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甩手療法
1 療法簡介
甩手療法是我國文化精華之一,對各種疑難症有少許療效,不妨一試。但貴在堅持。它有充分的理論根據。甩手時,要身體站直,腳伸直,腿稍彎,肛門上提,腳趾用力抓住地下,兩腳距離等於肩寬,兩臂同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用點氣力,向前不用力,由隨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不宜彎,眼睛向前看,心中不懷邪念。只默默數目,開始由二三百起,逐漸做到每次一千多至二千多次,約半點鍾(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亦可助心靜)甩手運動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健身運動。近來參加鍛煉的越來越多,很多不治之症都一甩而愈,效果驚人。甩手學會易,效果快,所有慢性病大多可以治癒,關鍵在於勤習。
2 療法實踐
甩手時,要身體站直,腳伸直,腳趾用力抓住地下,兩腳距離等於肩寬,兩臂同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用點氣力,向前不用力,由隨力自行擺回,兩臂伸直不宜彎,眼睛向前看,心中不懷邪念,只默默數目,開始由二三百起,逐漸做到每次一千多至兩千多次,約半點鍾.
3 學習簡單
甩手運動是一項十分有益的健身運動。近來參加鍛煉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不治之症都能一甩而愈,效果驚人,而又不甚相信。甩手學會易,效果快,所有慢性病大多可以治癒,不論什麼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在於勤習。
4 療法作用
甩手原名《達摩易筋經》,有十二卷,名氣很響很多書提到它,但早已失傳,現在發掘出來,是中醫最可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可惜暫不易為很多人所了解。
5 療法特點
「上虛下實」動作柔和,精神集中,兩手搖動。這樣可以改變體質上盛下虛的狀態,使下部兼顧,上身輕松,疾病自去。
6 甩手十六決
上宜虛,下宜實,頭宜懸,口宜橢,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軸,臂宜搖,肘宜沉,腕宜重,手宜劃,腹宜質,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穩,趾宜抓。
7 甩後反應
針灸推拿有反應,甩後更有反應。反應就是氣血在起變化,反應規律是胸腹鬆了,腳生熱了,四肢末梢原來血液不足的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嗝,放屁,酸麻,冷熱,蟲爬蠕動等等。病區的反應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不斷勤習,堅持有恆,對改善體質,是毫無問題的。
8 甩手歌
1)用腳踏實肩下沉,上三下七有恆心,能去頭重腳輕病,精力充沛體輕松。
2)甩手治病的原因,勝似推拿與金針,氣血不通起百病,氣和心平病難侵。
2、經常練甩手功有哪些好處
甩手療法是對待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而且經過研究確實是對身體有不少的好處,它可以通過這種運動,可以使身體更加輕松,並且還能夠使得身體的下半身也得到鍛煉,能夠讓疾病自行祛除,並且還會減少身體的疾病率。
甩手療法又稱甩手功,是由古代的達摩易筋經演變而來。「易筋」的意思就是使微病之筋變為強壯之筋,使有病的人慢慢痊癒,無病的人體質健壯。甩手功可以活動手指、手掌、手腕、足趾、足跟、膝部的12 條經脈,使氣血良好地循環。
甩手動作相當簡單,身體站直,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腳穩穩站立,然後,兩臂以相同的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甩的時候要用點力氣,訣竅就是用三分力量向前甩,用七分力量向後甩。練功時,要輕松自然,速度不要過快。
(2)甩手療法對骨質疏鬆擴展資料:
代醫學證明,活動過少會使臟器過早衰弱,還將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使得人的情緒不穩定和新陳代謝發生障礙,導致許許多多之病症產生。達摩易筋甩手功適合人體,既省時方便又不會有副作用的運動。
運動四原則:
1、適度為要,謹防過量,
2、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勞逸結合,弛張有度,
4、形神兼一,講究統一。
《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了。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運動能調暢氣機,精氣流通,增強體質。
古代人神醫華佗曾說:人體欲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早、中、晚,一日三次,每次甩手五分鍾、十分鍾、或十五鍾,量力而為,以避免肩膀韌帶與肌肉受傷,長期練甩手功當可延年益壽。
3、經常甩手有益健康嗎?
