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每天需要哪些營養素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食物的營養物質種類繁多,人體所需大約50多種,就其化學性質或生理功能可分為六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和水。
根據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和在體內的含量,分為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宏量營養素指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糖類),微量營養素指礦物質(無機鹽)和維生素。此外,由於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可以釋放能量,這三種營養素又稱產能(熱)營養素。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基礎,占人體體重的16%~19%,每天約有3%的人體蛋白質在更新,其中腸道和骨髓更新速度最快。蛋白質在體內的主要作用是構成和修復人體組織;構成酶、激素、抗體等生理活性物質參與調節生理功能;提供能量,每克蛋白質在體內氧化產生16.74千焦能量。其主要食物來源有肉類、魚類、蛋類、奶類和大豆類。
脂類包含中性脂肪和類脂質。中性脂肪就是通常所稱的油,有動物油和植物油。其主要作用是貯存和供給機體能量、構成生物膜、增加飽腹感和食物美味、供給必需脂肪酸、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等。脂肪酸中有兩類重要的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因能促進大腦和視網膜發育、降血脂等,常添加於保健食品中。
碳水化合物又稱糖類,是大米和小麥的主要成分,主要作用是提供人體能量、幫助肝臟解毒、節約蛋白質和促進酮類氧化。膳食纖維是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的一類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蔬菜和水果,其生理功能:①增強胃腸蠕動,利於糞便排出。中老年人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②控制體重和減肥。膳食纖維不能消化吸收,但能產生飽腹感,可減少能量攝入,達到控制體重和減肥的作用。③降低血糖和血膽固醇,膳食纖維減少小腸對糖的吸收,吸附膽汁酸、脂肪等,使其吸收下降,達到降血脂的作用。
礦物質又稱無機鹽,是人體內除碳(C)、氫(H)、氧(O)、氮(N)以外的其他化學元素的統稱。根據在體內含量多少,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體內重量大於體重0.01%,包括鉀、鈉、鈣、鎂、磷、硫和氯7種元素。其他如鋅、碘、鐵等都屬於微量元素。與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關系最為密切的礦物質主要是鈣、鐵、碘和鋅。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鈣缺乏可致佝僂病、骨質疏鬆、骨質軟化和肌肉痙攣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日鈣攝入量為800毫克,鈣的最好食物來源為奶和奶製品,另外,豆類、蝦米皮、海帶、油料種子和蔬菜含鈣也很豐富。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主要參與紅細胞組成和氧氣利用。缺鐵導致缺鐵性貧血,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慌氣短、頭昏眼花、免疫力下降等。缺鐵影響兒童的智能發育和行為。人體只吸收化合價為二價的鐵,三價的鐵不吸收,有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較高的鐵,但因為吸收率過低,達不到補鐵的效果。補鐵的良好食物是動物肝臟、動物全血、瘦肉和魚類。需要指出的是奶類食品鐵的含量較低,不能補鐵。
鋅在人體內的含量為2~3克,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與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關系較為密切。缺鋅表現為生長遲緩,甚至停滯,性器官發育不全,性成熟受抑制,第二性徵發育不全,性幼稚症;味覺和嗅覺減退,食慾不振,甚至出現異食癖;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傷口癒合緩慢;還可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面部痤瘡及復發性口腔潰瘍等。動物性食品是鋅的良好來源,尤其是海產品、紅色肉類及動物肝臟。植物性食品含鋅較少,吸收率也低。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煙酸、泛酸、葉酸、生物素等。
