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機制及調節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糖皮質激素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對物質代謝的作用:糖皮質激素促進肝內糖元異生,增加糖元貯備,還能抑制組織對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可引起類固醇性糖尿病。缺乏糖皮質激素時,血糖下降,飢餓時更加嚴重,甚至有發生死亡的危險。 糖皮質激素對蛋白質代謝的作用隨組織而不伺,主要促進肝外組織特別是肌組織蛋白分解,並抑制氨基酸進人肝外組織,使血中氨基酸升高。對肝臟,則促進蛋白質合成。糖皮質激素過多可引起生長停滯,肌肉消瘦,皮膚變薄和骨質疏鬆等。 糖皮質激素對脂肪代謝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促進脂肪組織中的脂肪分解,使大量脂肪酸進入肝臟氧化;二是影響體內脂肪重新分布。糖皮質激素過多時,四肢脂肪減少,而面部、軀干、特別是腹部和背部脂肪明顯增加,稱為向心性肥胖。 2)對各器官系統的作用:作用於血細胞: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可使胸腺和淋巴組織萎縮,使血中的淋巴細胞破壞,因此常用於治療淋巴肉瘤和淋巴性白血病。它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分解嗜酸性粒細胞,從而使嗜酸性粒細胞在血中含量減少。因此,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數可作為判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指標之一。 作用於血管系統:糖皮質激素能提高血管平滑肌對血中去甲腎上腺素的敏感性,從而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緊張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時,血管緊張性降低,因而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嚴重時可導致外周循環衰竭。 作用於胃腸道:能增加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生成,因而有誘發或加重潰瘍的可能,葯用時應予以注意。 作用於神經系統:小劑量可引起欣快感,過多則出現思維不能集中,煩燥不安以及失眠等現象。 (2)影響糖皮質激素分泌的因素 糖皮質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受下丘腦—腺垂體調節,另一方面受糖皮質激素在血中濃度的負反饋調節。 1)下丘腦-腺垂體的調節:下丘腦促垂體區細胞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經垂體門脈運送到腺垂體,促進腺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者隨體循環血液到腎上腺皮質束狀帶,促進糖皮質激素的分泌。 下丘腦促垂體區與神經系統其他部位有聯系。因此,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如創傷,精神緊張等,可通過一定的途徑引起下丘腦促垂體區細胞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從而加強腺垂體和腎上腺皮質的活動。 2)反饋調節:血中糖皮質激素達到一定水平時,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促垂體區細胞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同時抑制腺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通過這種負反饋作用,從而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血中的濃度保持相對穩定。此外,腺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腦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分泌。負反饋作用在應激狀態下會暫時失效,於是血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濃度大大增加,增強了機體對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記得採納啊
2、使用輔舒良(糖皮質激素類葯物)會導致頸椎的骨質疏鬆嗎?表現為後半腦沉悶不舒服.
糖皮質激素類葯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會導致頸椎的骨質疏鬆,建議去醫院檢查
3、糖皮質激素的作用與副作用
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治療原發性或繼發性(垂體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主要應用生理劑量的氫化可的松或可的松作補充或替代治療。還可用於各種過敏反應性疾病,如血管性水腫、急性蕁麻疹、接觸性皮炎、血清病、過敏性休克、嚴重輸血反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重症支氣管哮喘等。
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
1.水、鹽、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表現為向心性肥胖(庫欣綜合征),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痤瘡、多毛,高血鈉和低血鉀、高血壓、水腫,高血脂、高血糖或使糖尿病加重,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甚至萎縮,閉經,肌肉消瘦、無力,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和精神症狀等。
2.減弱機體抵抗力。
3.阻礙組織修復,延緩組織癒合。
4.抑制兒童生長發育。
糖皮質激素(GC)是機體內極為重要的一類調節分子,它對機體的發育、生長、代謝以及免疫功能等起著重要調節作用,是機體應激反應最重要的調節激素,也是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劑。在緊急或危重情況下,糖皮質激素往往為首選。
(3)糖皮質激素誘導骨質疏鬆擴展資料:
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者不宜懷孕。孕婦慎用糖皮質激素。哺乳期婦女應用生理劑量或維持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對嬰兒一般無明顯不良影響。但若哺乳期婦女接受中等劑量、中程治療方案的糖皮質激素時不應哺乳,以避免經乳汁分泌的糖皮質激素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
兒童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應注意密切觀察不良反應,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質激素對患兒生長和發育的影響。老年患者使用本品及其他糖皮質激素易發生高血壓和骨質疏鬆,更年期後的女性易發生骨質疏鬆。
4、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5、激素誘導的骨質疏鬆症是常見的什麼症
?
