝臟等副作用,甚至出現消化道潰瘍和穿孔,危及生命。

對關節炎病人而言,要取得良好的療效,必須在醫生指導下 進行正規治療,每一種關節炎的治療都應有合理的治療方案。如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不單是用止痛葯減輕疼痛,還必須聯合應用其他葯物(如氨甲蝶吟、柳氮磺胺吡啶、青黴胺等),並輔以其他綜合療法,才能控制疾病的發展,保護關節和肌肉功能,提高或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誤區三不遵醫囑,治療不規范。有些病人不按醫囑堅持服葯,也沒有定期到門診隨訪,一旦症狀有所緩解,就自行停葯,導致病情反復。我們知道,很多關節炎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及強直性關節炎等需要長期治療,定期隨訪。醫生一方面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治療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了解病人有無葯物副作用,一旦出現了副作用,可以及時處理,以免發生不良後果。因此,關節炎病人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准備,積極配合醫生,定期隨訪。

由於關節炎病人的發病原因及機理不同,臨床表現及治療措施也因人而異。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對關節炎病人應該進行綜合性治療,包括飲食、教育、物理治療、葯物、鍛煉、手術等多方面。我們還應大力普及風濕病學等基本知識,使病人了解疾病的病程及預後,理解治療的意義,調動治療的積極性,保持樂觀的精神。

1,類風濕關節炎。首發「症狀」多為對稱性小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常伴有全身不適和乏力。一般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然後發展到慢性持續性對稱性多個關節炎。常被累及的部位有雙手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其他關節如肘、肩、膝、踝、腳趾關節等也易被累及。

2,強直性脊柱炎。多在40歲以前發病,男性多於女性。病人一般早期出現下腰部及臀部疼痛,晚期可發生脊柱強直。關節疼痛常始於下肢大關節如髖、膝、踝等,多為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病變是其突出的表現之一。

3,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的關節病變,多見於中老年人。發作隱匿,關節疼痛常累及膝、髖、脊柱及雙手遠端指間關節。具有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晨起關節僵硬,鍛煉後能改善的特點。

久痛風性關節炎。多見於男性,以急性單關節炎症為主。發病前一般無症狀,起病急驟,病人多有午夜足痛驚醒史,腳大拇趾(第一跖趾關節)是好發部位,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劇痛難忍。

中老年女性易患膝骨關節炎

門診中,因膝關節疼痛來看醫生的患者越來越多了,且以中老年女性為主。「我是不是得了風濕性關節炎?」「我的膝關節痛會不會變成類風濕關節炎?」「我活動膝關節時,為什麼發出喀嚓、喀嚓的響聲?」……雖然提出的問題不同,但看得出大家都為自己的膝關節疼痛而焦慮不安。

這些患者的症狀大多相似:膝關節酸痛,活動不靈活;清晨起床或久坐後覺關節僵硬疼痛,稍稍活動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過久又覺關節疼痛需坐下休息;上台階費力,下台階腿軟;下蹲困難,有時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會聽到「喀嚓,喀嚓」的摩擦音;活動過度膝關節會腫脹疼痛加劇。如果做膝關節 X線攝片檢查,報告往往顯示「骨間隙變狹窄,有骨贅形成(或有骨質增生)」,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長骨刺」了。結合臨床表現和X線攝片結果,醫生會做出「膝骨關節炎」的論斷。

膝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致軟骨丟失、破壞,伴有關節周圍骨質增生反應的疾病,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女性45歲以後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關節軟骨代謝減弱,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長期慢性關節勞損、膝關節負荷加重是引起該病的又一病因,而需經常站立、行走的職業如紡織工、售貨員等,多為女性,加上中年女性特別在絕經後大都發胖。因此,膝骨關節炎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多於男性且發病年齡比男性早。近年來,膝骨關節炎發病率在退休後熱衷於體育鍛煉的女性中有所增加,這可能與過度的膝關節活動有關。

