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燥綜合症的症狀 pbc合並乾燥綜合症 徐主任,請問pbc患者合並乾燥綜合症能給孩子哺乳嗎
乾燥綜合復症嚴重嗎?制
患者:口乾
無
想知道這種病是否很嚴重,怎樣治療比較好甘肅省人民醫院免疫風濕科王晉平:口乾只是眼乾、口乾、皮膚乾等的表現之一,其他疾病也可有此表現。因此確診需要在風濕免疫科就診,檢查確診診斷及嚴重程度。甘肅省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科王晉平
2、什麼是自免肝?怎麼治?
自身免疫性肝病分三類: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簡單來說,AIH激素首選,可以用優思弗(也就是熊去氧膽酸)減輕膽汁淤積,必要時加用激素,PSC么,基本沒有好的內科治療方法,唯一能治癒的方法是肝移植。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基本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制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緩解肝內炎症和消除症狀,恢復肝功能,保持代償狀態和減少並發症等。
診斷為「慢性肝炎」、「進展性肝炎」以及「肝後性肝硬化」這些囫圇吞棗的病名,所以研究者們通過不斷地總結分析,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特徵,首次提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疾病概念,進而被廣泛接受。
大多數患者表現為慢性肝炎,約34%的患者沒有症狀,僅由於體檢發現肝功能異常; 30%的患者在治療時出現肝硬化; 8%的患者因嘔血和或黑便等失代償期肝硬化的診斷;一些患者急性發作、甚至暴發性發作起病(約26%),其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都很高,臨床過程很危險。
初步治療計劃
(1)單用潑尼松適用於明顯減少白細胞、妊娠、與腫瘤或硫嘌呤甲基轉移酶缺乏,或僅短期治療(≤6個月),第一周潑尼松60毫克/天,第二周40毫克/天,第三周30毫克/天,第四周30毫克/天,從第五周開始20毫克/天,維持到治療結束。
(2)潑尼松和硫唑嘌呤聯合治療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脆性糖尿病、肥胖症、痤瘡、精神不穩定或高血壓。潑尼松劑量為第一周,30 mg / 天,第二周20毫克/天,第三周15毫克/天,第四周15毫克/天,第五周10毫克/天。在第一周開始時,同時服用硫唑嘌呤50mg / d並保持直至治療結束。
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下無組織學緩解或無法耐受葯物相關不良反應的患者可考慮使用其他葯物作為替代方案。例如,環孢菌素A、他克莫司、布地奈德可能對糖皮質激素抵抗的成年患者有效,而6-巰基嘌呤或霉酚酸酯可用於那些不能耐受硫唑嘌呤的患者。如果最終的葯物毫無作用,導致肝硬化壞死,之後只能採用肝臟移植手術來解決這類病症。
3、膽汁型肝硬化
【概述】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內、外膽管疾病,導致膽汁淤積,皆可發展為膽汁性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診斷】
診斷依據:①中年以上婦女,皮膚明顯瘙癢、肝大、黃瘤;②血清總膽固醇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輕、中度升高,鹼性磷酸酶增高,膽酸濃度增加;③IgM升高,抗線粒體抗體陽性且滴度高。如能穿刺取得組織學證據,則更有助於確診。
【治療措施】
1.熊去氧膽酸
Heathcote等用熊去氧膽酸(每日14mg/kg)治療222例PBC患者,發現熊去氧膽酸可使膽汁淤積症的血清標志物得到改善,3個月內可使血清膽紅素明顯下降,血清鹼性磷酸酶、轉氨酶、膽固醇及IgM均明顯下降,某些患者肝組織病變得到改善。
2.D-青黴胺
能降低肝內銅水平,抑制炎性反應,減輕纖維化,延長患者生存期,開始量為每日0.125g,每2周增加0.125g,直至維持量每日0.5g,應長期治療。嚴重不良反應有皮疹、蛋白尿、血小板或粒細胞減少,應每周查尿蛋白,4周後每月查1次,觀察白細胞計數變化,必要時需中止治療。
3.免疫抑制葯
①環胞素A,對Ts有明顯作用,但因有肝腎毒性不宜久用,每日10mg/kg,治療8周後血清鹼性磷酸酶明顯下降。②氨甲喋呤,早期小劑量(每日15mg,分3次口服,每周1次)應用可改善組織學變化。③硫唑嘌呤,可改善膽管的排泄,似對皮膚瘙癢有效,但副作用較大,且不能阻止肝細胞功能衰竭。用量為2mg/kg,需長期用葯。
4.對症治療
