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2、體脂秤說我蛋白質骨鹽量過高,那我應該多吃什麼少吃什麼,平時要注意什麼
平時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減少油脂的攝入,盡量不吃或少吃鹹菜等腌制食物,保證飲食多樣化,營養均衡:
骨骼的成分中,有機質主要是蛋白,無機質就是骨鹽類的,主要含骨鈣等。骨鹽量偏高,往往代表有機質減少,這會導致骨質硬化、骨頭變脆容易骨折,也就是常說的骨質疏鬆。
而蛋白質過高會增加身體負擔,過多的蛋白質在體內不會被利用,會導致代謝分解受到影響。長期攝入高蛋白質的膳食食物,會導致人的口味變差。同時,也會影響到健康膳食的攝入,最終會導致人體的營養失衡。
(2)骨鹽量偏高容易造成骨質疏鬆擴展資料:
高骨鹽和高蛋白質的危害
1、骨質變脆
一旦蛋白質在體內轉化為脂肪,血液的酸性就會提高,這樣就會消耗大量的鈣質,結果儲存在骨骼當中的鈣質就被消耗了,使骨質變脆。
2、增加腎臟的負擔
腎臟要排泄進食的蛋白質,當分解蛋白質時會產生大量的氮素這樣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本來身體攝取蛋白質不應該是一件壞事,但是一定要注意攝取量,如果攝取量過多的話就會損傷內臟,所以在攝入蛋白質時一定要遵循適量的原則。
3、糖尿病
國外專家在實驗中發現,食物中的鈉含量與澱粉消化、吸收速度和血糖反應有著直接的關系。食鹽可以通過刺激澱粉酶的活性而加速對澱粉的消化,並加速小腸對消化釋出的葡萄糖的吸收。因而專家提醒糖尿病病人,應以限制食鹽攝入量作為防治糖尿病的一種重量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高鹽引發多種疾病 遠離6類高鹽食物
人民網-蛋白質攝入過高易致直腸癌 4飲食原則防直腸癌
人民網-警惕蛋白質過剩有四大危害
3、吃鹽過量會骨質疏鬆嗎?
骨科專家介紹,人體的骨骼每日都會損失鈣,但由於鈣質的補充使得骨質得以重建,保持骨骼的健康。醫學研究發現,人體的腎每曰會將過多的鈉隨著尿液排出體外,每排泄1000毫克的鈉,同時會帶出26毫克的鈣,人體排出的鈉越多,鈣的消耗也就越大,最終會影響健康骨骼所必需的鈣。
有研究認為,50歲以下的人每日至少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而年過50的人應攝取1200毫克的鈣。同時,每日攝取鹽的數量應比平日減少三分之一,才能保證骨骼的健康。有人把鹽中的鈉比作「惡魔」,它會耗盡人體骨骼中的鈣,最後人體會因為骨質疏鬆而失去健康,甚至喪失生命。因此,我們的飲食一定不能太咸。
當然,人們在咨詢「骨質疏鬆應該吃什麼」時,不能盲目指導其補鈣。補鈣並不是越多越好,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反而會引起並發症,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危害健康。適量補鈣的同時,要注重其他營養元素的攝取,同時在服用鈣劑的同時加服維生素D,效果更好。
4、骨鹽量高好還是低好
骨鹽量偏高或者偏低都不好,適中最佳。
骨鹽占骨乾重的65~70%,其主要成分為磷酸鈣,佔84%,其它還有CaCO3佔10%,檸檬酸鈣佔2%,磷酸鎂佔1%,和Na2HPO4佔2%等。
骨鹽約有60%以結晶的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形式存在,其餘40%為無定形的CaHPO4。據認為後者可以轉變為前者。中鎂離子占體內鎂離子總量的50%,骨中鈉離子也占體內鈉離子總量的35%,而且大部分鈉易於交換。
(4)骨鹽量偏高容易造成骨質疏鬆擴展資料:
骨鹽測量的意義
年老性骨質琉松引起的骨折及並發症,日益引起國內外的重視,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的各種骨鹽測量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許多國家都注意測量中老年人的骨鹽含量。
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減少由骨質疏鬆所導致的骨折,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對利用骨鹽測量技術篩選出骨折高危人群進行預防性治。
常用的骨鹽測量方法有:單光子吸收法,雙光子吸收法,CT定量分析,雙能X線吸收法,X線光密度法,此外還有中子活性分析,開普頓散射法,超聲測量等。國內常用的是單光子吸收法和X線光密度法。
5、鹽吃多了會得骨質疏鬆嗎?
鹽是我們生活中必備的調味品,許多佳餚也離不開它配合。我們所吃的食用鹽含有碘元素,也能預防“大脖子病”!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有一個規律,那就是過滿則溢。吃多了鹽也會對我們身體產生壞處,經常能聽到的就是高血壓、肝腎受損、肥胖、呼吸道疾病等等。但吃多了鹽會導致骨質疏鬆,你相信嗎?這是真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吃多了鹽會得高血壓才信,但是骨質疏鬆感覺是在騙人。骨頭的主要成分就是鈣,也就是我們經常說補鈣能增強骨骼。鹽是鹹的,進入我們體內性質也不變。有很多每天都喝牛奶補鈣,但是一邊又吃很鹹的菜,這樣,牛奶裡面的鈣成分都會隨著小編排出體外。說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有一點明白了?吃咸之後,我們會選擇喝水來緩解這種感覺,大量的水分進入體內之後,我們就會產生尿意,這是體內的鈣和鉀都會被帶走。吃咸了,會加速鈣的流失。
骨質疏鬆也是一種挺常見的疾病,輕微的駝背就是症狀之一,因為脊椎骨的硬度不夠,不能完全支撐起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飲食習慣中,我們一定要多加註意。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些症狀,及時地選擇就醫,根據醫生的指示服用葯物。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吃一些鈣片補鈣,這樣做也是有用,但是需要長期的堅持。補鈣的方式有很多,研究表明,骨頭中含鈣量達90%,所以喝排骨湯時一定要吃骨頭。這樣吃准沒錯!
看完你明白了吧!吃太咸會導致鈣流失,趕緊告訴你家人,做菜時少放點鹽,還能降低高血壓、肝臟患病風險,日常飲食一定要選擇少鹽多鈣!那你們覺得鹽吃多了會得骨質疏鬆嗎?
6、導致骨質疏鬆有哪些因素?
7、導致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骨質疏鬆是老年人極為常見的現象,而且可以導致各種嚴重後果,特別是易發生各部位骨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維生素D不足,導致一系列代謝失調所致。
老年人所以缺乏維生素D,主要是由於老年人閑居家中,日光中紫外線照射減少,引起內源性維生素D經光合作用合成下降。此外,老年人飲食中維生素D隨著年齡增長而吸收不良。當長期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時,可以引起骨質疏鬆、骨軟化症。導致各種骨折發生。所以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是必要的。
8、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有哪些?
1、增齡、老化:老年人更易患本病;
2、性激素水平降低:女性絕經後或中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男性性腺功能減退,均可導致骨量丟失、骨量發育不良;
3、疾病因素:不同器官、系統疾病均可影響骨健康,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胃炎、慢性肝臟疾病、糖尿病、甲亢、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影響骨健康。
9、骨鹽量偏高是什麼意思,怎麼導致的偏高,偏高偏低了有啥壞處嗎,多少算正常
骨鹽量指的是骨中無機鹽的含量,如果沒有任何症狀,一般不用管,一般骨鹽量偏高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可能。要多鍛煉,多運動,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