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2、為什麼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發病為多因多果,原因復雜。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均壽命的不斷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高。
但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女性明顯高於男性,據統計,老年男性骨質疏鬆疾發病率約為20%,而絕經後婦女約為50%,老年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一般佔全部老年骨質疏鬆者的70%—80%。那麼,為什麼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比男性高呢?要想弄清楚原因,我們就得了解男性和女性骨質疏鬆的特殊性。
人體的各個器官的生長發育都是一個從生長到衰退的過程,骨骼當然也不例外。青少年時期骨骼處於旺盛的生長時期,骨密度逐漸增高,骨頭日益變得堅硬而緻密;到了成年以後,骨的代謝基本上達到了一種平衡;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鈣開始流失,骨頭逐漸變得疏鬆和脆弱。
成年後的骨量主要取決於其生長過程中骨量達到的最大值,以及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骨量流失的速度與程度。男性青春期長,且生長速度快,所以骨旅長的又高又堅固;而女性青春期相對於男性來說較短,所以就顯得脆弱。
男女在兩性老化過程中骨丟失也有差異。老年女性骨丟失的速度快了男性,尤其是女性絕經後,由於體內性腺的萎縮,功能下降,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降低,骨筋的分解速度大於合成速度,骨筋處於負平衡狀態,所以加速了骨質疏鬆症的進程。由於男性體內性激素的變化遠遠沒有女性的顯著,所以老年男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進展速度明顯低於老年女性。
3、男性骨質疏鬆,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骨質疏鬆發生的原因復雜,生理或病理的許多因素皆可引起骨質疏鬆。其發病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地講與性別沒有必然聯系。但老年人中女性骨質疏鬆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性。據統計,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老年男性約為20%,絕經後女性約為50%,老年女性骨質疏鬆佔全部骨質疏鬆者的70%---80%。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女性絕經後性腺萎縮,功能下降,體內雌性激素水平明顯降低,骨骼分解遠大於生成速度,骨骼處於負鈣平衡狀態所致。而男性體內性激素變化遠沒有女性明顯,故而老年男性骨質疏鬆的發生率和進展速度都低於女性。
4、骨質疏鬆嚴重程度分級
骨質疏鬆嚴重程度根據骨密度測定結果進行分級。骨密度測定T值>-1時,數值正常;T值在-1—-2.5之間為骨量減少;T值<-2.5為骨質疏鬆;T值<-2.5合並脆性骨折為重度骨質疏鬆。
5、骨質疏鬆有什麼前兆?
1
6、男性會得骨質疏鬆嗎?
多數人認為女性容易會得骨質疏鬆,尤其是絕經期後的婦女,起碼我一直這樣認為。但最近兩個特殊病例,讓我對男性中的特定人群也有了骨質疏鬆的考慮。一般來講,男性由於一直有雄性激素的分泌,即使到了七十歲,睾丸也還是可以分泌的,甚至某些天生強壯的男性,七十歲依然旺盛。雄性激素可以有效維持骨骼、肌肉的力量,抑制鈣流失。但是營養因素,飲食因素,葯物因素,吸煙因素等都可以影響男性的骨質代謝。第一例男性是60歲,江蘇人,常年在北京當門房,無不良嗜好,也天天勞動,就是雙側小腿肚子疼痛,在北京多家醫院就診,腰椎、頸椎、神經科都看過,吃消炎止痛葯無效。找我看來,我把常見的血糖、靜脈疾病、肌肉疲勞,喝可樂、濃茶引起的腓腸肌痙攣,甚至抑鬱症都篩查了一遍,最終還是決定先按骨質疏鬆治,查了骨密度確實有低骨量,但從其外觀看、力量看,不敢相信這個診斷,還是傾向於心理問題(現在看來純屬於臆測),給他開了最便宜的鈣片和活性維生素D,叫他回去吃,可能他個人心裡也沒有把握,期間他又換了幾個大夫,但都是開的止疼葯,最後還是回到我這里,短短續續給予抗骨質疏鬆的治療,六個月後他回來告訴我好了,這是我們在聊起他的飲食才知道,一天三頓以主食為主,大量青菜,一直沒有肉、奶的攝入,因為收入所限。由此可見飲食能影響男性鈣代謝。另一例男性,70歲,長期吸煙,體質很強壯,沒人相信他會骨質疏鬆,飲食條件也很好,但是一年內兩次骨折,腕部骨折和腰椎壓縮骨折,讓他覺得有必要看看,腰椎的骨質還不錯,但骨盆平片上股骨頸及粗隆周圍的骨質疏鬆很明顯,骨密度測定T=-2.7,明顯的骨質疏鬆。分析其原因是其特異體質對於煙中的物質敏感導致了鈣的流失。(這可能是其中之一原因,因為目前找不到其他可能原因)當然也可能是年齡的原因。總結一下,男性骨質疏鬆的診斷要有以下幾個條件:1.男性同樣可以骨質疏鬆;2.全面了解其基礎病、飲食、職業、運動、地域等情況,找到可能的致病因素;3.治療上相對於女性容易,對葯物更敏感。
7、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骨質疏鬆?
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而旦其發病率顯 著高於男性。美國人骨質疏鬆所致髖部骨折中,85%為女性;澳大利亞60 歲以上的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為58%,男性為28% ;我國北京、上海等 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鬆患病率女性為40% ~ 50%, 男性約為20%。
那麼,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呢?這是女性從35歲至絕經這一段時間,骨量開始緩慢丟失,每年丟失0。3% ~ 0。6%。進入圍絕經期以後,由於雌激素的減少,會引起骨形成減少 和骨吸收增加,使骨量流失增加。絕經後的女性,在第1個5年中,每年丟 失1。
5% ~ 2。5%的骨量,絕經後10年,每年流失骨量可達5%。60歲以上 的女性約有1/4到半數患有骨質疏鬆症。女性一生將流失骨總量的50%左 右。男性流失為30%〜40%。因此,女性骨質疏鬆明顯多於男性。當然,除了雌激素的減少,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骨質疏鬆症,還有以下 幾種原因:1。
男性的骨架和骨質量比女性大,而旦其橫截面積也比女性大 25% ~ 30%,因此,男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及發生骨折的概率低於女性。2。很多女性為求得「骨感美」,經常採取各種手段進行減肥,結果導致 體內脂肪所剩無幾。缺乏脂肪,會間接地造成雌激素的缺失,繼而引起骨質 疏鬆。
3。很多女性有喜歡吃零食的習慣,而偏食,往往不能均衡地攝取營養, 尤其是當攝入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過少時,會直接影響體內鈣質的吸 收,使骨密度降低。4。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平時運動要少一些,運動量少,也會增加患骨 質疏鬆症的概率。因此,對於那些為了皮膚白皙而拒絕日曬、夢想擁有「魔鬼身材」拚命 節食、坐在辦公室中極少運動的女性而言,更要注重對骨質疏鬆的預防。
8、男性也會得骨質疏鬆嗎?
過去一般認為中老年女性易發骨質疏鬆,科學證明男性也同樣存在骨量減少的問題。骨質疏鬆的人群患冠心病、癌症來等疾病的幾率,比沒有骨質疏鬆的人群要高得多。
據悉,骨量減少的男性以成功人士居多。他們的特點是室內工作,自己開車或由司機開車代步,營養不均衡,腦體勞動自協調差,肥胖、高血壓、糖尿病,並有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因此專家建議,要主動運動,增加日照;禁煙酒,科學飲食,減輕體重;中年人每年應檢查一次骨密度,一旦發現骨量減少應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