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期 缺鈣
進入青春期以後是人體第二激增期,發育快的一年可以長高7至8厘米,體重可內以增加3.5至4公斤容,一年不見就長成小夥子或者大姑娘了,一年要長這么多骨頭和肉沒有豐富的營養是不行的。一般來說,吃什麼都可以「長肉」,但骨骼是非鈣不可的,沒有鈣就不能長骨頭。因此,青春期鈣的需要量也就特別多。常年在室內學習較少見陽光的青少年容易缺鈣。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沒有紫外線的照射,吃再多的鈣質,也不會長成骨骼。
青春期缺鈣主要表現為夜間盜汗,也就是睡覺時出汗;頭發少,無光澤,呈焦黃狀;晚上睡覺時小腿肚子(腓腸肌)抽筋。防治青春期缺鈣,應做到如下幾點:
1、服用含鈣的飲品或葯品。如服用活性鈣沖劑或乳酸鈣、多種維生素鈣等。要注意的是,服用鈣製品連續不斷地吃十幾天後,停1周,再繼續吃,或者1周內,連續吃3至4天,這樣,才能保證體內鈣的需要。有人說,吃鈣多了,反而不長個兒,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2、經常曬太陽,讓太陽中的紫外線促進鈣吸收,如果做不到,就要適當服些魚肝油。
3、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及含鈣較多的食品,如蝦皮、骨頭湯等。
2、青春期健康誤區有哪些?
1.女性生理的「三大優勢」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86年就宣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8年。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女性在生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三大優勢」。
一是月經優勢。很多女性都以為月經給她們帶來了麻煩,其實這是一種生理優勢。就失血而言,倘若同樣健康的男女失去同樣比例的血量時,男性就會死亡,而女性仍有搶救康復的可能。這是因為女性有月經期失血的鍛煉。此外,食物中鐵質過高時,可能使男性患上一種遺傳性的「血色症」,此病能導致患者皮膚顏色改變,並導致肝病、心力衰竭或糖尿病等。瑞典醫學科學院報告:有2%的男性正受著血色症的折磨。女性則因月經周期性失血,在新的再次造血時,過量的鐵正好被利用,故血色症與女性無緣。同時,因血色症所致其他一些疾病,在女性中的發病率也相當低。
二是情緒優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動感情,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統計表明:女性哭的頻率比男性高5倍。而且女性哭時多為抽泣嗚咽,淚流滿面,甚或號啕大哭;男性則很少如此。影響人類情緒的物質是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前者能使人血壓升高,令人煩躁,易於激動;後者卻能抑制情緒,讓人心平氣和。有研究表明,85%的女性血清素要高於男性。長期的情緒壓抑會導致疾病,然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泄出來,起到緩解情緒緊張的作用。這是男性永遠望塵莫及的。
三是免疫優勢。女性比男性最為強大的優勢莫過於免疫優勢,奧秘就在於人體內的「免疫調節基因」。人類的「免疫調節基因」存在於X染色體,於是形成了男女免疫功能的差異,女性較之於男性具有雙倍的免疫基因,發生雙倍的免疫物質,具有雙倍於男性的承受壓力能力和抗病能力。
2.少女泌乳不宜忽視發育正常的女孩兒,從12歲左右就開始出現月經,一直到生殖器官發育成熟,這段生理時期就叫青春期。在這段時期里,女孩除了有月經之外,作為第二性徵的乳房也有明顯的發育。乳房內部有腺泡和腺管,腺泡細胞有泌乳的功能,腺管是乳汁的通路。這兩種結構是在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刺激作用下發育成長起來的。
乳房在發育過程中是不分泌乳汁的。泌乳素是從人腦的一個內分泌腺——腦垂體(約重1克,狀似蠶豆)分泌的,它受到下丘腦分泌的泌乳素抑制因子的控制,限制腦垂體分泌泌乳素,只有在孕婦娩出胎兒後,此限制才被減輕,從而出現泌乳,所以泌乳是產婦育兒後的一種特殊功能。通常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孩是不會有泌乳現象的。
青春期女孩泌乳是一種異常現象,其原因有二:
一是腦垂體里發生了泌乳素性腺腫瘤;二是雖沒有發生泌乳素性腺腫瘤,但因為腦垂體細胞受下丘腦分泌的泌乳素促進因子的刺激,泌乳素分泌過多,叫做高泌乳素血症,患此病的人時常還伴有閉經的症狀。
通過頭顱CT檢查或經核磁共振檢查以及測定血清中泌乳素的含量能夠進一步確診。倘若有腫瘤能夠用伽瑪刀治療,不用開顱就能夠治癒;倘若不是腫瘤,單純高泌乳素血症,使用葯物溴隱亭就可以治療,但是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青春期衛生保健知識不宜忽視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生理上發生巨大變化,身高、體重迅速增長,各內臟器官(以下稱臟器)如心、肺、肝臟功能趨向成熟,各項指標收到或接近成人標准。青春期突出的特點是性開始發育,因此又稱為成熟期。國外醫學界將青春期的年齡定為10~19歲,我國醫學界定為13~18歲,而且男女有差別,通常女孩較男孩早1~2年。因為青春期生理的巨大變化,青少年女性在思想上往往難以適應,往往伴隨很多心理上的變化。例如,這時期開始對異性發生愛慕,思維迅速發展,世界觀和人生觀慢慢形成。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的理解能力不斷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寶貴的時期,青少年應該了解自身的變化,做好心理上的准備,留心營養和適當的運動,以順利度過這一美好時光。