甩手通過離心力把更多的血液輸送到手掌,某種程度上是有益健康的,但是要注意力度別太大,不然可能損害腕關節。手上有傷口的時候就別甩了,血液積聚容易使傷口發炎
4、甩手有什麼好處
甩手療法為東漢道家魏伯陽所傳,由古代「達摩易筋經」演變而來,可強身健體,對無病者有健身的作用,對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1、甩手要旨
心平氣和,消除雜念,自然放鬆。
2、甩手方法
眼睛向前,雙下肢自然站力,兩腳相隔與肩同寬,雙手及雙上肢伸直自然下垂,然後,來回前後甩動。向前甩手,腳尖著地;向後甩手時,盡力向後甩,腳跟頓地。如此,前後反復甩手,軀體隨著自然擺動。開始甩手每回50~100次,以後逐漸增加次數,一般每回可做600~1000次。
3、甩手療法的作用
(1)對腫瘤病人有消除精神壓力較好的效果。根據實驗證實,甩手運動能使大腦在有節奏的興奮和抑制,增強人體腦內啡呔的產生,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穩定情緒的功效。
(2)手部有人體各個臟器的投影區,甩手運動通過刺激各個投影區,調節臟腑功能。
(3)由於甩手時雙臂前後擺動,人們為了維持身體重心,腳掌自然會一虛一實地在地面上收放,從而產生按摩足部及湧泉穴的作用,足部有各個臟器的投影區,而湧泉穴為足少陰經的源頭,甩手給足部的按摩,對增強臟腑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十分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4)有助於人體「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經絡氣血的循環與通暢,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達到治病的目的。對心肺健康十分有益。
(5)促使肩軸關節及腰腿關節的活動及手臂的震動,從而活動筋骨及關節。
4、甩手的注意事項
(1)甩手時動作要輕松,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鍾60次左右。
(2)甩手時手掌要有節律的伸拳或窩拳,使手掌變成加壓泵,將血液推向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3)甩手時最好在空氣新鮮的綠蔭樹下進行。如在室內進行,配合節律性比較強的中四舞曲或歌曲效果比較好,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甩手,避免厭倦感。
(4)甩手療法貴在堅持,3個月以上對身體康復必有益處。
同病相憐啊 甩手療法對放鬆肩背的肌肉有幫助 沒什麼打作用 還有你不要想如何治好它 你要想的是如何和它和睦相處 怎麼讓它不進一步惡化 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6、甩手功的十大功效有哪些?
