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是吃鈣片好還是吃骨化三醇膠囊好
治療骨質疏鬆的葯一般分2種,一種是骨吸收抑制劑,一種是促骨形成劑。福善美是一款抑制骨吸收的葯物,口服類葯物,一盒一片70mg,每周服用一次,服葯周期2-3年,通過抑制骨吸收改善骨質疏鬆的症狀。密固達也是抑制骨吸收的葯物,注射類的葯物,一年注射一次很方便,但是注射後葯物副作用較大。珍固是一款促骨形成葯物,注射類葯物,每日注射一次,皮下注射很方便,葯物副作用小,通過促進新骨形成,提升骨密度來改善骨質疏鬆的症狀。
2、為什麼會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怎麼樣造成的?
骨質疏鬆(Osteoporosis,OP)最早由Pommer在1885年提出。1993年第四屆國際骨質疏鬆症研討會將該症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至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點是骨量減少,包括骨礦物質和骨基質等比例的減少;骨吸收出現、骨小梁稀疏、變細甚至斷裂等一系列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現象;骨的脆性增加,強度下降,降低了對原有載荷的承受能力,在不大的外力作用下也極容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女性多見於絕經後,男性多在55歲後。女性發病較早且數倍於男性。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還與性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關系。此外,生活方式與機械活動也對骨密度產生較大的影響。體力活動對骨骼的影響極大,活動越多,對骨的牽拉力越強,就能促使破骨細胞轉變為成骨細胞,有利於新骨形成。長期閑居以及各種原因的廢用,由於對骨骼的機械刺激不夠,以致骨形成少而骨吸收多,導致骨質疏鬆。骨折與骨病長期固定後也會導致骨質疏鬆。缺乏戶外活動,日照不夠導致維生素D不足也是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
因此,進行適當的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別是負重有氧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選擇強度過大,速度過快,較為強烈的運動項目,運動負荷過大,易引起骨折、軟組織損傷,亦可引發心血管疾病,故在選擇體育項目之前,應做一次較全面的體格檢查,最好根據醫生的意見或建議,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要遵循循序漸進、有計劃、有規律的原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的強度一定要因人而異,如果體能較好者,運動量可適當加大。運動前應做准備活動,運動後注意放鬆運動。
3、骨質疏鬆經常吃什麼葯?
對於骨質疏鬆的病人臨床上用來防治和治療骨質疏鬆的葯物有以下幾類。
1、鈣制劑,包括有凱思立、鈣爾奇d、葡萄糖酸鈣口服液、龍昌鈣+d口服液,還有勁得鈣、巨能鈣等鈣劑。
2、抑制骨吸收的葯,比如倍美力片、利維愛等葯物,還有就是雙磷酸鹽類葯物,比如邦德麗等之類的葯物。
3、成骨治療葯物,比如特樂定,還有促進礦化的維生素類葯物,比如法能、羅蓋全之類葯葯物。
所以對於骨質疏鬆的病人主要是身體異常的脫鈣所導致的,所以治療一定要綜合的治療,可以同時應用鈣制劑以及促進礦化的維生素的葯物,和抑制骨吸收的葯物,來延緩疾病的發展和促進鈣質的吸收。
4、滑囊與骨囊有什麼區別
一個有三點水一個沒有
概念
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引起的慢性骨科疼痛多無明顯損傷,且持續時間較長,一般為3個月以上。和其他疼痛不同的是,慢性骨科疼痛常常反復發作,程度時輕時重,因而用來鎮痛的葯物需要具備良好的安全性。通常我們會選擇非甾體類抗炎葯、阿片類葯、抗抑鬱葯、激素及一些植物制劑等。
非甾體類葯物(NSAIDs)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包括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奈丁美酮(瑞力芬)等。它們療效確切,但副作用也比較明顯,比如消化道不良反應、腎功能損害等。新近研製的特異性環氧酶-2抑制劑(西樂葆等)與前面幾種葯相比更為安全,但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都應謹慎使用。此外,人們常用的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僅有解熱鎮痛作用,幾無抗炎作用,腎毒性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小,也是急慢性疼痛治療的重要葯物。還有一些前期研究顯示,治療此類病症的葯物將會有鎮痛作用更強、副作用更少的新亞型出現,目前人們正在拭目以待。需要指出的是,服用此類葯物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同時熟悉它們的商品名和主要成分,不要同時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此類葯物。阿片類制劑仍然是現有的最有效的鎮痛葯。臨床上常用的有可待因、芬太尼、嗎啡等。阿片類葯物均有共同的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包括鎮痛、鎮靜、呼吸抑制、依賴性等。慢性疼痛患者雖可發生阿片耐受(即鎮痛有效劑量逐漸增大),但很少發生阿片成癮現象。曲馬多屬弱阿片類鎮痛葯物,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應用,已證明對多種急慢性疼痛有效。據測定,相同劑量下,曲馬多鎮痛作用相當於嗎啡鎮痛強度的1/5,明顯強於非甾體類葯物。為減少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服用時可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增量。激素作為鎮痛目的葯物應用,目前尚有爭議,所以嚴格掌握適應症和禁忌症尤為重要。激素的適應症有癌性痛,尤其是骨轉移性痛和某些骨關節、肌肉、韌帶、肌筋膜炎性反應引起的疼痛等。在使用過程中,要避免重疊用葯,否則只是增大葯量,不能提高療效,反而增加不良反應。