青春期的生理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身高、體重迅速增長。身高突然增長是青春期到來的重要標志。青春期女孩身高每年平均可增長9厘米,體重增加8~9千克。
二是身體各臟器功能趨向成熟。心臟重量增加至出生時的10倍,心肌增厚,心肌纖維比童年時期顯著增粗,張力增強,心血輸出量明顯增加,接近成人標准。肺臟重量增加為出生時的9倍,肺活量明顯增加,10~13歲為1400毫升,14~15歲為2000~2500毫升,到20歲時可達2800毫升。呼吸功能日趨完善。腦重量及容量變化不大,但在青春期,神經系統的結構已接近成人。青年人思維活躍,對事物的反應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記憶能力增強。
三是內分泌系統發育成熟,功能完備。腎上腺開始分泌雌激素,刺激毛發生長,出現陰毛、腋毛。
四是生殖系統發育成熟。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系統形成。卵巢開始分泌少量雌激素,排卵後分泌孕激素。性激素經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出現第二性徵,內、外生殖器官開始發育。
五是月經初潮。這是青春期最顯著的標志。
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很多,女孩較男孩明顯,特別需要正確指導和教育,幫助她們了解自身這一時期的特點,適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變化。
4.青春期發育延遲和發育不良不宜忽視發育延遲是指各種性徵出現的時間推後,而最終仍能發育。引起發育延遲的原因:一是多數人沒有具體的病變,但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沒有發動起來;二是營養不良、精神刺激、甲狀腺及腎上腺發育不平衡;三是遺傳因素。
發育不良則是不能發育。導致發育不良的原因:一是性腺發育不正常。例如,先天性卵巢發育不良,卵巢不能合成性激素,不可能導致乳房發育和月經來潮。二是「假女孩」,也不會發育,因為體內沒有卵巢,當然就沒有卵巢激素刺激性徵發育了。三是營養不良。因此,在不能區別是發育遲緩還是發育不良時,必須做全面檢查,以便正確判斷,早發現發育不良。
女子在發育延遲的過程中,暫時不能生育,而一旦正常發育之後,則多數與正常人一樣,能夠生育。因為發育延遲的人和正常人的區別只是發育時間推遲,隨著年齡增加,此差別將不復存在。但是因為營養不良而造成的發育延遲,可能同時合並發育不良,是否影響生育則要根據發育不良的程度而定。
5.青春期不宜精神郁悶有些女士,尤其是少女,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受到委屈,就愛生悶氣。通常說來,愛生悶氣的女性,性格都比較孤僻內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女性能剋制自己的情緒,不因受到委屈或有不順心的事大吵大鬧。這固然有好的一方面,但遇事想不開、悶在心裡,時間一長是會影響身體健康的。性格開朗,精神愉快,可使氣血調暢,有利於生長發育,促進身體健關。
要改掉愛生悶氣的毛病,就要學會超脫,大度一些,這樣就不會把煩惱憋在心裡了。其次,要學會幽默,讓生活中充滿情趣和笑聲,這樣就不會感到苦悶、煩惱了。醫學實驗證明,笑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通氣開竅、消除緊張和煩惱。給自己創造一個充滿笑聲的環境,有利於改掉愛生悶氣的毛病。此外,遇到煩心的事,還能夠找自己認為可信的又能為自己解除煩惱的同事或朋友,把煩惱說出來。這樣可使心情暢快,有助於認清自己煩惱的原因,以便在朋友的幫助下解除煩惱。
6.青春期不宜忽視補充維生素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因為特殊的生理條件,每次月經失血為20~150毫升,失鐵6~60毫克。女性必須特別留心鐵的供給,為了更好地促進鐵的吸收,就必須有充分的維生素C輔助才行。尤其患有經前期緊張症的女子,多數還伴有鎂缺乏的各種症狀,常服用維生素B6可矯正細胞內低鎂的狀況,而維生素E能夠維持生育酚的適當水平。患痤瘡的青年女性攝入充足的維生素A及鋅,才能維持上皮細胞組織的健康,保持皮膚整潔、光滑,避免皮膚毛囊的角化,預防痤瘡發生。
青春期增加「鈣」攝入能夠獲得理想的骨密度,對預防中老年骨質疏鬆症有重要作用。但是,補鈣時必須留心補充維生素D,因為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磷在腸內的吸收,並促使鈣在骨骼中沉積。冬季不要忘了室外活動,利用陽光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
因此,女子青春期不僅要保證營養的供應,而且要保持營養的均衡,既不過剩,又不缺乏。這樣才能發育勻稱,長成修長健美的身材。
維生素分別含於各類食物中,如維生素A和維生素D共存於魚類、肉類、蛋類、乳類、肝臟等動物性食品中;維生素B族存在於麥麩、米糠、花生、楊梅、大米、小米、麵粉等食品中,尤以粗糧含量較高,長期吃精白米和精麵粉容易缺乏維生素B族而患腳氣病;維生素C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新鮮水果中,如番茄、菠菜、辣椒、山楂、大棗、橘子、橙子等含量都很高;維生素E存在於花生、黃豆、黑豆、核桃仁等食品中。通常情況下,並不需要專門特別食用某種食品去補充某種維生素,只要不偏食、厭食,就會得到均衡的營養。除非病後缺乏某種維生素,才需要專門補充。