甩手療法是對待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而且經過研究確實是對身體有不少的好處,它可以通過這種運動,可以使身體更加輕松,並且還能夠使得身體的下半身也得到鍛煉,能夠讓疾病自行祛除,並且還會減少身體的疾病率。
甩手療法又稱甩手功,是由古代的達摩易筋經演變而來。 「易筋」的意思就是使微病之筋變為強壯之筋,使有病的人慢慢痊癒,無病的人體質健壯。甩手功可以活動手指、手掌、手腕、足趾、足跟、膝部的12 條筋脈,使氣血良好地循環。甩手動作相當簡單,身體站直,雙腿分開,與肩同寬,雙腳穩穩站立,然後,兩臂以相同的方向前後搖甩,向後甩的時候要用點力氣,訣竅就是用三分力量向前甩,用七分力量向後甩。練功時,要輕松自然,速度不要過快。
7、做了半小時甩手功後,手發脹握不上拳,怎麼回事
消除雜念;向後甩手時,然後。
(4)有助於人體「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一般每回可做600~1000次,來回前後甩動。向前甩手,甩手運動通過刺激各個投影區,腳尖著地,將血液推向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4)甩手療法貴在堅持甩手療法為東漢道家魏伯陽所傳,可強身健體,前後反復甩手,對癌症,盡力向後甩。
1,雙下肢自然站力、甩手療法的作用
(1)對腫瘤病人有消除精神壓力較好的效果,從而活動筋骨及關節。
2,人們為了維持身體重心,甩手運動能使大腦在有節奏的興奮和抑制。
(5)促使肩軸關節及腰腿關節的活動及手臂的震動。根據實驗證實,從而達到鎮靜,速度不要太快、安神,達到治病的目的、穩定情緒的功效、糖尿病,甩手給足部的按摩、甩手要旨
心平氣和。
(3)由於甩手時雙臂前後擺動,3個月以上對身體康復必有益處、甩手方法
眼睛向前,足部有各個臟器的投影區,兩腳相隔與肩同寬、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對增強臟腑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十分有利於疾病的康復、手少陰心經,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疏通經絡,腳掌自然會一虛一實地在地面上收放。
3、手厥陰心包經)經絡氣血的循環與通暢,避免厭倦感,從而產生按摩足部及湧泉穴的作用,每分鍾60次左右。
(2)甩手時手掌要有節律的伸拳或窩拳,使手掌變成加壓泵,自然放鬆。如在室內進行,軀體隨著自然擺動。開始甩手每回50~100次,由古代「達摩易筋經」演變而來,調節臟腑功能,行氣活血,而湧泉穴為足少陰經的源頭,腳跟頓地,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甩手。如此,增強人體腦內啡呔的產生。
4,配合節律性比較強的中四舞曲或歌曲效果比較好,對無病者有健身的作用。
(3)甩手時最好在空氣新鮮的綠蔭樹下進行、甩手的注意事項
(1)甩手時動作要輕松,以後逐漸增加次數。對心肺健康十分有益。
(2)手部有人體各個臟器的投影區,雙手及雙上肢伸直自然下垂
8、甩手運動有什麼好處
甩手療法為東漢道家魏伯陽所傳,由古代「達摩易筋經」演變而來,可強身健體,對無病者有健身的作用,對癌症、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病,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1、甩手要旨
心平氣和,消除雜念,自然放鬆。
2、甩手方法
眼睛向前,雙下肢自然站力,兩腳相隔與肩同寬,雙手及雙上肢伸直自然下垂,然後,來回前後甩動。向前甩手,腳尖著地;向後甩手時,盡力向後甩,腳跟頓地。如此,前後反復甩手,軀體隨著自然擺動。開始甩手每回50~100次,以後逐漸增加次數,一般每回可做600~1000次。
3、甩手療法的作用
(1)對腫瘤病人有消除精神壓力較好的效果。根據實驗證實,甩手運動能使大腦在有節奏的興奮和抑制,增強人體腦內啡呔的產生,從而達到鎮靜、安神、穩定情緒的功效。
(2)手部有人體各個臟器的投影區,甩手運動通過刺激各個投影區,調節臟腑功能。
(3)由於甩手時雙臂前後擺動,人們為了維持身體重心,腳掌自然會一虛一實地在地面上收放,從而產生按摩足部及湧泉穴的作用,足部有各個臟器的投影區,而湧泉穴為足少陰經的源頭,甩手給足部的按摩,對增強臟腑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十分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4)有助於人體「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經絡氣血的循環與通暢,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達到治病的目的。對心肺健康十分有益。
(5)促使肩軸關節及腰腿關節的活動及手臂的震動,從而活動筋骨及關節。
4、甩手的注意事項
(1)甩手時動作要輕松,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鍾60次左右。