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是從補肝腎入手。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肝腎同源,筋骨相連。腎精盛,骨髓充,可供骨之營養使骨堅實;肝藏血,供給筋骨活動所需血液使之屈伸靈活。女子中年以後肝腎精血逐漸虛弱,絕經以後肝腎功能更衰,筋骨失養。 筆者在臨床上以補月於養血柔筋為法。自擬補肝養血柔筋湯治療女性膝骨關節炎:取當歸、川芎、白芍、雞血藤、杜仲、續斷、牛膝等諸葯合用,以養血柔筋,強筋壯骨,舒筋活絡止痛。補肝養血柔筋為治療該病之本,再根據症狀加減,如疼痛甚、遇冷加重者,加附子、烏頭、細辛等;遇熱加重者加白花蛇舌草、忍冬藤、虎杖等;關節腫脹者加防己、蜂房、炒山甲等。水煎服,日一劑,三星期為一療程,一兩個療程後大都取得滿意效果。

中年女性平時可服用一些補腎養肝的中成葯如滋補肝腎丸、益腎堅骨丸等,對膝骨關節炎的防治有益。局部理療或敷一些具有活血祛風止痛作用的膏葯,對緩解疼痛有一定幫助。

有些人患了膝骨關節炎後擔心今後會殘廢,以為必須鍛煉才能保持關節功能;有人認為得這病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減少造成的,只要多活動就能減輕疼痛,越蒲越要活動。於是,他們忍著疼痛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活動膝關節,甚至長途步行1—2小時或去登山、跑步。還有人利用健身器材達到強化膝關節運動的目的。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過度的活動使關節軟骨磨損加重,可誘發滑膜充血引起關節積液。上下台階、跑步都使關節受力加大,這種鍛煉只能使關節疼痛加重。即使是那些本無關節疼痛,僅有X線攝片發現「骨刺」的患者,這樣鍛煉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關節疼痛甚至關節積液。因此患了膝骨關節炎需要休息,當然不能走極端,因為完全休息不動,肌肉會因廢用而萎縮。應適當運動以保持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

正確的做法
多曬太陽,注意防寒濕,保暖,使膝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疼痛緩解後,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鍾。盡量減少上下台階、跑步等使膝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不得已上下台階時最好扶樓梯或手杖。不要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更不要盲目地做反復屈伸膝關節、揉按髕骨、抖晃膝關節等運動。鍛煉股四頭肌功能,讓股四頭肌強壯有力,可減輕膝關節疼痛。適合於中老年人的具體鍛煉方法是:坐位或仰卧位,將膝關節伸直,綳緊大腿肌肉,足向頭部背屈,同時綳緊小腿肌肉,每次堅持三四秒,每分鍾做10次,連續做三四分鍾。每天可做三四遍。

3、休息不好,頭痛,右眼上眼皮下垂該做哪些檢查?

去神經內科看一下,可能是面神經的問題,做個頭顱的zdCT,必要的時候要做核磁,
手術後無好轉的話建議在去耳鼻喉科復查一下,看看版鼻竇里是否又有炎症了,鼻竇炎會引起偏頭痛,