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適應能力下降,嚴重者可致夜盲症;結膜乾燥角化可形成乾眼病,嚴重可致失明;皮膚乾燥;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易感染,血紅蛋白合成代謝障礙,免疫力低下。大劑量攝入維生素A可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致畸毒性。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臟、魚肝油、魚卵、全奶、禽蛋等。深色蔬菜富含β-胡蘿卜素,也可提供一定量維生素A。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機體鈣、磷代謝,有利於骨骼和牙齒正常生長和發育,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魚肝油、奶油、雞肝、雞蛋等,也可通過曬太陽獲得維生素D。大劑量攝入維生素D,可引起中毒。
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壞血病,表現為牙齦腫脹出血、結膜出血、毛囊角化、皮下瘀斑、紫癜和關節疼痛。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含量較多的有辣(甜)椒、番茄、菜花及各類深色葉菜,水果中含量較多的有柑橘、檸檬、青棗、山楂、獼猴桃、刺梨等。
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腳氣病,含維生素B1豐富的食物有谷類、豆類、乾酵母、堅果、動物內臟、蛋類和瘦豬肉等。
維生素B2是我國傳統膳食中較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維生素B2缺乏可出現口角炎、眼瞼緣炎、陰囊(陰唇)皮炎、鼻翼兩側脂溢性皮炎等。由於維生素B2缺乏可同時出現口腔和陰囊炎症,故稱此現象為「口腔-生殖綜合征」。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腎臟、心臟、蛋黃和乳類。植物食品中綠色蔬菜、豆類含量較高,谷類較少。
葉酸缺乏可發生巨幼紅細胞貧血、舌炎及胃腸道紊亂。近年研究葉酸缺乏與新生兒的神經管畸形(包括無腦兒和脊柱裂)有關。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有肝、腎、蛋、魚、綠葉蔬菜、堅果類、大豆類等。
水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成人體內水分含量占體重的50%~60%,男性約佔60%,女性約佔50%。水有調節體溫,潤滑關節、腸道、呼吸道等,促進物質代謝,維持組織形態等功能。人體每天大約需水2500毫升,可通過食物(約含1000毫升水)、飲用水或飲料(約1200毫升)、代謝水(約300毫升)獲得。
2、人體每天需要補充哪些營養素?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食物的營養物質種類繁多,人體所需大約50多種,就其化學性質或生理功能可分為六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和水。
根據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和在體內的含量,分為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宏量營養素指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糖類),微量營養素指礦物質(無機鹽)和維生素。此外,由於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可以釋放能量,這三種營養素又稱產能(熱)營養素。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基礎,占人體體重的16%~19%,每天約有3%的人體蛋白質在更新,其中腸道和骨髓更新速度最快。蛋白質在體內的主要作用是構成和修復人體組織;構成酶、激素、抗體等生理活性物質參與調節生理功能;提供能量,每克蛋白質在體內氧化產生16.74千焦能量。其主要食物來源有肉類、魚類、蛋類、奶類和大豆類。
脂類包含中性脂肪和類脂質。中性脂肪就是通常所稱的油,有動物油和植物油。其主要作用是貯存和供給機體能量、構成生物膜、增加飽腹感和食物美味、供給必需脂肪酸、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等。脂肪酸中有兩類重要的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因能促進大腦和視網膜發育、降血脂等,常添加於保健食品中。
碳水化合物又稱糖類,是大米和小麥的主要成分,主要作用是提供人體能量、幫助肝臟解毒、節約蛋白質和促進酮類氧化。膳食纖維是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的一類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蔬菜和水果,其生理功能:①增強胃腸蠕動,利於糞便排出。中老年人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②控制體重和減肥。膳食纖維不能消化吸收,但能產生飽腹感,可減少能量攝入,達到控制體重和減肥的作用。③降低血糖和血膽固醇,膳食纖維減少小腸對糖的吸收,吸附膽汁酸、脂肪等,使其吸收下降,達到降血脂的作用。