7.青春期不宜節食減肥青春期的女孩兒正處在新陳代謝旺盛的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不斷地從食物中吸取足夠的營養物質,來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倘若用節食的方法減肥會發生神經性厭食,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營養不良是導致閉經的重要原因之一。有關動物試驗結果表明,倘若小鼠長期處於飢餓狀態,可出現垂體功能不全症狀:首先促性腺激素受到抑制,血中促性腺激素減少,導致性腺功能減退或停滯,生殖器官萎縮、生育功能下降等。營養不良還會影響性周期,導致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而引發閉經。此外,可使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導致貧血、營養不良和各種感染性疾病。
對於身體確實肥胖的女孩子,應到醫院查明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減肥,倘若伴有內分泌失調,應以治療疾病為主。單純性肥胖,除了合理的營養外,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千萬不要單純依靠節食減肥,以免引發其他病變。
8.青春期不宜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目前,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很多私營企業為了追逐利潤,不顧國家的勞動用工制度僱用了很多年幼的工人,其中不乏處於青春期的少女。這些女孩兒因為種種原因很早就失學外出打工,參加重體力勞動,這對正在發育階段的女孩兒的身體來說是一種摧殘:在不適應身高的工作台上,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超時工作,長期超負荷勞動,不僅對全身器官有損害,還可導致生殖器官的功能失常,導致月經不調,甚至導致將來不孕。倘若接觸有害物質,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9.青春期不宜束胸在青春期發育開始時,女孩兒最早出現的第二性徵,就是乳房的發育。因為乳房的發育,胸部慢慢隆起。有些女孩兒對這些正常生理現象不理解,因為受了一些舊風俗習慣的影響,認為胸部豐滿難看,走路不敢抬頭挺胸,並且還用緊身馬夾、內衣等把胸部勒得緊緊的,以使胸部看上去顯得平坦。這樣做對身體有很大危害。
女性乳房主要由15~20個乳腺葉組成。乳腺的基底附於胸大肌筋膜的表面,腺葉與腺葉之間有很多垂直的纖維束和皮膚相連。在乳房發育階段,倘若因束胸使這些纖維束和乳腺導管(開口在乳頭)長期受壓,就會把乳頭擠得埋進乳房組織內形成乳頭凹陷,直接影響乳房的發育。
因為乳房發育受阻,日後的乳汁分泌也會減弱。有些女性生了孩予以後,乳汁分泌過少,甚至沒有乳汁,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青春發育時期長期束胸,使乳房得不到正常的發育。這樣,一方面嬰兒因為得不到母乳喂養而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另一方面母體因為乳汁排出不暢,蓄積在乳房內,容易患乳腺炎。
此外,在乳房發育的初期也不宜戴胸罩,因為這同樣會影響乳房的發育。通常要等到乳頭突出、乳暈上芽苞狀突起消失、乳腺鼓起顯著時才能夠戴胸罩。胸罩的尺碼應以自己感到不緊不松為宜,過松不能起到保護作用,過緊則影響呼吸。臨睡時最好將胸罩取下,以免妨礙呼吸,影響睡眠。
10.青春期不宜過分束腰有些較胖的女性,喜歡用腰帶勒緊腰部,來強求體型美,此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過分束腰會使腹部壓力增強而影響胃腸的正常蠕動,久而久之使消化功能減弱,從而出現食慾不振、泛酸,甚至可能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另一方面因為腹部肌肉受壓,影響腹腔內血液循環,可能導致泌尿系統疾病和婦科疾病,如輸卵管粘連、盆腔炎等。因此,束腰要松緊適度,以舒適和不影響健康為宜。
此外,目前緊身內衣多為高彈的纖維和腈綸產品,透氣性差,若不留心衛生,不勤換內衣,很容易導致皮膚損傷和細菌感染。
3、青春期的男孩應攝入多少鈣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在所有的生命活動過程中,需要有各種物質的參與,這些物質的種類和數量和地球表面的元素組成基本一致。這些元素除碳、氫、氧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外,其餘的統稱礦物質(無機鹽)。目前能測定的人體內的無機鹽有20餘種。
我們身體中的礦物質約占體重的5%,鈣約占體重的2%。身體的鈣大多分布在骨骼和牙齒中,約占總量的99%,其餘1%分布在血液、細胞間液及軟組織中。
【鈣的吸收代謝】鈣元素在體內約佔2%,成人體內含鈣總量約為1200g。約1%的鈣以游離的或結合的離子狀態存在在軟組織、細胞外液及血液中,統稱為混溶鈣池。
膳食中的鈣主要在pH較低的小腸上段吸收。鈣的吸收與年齡有關,隨年齡增長其吸收率下降,嬰兒鈣的吸收率超過50%,兒童約為40%,成人僅為20%左右。一般在40歲以後,鈣吸收率逐年下降,老年骨質疏鬆與此有關。
影響鈣吸收的因素有膳食中穀物的植酸和蔬菜(某些)中的草酸;脂肪過多或脂肪消化不良等;以及抗酸葯、四環素、肝素等。有利鈣吸收的因素,有維生素D、某些氨基酸、乳糖和適當的鈣與磷的比例。
成人每天通過腸粘膜上皮細胞脫落、消化液的分泌等途徑排出鈣。由腸道排出的鈣每日約為150~400mg;由汗液每天可排出100mg左右;經乳汁排出100~300mg;由尿液排出100~350mg,這些要取決於膳食鈣的吸收量和維持體內鈣的內穩態。
常被忽視的補鈣辦法
蛋殼含有極高的鈣,大家可以把蛋殼磨成粉末然後把粉撒到食物中或放進白開水中食用或飲用,這樣方便人體對鈣的吸收.