眼皮下垂屬於神經系權統的症狀,建議及時的去神經內科檢測一下。

4、關於頸椎內腫瘤的手術後的病情發展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包括頸椎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改變。其可使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受損害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輕者頭、頸、臂、手、上胸背、心前區疼痛或麻木;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截癱、偏癱、大小便失禁。此外,還可有頭昏、頭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霍納氏征、發作性粹倒、聲音嘶啞、咽部異物感、吞咽障礙及嘆息樣呼吸等,又稱為頸椎綜合征。由於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從而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多見於年齡偏大者。檢查方法:X線、磁共振(MRI)、CT、肌電圖、體感誘發電位(SEP)等。根據病理變化,頸椎病可分為五型:(1)脊髓型,此類型病人進行手術比例較高。(2)神經根型,98%以上病人可以通過牽引療法等非手術治療治癒或明顯好轉。(3)椎動脈型,大多數病例都可以通過牽引及頸部制動等非手術療法治癒或明顯好轉。(4)交感神經型,絕大多非手術可治癒。(5)混合型,針對具體情況,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經過非手術療法治癒、自愈或明顯好轉。
頸椎病的病因:(1)先天因素,如先天性頸椎管狹窄、先天性頸椎畸形等;(2)慢性勞損和退化;(3)急性損傷。而以慢性勞損為最常見原因,從這一點來說,頸椎病是可以預防的。
急性的頸椎外傷,如外力等造成頸椎輕度骨折,使頸椎產生輕度移動及頸部嚴重挫傷,可造成頸椎間盤的損害、局部軟組織受損產生水腫、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而產生頸椎病症狀。
慢性勞損和退化與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及不良的生理姿勢有關。如刺綉、縫紉、謄寫等需長久低頭的工作,或睡眠時枕頭高度不合適等,可引起頸部關節囊、韌帶等鬆弛乏力,從而加速頸椎的退變而逐步發生頸椎病症狀。
頸椎病的病理生理過程相當復雜.其發病因素多種多樣。但下列因素在頸椎病的產生和復發中起著重要作用:
1.年齡因素:就像一台機器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發展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基礎。另外,小關節和各種韌帶的退變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范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反復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另外,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傷: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病人往往在輕微外傷後突然發病,而且症狀往往較重,合並骨折、脫位者則給治療增加困難。
4.咽喉部炎症:當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時.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5.發育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者更易於發生頸椎病,而且預後也相對較差。
6.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種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體融合、顱底凹陷等情況都易於誘導頸椎病的發生。
7.代謝因素: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人體代謝失常者,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往往容易產生頸椎病。
8.精神因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動和發脾氣,頸椎病的症狀也更為嚴重。
病理變化:可有頸椎間盤退行性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而向四周膨出或髓核疝出,可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變性,使神經根管及椎管容積變小,小關節及鉤突關節退行性變致小關節脫位可造成頸椎退行性滑脫。後一種情況最常見。