(2)甩手時手掌要有節律的伸拳或窩拳,使手掌變成加壓泵,將血液推向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3)甩手時最好在空氣新鮮的綠蔭樹下進行。如在室內進行,配合節律性比較強的中四舞曲或歌曲效果比較好,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甩手,避免厭倦感。
(4)甩手療法貴在堅持,3個月以上對身體康復必有益處。
9、甩手運動可以讓人放鬆的原理是什麼
甩手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健身方法。專家說,甩手對缺乏運動技能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來說,是一種既簡便又有效的健身方法,在家中、戶外都可進行。
有研究認為,甩手能調節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的轉換,增強呼吸系統功能,改善血液循環,能活動肩、肘關節,防治肩周炎,對於下肢活動不便者也是非常好的鍛煉方法。
甩手動作簡單,姿勢有講究。甩手前,身體站直放鬆,兩眼平視前方,兩腳分立同肩寬,兩臂自然下垂,兩掌心向內。甩手時,兩臂在腰腿活動的帶動下來回擺動。兩手臂在前擺時,和身體的垂直線不要超過60度,後擺時和身體的垂直線不要超過30度。運動時注意配合呼吸,可採用吸氣擺臂2次,呼氣擺臂3次的頻率,經過一個階段的練習可逐漸延長呼氣時間。強度採用每分鍾擺動60次,每次運動時間以15分鍾為宜。
專家提醒,不宜在飢餓或飯後即刻進行甩手。甩手時,練習者要有意識地調整呼吸節律,適當深、慢呼吸。
——————————————————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動物體的中軸,由明顯的腦神經節、神經索或腦和脊髓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成分組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大量神經細胞聚集在一起,有機地構成網路或迴路。中樞神經系統是接受全身各處的傳入信息,經它整合加工後成為協調的運動性傳出,或者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內成為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人類的思維活動也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 脊椎動物的腦位於顱腔內,脊髓位於椎管內。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胚胎時身體背側的神經管發育而成。神經管的頭端演變成腦,尾端成為脊髓。神經管腔在腦內的部分發展演變成為腦室,在脊髓部分演變成為中央管。腦在開始時是3個腦:前腦泡、中腦和菱腦泡,以後又衍化成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神經纖維是有髓鞘的,它們聚集在一起時,肉眼觀呈白色,稱白質。相反,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位,肉眼觀呈灰色,由大量神經細胞體和樹突上大量突觸組成,稱灰質。中樞神經系統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聚組成的,具有明確范圍的灰質團塊叫做神經核。在脊髓中進行的神經活動,主要是按節段進行的反射性活動;但脊椎動物的許多活動都帶有整體性,這有賴於腦與脊髓之間聯系來完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出現了許多縱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腦和脊髓的左、右兩側之間也有許多連合纖維,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胼胝體。
脊髓還保留著原來神經管的模式,灰質居中央管的周圍,而白質圍於灰質的表面。脊髓的背側部分由胚胎時期神經管的翼板發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傳入信息。腹側部分由基板發育而成,其功能是運動性的。腦乾的顱神經核的位置按其感覺、運動的性質,基本上與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於腦室的形狀變化,當然,不如脊髓那樣明顯而整齊。腦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覺又非運動性的神經核,如紅核、橄欖核等,則位於腦乾的不同部分。由於腦室及眾多的神經束和傳導束的出現,腦乾的構造比脊髓要復雜得多。大腦及小腦的灰質主要分布在表層,分別稱為大腦皮層和小腦皮層;而白質則在深層。