下面我們看看鈣元素在身體的功能和缺乏症。
1.99%的鈣分布在骨骼和牙齒中。
20歲之前是骨骼的生長階段,長個子的時候。人有兩個生長高峰期:1歲以前(兒童缺鈣將導致發育遲緩,發育不良。諸如出牙晚、學步晚、雞胸)和12—14歲(身材矮小、生長痛)。
20歲以後骨質依然在增加。
35—40歲,骨密度達到峰值。
40歲以後骨鈣逐漸流失(對老年人將加快骨鈣的流失,導致身材變短,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
2.1%的鈣分布在血液、細胞間液及軟組織中。保持血鈣的濃度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著致關重要的作用。人體有一套機制來維持血鈣的濃度。血鈣的來源有兩個:通過消化道吸收的鈣以及骨骼中鈣的(骨骼是人體鈣的大倉庫,當攝入鈣不足事,則動用倉庫應急)這一切通過甲狀旁腺分泌升血鈣素和降血鈣素來加以調節。
3.缺鈣會降低軟組織的彈性和韌性。皮膚缺彈性顯得松垮,衰老;眼睛晶狀體缺彈性,易近視、老花;血管缺彈性易硬化。
4.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所以說鈣是一種天然的鎮靜劑。缺鈣會導致神經性偏頭痛(占女性的10%--20%)、煩躁不安、失眠。對嬰兒會引起夜驚、夜啼、盜汗。缺鈣還會誘發兒童的多動症。
5.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比如說你的手碰到一杯水,特別熱,很快就放下,這中間就有一個神經系統的運作過程:感受器(皮膚)—傳人神經—中樞神經—傳出神經—效應器(肌肉)。其中感受和沖動怎樣傳遞給神經細胞,神經細胞又怎樣傳出去?這中間有一種物質叫做神經遞質。鈣有助於神經遞質的產生和釋放。
6.維持肌肉神經的正常興奮。如血鈣增高可抑制肌肉、神經的興奮性;當血鈣低於70mg/L時,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升高,出現抽搐。腸激綜合症、女孩子痛經,缺鈣是一個重要原因。
7.降低(調節)細胞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缺鈣易導致過敏,水腫等。
8.促進體內多種酶的活動。缺鈣時,腺細胞的分泌作用減弱。鈣還是酶的激活劑。
9.維持酸鹼平衡。
10.參與血液的凝固過程。血的凝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一個步驟是:凝血酶原—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其中需要有鈣來激活。
按2004年10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材料《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2002年8—12月,由衛生部、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牽頭,調查總計27萬人,全國城鄉鈣攝入量人均僅為391毫克,相當於推薦攝入量的41/%。
不同年齡缺鈣的表現為:
人群 缺鈣的表現
兒 童 夜驚、夜啼、煩躁、盜汗、厭食、方顱、佝僂病、骨骼發育不良、免疫力低下、易感染。
青少年 腿軟、抽筋、體育成績不佳、疲倦乏力、煩躁、精力不集中、偏食、厭食、蛀牙、牙齒發育不良、易感冒、易過敏。
青壯年 經常性的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痛、易感冒、過敏。
孕產婦 小腿痙攣、腰酸背痛、關節痛、浮腫、妊娠高血壓等。
中老年 腰酸背痛、小腿痙攣、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骨質軟化、各類骨折、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結石、腫瘤等。
人體缺鈣會引起哪些疾病?
日常生活中,如果鈣攝入不足,人體就會出現生理性鈣透支,造成血鈣水平下降。當血鈣水平下降到一定閾值時,就會促使甲狀旁腺分泌甲狀旁腺素。甲狀旁腺素具有破骨作用,即將骨骼中的鈣反抽調出來,藉以維持血鈣水平。在缺鈣初期,缺鈣程度比較輕的時候,只是發生可逆性生理功能異常,如心臟出現室性早博、情緒不穩定、睡眠質量下降等反應。持續的低血鈣,特別是中年以後,人體長期處於負鈣平衡狀態,導致甲狀旁腺分泌亢進,首當其沖的是骨骼,由於骨鈣持續大量釋出,導致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另一方面,在甲狀旁腺持續升高的情況下,由於甲狀旁腺素具有促使細胞膜上鈣通道開啟而關不住,以及阻抑鈣泵,使鈣泵功能減弱,造成細胞內鈣含量升高。持續的細胞內高鈣,激發細胞像失控的野馬,無節制亢進,造成細胞能量耗竭。與此同時,代謝廢物又得不到及時消除,便會構成自身傷害,致使細胞趨向反常的鈣化衰亡。由於缺鈣,導致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兒童佝僂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壓、腎結石、結腸癌、老年痴獃等疾病的發生。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缺鈣會造成人體生理障礙,進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疾病。這里我們列舉一些與缺鈣有關的主要疾病:
高血壓 缺鈣會造成反常的鈣內流,導致鈣在血管內壁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內反常積貯,引起血管收縮,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血壓異常升高。持續的鈣內流,促使血管壁彈性纖維和內皮細胞鈣化、變性、甚至出現襲痕、斷裂。外周阻力進一步增大,血壓持續升高。由於血管內壁損傷,脂類通透性增大,血脂浸入血管壁的損傷處,造成膽固醇和其他脂類物質在血管壁上沉積。血管內皮細胞內損傷而分泌內皮素和某些激活因子,引起血小板和白細胞在血管壁上粘附、聚集。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又激活補償性生理反應,促使血管平滑肌和成纖維細胞反常增生和內膜下移位,致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於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的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了。研究表明,對於某些高血壓病人來說,不用葯物而是增加鈣制劑的量,有助於控制高血壓。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的預防醫學副教授傑姆斯·德威爾對國家統計中心為期13年的調查結果進行計算,發現每天用鈣量為1300毫克的人比每天用鈣量為300毫克的人患高血壓的比例低12%。