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普遍且年齡較高,多在50-80歲,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 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等症狀就診。臨床上常伴有神經性型頸椎病症狀。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9.44%。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第6頸椎以上的頸椎。常因外傷、勞累等使頸4~5和頸5~6椎水平的鉤椎關節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後伸性椎體半脫位使上關節突向前滑脫,或關節突骨刺,或後側型頸椎間盤脫出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可引起頸周圍軟組織痙攣、炎症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一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發生痙攣,而且還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引起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障礙而致病。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原因有:①血管痙攣, 管腔變窄;②先天性血管變異,管腔狹窄;③管壁炎性變增厚,內膜損傷;④血液瘀滯,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滯度增加;⑤血管退變或硬化等。
部分病人有椎動脈畸形,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發生痙攣時即可受壓而狹窄;或者一側的椎動脈管徑很小,對側椎動脈出現痙攣或壓迫時則引起供血不足;環樞椎也是本病的好發部位,因為環樞椎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其本身血流不暢,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壓迫則影響血液循環;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動脈,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
位於腦橋的前庭神經核以及內耳的迷路器官,其營養動脈皆由椎一基底動脈系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動脈痙攣,可導致前庭中樞性損害,包括前庭神經顱內部分、前庭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出現:①眩暈較輕,或呈假性眩暈的症狀,起病較緩慢,症狀亦較持續。②分離性偏斜的客觀體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誤試驗方向和星跡試驗方向一致。③不一定有耳蝸症狀,如果有,一定也會有其它顱神經核或傳導束受損害的症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的其它體征。
竇椎神經是脊神經和交感率纖維的混合支,屬感覺性及血管運動性神經支,由各脊神經分出,通過椎間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機械壓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現頸部疼痛,椎間盤性疼痛或韌帶組織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發生瞳孔散大、體位失穩、聽覺障礙及頭痛等後頸交感神經綜合征。
中醫認為頸椎部是經絡聯系人體臟腑器官和氣血流通的一個樞紐,頸椎病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關系最為密切。而頸部操作受累,感受風寒濕邪,老年退行性變的關節增生,血氣兩虛,炎症刺激,均可導致這些經脈失調,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陰虛肝風內動,血少腦失所養,精虧髓海不足的眩暈。其次,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
一、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表現如下。
頭痛:系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使側支循環血管擴張而引起的一種血管性頭痛。常發作性出現,可持續數分鍾、數小時或更長些,在發作期陣發性加劇。晨起、轉動頭頸部及乘車時症狀加重。疼痛多為一側,在右頸枕部或枕頂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脹痛,常由頸後部開始,向耳後及枕頂部擴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過性發黑、閃光視等先兆。常伴有惡心、嘔吐、出汗、流誕以及心慌、憋氣、血壓異常,或面部、硬齶、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癢及異物感等。
枕大神經病變是引起頭痛的常見病因。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枕大神經,臨床上椎動脈痙攣缺血引起枕大神經缺血時,可出現枕大神經支配區的頭痛症狀,疼痛性質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枕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灼熱感,少數患者患部呈現痛覺過敏,觸及患部頭皮時疼痛難忍,甚至觸碰頭發即感劇痛。斜方肌由副神經周圍支支配,該神經起於上5~6個頸節,其根性病變或該肌外傷後可引起斜方肌痙攣,從附麗於枕骨鱗部的斜方肌腱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經支,由於受到擠壓而出現症狀。環椎或樞椎發生旋轉移位時可使從其椎弓間穿出的枕大神經受到損傷或刺激而出現頭痛,該神經局部有壓痛。
眩暈:椎動脈型頸椎病最常見的症狀。眩暈有:①自身或周圍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轉的幻覺;②身體站立不穩,搖晃自感地面移動;③物體傾斜、下陷等。往往在變換體位、頭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誘發或加劇。發作時間長短不一,可極短暫,也可持續數小時或更久。可伴有耳鳴、聽覺減退或漸進性耳聾等。極少發生眼球震顫。有的患者在轉動頸部時忽感下肢發軟而突然摔倒,發病時多無意識障礙,在短時間內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這是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發病時的一個特點,可和其它腦血管病變相鑒別。
