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症的輔助檢查包括

骨質疏鬆症的輔助檢查包括

發布時間:2021-02-25 08:30:53

1、診斷的常用輔助檢查有哪些

您好!
這個就太多了,范圍也非常廣泛,總的來說,主要包括:化驗檢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免疫檢查)心電圖檢查、超聲檢查、內窺鏡檢查(包括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胃、十二指腸檢查術、小腸鏡檢查術
腹腔鏡檢查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內鏡下食管硬化劑注射、上消化道超聲內鏡)、影像學檢查(包括特殊X線檢查、CT檢查、碰共振診斷)、腦電圖、肌電圖、放射性核素檢查、組織穿刺與活檢。各個專科根據疾病特點也有很多詳細的輔助檢查,具體的可以寫一本書了如果有需要的話建議您購買《臨床輔助檢查手冊》上面講解的更細致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2、輔助檢查的臨床上常見的輔助檢查

1、放射科copy檢查 :頭部常規X線片,
胸部常規X線片,腹部常規X線片,
盆部常規X線片,四肢常規X線片,
脊柱常規片,
消化系統造影,
生殖系統造影。
2、臨床寄生蟲檢驗
3、磁共振成像。
4、 病理檢查
5、心電圖室相關檢查:
常規心電圖檢查,
葯物試驗心電圖,
負荷試驗心電圖,
動態心電圖 。
6、介入診斷:如動脈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冠狀動脈造影術。
7、核醫學檢查
8、 超聲影像學。
9、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室檢查
9.1 一般血液學檢驗如 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紅細胞比容測定
9.2體液及排泄物檢驗如尿常規
9.3臨床生物化學檢驗 如血糖、鉀鈉氯
9.4臨床免疫學檢驗
10、臨床微生物檢驗
11、 CT檢查。

3、骨質疏鬆症常見的生化檢查方法有哪些

(1)血鈣、磷和鹼性磷酸酶 在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中,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鹼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狀旁腺激素 應檢查甲狀旁腺功能除外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者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標記物 骨質疏鬆症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狀態,這些生化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鹼性磷酸酶(反應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骨吸收)、骨鈣素(反應骨形成)、Ⅰ型原膠原肽(反應骨形成)、尿吡啶啉和脫氧吡啶啉(反應骨吸收)、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反應骨吸收)。
(4)晨尿鈣/肌酐比值 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

4、醫學輔助檢查有哪些 ? 各有什麼作用? 如 X線 主要是用於檢查什麼 B超是? 還有其他的檢查 謝謝

醫學輔助檢查包括:(常用的)心電圖,超聲影像學(包括B超,X線,CT,核磁共振),血生化(包括肝腎功,血常規等),大小便常規等等。
輔助檢查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輔助某種疾病的診斷,對診斷做出幫助。通常情況下,單一看輔助檢查不能確定某種疾病的發生,必須根據臨床醫生的綜合分析才能最後確診。
因為您不是學醫的,太專業的解釋您可能不明白,下面的解釋我就通俗一點。
X線:是一種放射線,在臨床上經常用於檢查骨組織是不是斷了,有腫瘤,泌尿系統是否有結石,腹腔臟器是不是有梗阻(必須打入造影劑),食道有無梗阻,是否有胃龕影(鋇餐)等等。
B超:通常檢查胸腹部臟器,比如心臟彩超,肝膽胰脾,雙腎,膀胱,子宮,血管(包括頸部血管等)等。

純手工打,忘採納,如有不懂可以追問。謝謝

5、人體的骨質疏鬆主要有哪些生化檢查?

鑒別骨質疏鬆的主要生化檢查主要為下面這幾項內容。

(1)骨形成標志物。主要有血清總鹼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鈣素(OC)、血清Ⅰ型前膠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

(2)骨吸收標志物。主要有空腹2小時的尿鈣/肌酐比值、血漿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Ⅰ型膠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脫氧吡啶啉(d-Pyr)、尿Ⅰ型膠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

(3)其他。血清鈣、磷、25—羥維生素D3、1,25—雙羥維生素D3。

6、絕經期綜合征的其他輔助檢查有哪些?