冠心病 許多研究表明,鈣還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從而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有人觀察,讓膽固醇含量較高的男子食用含鈣量低的食物10天(每天410毫克鈣),檢查他們膽固醇含量;然後再讓他們吃含鈣量高的食物(每天2200毫克鈣)。結果高鈣食物能減少膽固醇總量6%,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減少11%,而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數量則保持不變。專家認為,長時期嚴重缺鈣會引發冠心病。
尿路結石 多年來,醫生告訴腎結石病人限制食用鈣,理由是鈣為結石的一種主要成分。但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後發現,這可能是人類在認識上的一個大錯誤。他們提出,減少腎結石危險的方法恰恰是增加鈣攝入量。大家知道,飲食中,特別是蔬菜中含有大量草酸鹽,一般情況下,草酸鹽在腸道內與鈣結合成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如果飲食中鈣的攝入不足,就會使多餘草酸鹽經腸腔吸收而進入血液,最終由腎臟提出。如果人體長期處於負鈣平衡狀態,腎臟細胞不可避免會出現細胞反常鈣內流損傷,腎臟回吸收功能減退,尿鈣排出增多。高鈣尿液與尿中草酸鹽結合,形成大大小小草酸鈣結石。如果不忌鈣,而是採取補鈣措施,尤其是補充水溶性鈣劑,那麼,在胃腸道中與飲食中草酸鹽結合成草酸鈣隨糞便排出。另外,補充足量的鈣可扭轉負鈣平衡,腎臟回吸收功能正常,尿鈣排出減少,結石的可能性也減少。
結(直)腸癌 高脂飲食會過度刺激膽汁的分泌,過量的脂肪酸和膽汁酸是引起結(直)腸細胞癌變的觸發劑。有研究證明,患有結腸直腸癌的病人,血清膽汁酸的含量比正常人高出1倍左右,而癌變細胞中膽汁酸含量比正常細胞高3倍以上。如果用高膽汁酸的飼料喂小白鼠,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如果補充足量的碳酸鈣,鈣離子與脂肪酸和膽汁酸結合,形成不溶性脂肪酸鈣和膽汁酸鈣隨糞便排出,從而消除癌變的觸發因子,就能阻抑腸細胞癌變。
手足搐搦症 這種疾病是因嬰幼兒體內缺少維生素D而使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發生障礙。另外由於甲狀旁腺未能及時分泌更多甲狀旁腺素,以致血鈣降低,引起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增高,出現全身驚厥、手足痙攣和喉痙攣,常伴發陣發性呼吸暫停和短時間窒息,引起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據醫學觀察,大腦神經對缺血缺氧最為敏感,窒息10秒鍾,神經功能開始出現障礙;窒息數分鍾,就會出現血管神經不可逆轉的損傷,輕則影響孩子智力,重則導致低能、痴呆。所以,做好手足搐搦症的預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的孩子,都必須補充足夠量的鈣。除了補鈣外,還要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和補充適量維生素D,以預防手足搐搦症的發生。
骨質疏鬆 人體長期缺鈣而引起負鈣平衡的另一個嚴重後果——骨質疏鬆。很多研究表明,增加鈣的攝入量對骨質損耗有著重要減緩作用,在減少由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率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特別在食用鈣的同時服用維生素D,效果尤其明顯。很多專家認為,補鈣應在青春期就開始,這時候骨質正在形成,效果會更好。
據華東醫院和上海市老年醫學研究所一項較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海地區骨質疏鬆症發生率,男性為20.1%,女性為48.1%,其中60歲以上男性為24.9%,女性為75.7%。骨質疏鬆症已經在上海悄然流行,並已成為威脅上海老年人,特別是老年婦女健康的一大危害。隨著平均期望壽命延長,老年人越來越多,骨質疏鬆的危害將會越來越突出。
骨質疏鬆症早期往往沒有症狀和體征,X線檢查又不易發現,所以長期來不被人們注意。即使病情加重,主要表現是骨痛和骨質增生,常常不被醫生所認識,往往錯診為腰肌勞損,或是關節炎。隨著病情加重,骨量丟失到骨峰值的30%——50%時,骨骼變脆,稍有不慎就可造成骨折。據報告,上海市老年人骨折累計發生率,城市高達16.5%,農村6.9%。這種骨折往往又難癒合,常因久卧不起,並發褥瘡或墜積性肺炎,嚴重者甚至會因此而喪生。
僅僅依靠日常飲食,很難達到醫生建議的鈣攝入量。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元素,約有1200克,也是最容易缺乏的元素之一。其中99%形成骨骼,1%存在於血液軟組織里。人體是否缺鈣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峰值骨量,即在35歲左右時,人體骨量達到人生中最高骨量時的鈣含量,主要由遺傳因素、補鈣因素和鍛煉因素決定;二是鈣流失情況,由鈣的補充、流失量及生活習慣所決定,如嗜煙酒、咖啡、茶、可樂、鹽攝入量過高,少吃肉或吃太多肉都可導致鈣的流失。針對國人補鈣的實際情況,中國消費者協會警示消費者要科學補鈣,方能永葆健康。
一、不隨廣告走。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識,正確認識補鈣。鈣品生產企業常以明星為前驅,吸引消費者。對此應根據自身需要做出選擇,而不要被各類響亮的補鈣商品名稱所惑,切記此類商業用語純屬炒作,在營養學領域多數並不存在。
二、不要聽信某些鈣品的誇大宣傳。如一些廣告稱的「沉積好、吸收快」,使人誤認為人體對鈣的吸收是簡單的過程,實際上鈣進入人體首先要進入血液,再形成含鈣細胞,之後再通過復雜的變化過程穿透骨頭最外面的硬層,固定到裡面的骨質中。另有廣告宣稱自己的產品「顆粒比一般產品小若干倍」,實際上顆料大小隻是物理變化,並不能從本質上改善人體對鈣的吸收率;目前人體對補鈣產品中鈣的吸收率僅在30%左右,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95%」的吸收率。