視覺症狀:主要為大腦後動脈缺血所致。由於頸椎病變引起椎一基底動脈系痙攣,繼發大腦枕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損所致視覺障礙,輕者視物模糊不清或有復視症狀,常為發作性視力減退,眼前閃光、暗點、視野缺損或失明、幻視等。因為椎動脈借後交通動脈與頸內動脈系統相連,亦可出現反射性視網膜動脈痙攣,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張力變化,如眼底靜脈擴張和動脈變細,頸過伸時尤為明顯,或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炎等。某些頸椎病患者,可伴發眼瞼痙攣、結膜充血、角膜感覺減退甚至形成潰瘍、淚腺分泌障礙、球後視神經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神經根型症狀:由於局部解剖關系,臨床上常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可合並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症狀,或交感型頸椎病變的症狀,出現更復雜的病理變化,應認真進行鑒別診斷。
其它症狀:少數病例可有發作性意識障礙症狀,如在某次頸部過度旋轉或伸屈時,突然感到頭暈眼花和劇烈頭痛,並很快發生暈厥乃至昏迷。數分鍾即好轉,其發作後可有嗜睡及精神改變。少數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無力而跌倒,但神志正常,跌倒後可很快爬起繼續行走,或過度轉動、猛然回頭等出現摔倒。偶有發作性咽部痛,並伴蟻行、刺癢及異物感,甚至出現乾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發嗆及咽反射減弱等症狀。
體征方面,發病時頸部活動受限,作頸部旋轉或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部分患者在患側鎖骨上聽診檢查可聽到椎動脈由於扭曲、血流受阻引起的雜音。後頸部拇指觸診常查到患椎向一側旋轉移位,棘突及移位的關節突關節壓痛明顯。
二、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依據
1.頸部有慢性勞損或有外傷史,在患者後頸部觸診檢查,可發現部分患者上頸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雜音。發病時頸部功能活動受限。
2.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於頭頸部體位改變引起眩暈、惡心、頭痛,或視力減退、耳鳴、耳聾、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如長期供血不足,可出現小腦及大腦枕葉損害的症狀(腦性輕癱、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復雜的中樞神經損害症狀)。
3.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性摔倒 患者作頸部幅度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可引起眩暈或體位性摔倒;壓頭試驗陽性。
4.頸椎正側斜位X線片顯示,患椎可有病理性變化或旋轉性移位。排除骨折、脫位、結核、腫瘤等疾病。
5.其它檢查 如腦血流圖、肌電圖、心電圖、血脂、眼底、尿等檢查,必要時作椎動脈造影。
鑒別診斷
(-)內耳綜合征(美尼爾綜合征) ①常突然發作,為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的錯覺,發作刺激性(如光線、情緒波、動等)加重;②嚴重時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多等迷走神經症狀;③發作時間持續,多在l~3天內逐漸緩解,為反復發作,間歇期一般無症狀。
(二)良性陣發性眩暈 常為外傷、耳病、年老、噪音性損傷及使用鏈黴素過敏,使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變性、移位(地心引力作用)所致。鑒別:①常見50~60歲婦女;②睜眼作體位查出位置性(3~6秒鍾後出現)眼球震顫;③病檢為良性,可有復發。
椎動脈型頸椎病康復治療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病期長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應用如下方法:
(一)手法康復治療 患椎移位、關節囊腫脹、頸椎失穩、頸肌緊張、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及其它軟組織的炎性變是引起病人眩暈等症狀的重要病因。關節囊炎性腫脹和頸肌緊張疼痛,頸功能活動受限,常由於患椎移位,頸椎內外平衡應力失調引起,需要及時進行手法復位,糾正頸椎正常解剖關系。手法可松解頸部軟組織,解除患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恢復頸部功能正常及頸肌肌應力平衡,解除椎動脈受壓,是康復頸椎內外平衡應力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手法有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斜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側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提搬復位法、仰卧手法牽頸點推旋轉復位法和自體手法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應注意辨證選用。
(二)頸椎牽引康復治療 頸椎牽引能糾正頸椎失穩、頸椎骨關節移位、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狹窄,解除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平衡頸部肌應力,康復頸部神經血管,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種好方法。臨床上常用布兜頜枕頸椎牽引,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後凸者,應仰卧加頸枕牽引;頸椎生理弧度正常可端坐位牽引。牽引重量脾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經3次手法復位後症狀消失,30天後照斜位片,椎間孔正常。隨訪1年零8個月、無復發。
討論:該病例為創傷引起,由於長期無對症治療而發生椎動脈型頸椎病,根據眩暈、頸肩部疼痛症狀、神經根刺激征、頸3棘突移位、X線片檢查所示及椎動脈造影檢查可確診。頸3移位較常見,部分病例頭部症狀可由於上頸段頸椎移位所致。頸3棘突位置較深,應注意樞椎棘突下後緣的指診檢查,需作雙側對比,有時移向一側的棘突部張力較高。而頸3棘突移位,其關節突後緣呈雙邊影,棘突稍上移,是頸3有旋轉移位,經對症手法治療及結合中醫辨證治療後症狀消失。

