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發病情況

骨質疏鬆發病情況

發布時間:2021-04-29 16:59:17

1、骨質疏鬆的發病危險因素有哪些?

骨質疏鬆的發病危險因素分為不可控的危險因素和可控的危險因素。不可控的危險因素包括人種、年齡、女性絕經和遺傳。白種人和黃種人患骨質疏鬆的危險度高於黑人。體格瘦小、老年、女性絕經過早,比如40歲以前絕經,家族有老年性骨折都是危險因素,而且不可控。

可控的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1、生活習慣方面的因素:比如抽煙、喝酒,長期喝咖啡、茶,而且不當的節食減肥,飲食過於清淡,體力活動比較少、制動,不愛動,時間長了也是危險因素;
2、營養因素:飲食中營養失調,比如蛋白質攝入過多或者過少,還有高鈉飲食、低鈣、維生素D缺乏,比如曬陽光太少,而且維生素D攝入減少都屬於危險因素;
3、疾病因素:比如性功能低下、慢性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肝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甲亢,以及補充甲狀腺激素,胃大部分、小腸切除者,都是危險因素;
4、葯物因素:服用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葯、甲狀腺激素、甲氨蝶呤,這些葯都可以影響骨代謝,導致骨質疏鬆。糖皮質激素治療半年以上大約有50%的患者會發生骨質疏鬆。

2、骨質疏鬆的發病率高不高,主要是哪些人群?

骨質疏鬆症(有時也簡稱為骨質疏鬆)可分為以下幾類:
(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如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等。
(2)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如甲亢性骨質疏鬆症、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等。
(3)原因不明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如遺傳性骨質疏鬆症等。
一般發病率偏向型女性,一般在30-40歲左右

3、人體的骨質疏鬆有哪些發病的原因?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多因素性疾病。影響骨量的因素可分為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兩大類。環境因素包括營養、運動及生活習慣等,是影響骨量的可控因素。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進展,遺傳因素對骨量和骨質疏鬆發病的影響,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

科學家通過對家族性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正常人群峰值骨量及骨密度受遺傳因素調控。國外學者約翰斯頓(Johnston)曾指出:「人群骨量的差別20%歸於環境因素,80%歸於遺傳因素。」但骨密度究竟由哪些遺傳基因決定,目前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

由此,我們可以說,骨質疏鬆症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既有骨骼本身的因素,也有骨外因素。目前,確切的發病機制還沒有被完全搞清楚。

總之,無論何種原因,通過何種過程,凡可使骨組織中骨量減少的因素,均可導致和促進骨質貧乏,繼而發生骨質疏鬆。

4、骨質疏鬆症發病的原因是什麼?

1.內分泌因素女性病人由於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質疏鬆,男性則為性功能減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起的骨質疏鬆症在絕經後婦女特別多見,卵巢早衰則使骨質疏鬆提前出現,提示雌激素減少是發生骨質疏鬆重要因素絕經後5年內會有一個突然顯著的骨量丟失加速階段,每年骨量丟失2%~5%是常見的,約20%~30%的絕經早期婦女骨量丟失>3%/年,稱為快速骨量丟失者,而70%~80%婦女骨量丟失

5、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6、骨質疏鬆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在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影響高峰骨量以及骨量丟失並最終發展至骨質疏鬆這些因素包括葯物飲食種族性別以及生活方式骨質疏鬆症可以是原發性的也可以是繼發性的原發的骨質疏鬆症可以分為Ⅰ型和Ⅱ型1.Ⅰ型,或稱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一般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性腺(雌激素和睾酮)功能的缺陷,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雌激素和睾酮缺乏都將加速骨量丟失骨量丟失的確切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破骨細胞前期細胞的募集和敏感性增加,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過骨形成在絕經後的婦女,第一個5~7年中骨的丟失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結果是導致骨小梁的減少,容易出現科勒斯骨折(Colles』fracture)和椎體骨折

雌激素缺乏使骨骼對甲狀旁腺激素(PTH)的作用敏感性增加,導致鈣從骨中丟失增加腎臟排泄鈣降低1,25-(OH)2D3生成增加1,25-(OH)2D3的增加促進腸道和腎臟對鈣的吸收,並通過增加破骨細胞的活性和數量促進骨吸收PTH的分泌通過負反饋機制而下降,引起同上述相反的作用破骨細胞也受細胞因子的影響,如TNF-αIL-1以及IL-6,上述細胞因子由單核細胞產生,在性激素缺乏時產生增加

2.Ⅱ型,或稱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見於高齡男性和女性,源於骨形成下降和老年人腎臟形成1,25-(OH)2D3降低上述生理變化的結果是引起骨皮質以及骨小梁的丟失,增加了髖骨長骨以及椎骨的骨折發生危險性

