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密度分級

骨質疏鬆密度分級

發布時間:2021-02-22 00:32:34

1、什麼樣的指數才算是骨質疏鬆

你好,

1994年WHO建議根據BMD或BMC(骨礦含量)值對骨質疏鬆症進行分級診斷:正常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個標准差(SD)之內;骨質減少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個標准差;骨質疏鬆症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准差以上;嚴重骨質疏鬆症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准差以上並伴有1個或1個以上的脆性骨折。該診斷標准中BMD或BMC可在中軸骨或外周骨骼測定。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2、骨密度的正常數值

中國北方漢族健康人的骨密度值,確定峰值骨密度年齡、大小及各年齡段的正常值。應用DXA測定腰椎L2--L4及髖部骨密度。結果表明男性峰值骨密度年齡各部位均在20--24歲,L2--L4 密度值為1228(g/cm2);女性峰值年齡腰椎在30--34歲,值為1197(g/cm2)。髖部骨密度峰值年齡在25--29歲。
在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FO)2004年世界骨質疏鬆大會上,英國謝菲爾德大學WHO代謝性骨病研究中心Johnell等對12個臨床研究進行薈萃分析後認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骨密度(BMD)均是十分重要的骨折危險因素。該研究納入12個人群研究中的3萬9千人,共觀察了約17萬人年。採用Poisson模型分別對每個研究人群中BMD對骨折發生危險的影響進行分析,採用加權系數對每個研究結果進行合並分析。結果顯示,對於男性和女性,BMD均是很好的骨折(尤其是髖部骨折)預測指標。
在65歲年齡組中,BMD值每降低1個標准差(SD),男性髖部骨折的危險增加2.94倍(2.02--4.27),女性增加2.88倍(2.31--3.59)。但是,這種作用呈年齡依賴性,50歲的危險梯度顯著高於80歲。各種類型的骨折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險梯度均低於髖部骨折,BMD預測價值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在65歲年齡組中,BMD每降低1個SD,男性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危險增加1.41倍(1.33--1.51) 女性增加1.38倍(1.28--1.41)。對於髖部骨折,骨折與測量BMD間隔時間延長,BMD的預測價值減小,但沒有顯著性。BMD值越低,預測骨質疏鬆性骨折(和各種類型骨折)的作用越大,T值降低4個SD時的危險比是2.10(1.63--2.71)T值降低1個SD時危險比是1.73(1.59--1.89)。對於髖部骨折,BMD的預測作用也相似。Johnell等認為,由於所選的臨床研究是國際性的,因此,該分析結果所得出的結論有很好的應用價值。該分析結果表明,BMD可以用於易感病例的篩查,但是,在應用過程中,要考慮到年齡對BMD骨折預測價值的影響。

3、骨密度的正常標準是多少

你好!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克/每立方厘米表示,這是一個絕對值。在臨床使用骨密度值時由於不同的骨密度檢測儀的絕對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斷骨密度是否正常。T值是一個相對值,正常參考值在-1和+1之間。當T值低於-2.5時為不正常,也就是骨質疏鬆。T值並非越高越好,太高了雖然不是骨質疏鬆但骨質太硬、脆性增大!另外,骨密度儀測試的百分數會出現在兩個地方,一個是與峰值相比的百分數,一個是同齡值相比的百分數。

4、骨質疏鬆的三級預防分別指什麼?

骨質疏鬆的三級預防措施分別如下:1、一級預防:在沒有發生骨質疏鬆時,出現骨密度下降時,維持好骨密度,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2、二級預防:出現了骨質疏鬆,應通過抗骨吸收葯物、促骨形成葯物,及對生活方式的干預,如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跌倒等,維持好骨密度,預防骨折發生;3、三級預防:已經出現骨折,應積極治療骨質疏鬆,否則患者發生再骨折的風險是未發生骨折的3-5倍,甚至在10年內會還增加死亡風險。

5、骨質疏鬆程度分幾級

從人體的氨糖量來講,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6、骨質疏鬆嚴重程度分級

骨質疏鬆嚴重程度根據骨密度測定結果進行分級。骨密度測定T值>-1時,數值正常;T值在-1—-2.5之間為骨量減少;T值<-2.5為骨質疏鬆;T值<-2.5合並脆性骨折為重度骨質疏鬆。

7、骨質密度正常值

骨質密度全稱「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主要指標,以每平方厘米克(g/cm2)表示。
有條件可以去醫院檢測一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加速 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不易被察覺的常見、多發病。人體骨骼的密度(即骨總量)約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骨總量便隨年流失,造成骨骼結構脆弱,導致骨質疏鬆症。關於骨質密度降低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其中運動量減少、鈣質攝取不足、女性更年期後雌性激素分泌降低等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骨密度(BMD)對判斷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診斷全身各種疾病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一般正常人50歲以後最好每年都進行骨密度篩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骨密度測定(BMD tests),是確定骨骼健康狀況的一種最佳檢查方法。BMD tests有助於協助診斷、鑒別骨質疏鬆症,預防骨折風險以及監測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效果。

8、骨質疏鬆症可分為三大類有哪幾類

骨質疏鬆分為三類:原發性骨質疏鬆、繼發性骨質疏鬆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病因各異。

原發性骨質疏鬆又分為兩型。其一為I型,即女性絕經後骨質疏鬆,與卵巢功能衰退、血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關。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減少,骨吸收遠快於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斷丟失而導致骨質疏鬆。這種類型的患者脊椎與橈骨下端骨折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其二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質疏鬆,主要病因是性激素減少和腎功能生理性減退,骨皮質和骨松質均受影響。這類患者除椎體骨折和前臂骨折外,還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
繼發性骨質疏鬆:由後天性因素誘發,包括物理和力學因素,如長期卧床等;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垂體病變、腎上腺皮質或性腺疾病等;腎病、類風濕、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吸收不良、腫瘤病變等;葯物的應用(糖皮質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劑等)。
特發性骨質疏鬆:指男性發病年齡小於50歲、女性發病年齡小於40歲的骨質疏鬆,無潛在疾病,發病原因不明。

骨質疏鬆是Pornmer在188 5年提出來的,但人們對骨質疏鬆的認識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漸深化的。早年一般認為全身骨質減少即為骨質疏鬆,美國則認為老年骨折為骨質疏鬆。直到1990年在丹麥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以及199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上,骨質疏鬆才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並得到世界的公認:原發性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國際骨質疏鬆日」。

與骨質疏鬆密度分級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