療效觀察
廣西桂平市中醫院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1989年以來,辯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3例,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在213例中,男92例,女121例。35~49歲22例,佔10.33%;50~8l歲191例,佔89.67%。環樞椎關節半脫位20例,樞椎橫突旋轉偏移18例,頸3移位60例,頸4移位81例,頸5移位17例,頸6移位10例,頸7移位7例。其中頸椎移位較多在頸3、頸4共141例,佔66.73%。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曲度改變。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年2個月,平均21.5個月。患椎手法復位治療1~5次者112例;佔52.58%,6~10次101例,佔47.42%。治療時間在6~10天者66例,佔30.99%;11天~25天132例,佔61.97%;26~40天15例,佔7.04 %。
(二)療效評定標准
優:病人眩暈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復正常工作。
良:病人眩暈症狀明顯減輕,勞累時有輕度症狀,不影響一般工作,平時無明顯症狀。
有效:病人眩暈症狀減輕,可做家務勞動。
差:病人臨床症狀不減輕或稍減輕。
(三)治療方法
(四)治療效果 優184例,佔86.38%;良20例,佔9.38%;有效5例,佔2.36%;無效4例,佔1.88%。優良204例,佔95.76%;有效209例,佔98.12%。
(五)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急性發作期或患椎椎管明顯狹窄時,應手法點穴止痛及松解頸部軟組織後,進行手法整復患椎,然後作頸椎牽引治療或結合穴位注射及痛點封閉治療。對老年患者應在辯證的基礎上局部和整體兼顧,中西醫結合治療,並結合康復治療的其它方法,對症選擇應用與積極作頸肩操等功能鍛煉效果較為滿意,本組病例優良率為95.76%,總有效率為98.12%。
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症狀為一種平衡感覺障礙所致。 通過平衡儀檢查,可反映人體重心偏移的形態和程度。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此種對比檢查,可作為病人療效觀察的驗證。
臨床應用倪文才的方法,用北京青運儀器廠生產的PHY-I型人體平衡儀對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病例進行檢查,結果如下:
1.睜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1.42士10.68厘米,復位後降為9.82士 8.86厘米,說用偏移程度好轉。
2.閉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6.98±10.41厘米,復位後降為13.26t8.21厘米,說明偏移度明顯好轉。這個試驗與倪文才的試驗數值基本相同。
對100例有臨床症狀的病人,在手法復位患椎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檢查對照,復位治療後全部病人的血管徑增粗或毛細血管內紅細胞流速增快;用500倍顯微鏡在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流速檢查對照,結果復位治療後98例的血流速度增快而症狀減輕,2例血流速度稍快而症狀稍減輕,驗證了患椎移位引致的腦干或迷路供血不全是造成前庭系功能障礙的因素。
以上驗證,說明頸椎移位及軟組織損傷、退變是引起發病的重要病因,而中醫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獨特之處,可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其他各型頸椎病的症狀及其治療和預防:
1.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四肢無力、僵硬、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2.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淺感覺遲鈍、肌力減退、反射弱;3.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痛、頭暈等腦血管痙攣症狀及眩暈、惡心、耳嗚、視物不清等腦缺血症狀;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霍納氏綜合症、心動過速或過緩、雙上肢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肢體少汗或多汗;5.混合型頸椎病有上述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常見的頸椎病是三種類型即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混合型。
頸椎病症狀錯綜復雜,主要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正因為頸椎病症狀的復雜性、多樣性,加上認識的模糊,本病經常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從而延誤診治。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診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治療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尤其是手術療法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目前除各大醫院外,少數二級醫院也已逐步開展頸椎病手術治療的探索。
頸椎病的診斷:X線攝頸椎正側位像、頸椎CT或MRI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應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椎管內腫瘤、梅尼埃綜合征鑒別。
頸椎病的治療:(1)卧床,減少頸椎負荷;(2)頸椎牽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他型慎用;(3)理療按摩;(4)注射醋酸氫化潑尼松等局封,口服有神經、血管功能調解葯物及消炎止痛葯物,中葯有丹參等制劑,西葯有鈣拮抗劑等;頭暈明顯時應用止暈的葯物,如H1受體拮抗劑可應用;(5)手術:適用於反復非手術治療無效及有明確骨髓、神經根、椎動脈、食道受壓者。
續述治療頸椎病時可選用的口服葯:
服用西葯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鬆弛,以減輕肌肉對局部病灶處的牽拉,有利於局部損傷病灶的修復。劇烈的疼痛不但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影響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機能的紊亂。因而對這類患者在進行確定性治療之前,也可先服用適當的鎮痛葯物。
(1)阿斯匹林 有解熱、鎮痛、抗風濕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頸肩痛。使用比較安全,但常可出現胃腸道反應。
(2)布洛芬 屬於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熱止痛、抗風濕作用,胃腸反應輕,可以代替阿斯匹林。近年來其緩釋膠囊芬必得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3)氯唑沙宗片 本品為中樞性肌肉鬆弛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突觸通道而產生肌肉鬆弛效果。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手術 頸椎病的手術指征:
頸椎病治療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需要手術治療的不過10%。說到手術治療,不可輕舉妄動。因為頸部解剖結構復雜,生理作用重要:支撐顱腦;供應大腦的血液由此輸送,不能夠引起血管和神經有任何出格的差錯!