三、盡量通過改善飲食結構,達到從天然食品中獲取足量鈣的目的。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鈣較多的有牛奶、乳酪、雞蛋、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特別是牛奶,每100克鮮牛奶含鈣120毫克,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克,便能提供鈣300毫克;每天喝牛奶500克,便能供給600毫克的鈣;再加上膳食中其它食物供給的300毫克左右的鈣,便能完全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這些含鈣豐富的食品時,應避免過多食用含磷酸鹽、草酸、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免影響鈣的吸收。
四、檢測鈣的含量,應去正規醫院。商店葯店裡擺放的「單光子骨密度測試儀」,只能測手臂的尺骨和橈骨,而鈣的流失主要危害是腰椎和胯骨的缺鈣,因此這種測試不準確。而且這類儀器是放射源,其輻射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五、鈣產品並非越貴越好,應根據自身需要選用。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鈣產品,其品質沒有太大區別。而且不同鈣品適宜人群也不同,碳酸鈣含凈鈣量高,吸收率高,是傳統補鈣制劑,但它並不適合胃酸缺乏者;磷酸鈣含磷高,但不適合慢性腎功能不全者。
六、補鈣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看吸收。每次服用元素鈣超過200毫克時,就會降低吸收率。
七、老年人缺鈣是引起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原因,應從改善飲食結構和服用鈣品兩方面加強鈣的攝入量。
在攝入含鈣食品時,老年人應考慮自身的身體狀況,飲食合理適中,促進身體吸收;在服用補鈣產品時需注意,老年人腸道對鈣的吸收能力較弱,單純服用鈣制劑無法從發病機制上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必須服用一定劑量的維生素,才能防止鈣質流失,提高腸道吸收鈣的能力,促進骨代謝和骨形成。但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單純補鈣並不能全面防治骨質疏鬆症,內分泌失調、維生素D活力下降、運動量減少、鹽攝入量過高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老年人患骨質疏鬆症。
八、兒童補鈣應以食補為主,在服用鈣品時應特別小心。兒童腸胃功能較弱,不要選擇鹼性強的鈣品,活性鈣等;不應在服用鈣品時同時飲用汽水、碳酸飲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另外,兒童過量服用鈣品,會抑制對鋅元素的吸收,因此對缺鋅兒童進行補鈣時應以食補為主。
九、服用添加維生素D的鈣品時,謹防積蘊中毒。許多消費者認為,補鈣只能選擇與維生素D合一產品,這是一種誤解,由於人體個體差異普遍存在,並不是所有的人同時既缺鈣又缺維生素D,部分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反而會抑制體內自身維生素D的形成,或是引發維生素D大量攝入而積蘊中毒現象,中毒症狀為高鈣血症引起的肝腎功能損傷和軟組織鈣化,表現為食慾減退、反應遲鈍、心律不齊、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煩渴多尿、便秘等。
補鈣合理有十大妙處
很多人都知道,鈣元素有強骨、固齒的作用。其實,這種礦物元素的生理功效遠不止於此,它對整個身體的健康乃至壽命都有深遠的影響。
補鈣減肥
時下不是有不少肥男胖女正在為缺乏有效的減肥辦法而苦惱嗎?不妨試用補鈣法,說不定會步人"柳暗花明"的新天地。科學家的解釋是:人體血鈣升高後可增加一種稱為降鈣素的激素分泌。而降鈣素這種激素可降低人的食慾,減少進餐量;另外,足量的鈣特別是離子鈣,在腸道中能與食物中的脂肪酸、膽固醇結合,阻斷腸道對脂肪的吸收,使其隨糞便排出。此法更適宜於兒童減肥,無任何副作用。
補鈣降壓
高血壓這一不動聲色的"殺手",令人害怕,主要是因為這種病多年不產生任何症狀,在無聲無息中損害人的動脈血管及身體的其他器官。研究表明,對於某些人來說,不用葯物而增加鈣元素的攝取可能是有效的一招。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副教授傑姆斯·H·德威爾的調查顯示:凡每天攝鈣1300毫克的人,比起每天攝鈣量為300毫克者,高血壓的罹患率低12%;在40歲以下的人群中患病危險性減少24%。
補鈣預防心臟病
大量研究資料顯示,鈣元素除了通過降低血壓的途徑來保護心臟外,還有一種護心方式,那就是幫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據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療中心內科副教授麥克·丹可研究,每天攝鈣2200毫克可減少膽固醇6%;其中危害最大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11%,而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卻保持不變。總之,專家已經確認:不管是通過飲食還是補品,只要增加鈣的攝取量,膽固醇情況就會好轉。
補鈣預防近視
不知你是否知道,危害青少年視力的眼病--近視眼也會在鈣元素麵前"甘拜下風"。眼科專家告訴我們:如果眼球缺鈣,眼壓就不能維持正常,如同電壓忽高忽低會閃壞燈泡一樣而導致近視形成。因此,在近視的高發年齡段--青春期(具體說來就是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的幾年間)補充足量的鈣質,很可能會拒近視於體外。
補鈣防腹痛
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一類孩子,老是喊肚子痛,既不發燒又不腹瀉,打蟲也無效,而且腹痛可在幾分鍾後自行消失。原因何在?據外科醫生分析,這種病狀很可能與體內缺鈣導致腸痙攣有關。由於血鈣是維持神經肌肉正常興奮的重要因素,一旦偏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就增高,腸壁平滑肌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腹痛,此時補足鈣質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補鈣防止腎結石
多年來醫生常提醒腎結石病人要限吃鈣質,理由是鈣為結石的主要成分之一。但新近的研究表明,減少腎結石的辦法也許是增加鈣的攝取量。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卡里·C·柯爾漢博士的跟蹤調查資料顯示:
三餐飲食中含鈣量較多的人(每天平均1320毫克)與攝鈣量最少的人(每天516毫克)相比較,罹患結石病的危險性減少1/3。