礦物質又稱無機鹽,是人體內除碳(C)、氫(H)、氧(O)、氮(N)以外的其他化學元素的統稱。根據在體內含量多少,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體內重量大於體重0.01%,包括鉀、鈉、鈣、鎂、磷、硫和氯7種元素。其他如鋅、碘、鐵等都屬於微量元素。與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關系最為密切的礦物質主要是鈣、鐵、碘和鋅。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鈣缺乏可致佝僂病、骨質疏鬆、骨質軟化和肌肉痙攣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日鈣攝入量為800毫克,鈣的最好食物來源為奶和奶製品,另外,豆類、蝦米皮、海帶、油料種子和蔬菜含鈣也很豐富。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主要參與紅細胞組成和氧氣利用。缺鐵導致缺鐵性貧血,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慌氣短、頭昏眼花、免疫力下降等。缺鐵影響兒童的智能發育和行為。人體只吸收化合價為二價的鐵,三價的鐵不吸收,有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較高的鐵,但因為吸收率過低,達不到補鐵的效果。補鐵的良好食物是動物肝臟、動物全血、瘦肉和魚類。需要指出的是奶類食品鐵的含量較低,不能補鐵。
鋅在人體內的含量為2~3克,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與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關系較為密切。缺鋅表現為生長遲緩,甚至停滯,性器官發育不全,性成熟受抑制,第二性徵發育不全,性幼稚症;味覺和嗅覺減退,食慾不振,甚至出現異食癖;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傷口癒合緩慢;還可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面部痤瘡及復發性口腔潰瘍等。動物性食品是鋅的良好來源,尤其是海產品、紅色肉類及動物肝臟。植物性食品含鋅較少,吸收率也低。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煙酸、泛酸、葉酸、生物素等。
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適應能力下降,嚴重者可致夜盲症;結膜乾燥角化可形成乾眼病,嚴重可致失明;皮膚乾燥;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易感染,血紅蛋白合成代謝障礙,免疫力低下。大劑量攝入維生素A可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致畸毒性。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臟、魚肝油、魚卵、全奶、禽蛋等。深色蔬菜富含β-胡蘿卜素,也可提供一定量維生素A。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機體鈣、磷代謝,有利於骨骼和牙齒正常生長和發育,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魚肝油、奶油、雞肝、雞蛋等,也可通過曬太陽獲得維生素D。大劑量攝入維生素D,可引起中毒。
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壞血病,表現為牙齦腫脹出血、結膜出血、毛囊角化、皮下瘀斑、紫癜和關節疼痛。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含量較多的有辣(甜)椒、番茄、菜花及各類深色葉菜,水果中含量較多的有柑橘、檸檬、青棗、山楂、獼猴桃、刺梨等。
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腳氣病,含維生素B1豐富的食物有谷類、豆類、乾酵母、堅果、動物內臟、蛋類和瘦豬肉等。
維生素B2是我國傳統膳食中較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維生素B2缺乏可出現口角炎、眼瞼緣炎、陰囊(陰唇)皮炎、鼻翼兩側脂溢性皮炎等。由於維生素B2缺乏可同時出現口腔和陰囊炎症,故稱此現象為「口腔-生殖綜合征」。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腎臟、心臟、蛋黃和乳類。植物食品中綠色蔬菜、豆類含量較高,谷類較少。
葉酸缺乏可發生巨幼紅細胞貧血、舌炎及胃腸道紊亂。近年研究葉酸缺乏與新生兒的神經管畸形(包括無腦兒和脊柱裂)有關。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有肝、腎、蛋、魚、綠葉蔬菜、堅果類、大豆類等。
水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成人體內水分含量占體重的50%~60%,男性約佔60%,女性約佔50%。水有調節體溫,潤滑關節、腸道、呼吸道等,促進物質代謝,維持組織形態等功能。人體每天大約需水2500毫升,可通過食物(約含1000毫升水)、飲用水或飲料(約1200毫升)、代謝水(約300毫升)獲得。
3、骨質疏鬆症哪些營養素關系密切
骨質疏鬆的關鍵營養素就是鈣,相關營養素包括兩個方面:(1)促進鈣吸收因素:維生素D、乳糖、適量的賴氨酸、精氨酸、色氨酸以及食物中鈣磷的比例。(2)抑制鈣吸收因素:過多的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另外還有草酸、植酸、鞣酸 以及食物中的不溶性鈣鹽。
4、人體需要哪幾種營養素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食物的營養物質種類繁多,人體所需大約50多種,就其化學性質或生理功能可分為六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和水。