(1)瘙癢 可用抗組織胺葯物,如非那根、撲爾敏、苯海拉明等。消膽胺每日5~10g,劑量從小量開始,以能控制瘙癢為度。氫氧化鋁,每日4~20g,能與膽汁酸結合,對肝性瘙癢有效。
(2)骨質疏鬆及骨化 可採用維生素D每日1~2萬U肌肉注射。葡萄糖酸鈣每日15mg/kg,稀釋到葡萄糖液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日1療程,需要時間隔2~3月重復1療程。
(3)夜盲症 維生素A,每日2.5~5萬U。血清鋅低於正常可口服硫酸鋅,每日220mg,連服4周,至暗適應恢復正常。
(4)凝血機制障礙者 維生素K1,每日10mg。
(5)肝移植 PBC終末期患者為肝移植對象。
(6)飲食 低脂肪(每日50g以下)、高糖、高蛋白飲食,多食蔬菜。
(7)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昏迷治療同肝硬化。
【病因學】
膽汁性肝硬化分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Secondary Biliary Cirrhosis)。後者由肝外膽管長期梗阻引起。一般認為PBC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細胞被激活後,攻擊中、小膽管,導致炎症反應。組織學上,頗似宿主對移植物的排斥反應。與肝臟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有許多相似之處。臨床上,病情緩解與惡化交替出現,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等。體液免疫顯著異常,抗線粒抗體陽性率達90%~100%,80%患者其滴度大於1:80,有人在研究PB C時,甚至把抗線粒體抗體陽性作為病例納入標准。部分患者尚有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甲狀腺抗體等,這些抗體與相應抗原可形成大的免疫復合物,通過補體系統引起免疫損傷。
【病理改變】
肝臟腫大,呈淡綠色,表面平滑或呈現出 細顆粒狀,質地堅硬。組織損傷,大致呈如下過程: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IgM及免疫復合物沉積,是肉芽腫的成因。膽汁返流、膽管損傷及膽管周圍炎症,導致膽管破壞與小膽管增生,匯管區周圍炎症及瘢痕形成合分隔形成,周邊區淤膽及銅、鐵沉積,進一步損傷肝細胞,纖維變伸展,最終導致肝硬化。依據PBC的發生發展過程,將PBC的病理變化分為4期。
第一期,膽小管炎期,其特徵為肝小葉間膽管或中隔膽管的慢性非膿性炎症,膽小管管腔、管壁及其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匯管區因炎性細胞浸潤而擴大,並有肉芽腫變,但肝細胞及界板正常。
第二期,膽小管增生期,膽小管由於慢性炎症的進行性破壞,代之以纖維組織,多數匯管區難以發現小葉間膽管,但有不典型小膽管增生,此期仍可見肉芽腫。肝小葉周圍毛細膽管極度擴張,含濃縮膽栓,毛細膽管破裂,形成膽糊,其周圍肝細胞腫脹,胞漿疏鬆呈透亮網狀,即羽毛樣變性。
第三期,瘢痕形成期,匯管區膠原含量增多而炎細胞及膽管減少,偶見淋巴濾泡伴生發中心,中等大小匯管區纖維化最著,肉芽腫不常見,纖維分隔自匯管區向另一匯管區伸展,或向肝小葉延伸,由於碎屑樣壞死的並存以及淤膽,鐵、銅的沉積,引起肝細胞損傷,以致界板模糊不清。
第四期,肝硬化期,匯管區纖維隔互相擴展和連接,分割肝小葉形成假小葉,可見再生結節,一般為小結節性肝硬化,也可呈不完全分隔性,假小葉中央有壞死。
【臨床表現】
90%發生於女性,特別多見於40~60歲的婦女,男:女為1:8 。有報道妊娠時發病者約佔10%,該病起病隱襲,發病緩慢。
1.早期
症狀僅有輕度疲乏和間歇發生的瘙癢,1/2有肝腫大,1/4有脾腫大,血清鹼性磷酸酶及γ-GT升高常是唯一的陽性發現,日輕夜重的瘙癢作為首發症狀達47%。1/4患者先有疲乏感,且可引起憂鬱症,之後出現瘙癢。黃疸作為首發表現者佔13%,此類患者常有肝脾腫大,可有黃疣,角膜色膜環,肝掌,蜘蛛痣,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膚色素斑,皮膚變粗、變厚,可能與抓傷和維生素A缺乏有關。
2.無黃疸期
少數患者血清膽固醇可高達8g/L,掌、跖、胸背皮膚有結節狀黃疣,也有沿膝、肘、臀肌腱、神經鞘分布者,杵狀指,長骨骨膜炎可伴有疼痛與壓痛。
3.黃疸期
臨床黃疸的出現標志著黃疸期的開始,黃疸加深預示著病程進展到晚期,壽命短於2年,此時常伴有骨質疏鬆、骨軟化、椎體壓縮,甚至發生肋骨及長骨骨折,這些與維生素D代謝障礙有關。
4.終末期
血清膽紅素直線上升,肝脾明顯腫大,瘙癢,疲乏感加重。慢性肝病徵象日趨加重,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腹水的患者增多。由於銅的沉積,少數可見角膜色素環。由於腸腔內缺乏膽鹽,脂肪的乳化和吸收不良,可發生脂肪瀉,此時維生素A、D、K吸收不良,可產生夜盲、皮膚角化、骨骼變化及凝血機制障礙。膽管造影示大膽管正常,小膽管扭曲。最後為肝功能衰竭,曲張靜脈破裂、肝性腦病、腹水、水腫伴深度黃疸,往往是終末期表現。