6、常年使用糖皮質激素,結果引起了骨質疏鬆怎麼辦?
可以使用注射用重組特立帕肽(珍固)治療。糖皮質激素引起的骨質疏鬆最大的特點就是成骨不足,而珍固就是促骨形成葯物,在機制上是最對症的葯物。望採納
7、試述臨床大量和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應注意哪些問題
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 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出現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如浮腫、低血鉀、高血壓、糖尿、皮膚變薄、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瘡、肌無力和肌萎縮等症狀,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停葯後可自行消退。但肌無力恢復慢且不完全。低鹽、低糖、高蛋白飲食及加用氯化鉀等措施可減輕這些症狀。此外,糖皮質激素由於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可延緩創傷病人的傷口癒合。在兒童可因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負氮平衡,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誘發或加重感染 糖皮質激素可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且無抗菌作用,故長期應用常可誘發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體內潛在的感染灶擴散或靜止感染灶復燃,特別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腎病綜合征、肺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等。由於用糖皮質激素時病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掩蓋感染發展的症狀,故在決定採用長程治療之前應先檢查身體,排除潛在的感染,應用過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時需與有效抗菌葯合用,特別注意對潛在結核病灶的防治。
消化系統並發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並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誘發或加劇消化性潰瘍,糖皮質激素也能掩蓋潰瘍的初期症狀,以致出現突發出血和穿孔等嚴重並發症,應加以注意。長期使用時可使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加重。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時更易發生此副作用。對少數患者可誘發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統並發症 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由於可導致鈉、水瀦留和血脂升高,可誘發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
骨質疏鬆及椎骨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及椎骨壓迫性骨折是各種年齡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中嚴重的合並症。肋骨與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樑柱結構,通常受影響最嚴重。這可能與糖皮質激素抑製成骨細胞活性,增加鈣磷排泄,抑制腸內鈣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細胞對甲狀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有關。如發生骨質疏鬆症則必須停葯。為防治骨質疏鬆宜補充維生素D(vitamin D),鈣鹽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神經精神異常 糖皮質激素可引起多種形式的行為異常。如欣快現象常可掩蓋某些疾病的症狀而貽誤診斷。又如神經過敏、激動、失眠、情感改變或甚至出現明顯的精神病症狀。某些病人還有自殺傾向。此外,糖皮質激素也可能誘發癲癇發作。
白內障和青光眼 糖皮質激素能誘發白內障,全身或局部給葯均可發生。白內障的產生可能與糖皮質激素抑制晶狀體上皮Na+-K+泵功能,導致晶體纖維積水和蛋白質凝集有關。糖皮質激素還能使眼內壓升高,誘發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惡化,全身或局部給葯均可發生,眼內壓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糖皮質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網結構的膠原束腫脹,阻礙房水流通所致。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 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可引起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出現類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如浮腫、低血鉀、高血壓、糖尿、皮膚變薄、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瘡、肌無力和肌萎縮等症狀,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停葯後可自行消退。但肌無力恢復慢且不完全。低鹽、低糖、高蛋白飲食及加用氯化鉀等措施可減輕這些症狀。此外,糖皮質激素由於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可延緩創傷病人的傷口癒合。在兒童可因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而造成負氮平衡,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誘發或加重感染 糖皮質激素可抑制機體的免疫功能,且無抗菌作用,故長期應用常可誘發感染或加重感染,可使體內潛在的感染灶擴散或靜止感染灶復燃,特別是原有抵抗力下降者,如腎病綜合征、肺結核、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等。由於用糖皮質激素時病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掩蓋感染發展的症狀,故在決定採用長程治療之前應先檢查身體,排除潛在的感染,應用過程中也宜提高警惕,必要時需與有效抗菌葯合用,特別注意對潛在結核病灶的防治。
消化系統並發症 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並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誘發或加劇消化性潰瘍,糖皮質激素也能掩蓋潰瘍的初期症狀,以致出現突發出血和穿孔等嚴重並發症,應加以注意。長期使用時可使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加重。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葯物(如aspirin、indometacin、butazolidin)時更易發生此副作用。對少數患者可誘發胰腺炎或脂肪肝。
心血管系統並發症 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由於可導致鈉、水瀦留和血脂升高,可誘發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
骨質疏鬆及椎骨壓迫性骨折 骨質疏鬆及椎骨壓迫性骨折是各種年齡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中嚴重的合並症。肋骨與及脊椎骨具有高度的樑柱結構,通常受影響最嚴重。這可能與糖皮質激素抑製成骨細胞活性,增加鈣磷排泄,抑制腸內鈣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細胞對甲狀旁腺素的敏感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