根據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和在體內的含量,分為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宏量營養素指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糖類),微量營養素指礦物質(無機鹽)和維生素。此外,由於蛋白質、脂類和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氧化可以釋放能量,這三種營養素又稱產能(熱)營養素。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基礎,占人體體重的16%~19%,每天約有3%的人體蛋白質在更新,其中腸道和骨髓更新速度最快。蛋白質在體內的主要作用是構成和修復人體組織;構成酶、激素、抗體等生理活性物質參與調節生理功能;提供能量,每克蛋白質在體內氧化產生16.74千焦能量。其主要食物來源有肉類、魚類、蛋類、奶類和大豆類。
脂類包含中性脂肪和類脂質。中性脂肪就是通常所稱的油,有動物油和植物油。其主要作用是貯存和供給機體能量、構成生物膜、增加飽腹感和食物美味、供給必需脂肪酸、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等。脂肪酸中有兩類重要的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因能促進大腦和視網膜發育、降血脂等,常添加於保健食品中。
碳水化合物又稱糖類,是大米和小麥的主要成分,主要作用是提供人體能量、幫助肝臟解毒、節約蛋白質和促進酮類氧化。膳食纖維是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的一類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蔬菜和水果,其生理功能:①增強胃腸蠕動,利於糞便排出。中老年人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②控制體重和減肥。膳食纖維不能消化吸收,但能產生飽腹感,可減少能量攝入,達到控制體重和減肥的作用。③降低血糖和血膽固醇,膳食纖維減少小腸對糖的吸收,吸附膽汁酸、脂肪等,使其吸收下降,達到降血脂的作用。
礦物質又稱無機鹽,是人體內除碳(C)、氫(H)、氧(O)、氮(N)以外的其他化學元素的統稱。根據在體內含量多少,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在體內重量大於體重0.01%,包括鉀、鈉、鈣、鎂、磷、硫和氯7種元素。其他如鋅、碘、鐵等都屬於微量元素。與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關系最為密切的礦物質主要是鈣、鐵、碘和鋅。
鈣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鈣缺乏可致佝僂病、骨質疏鬆、骨質軟化和肌肉痙攣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每日鈣攝入量為800毫克,鈣的最好食物來源為奶和奶製品,另外,豆類、蝦米皮、海帶、油料種子和蔬菜含鈣也很豐富。
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主要參與紅細胞組成和氧氣利用。缺鐵導致缺鐵性貧血,主要表現為食慾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慌氣短、頭昏眼花、免疫力下降等。缺鐵影響兒童的智能發育和行為。人體只吸收化合價為二價的鐵,三價的鐵不吸收,有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較高的鐵,但因為吸收率過低,達不到補鐵的效果。補鐵的良好食物是動物肝臟、動物全血、瘦肉和魚類。需要指出的是奶類食品鐵的含量較低,不能補鐵。
鋅在人體內的含量為2~3克,是人體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與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關系較為密切。缺鋅表現為生長遲緩,甚至停滯,性器官發育不全,性成熟受抑制,第二性徵發育不全,性幼稚症;味覺和嗅覺減退,食慾不振,甚至出現異食癖;抵抗力低下,易感染,傷口癒合緩慢;還可表現為皮膚乾燥、粗糙、面部痤瘡及復發性口腔潰瘍等。動物性食品是鋅的良好來源,尤其是海產品、紅色肉類及動物肝臟。植物性食品含鋅較少,吸收率也低。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類低分子有機化合物,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和維生素K。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煙酸、泛酸、葉酸、生物素等。
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適應能力下降,嚴重者可致夜盲症;結膜乾燥角化可形成乾眼病,嚴重可致失明;皮膚乾燥;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易感染,血紅蛋白合成代謝障礙,免疫力低下。大劑量攝入維生素A可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致畸毒性。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臟、魚肝油、魚卵、全奶、禽蛋等。深色蔬菜富含β-胡蘿卜素,也可提供一定量維生素A。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機體鈣、磷代謝,有利於骨骼和牙齒正常生長和發育,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魚肝油、奶油、雞肝、雞蛋等,也可通過曬太陽獲得維生素D。大劑量攝入維生素D,可引起中毒。