(來1)分段診刮及子宮內膜病理檢查源。除外子宮內膜腫瘤。

(2)盆腔超聲、CT、磁共振檢查。可展示子宮和卵巢全貌以排除婦科器質性疾病。B 型超聲檢查可排除子宮、卵巢腫瘤,了解子宮內膜厚度。

(3)測定骨密度等。了解有無骨質疏鬆。

7、老年人年度體檢輔助檢查包括哪些

老年人體檢一般可以通過康康體檢網查看具體的體檢項目內容,直接挑選最合適的

8、骨質疏鬆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血鈣、磷和鹼性磷酸酶在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中,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鹼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狀旁腺激素應檢查甲狀旁腺功能除外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者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標記物骨質疏鬆症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狀態,在骨的高轉換狀態(例如Ⅰ型骨質疏鬆症)下,這些指標可以升高,也可用於監測治療的早期反應。但其在骨質疏鬆症中的臨床意義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些生化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鹼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phosphatase,反應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骨吸收)、骨鈣素(Osteocalcin,反應骨形成)、Ⅰ型原膠原肽(TypeIprocollagenpeptidase,反應骨形成)、尿吡啶啉(Urinarypyridinoline)和脫氧吡啶啉(Urinarydeoxypyridinoline,反應骨吸收)、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cross-linkedN-andC-telopeptideoftypeIcollagen,反應骨吸收)。
4.晨尿鈣/肌酐比值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
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
1.對於有局部症狀的患者應攝取病變部位的X線片即使無脊柱症狀的患者也應攝取該部位的側位片,以免遺漏椎體骨折。X線可以發現骨折以及其他病變,如骨關節炎椎間盤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質減少(低骨密度)攝片時可見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減少及其間隙增寬,橫行骨小梁消失,骨結構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觀察到。大體上可見因椎間盤膨出所致的椎體雙凹變形,椎體前緣塌陷呈楔形變,亦稱壓縮性骨折,常見於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
2.骨密度檢測骨密度檢測(Bonemineraldensity,BMD)是骨折最好的預測指標。測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來評估總體的骨折發生危險度;測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預測局部的骨折發生的危險性。
根據美國最新的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制定的治療指南規定,以下人群需進行骨密度的檢測:65以上的絕經後婦女,盡管採取了各種預防措施,這類人群仍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危險,如有骨質疏鬆症存在則應該進行相應的治療;存在1個或1個以上危險因素、小於65歲的絕經後婦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絕經後婦女;需根據BMD測定值來決定治療的婦女;長期激素代替療法的婦女;輕微創傷後出現骨折的男性;X線顯示骨質減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通過與健康成年的BMD比較,WHO建議根據BMD值對骨質疏鬆症進行分級,規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減1個標准差(SD)為正常值,較正常值降低(1~2.5)SD為骨質減少;降低2.5SD以上為骨質疏鬆症;降低2.5SD以上並伴有脆性骨折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測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定量計算機體層掃描(,QCT)測量BMD最為准確,單位為g/cm3,該方法不受骨大小的影響,可用於成人和兒童。但QCT只能測定脊柱的BMD,骨贅會干擾測定值,而且費用較高,同時所受射線亦不可低估。
雙能X-線吸收法(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接受射線較少、相對便宜,而且可重復性較QCT高,可用於成人及兒童。DXA可以測定脊柱以及髖骨的BMD,可視為測定BMD的標准方法,然而DXA存在校正值的差別。建議使用同一台機器上對患者進行隨訪連續測定BMD。影響DXA測定的因素有脊柱骨折、骨贅以及主動脈等脊柱外的鈣化。外周DXA可以測定腕關節的BMD。
跟骨的定量超聲(quantitativeultrasound,US)可用於普通篩查,該方法費用低、便攜且無電離輻射,但該方法不如QCT和DXA准確,因此不用來監測治療效果。
射線測量(radiogrametry),通常用於測定手的骨皮質情況,尤其是第二掌骨。該法可用於兒童的BMD測定,費用最為低廉。但該法不如DXA精確,而且對於BMD變化的敏感性不大。

9、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怎樣的?

根據2011年版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治指南2011》,診斷標准如下:

1.發生脆性骨折

2.基於骨密度的診斷:骨密度(BMD):T-Score≤-2.5SD者為骨質疏鬆

與骨質疏鬆症的輔助檢查包括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