骨關節的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行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植物制劑中帕歌斯是一種產於非洲植物「魔鬼爪」的提取劑。具有抗炎、抗風濕、鎮痛和免疫調節作用。在骨骼肌肉慢性疼痛病人中,帕歌斯可明顯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並改善受累關節的活動程度。高烏甲素系由毛茛科植物高烏頭根中提取的鎮痛有效成分,用於治療中度以上疼痛。經多年臨床用葯觀察,發現其對炎症性疼痛(如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效果更佳。抗抑鬱葯在最初使用時,是為了治療長期疼痛所導致的情緒低落,後來發現成功治療抑鬱症的同時也伴隨著疼痛的緩解。此類葯物可用於腰背痛和關節痛等,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臨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三環類抗抑鬱葯,包括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另外,安定、舒樂安定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疼痛作用。氯唑沙宗、美索巴莫、強筋松等葯物,由於有肌肉鬆弛作用,所以有明確的鎮痛效果。降鈣素除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外,對患肢痛甚至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也有較好療效。其他輔助性葯物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也是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骨科慢性疼痛的輔助性葯。此外,80年代開始,使用純天然鯊魚軟骨粉治療關節炎已經在一些發達國家的臨床上得到證實,並且開始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逐步普及。
骨關節炎的症狀
1、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多發生於50歲以後,女性多於男性,繼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小,30-40歲多見,最常見的關節為頸椎、腰椎、髖、膝、踝、肩、肘、手指等關節
2、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重,肢體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時困難,稍活動疼痛僵硬很快緩解:如: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起立時,出現僵硬、疼痛,症狀明顯,經過活動後關節症狀減輕或消失,由於早期出現此症狀不被重視,加上沒有及時治療,此症狀慢慢加重,每1-2年急性發作一次,發作時關節輕微腫脹或有少量積液,有時關節活動出現摩擦感,功能受到一定影響
3、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疼痛加重,夜間休息時能疼醒,疼痛為持續不斷,直至關節變形,腫大,功能活動受到障礙生活不能自理。
骨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症狀多出現在4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而發病者增多。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骨性關節炎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
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髖等;
關節痛與活動有關,在休息後痛就緩解;
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鍾,活動後消失;
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
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骨性關節炎的常見部位及其特徵如下。同一患者可出現不止一個部位的病變。
一、手:指間關節最常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腫痛和壓痛不太明顯亦很少影響關節活動。特徵性改變為在指關節背面的內外側,出現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結節,位於遠端指肩關節的結節稱為Heberden結節,位於近端指肩關節稱為Bouchard結節。這種結節發展很慢。只有少數患者最終會出現遠指關節的屈曲或外斜畸形。當第一腕掌關節受累而有骨質增生時就形成「方」形手,這種畸形在中國人中少見。
二、膝: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三、髖:表現為大粗隆、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四、足: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症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五、脊柱: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少數嚴重者因椎體緣的唇樣增生和骨驁壓迫局部神經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現各種放射性痛或神經系症狀。
骨關節炎的手術冶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