伴隨疾病及其相關表現,2/3有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也常見,還可伴硬皮病,鈣質沉著,雷諾氏現象,75%有乾性角膜結膜炎,35%有無症狀性菌尿,肥大性骨關節病,1/3有色素性膽結石,另外還可有膜型腎小球腎炎及腎小管性酸中毒。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膽紅素增高 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尿膽紅素陽性,由於膽紅素從膽汁中排出減少,糞膽原及尿膽原均減少。
(2)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 鹼性磷酸酶的來源是膽小管上皮,PBC可在臨床症狀出現之前即有鹼性磷酸酶的明顯增高。
(3)血脂增高 特別是磷脂和膽固醇增高最明顯,甘油三酯可正常或中度增高。
(4)肝功能檢查 血清膽酸濃度增加,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早期注入維生素K後可恢復正常,晚期肝功能衰竭時則不能矯正。血清白蛋白在疾病早、中期正常,晚期則減少;球蛋白增加,主要為α2、β及γ球蛋白增高。
(5)免疫學檢查 抗線粒體抗體的陽性率可達90%~100%,可作為診斷的重要參考。此抗體在慢性活動性肝炎的陽性率為10%~25%,少數隱匿性肝硬化、系統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陽性。1/3患者有抗膽管細胞抗體,少數有抗平滑肌抗體和抗核抗體,1/2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清IgM可增高。
抗線粒體抗體、鹼性磷酸酶、IgM三者並存對PBC有確診意義。
2.膽道造影
可用靜脈法、經皮經肝膽管造影或內鏡逆行膽管造影法,以除外肝外膽道梗阻。
3.肝穿刺活檢
活體病理檢查,有確診價值,但如膽汁淤積嚴重,或有出血傾向應慎重考慮,必要時行剖腹探查並活檢。
【鑒別診斷】
包括梗阻性黃疸,如總膽管結石、總膽管瘤、胰頭及膽管狹窄等,主要鑒別方法為膽道造影。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慢性活動性肝炎
凡抗線粒體抗體陽性,伴有膽淤及組織學上有膽管異常者,應首先除外慢活肝,我國慢活肝膽淤型較PBC多見,短期皮質激素治療的效果觀察有助於區別這兩種病。
2.硬化性膽管炎
此病少見,主要累及大膽管,上述免疫標志物陰性,且多有細菌感染性發熱,膽管系統造影可幫助鑒別。
3.葯物引起的黃疸
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磺胺、砷制劑等。多由個體過敏引起,有服葯史,在服葯後數周之內發病,黃疸可持續數年,常伴血嗜酸細胞增高,肝活檢沒有典型的PBC組織學表現。
【預後】
與血清總膽紅素、白蛋白、年齡、凝血酶原時間和水腫程度有關,1989年,Dickson等根據這5項指標,制定了Mayo評分。
R=X1β1+X2β2+…XKβK
X1=In血清總膽紅素(mg/dL),X2=In血清白蛋白(mg/dL),X3=年齡(歲),X4=In凝血酶原時間(秒),X5=水腫程度(0:無水腫,0.5:利尿劑可消除的水腫,1:利尿劑不能消除的水腫)。
Mayo常數:β1=0.871,β2=-2.533,β3=0.039,β4=2.38,β5=0.859
S(t,x)=[S0(t)]exp(R-R0)
R0為S0(t)的一危險計分常數,R0=5.07
相應年限存活率S0(t)值為:
時間(年) 1 2 3 4 5 6 7 S0(t) 0.970 0.941 0.883 0.883 0.774 0.721 0.651 由以上公式即可推算出預後對象的相應年限生存概率。
1994年同一實驗室又對該數學模型進行了修改,認為在對兩年內預後估計用新模型好,3~7年則用舊模型為優。
4、哪些維生素參與了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得組成
(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又稱肝內梗阻性膽汁性肝硬化,是由於肝內小膽管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破壞,伴匯管區炎症及肝內膽汁淤積,導致纖維化及肝硬化。本病多發生於中年婦女,病因不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梗阻性黃疸和肝脾腫大;晚期可出現肝功能衰竭和門靜脈高壓徵象。在病程早期即出現抗線粒體抗體(AMA)是本病的特點。PBC常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時存在。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病因是什麼?