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壞血病,表現為牙齦腫脹出血、結膜出血、毛囊角化、皮下瘀斑、紫癜和關節疼痛。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含量較多的有辣(甜)椒、番茄、菜花及各類深色葉菜,水果中含量較多的有柑橘、檸檬、青棗、山楂、獼猴桃、刺梨等。
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腳氣病,含維生素B1豐富的食物有谷類、豆類、乾酵母、堅果、動物內臟、蛋類和瘦豬肉等。
維生素B2是我國傳統膳食中較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維生素B2缺乏可出現口角炎、眼瞼緣炎、陰囊(陰唇)皮炎、鼻翼兩側脂溢性皮炎等。由於維生素B2缺乏可同時出現口腔和陰囊炎症,故稱此現象為「口腔-生殖綜合征」。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腎臟、心臟、蛋黃和乳類。植物食品中綠色蔬菜、豆類含量較高,谷類較少。
葉酸缺乏可發生巨幼紅細胞貧血、舌炎及胃腸道紊亂。近年研究葉酸缺乏與新生兒的神經管畸形(包括無腦兒和脊柱裂)有關。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有肝、腎、蛋、魚、綠葉蔬菜、堅果類、大豆類等。
水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成人體內水分含量占體重的50%~60%,男性約佔60%,女性約佔50%。水有調節體溫,潤滑關節、腸道、呼吸道等,促進物質代謝,維持組織形態等功能。人體每天大約需水2500毫升,可通過食物(約含1000毫升水)、飲用水或飲料(約1200毫升)、代謝水(約300毫升)獲得。
5、骨質疏鬆患者缺乏哪些營養素
骨質疏鬆缺乏營養:
1.蛋白質
蛋白質能促進鈣質與骨細胞結合,強化骨骼,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症,但是攝入大量蛋白質又可能會增加尿鈣的丟失。
因此,對蛋白質的攝入量最好使用推薦值。理論上成人攝入蛋白質0.8 克/(千克·天)為宜。我國由於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以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16 克/(千克·天)。
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動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質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時也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而植物性蛋白質利用率較低。因此,需注意蛋白質互補,適當進行搭配。大豆及其製品、牛奶都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提倡食用。
2.礦物質
礦物質與骨健康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鈣攝入不足可引起骨質疏鬆。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無機元素,其中約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鈣的攝入量增加可以提高骨量的峰值,增加骨密度。因此,攝入足量的鈣是人體骨健康保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鈣適宜攝入量為800 ~ 1200 毫克/ 天。
奶和奶製品含鈣豐富且吸收率高,是鈣的良好來源。鈣含量在小蝦皮、海帶、豆類、芝麻醬和綠色蔬菜中也較豐富。
鉀的主要作用在於維持鈣的動態平衡,尤其是尿鈣的重吸收和排泄。低鉀飲食會增加尿鈣損失,高鉀飲食可減少尿鈣損失。豆類、瘦肉、乳、蛋、馬鈴薯等含鉀都很豐富。
鈉攝入量增加,可使尿鈣排出量增加,骨密度降低,因此預防骨質疏鬆還應減少鈉的攝入量。含鈉高的食物有食鹽、味精、雞精、醬油、松花蛋、腌製品等。
3.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一類微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D 是膽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種類固醇激素。人體內的維生素D3 主要由皮膚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轉化而來,也可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血漿中維生素D3 直接刺激骨細胞,對骨形成和骨礦化有促進作用,高濃度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促進骨吸收。
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補充維生素D 可使老年人的骨密度增高,骨折發生率明顯下降。維生素K 是骨骼基質蛋白,骨鈣素的羥化所需,為維持骨骼中骨鈣素的最佳羥化,每天最好有≥ 100 微克的維生素K 攝入。
維生素K 在綠葉蔬菜中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類,水果及谷類中含量低。
6、骨質疏鬆症患者要補充哪些營養素?