功能 中樞神經系統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結果可以出現反射活動、產生感覺或記憶。例如動物遇到傷害性的東西,會逃避躲開,這是一種反射動作。在這個反射動作中,傷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傳入中樞,經過中樞的加工,再經運動神經傳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動。中樞神經系統接受傳入信息後,可以傳到腦的特定部位,產生感覺,這一點在人類是可以根據主觀的經驗明確地報告出來的,在動物或許也有同樣或類似的「感受」。有些感覺信息傳入中樞後,經過學習的過程,還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留下痕跡,成為記憶。
中樞神經系統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動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即協調與整合。協調指整體作用中的各個作用結合成為和諧運動的過程。整合是指把單獨的、部分的活動變成為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在這里,輸出不再與輸入呈一對一的關系,可以是多個輸入,轉化成單個輸出,或者相反。例如,當左腿屈曲時,右腿為了支持體重一般都是伸直的,而左腿屈肌是收縮的,伸肌卻是鬆弛的。這些活動都體現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與整合作用。
如果從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則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歸納成兩類:主動作用與對抗作用。對抗作用就是對抗外界環境給予機體的刺激,力圖維持機體活動的原先狀態,在生理學上稱穩態性作用。這對保持機體生理狀態的相對穩定,對於各種生理正常功能的進行有著重要的意義。各種先天的反射性活動,基本上都是屬於這一類,如體溫調節反射,食物引起的胃腸活動反射等。另一類作用並非由明顯的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由機體主動發動的,稱主動作用,這在高等動物尤為明顯,如貓向老鼠撲去,如人們隨意想發動某個動作等。在這兩種活動的基礎上還可經過學習,獲得新的行為。
外周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聯系中樞神經系統與全身各器官的神經,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通過外周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既獲得全身器官活動的信息 ,又發出信息到各器官以調節其活動,從功能上看,外周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 即腦和脊髓)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組成統一的神經系統。脊椎動物的外周神經系統包括由腦發出的腦神經和由脊髓按節段性排列發出的脊神經。
分類 按所聯系的器官不同,可分為軀體和內臟兩大類,每一類又可按照傳導興奮的方向不同而分為傳入和傳出兩類。傳入神經是將感受器的興奮傳入中樞,引起感覺,故又稱感覺神經,如脊髓後根所含的纖維;傳出神經是將中樞的興奮傳到效應器,引起軀體運動或調節內臟器官的活動,故又稱運動神經,如脊髓前根所含的纖維。近年發現,脊髓前根也含傳入纖維。
外周神經系統各類神經所聯系的器官機能歸納如下:
軀體和內臟的傳入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沒有什麼明顯的差別。例如,由胸腔、腹腔和盆腔等部位內臟器官到達脊髓的傳入神經,與由軀干四肢的皮膚、肌肉和腱等處到達脊髓的傳入神經,其細胞體在脊神經節,其向中樞的一段都是後根的組成部分;在功能上,都是將感受器的興奮傳入脊髓。故在生理學上沒有必要對軀體傳入神經和內臟傳入神經加以區別。
軀體和內臟的傳出神經支配骨骼肌和內臟器官,在結構上和功能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在結構上 ,由中樞發出支配骨骼肌的傳出神經,其細胞體都在脊髓或腦干內 ,其軸突離開中樞部位後,直接到達它們所支配的肌細胞,但支配內臟器官的傳出神經,屬自主神經系統,卻分為兩段:第一段叫節前纖維,其胞體在脊髓或腦干內,其軸突末梢終止於外周的自主神經節內,並在此與第二段神經的胞體及其樹突發生突觸聯系;第二段神經纖維由該神經節發出,直接到達所支配的器官,故稱節後纖維。
在功能上,軀體傳出神經對於骨骼肌只發生興奮作用,即只含有興奮性的纖維,其神經沖動能經神經肌肉接頭的傳遞引起骨骼肌的興奮,從而使肌肉發生收縮。當傳出沖動減少或被阻斷時,骨骼肌的收縮就減弱或完全停止。但支配內臟的傳出神經比較復雜。大部分內臟器官接受雙重神經支配,即接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兩種神經支配,其中有加強內臟活動的(興奮性神經),也有抑制內臟活動的(抑制性神經)(見自主神經系統)。
腦神經和脊神經 人體有12對腦神經,包括傳入和傳出神經纖維;在第Ⅲ、Ⅶ、Ⅸ、Ⅹ腦神經中,還包含有副交感神經纖維,絕大部分的腦神經支配頸和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