本病的病因至今仍未闡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PBC有家族史及家庭聚集現象。患者中HLA-DR8陽性率顯著高於正常人群,表明個體對PBC的遺傳易感性。
2.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反應目前認為,PBC的發病是機體對肝內小膽管的自身免疫反應。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增高,尤以IgM增高為著,且可檢出多種自身抗體,其中以AMA陽性為本病的特徵之一。此外,本病常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硬皮病等同時存在,也提示與自身免疫有關。
(2)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有人認為,母體與胎兒抗原結構不完全符合的淋巴細胞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由於胎兒未成熟的免疫監視機制不能對其識別,以致母體淋巴細胞持續存在,並作為免疫活性細胞對胎兒組織抗原發生免疫攻擊,導致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R)。可能由於母體淋巴細胞在女性嬰兒體內較在男性嬰兒體內更易於逃逸免疫識別,因此PBC在女性較多發生。PBC與慢性GVH病在免疫學、肝臟組織學及臨床上的表現相似,提示二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
3.葯物反應
某些葯物,如氯丙嗪、甲基睾丸酮、口服避孕葯等,可引起肝內膽汁淤滯,通常在停葯後消失。但少部分患者淤膽經久不愈,可導致慢性肝內梗阻性黃疸,甚至膽汁性肝硬化。其臨床與病理改變與PBC相似。這部分患者的PBC可能由葯物誘發。
4.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少數病毒性肝炎的黃疸型患者可發生淤膽性肝炎。因而曾認為,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PBC的病因。但二者之間的關系並未得到證實。
(2)真菌感染有人發現,PBC患者的血清AMA可以識別酵母菌的線粒體成分,因而推測真菌感染後產生的抗體與人線粒體內膜發生交叉反應有可能是PBC的病因之一。但AMA在膽管上皮及肝細胞損傷中所起的作用尚不能肯定。
(3)細菌感染有人發現,某些細菌(如分枝桿菌、大腸桿菌等)表面表達的特異成分,如分枝桿菌的65~70KD和55KD多肽,能與PBC患者的血清發生反應,因而推測AMA可能來源於某些細菌感染後的交叉反應。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發病機制如何?