補鈣防止經前綜合症
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研究中心心理學家傑姆斯·帕倫領導的研究小組調查了10位婦女,這些婦女全都患有經前期綜合症。結果表明,當吃含鈣量高的飲食時,70%的婦女訴說疼痛減輕,包括月經期間的背痛和痙攣;80%尿滯留減少;90%在整個月經期間哭的次數、神經質暴躁或精神抑鬱都減少或減輕。
補鈣促高
孩子的個頭怎樣才能長得更高?適時補鈣是一個既簡單又有效的辦法。最好是晚間睡前喝一杯富含鈣質的牛奶。奧妙在於孩子進入睡眠狀態後,內分泌系統最為活躍,釋放出來的生長激素最多。而生長激素乃是兒童長個頭的"催化劑",此時補人大量鈣質,加速新骨的鈣化與成熟,可謂"珠聯璧合",孩子會長得更高些。
補鈣防癌
最近國內外醫學界傳來好消息,補鈣有助於預防腸癌。可能是鈣元素可限制膽汁酸通過腸道之故。另一項研究則證實鈣能阻止結腸息肉增生。一般每天服用1200毫克鈣即可達到目的。資料顯示,補鈣者息肉再生的比率減低24%。
補鈣延壽
更令人振奮的是,鈣元素可能還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養分。義大利研究長壽學的學者做了一個很有趣的試驗:將受試的大白鼠分成兩組,甲組鼠用普通飼料喂養,平均生存期為89天;乙組鼠的飼料中摻人0.9%的鈣,結果活了344天,為甲組鼠的4倍。由此提示,缺鈣乃是生命個體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補鈣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你活得更久一些。
靠奶補鈣 過於單一
有些老年人為了減少體內鈣質的流失、防止骨質疏鬆,長期靠喝牛奶補鈣。專家提醒,此法並不完善。
近年來,經醫學專家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人長期過多食用牛奶,會促使老年性白內障發生。因為牛奶雖然含鈣豐富,同時也含有5%的乳糖。乳糖經人體乳酸酶作用,可分解為半乳糖,如果經常過多攝入牛奶,易使半乳糖沉積附著在眼球晶狀體中,影響晶狀體的正常代謝而降低透明度,促使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生。
老年人不宜長期大量食用牛奶來補鈣,應以蝦皮、海帶、豆製品、骨頭湯等含鈣高的食物與奶相間食用。
4、骨質疏鬆是什麼造成的症狀!
年齡的關系,腿痛,腿軟,容易摔倒。
5、15歲的人每天需要補多少鈣
15歲的人每天需要補鈣為1000 mg/d。
青春發育期為滿足骨骼等組織的快速生長發育,對鈣和磷、鐵等礦物質的需要量顯著增加,鈣RNI為1000 mg/d。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無機元素,約占體重的1.5%~2.0%,出生時體內的鈣總量約為28g,成年時達1000~1200g,有99%的鈣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
其餘的鈣,以游離或結合形式貯存在軟組織和體液中,這部分鈣稱為混溶鈣池(miscible calcium pool)。血鈣幾乎全部存在於血清中,可分為擴散性鈣和非擴散性鈣,只有一部分以離子狀態存在的擴散性鈣具有生理活性。
在機體多種激素的作用下血鈣與骨骼鈣維持保持動態平衡,以維持鈣的內環境穩定,從而為機體各項生理活動提供基礎。
鈣是機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在機體的各種生理生化過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鈣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構成骨骼和牙齒、維持神經與肌肉活動、影響體內某些酶的活性、以及參與凝血過程、激素分泌、維持體液酸鹼平衡等。
(5)青春期骨質疏鬆嚴重嗎擴展資料:
飲食補鈣
1、常吃豆製品
被鹵水點過的豆腐鈣含量達到164毫克/100克,如果是經過干制的豆腐乾,鈣含量可達500~700毫克/100克,絕對是鈣的寶庫。每天吃二兩豆腐或半兩豆腐乾,就能輕松攝入150毫克以上鈣。對於不喜歡奶製品的人來說,可以適當多吃點豆製品。
2、每天一斤菜
很多綠葉蔬菜的鈣含量都在100毫克/100克上下,與牛奶的鈣含量相當。蔬菜的推薦攝入量是每人每天300~500克,如果全部吃綠葉蔬菜,能夠獲得超過500毫克的鈣。即使是一半為綠葉菜,鈣的攝入量也能接近推薦量的1/3。除了高鈣,綠葉菜還富含多種有助鈣吸收的營養素,比如鎂、維生素K等。
3、堅果當零食
腰果、瓜子、開心果、榛子等堅果和種子鈣含量較高,比如榛子的鈣含量高達815毫克/100克,是非常好的補鈣零食。但堅果脂肪含量較高,每天最多吃一把,以免能量超標。
6、為什麼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其發病為多因多果,原因復雜。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均壽命的不斷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高。
但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女性明顯高於男性,據統計,老年男性骨質疏鬆疾發病率約為20%,而絕經後婦女約為50%,老年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一般佔全部老年骨質疏鬆者的70%—80%。那麼,為什麼女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比男性高呢?要想弄清楚原因,我們就得了解男性和女性骨質疏鬆的特殊性。
人體的各個器官的生長發育都是一個從生長到衰退的過程,骨骼當然也不例外。青少年時期骨骼處於旺盛的生長時期,骨密度逐漸增高,骨頭日益變得堅硬而緻密;到了成年以後,骨的代謝基本上達到了一種平衡;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鈣開始流失,骨頭逐漸變得疏鬆和脆弱。
成年後的骨量主要取決於其生長過程中骨量達到的最大值,以及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骨量流失的速度與程度。男性青春期長,且生長速度快,所以骨旅長的又高又堅固;而女性青春期相對於男性來說較短,所以就顯得脆弱。
男女在兩性老化過程中骨丟失也有差異。老年女性骨丟失的速度快了男性,尤其是女性絕經後,由於體內性腺的萎縮,功能下降,體內雌激素水平明顯降低,骨筋的分解速度大於合成速度,骨筋處於負平衡狀態,所以加速了骨質疏鬆症的進程。由於男性體內性激素的變化遠遠沒有女性的顯著,所以老年男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進展速度明顯低於老年女性。
7、青春期的孩子補鈣好不好?