5、眼眶骨頭突出

你是男孩嗎?有些男孩到發育20至25歲眉毛骨zd會明顯凸出,女孩很少有這種情況。
有些人說凸出內眉心骨的人聰明。也有可能性眼睛患眼疾,眼睛凹進去那眉骨就明顯凸了(遠視)。
建議到五官科檢查-下,如果視力沒問題,凸出眉容心骨是正常。

6、怎麼治療「眼眶的骨纖維增生」?

骨纖維異樣增殖症。

它是以形成散在編織骨為特徵的骨內纖維組織增殖病變,呈單骨性或多骨性,常引起局部骨質軟化、畸形、病理性骨折等。有些病人並伴有皮膚色素沉著或內妥泌失調等全身症狀,後者稱為Albright綜合征。

本病臨床較為常見。可分三個類型,①單骨性最多,②多骨性次之,③Albright綜合征最少見。兒童期發病,但常在青年或成年才作出診斷。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1:3。Albright綜合征好發於女性。單骨性者好發於股骨上端、脛骨、肋骨或頭顱骨,其他骨胳亦可發生。多骨性者好發於同側肢體,尤以下肢較為多見。

至今該病原因不明,只有學說。

①單骨性者,一般無症狀。由於負重影響,累及股骨上端,引起跛行及間歇性疼痛等症狀。病變部位淺者,局部可捫及一骨性腫塊。

②多骨性……

③Albright綜合征……

X線是主要診斷的檢查

單骨性者需同孤立性骨囊腫,骨巨細胞瘤,非骨化性纖維瘤內軟骨瘤鑒別。

單骨性者的治療,只要病人長到成年後病變常常自行靜止,且很少有新病灶發生。因此對無症狀的典型病倒,無需治療,但要嚴密觀察及預防病理性骨折。

如要根治還得手術(刮除植骨術),沒有保守治療的報道。從你文中看,你是典型的單骨性病變者,你的主治醫生說的也是內行話,如何治療、是否手術都得聽專業醫生的,千萬不要聽民間等等偏方……

7、到底是原來的偏頭痛又發作還是頸椎、眼眶眼珠痛引發的頭痛?

頸椎導致頭痛可能性大;頸椎可以導致眼眶甚至牙齒疼痛不適感;睡眠不好可以加重原有症狀,但不是主要原因;功能康復鍛煉,補鈣,注意睡眠姿態;調整睡眠,神經營養治療;頸椎旁頸神經根注射消炎治療+星狀神經節阻滯按療程治療;必要時可以選擇頸椎間盤微創治療; 北京宣武醫院-疼痛診療科-岳劍寧副主任醫師 查看原帖>>

8、頸椎病頭疼骨質增生讓我好想死

頸椎病引起的疼痛很少出現特別劇烈的,上了一定年紀骨質增生很厲害而且移位比較嚴重卡得神經很厲害才會出現,就頸椎病而言,臨床也不是很常見。可以嘗試去做下針灸治療,配合吃點葯物或者輸液改善血液循環來緩解疼痛,吃止痛葯沒啥用,葯效一過又來了,解除卡壓神經的原因才能有效緩解。

與眼眶骨質增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