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PBC的主要發病機制。由於患者對PBC的遺傳易感性,在環境因素(如感染、葯物等)的作用下,易於誘發自身免疫反應。
1.體液免疫
(1)自身抗體AMA是PBC患者最具診斷價值的自身抗體,存在於83%~99%的PBC患者血清中。線粒體抗原至少有M1~M99種。PBC患者血清中的AMA主要針對的抗原是線粒體內膜成分M2。M2抗原由多個抗原決定簇組成,其中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E2組分(PDC-E2)、支鏈酮酸脫氫酶復合體(BCKD-E2)、2-氧基戊二酸鹽脫氫酶復合體(OGDC-E2)等均能與AMA發生反應。現已證實,PBC患者的血清可針對5種線粒體自身抗原發生特異反應,這些抗原均為2-氧酸脫氫多酶復合物(2-OXDC)的亞單位,其中以PDC-E2最為重要。有報道,已在PBC患者的膽管上皮細胞表面發現有線粒體M2抗原PDC-E2的表達,且有免疫球蛋白附著,這為以ADCC方式攻擊膽管上皮提供了可能性。
近年來,又發現了第二套針對核抗原的相對PBC特異性的自身抗體。這些抗體所針對的抗原包括著絲點蛋白、核孔復合體蛋白、核小點蛋白以及最近鑒定的自身抗原SOX13,但仍以抗M2抗體具有更高的PBC特異性。在PBC伴有乾燥綜合征患者的唾液腺上皮細胞胞漿內,也發現有PDC-E2的異常表達,但在正常唾液腺或與PBC無關的乾燥綜合征患者的唾液腺上皮細胞胞漿內則不存在此現象,提示PBC和合並存在的乾燥綜合征可能源於同一發病機制。
(2)補體膽管上皮細胞表面自身抗原與特異性抗體的結合可以固定並活化補體,引起局部炎症及膽管上皮的損傷。
(3)免疫復合物在60%~90%PBC患者血清中可測到循環免疫復合物,其抗原來自膽管上皮細胞。循環免疫復合物在肝臟的沉積,可引起炎症反應和慢性肉芽腫形成。此外,PBC患者的肝外表現(如關節炎等)也可能與免疫復合物的沉積有關。有實驗證明,PBC患者血清中有部分免疫復合物是抗PDC-E2與其抗獨特型抗體的復合物。抗獨特型抗體可調節抗PDC-E2的水平。
2.細胞免疫
(1)膽管上皮的MHC分子及細胞粘附分子的異常表達在正常情況下,膽管上皮細胞不表達MHC-Ⅱ類分子,僅表達少量MHC-I類分子。實驗研究發現,PBC患者的膽管上皮細胞MHC-I類分子的表達增加,且有MHC-Ⅱ類分子的異常表達,從而使膽管上皮細胞可將自身抗原呈遞給CD4+T細胞。激活的CD4+T細胞可通過釋放多種細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單個核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而損傷膽管上皮細胞。已發現PBC患者膽管上皮有粘附分子ICAM-1/CD54的表達。近年來的實驗研究發現,炎性膽管上皮細胞還可表達粘附分子CD44。該分子是一種跨膜蛋白,屬粘附分子類,可促進淋巴細胞與膽管上皮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此提示,粘附分子在自身免疫性膽管損傷的發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T淋巴細胞的作用在病變的活動期,可見肝臟匯管區有大量T淋巴細胞和單個核細胞浸潤,以活化的T淋巴細胞為主,包括CD4+和CD8+T細胞,亦有B細胞和NK細胞。在碎屑性壞死處和肝實質內浸潤的淋巴細胞則主要為CD8+T細胞。在本病的早期,可發現CD8+T細胞與膽管上皮細胞緊密接觸,提示細胞毒作用可能參與了膽管上皮細胞的損傷機制。
(3)肝內微環境中細胞因子的作用研究發現,PBC患者的肝內微環境中存在多種細胞因子,包括IL-2、IL-5、IL-6、IFN-γ、TGF-β等,其中以Th1型細胞因子占優勢,可能在促進效應細胞的分化、造成膽管上皮細胞的損傷中起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在IL-5的作用下,也可能參與膽管上皮細胞的損害(在肝匯管區受損膽管周圍,發現有嗜酸性粒細胞毒性顆粒蛋白的沉著)。自然殺傷細胞在IL-2、IFN-γ的作用下,可能通過ADCC作用,破壞膽管上皮細胞。TGF-β則主要起免疫調節作用。
由於以上各種可能的機製造成膽管的破壞,其持續發展,可導致膽汁淤積,纖維組織增生,膽鹽、膽紅素及銅的分泌障礙,肝細胞灶性壞死,纖維間隔形成,最後進展為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是肝內膽管進行性破壞並以慢性膽汁淤積為主要特徵的不明原因的疾病.
發病機制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經歷四個典型的發展階段,Ⅰ期是正常的膽管發生糜爛伴有片狀炎症及間隔和小葉間膽管破壞,也可發現肉芽腫.Ⅱ期接著發生膽管增生,門管區開始被破壞,炎症向肝實質擴散,膽管大量增生,門脈周圍纖維化形成.Ⅲ期膽管增生及炎症程度降低,纖維條索與門管區相連,Ⅰ帶內出現明顯的膽汁淤積和Mally玻璃樣變.Ⅳ期出現堅硬,規則,膽汁染色明顯的再生小結,形成肝硬化.如果無肉芽腫及特徵性的膽管病變就很難將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與其他類型的肝硬化相區別.與組織學分期有關的問題是,上述各期之間有明顯的重疊,尤其是Ⅱ,Ⅲ期,並且分期可能不反映臨床狀況(如一個Ⅲ期病變的病人可能無臨床表現).