其實只要足夠重視平時的日常飲食~
天天1斤牛奶已經完全足夠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所需要的鈣了~
沒有必要刻意去補鈣~
如果說最需要補鈣的人群~那就只有7老80的老頭老太了~
再說吃得再多不吸收也是白搭!
注意鈣和VD的攝入以及多曬曬太陽多運動就可以了
8、孩子要是患了骨質疏鬆症,會出現哪幾個徵兆?
出現這幾個症狀要警惕,您的孩子可能患有兒童骨質疏鬆症
山西省中醫院 骨科
我相信大多數人談起骨質疏鬆的時候,會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種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一種疾病。
其實,兒童骨質疏鬆症,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這代表著疾病譜在發生變化:兒童骨質疏鬆不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發生率在增加!
這在物質高度豐富的時代,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也許,正是營養物質的過剩和運動的缺乏,為兒童骨質疏鬆症埋下了隱患。
大家最關心的可能首先是症狀,換句話說:
兒童骨質疏鬆症,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很典型,有兩點:
一是反復出現的低創傷性骨折;
二是明顯的(中、重度)後背痛。
什麼叫「反復出現的低創傷性骨折」?
《歐洲臨床骨密度測量兒童立場聲明》對此闡述得比較詳細,方便大家理解:
【假如在10歲之前有2處以上的長骨骨折,或者在任何年齡有3處以上的骨折,或者到19歲以前有超過一次的腰椎骨折,缺乏明確外傷或局部疾病的證據,而獨立於骨密度。】
意思就是,排除大的暴力傷譬如車禍,排除惡性骨病譬如腫瘤、結核等意外,未成年人多次、多處出現骨折,甚至不需要查骨密度,就可以直接考慮兒童骨質疏鬆症的可能。
所以,未成年人不止一次發生骨折,絕不僅僅是淘氣那麼簡單——切不可掉以輕心。
此外,所謂「明顯的(中重度)後背痛」,則是兒童脊柱椎體存在壓縮性微骨折的重要提示。
為什麼?為什麼兒童會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呢?
1.遺傳
骨骼的發育高度依賴於維生素D,這是一種協助人體吸收鈣的物質。
所以維生素D受體基因就是人類骨骼代謝的主要調節基因。而且,這個位於12號染色體,由44000個鹼基和9個外顯子組成的基因,具有明顯的遺傳多態性。
也就是說,人生來就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來成骨能力就強,有的人生來就弱一些。這種沒辦法選擇和改變的事,我們就不多討論了。
2.營養
影響兒童骨密度最直接的因子就是體內鈣和維生素D的水平。
無奈的是,這也是一個不公平的事情:有的孩子是普通玩家,有的孩子是人民幣玩家。
因為,母親孕期鈣和維生素D的水平對於一個人一生的骨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不僅僅是鈣和維生素D。母親孕期體內β-胡蘿卜素的水平,也與子女出生後骨骼的發育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看到此文的媽媽會不會壓力山大啊!
拋開母親的原因,已然是先天不足,後天則更需努力。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針對性地進行鈣質和維生素D的監測和補充,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疾病和葯物也是導致兒童骨質疏鬆的原因。譬如,馬凡綜合征,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骨瘤。再如,需要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癲癇葯物、個別抗病毒葯物的兒童......
這些問題少見,而且實在是說來話長,本文就不詳述了。
4.空氣質量——這是另外一個比較讓人郁悶的問題。
空氣中的PM 2.5(大氣細顆粒物)暴露可以明顯地降低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骨密度,導致骨質疏鬆——雖然還沒有大的數據統計結果,但是能想像到的是,這將是我們國家幾代人共同的問題。
5.最後一點是最想強調的一點,也是最值得引起大家重視和積極干預的一點:未成年人的行為習慣。
在拋開遺傳因素,母親孕期營養狀況,兒童特殊疾病和葯物服用史,大氣污染...這些我們很難去改變的因素,最重要的、最有干預價值的就是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
運動干預對骨骼發育的影響在青春期之前是最為顯著的。
成年人骨質總量的40%是在青春期前後2年內獲得的。青春發育前的青少年通過體力活動可以獲得1%~6%的額外骨量增長.而青春發育後最多隻能獲得0.3%~2%的骨量增長。
這就是告訴大家,兒童青少年期,特別是青春期發育前進行運動,是促進骨骼生長最佳的「黃金窗口期」。
那麼,針對兒童骨骼發育,什麼樣的運動最佳呢?
Saunders教授2016年發表了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他的研究證實:對於5~17歲的兒童和青年,「高活動+高睡眠+低久坐」行為組合是最健康的行為方式。
所謂高活動,指的是大沖擊量或以力量為主的抗阻練習。譬如,「跳躍運動」。
跳躍運動是目前證實尤其能給予骨骼特別的刺激,促進兒童骨骼發育的作用最為明顯的一種運動方式。
那麼,具體的運動量怎麼掌握呢?
9、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10、人身體缺什麼會引起骨質疏鬆
樓主你好!新年愉快!人體長期缺鈣而引起負鈣平衡的另一個嚴重後果——骨質疏鬆。很多研究表明,增加鈣的攝入量對骨質損耗有著重要減緩作用,在減少由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率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特別在食用鈣的同時服用維生素D,效果尤其明顯。很多專家認為,補鈣應在青春期就開始,這時候骨質正在形成,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