3.Ⅲ型骨質疏鬆症Ⅲ型骨質疏鬆症由於葯物尤其是糖皮質激素,或是其他各種能增加骨量丟失的病變引起在Ⅰ型和Ⅱ型骨質疏鬆症中,以婦女為多見,男女比例分別為6∶2(Ⅰ型)和2∶1(Ⅱ型),Ⅲ型骨質疏鬆症中,男女發病比例幾乎無差異Ⅰ型骨質疏鬆症的發病高峰年齡為50~70歲,Ⅱ型骨質疏鬆症的高發年齡為70歲以上,Ⅲ型骨質疏鬆症發病與年齡關系不大,可見於任何年齡

7、據美國的研究數據統計,骨質疏鬆症的年發病率已經遠遠高於

心臟病發作、中風和乳腺癌發病率的總和。然而,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並不認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往往是在發生了明顯的腰痛,甚至髖關節骨折後,才意識到自己發生了骨質疏鬆。

其實,骨質疏鬆的發病率遠遠高於人們的想像,骨質疏鬆,離你並不遙遠。

老百姓總認為老年骨折就是骨質疏鬆,其實不然,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早期常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骨丟失的加重,可出現以下臨床表現:疼痛,常以腰背痛多見;身長變短、駝背;骨折,常見椎體骨折及髖部骨折;呼吸功能下降,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症,也往往是人們發現骨質疏鬆的第一原因。一般來說,人體最容易發生骨折的是脊柱,其次是髖部。發生於脊柱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多發於胸腰椎的椎體,多為老年患者,如拿重物不當、咳嗽或乘坐汽車時的顛簸等就可能引起。骨折後,患者由於疼痛,不得不長期卧床,從而繼發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靜脈血栓等,而這些並發症,個個都是危及生命的。因此,當發生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後,應盡早治療,避免長期卧床,避免各種並發症,盡早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治療,可以選擇的方案主要有:

卧床休息、葯物止痛和手術治療。葯物止痛通常效果不佳,還會產生耐葯;而手術治療在過去是採用多節段脊柱融合內固定的方法,其創傷大,出血多,而且骨質疏鬆使內固定不可靠,術後並發內固定失敗。目前,對於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治療,有了新的方法—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這是一種微創手術,一般來說,一個椎體從穿刺到完成,只需要30 分鍾的時間。手術切口只有0.5cm 大小,還沒有我們的小手指頭寬。在國外,這一手術很多是在門診完成的,做完手術休息一會兒就可自行回家。

雖然對於骨質疏鬆及其並發症的治療進展日新月異,但是,再好的治療也不及早期的預防。主要預防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合理均衡的飲食。如牛奶、豆製品等,不足的部分給以鈣劑補充。我國營養學會推薦鈣攝入量為成年人元素鈣每日800 ~ 1000mg,維生素D 的日攝入量為200 ~ 400IU。

(2)運動。適量運動,尤其是負重運動,可增加骨峰值和減少及延緩骨量丟失;運動還可以增加機體平衡能力及靈活性,有助於防止跌倒而減少骨折的發生。

(3)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和過量咖啡因的攝入可影響維生素D 和鈣劑的吸收和利用。

(4)避免應用誘發骨質疏鬆的葯物。如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葯、長期甲狀腺素替代治療、肝素等。

(5)防止跌倒。跌倒常為發生骨折的直接誘因,對於有跌倒傾向的患者應給予適當的保護措施。

骨質疏鬆的早期發現,同樣對骨質疏鬆的預防有著重要意義。

骨密度可反映當前骨代謝狀況, 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對預測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有很重要意義。骨代謝生化指標可全面反映骨膠原的合成與分解、骨礦化、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活躍程度,亦即骨形成與骨吸收情況,並可反映骨轉化速率,具有變化早、敏感性高的特點,可預測以後骨轉化趨勢和骨密度變化。故目前在臨床上,常採用骨密度和骨代謝生化指標的檢測相結合的辦法監測骨量的變化。骨密度儀是實現這一檢測的重要工具。我們建議以下人群應進行骨密度儀的檢測。

65 歲以上女性、70 歲以上男性無其他骨質疏鬆危險因素;65 歲以下絕經後女性或70 歲以下老年男性伴有一個或多個骨質疏鬆危險因素;有脆性骨折史的男、女成年人;各種原因致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X 線攝片已有骨質疏鬆改變者;接受骨質疏鬆治療進行療效監測者;有影響骨礦代謝的疾病和葯物應用史的患者。

//為什麼骨質疏鬆逼近白領麗人?

8、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症狀是怎樣的?

骨質疏鬆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進行性全身骨鈣量減少

9、骨質疏鬆症有哪些症狀

與骨質疏鬆發病情況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