症狀和體征
盡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在各年齡組男女人群中都可發生,但90%以上發生在35~70歲的女性病人,而且往往潛隱發病.大約50%的病人在發現時無症狀,僅在常規血清生化檢查時出現異常.在約50%的病人,皮膚瘙癢和/或原因不明的疲倦是最初的症狀,而且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出現其他臨床表現.大約50%的病人肝臟腫大,堅硬,但無觸痛;25%的病人脾臟腫大;約15%的病人同時出現皮膚黃瘤和黃斑瘤;10%的病人發生色素過度沉著;20%的病人出現黃疸,並隨著時間進展,與其他症狀合並存在.其他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包括杵狀指,代謝性骨病(如骨質疏鬆),外周神經病,腎小管酸中度和脂肪瀉(由於膽汁淤積和胰腺分泌功能障礙引起).隨著病情的進展,肝硬化的所有特徵及並發症都可出現.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常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如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綜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
實驗室檢查
該病的早期實驗室檢查結果表現為膽汁淤積的特徵,而且伴有鹼性磷酸酶和γ-谷氨醯轉氨酶與血清膽紅素和轉氨酶不成比例地升高.事實上,血清膽紅素水平在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早期往往正常.血清膽固醇和脂蛋白常常升高,血清白蛋白在疾病早期正常,球蛋白常常升高,尤其是血清IgM呈特徵性升高,針對線粒體內膜某一成分的抗線粒體抗體對於診斷非常重要(>95%的病人可出現),但在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動性肝炎中也可檢測到.
診斷和預後
要鑒別診斷的疾病包括:肝外膽道梗阻,慢性活動性肝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葯物性膽汁淤積.有可能治癒的肝外膽道梗阻要盡早排除.超聲檢查及某些情況下ERCP檢查也有必要.肝活檢可以確診,但往往是非特異性的.少數情況下需作診斷性剖腹探查術.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發展過程各不相同,可數年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無臨床表現的病人在2~7年後可出現症狀,病情緩慢進展提示病人可長期存活.有些病人10~15年僅有輕微的症狀,其他在3~5年惡化.血清膽紅素增高,伴有自身免疫紊亂,組織學變化不斷進展提示預後不良.膽紅素>6mg/dl(100μmol/L)生存時間<2年.當瘙癢消失,黃斑瘤萎縮,血清膽固醇下降,提示預後良好.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最終表現與其他類型肝硬化相似:門脈高壓和食道靜脈曲張,腹水,肝,腎功能衰竭等.
治療
無特異性治療.皮膚瘙癢可用消膽胺控制,每日6~12g,分次口服.骨質疏鬆尤其難以治療,雌激素可能有一些效果.脂肪痢的病人需補充Ca和維生素A,D和K,以防止它們的缺乏.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並發症的治療與其他類型肝硬化相同.皮質類固醇激素已被應用,但一般認為應忌用,因為皮質類固醇激素可加重骨質疏鬆.在許多臨床實驗中,其他免疫抑制劑的應用也未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或延長其壽命.秋水仙素0.6mg,每日2次,可減輕肝纖維化,可能有一定的作用.熊去氧膽酸每日10mg/kg可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延遲肝移植.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肝移植的最好指征之一,其療效較好.
轉貼
5、環境污染的危害
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
2、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
3、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於5.6時, 降水即為酸雨。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氣象條件和地形條件也是影響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
4、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無色、無臭的氣體。主要來源於含碳燃料、卷煙的不完全燃燒,其次是煉焦、煉鋼、煉鐵等工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易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而降低血流載氧能力,導致意識力減弱,中樞神經功能減弱,心臟和肺呼吸功能減弱;受害人感到頭昏、頭痛、惡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
5、氟化物(F)
指以氣態與顆粒態形成存在的無機氟化物。主要來源於含氟產品的生產、磷肥廠、鋼鐵廠、冶鋁廠等工業生產過程。氟化物對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吸入高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時,可引起肺水腫和支氣管炎。長期吸入低濃度的氟化物氣體會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鈣質減少,導致骨質硬化和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