維生素。
維生素C膠原是構成骨質的重要物質,足夠的維生素C對膠原合成時所需的一種重要酶的活性是必要的。因此,維生素C不足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而且補充維生素C是非常安全的。雖然維生素C的臨界缺乏對骨質疏鬆症有多大影響並不明確,但為了防備萬一,服用一些也是值得的。
維生素D維生素D是使鈣在腸道被吸收所必要的物質,因此活化維生素D不足就是引起骨質疏鬆的原因。特別是老年人,維生素D的飲食來源應該首推乳製品,如牛奶等。我們前面講過紫外線能刺激某些皮脂製造維生素D,因此陽光也是維生素D的絕好來源。所以每天1—2次,每次10分鍾處於陽光下是解決維生素D不足的絕好辦法。當然不可在陽光最強的時候曝曬,以上午10點以前和下午3點以後為佳。陽光照射後使自身產生維生素D是最好的辦法、因為過量服用的維生素D也是有害的,會增加骨質再吸收。如果在冬季或是寒冷地帶日照不足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來確定你的維生素D甩量,一般每天400國際單位的用量是適宜和安全的。
礦物質。
鈣人體中幾乎99%的鈣存在於骨骼中,所以鈣的新陳代謝與骨質疏鬆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有實驗證明當人體血液內的鈣呈負平衡時,骨骼內的鈣以每日25毫克的速度向血液釋出,久而久之骨骼明顯脫鈣,造成骨質疏鬆,所以避免造成鈣負平衡是防止骨質疏鬆的起碼保證。一般認為,提高鈣的攝入量,特別是對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和少年來說,保證鈣的攝取量是保證其成長和防止骨質疏鬆的必要措施,另外在哺乳期增加鈣的攝取也可減少骨鈣的流失。
婦女在更年期開始,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質丟失的速度較同齡男子要快得多,在絕經後的數年內,丟失得更快。因此,骨質疏鬆是婦女更年期綜合症的一症。這是由於雌激素的分泌減少,導致鈣磷代謝障礙,此時血清鈣是正常的,而x線片可提示骨質疏鬆,骨密度檢查提示其密度下降。這就提示對更年期所引起的骨質疏鬆症,除補鈣外,還必須補充雌激素,盡量減少骨質流失。
我國有關部門推薦的成人鈣攝入量為每日800毫克,但我國傳統膳食結構特點以穀物和蔬菜為主,人們從食物中攝人的鈣量往往每天只有400—500毫克。糾正的方法除盡量食用含鈣豐富的食品外,還需要膳食之外再補充一些鈣。補充鈣的目的不僅是要提高血鈣的濃度,而且要使血液中的鈣沉積在骨骼上,填補已形成的孔隙,加強骨骼的支撐功能。這也是我國近些年來一些鈣製品在宣傳中熱烈強調沉積的原因所在。鈣在消化道的吸收主要在小腸上段進行,並且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大多數鈣制劑在腸內被吸收,進入血液的量不足40%,近年來出現的L—蘇糖酸鈣吸收率較高,且伴隨吸收的蘇糖酸根促進骨基質合成,有利於骨礦物質規則地排列成骨鹽框架結構,促進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當你選擇鈣劑時,一定要征詢一下醫生的意見,注意其成分。
氟化物氟化物是牙齒和骨骼形成時必需的一種礦物質,氟存在於海產食物、動物膠和飲用水中。有研究表明,攝取均衡的鈣的同時,配合攝取一定量的緩慢釋放型的氟化物,能刺激患有骨質疏鬆症病人的新骨頭的成長。但是氟並沒有每天推薦攝取量,據某些研究機構統計安全的攝取量在1.5—4毫克。每天的劑量超過20毫克會產生毒副作用。因此,我們在這里提到這一礦物質的意義,僅在於使大家知道它的作用後,盡量注意含氟化物食物的適量攝取。
鎂與硼鎂和硼均是維持正常骨骼健康的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兩者都可減少鈣的流失,硼還可以升高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這些均可以避免鈣流失。但兩者在我國尚無推行的現成口服制劑,而且鎂吸收過量還容易引起腹瀉,且易損害腎功能,所以我們暫且盡量攝取含鎂食物即可。鎂的良好食物來源,包括香蕉、杏、桃、咖喱粉、麥糠;種子食物如穀物、堅果類和豆莢;還有海產品、干香菇和綠葉蔬菜等。
其他銅、鐵、錳、磷和鋅含量不足時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但至今尚未證實額外補充的必要性。目前來說為了保證礦物質的來源充足,最好的方法就是讓飲食多樣化,並遵循本節所提供的飲食建議。抑或一定需要補充以上礦物質,一定要在專科醫師的推薦和指導下進行,均不可自行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