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致骨質疏鬆有哪些因素?
2、引起骨質疏鬆的病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
3、哪些疾病屬於骨質疏鬆范圍?
病情分析:
1、葯物治療:如果骨質疏鬆者體內代謝的異常,可以用葯物進行調整。如老年性骨質疏鬆者存在著骨鈣的丟失和某些維生素的缺乏,因而可以服用一定量的鈣單劑、維生素制劑,來補充體內的不足,如口服骨質增生片。
指導意見:
2、激素治療:嚴格地講,激素治療也屬於葯物治療,但有其特殊性。老年骨質疏鬆的治療所用的激素不同於常用的固醇類激素,而是性激素(如雄激素、雌素)。性激素可刺激骨骼的形成,減少骨質分解,達到治療骨質疏鬆的目的。對於女性絕經後產生的骨質疏鬆,性激素的治療更為重要和有效。
4、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疼痛疼痛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症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卧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
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鬆症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背部肌肉為了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後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症)若壓迫脊髓馬尾還會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多在出現疼痛後發生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拘縮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2cm左右,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cm~6cm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症,它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經濟負擔,而且嚴重限制患者活動,甚至縮短壽命據我國統計,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為6.3%~24.4%,尤以高齡(80歲以上)女性老人為甚骨質疏鬆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橈骨遠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見,老年期以後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見一般骨量丟失20%以上時即發生骨折BMD每減少1.0DS,脊椎骨折發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壓縮性骨折約有20%~50%的病人無明顯症狀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發生後,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造成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肺上葉前區小葉型肺氣腫發生率可高達40%老年人多數有不同程度肺氣腫,肺功能隨著增齡而下降,若再加骨質疏鬆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一旦骨質疏鬆症症狀產生,造成體型改變,對愛美的人是一種打擊,加上疼痛行動不便骨折手術的醫療費支付等,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都是極大的負擔目前醫學界還未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幫助已疏鬆的骨骼恢復原狀,因此,預防保健很重要,從年輕時就應該開始「護骨」
5、哪些疾病可以引起頸椎骨質疏鬆
引起頸椎骨質疏鬆的原因除損傷外主要有:
1、老年性骨質疏鬆:主要原因是激素水平下降,運動減少;
2、代謝性疾病:比如甲亢,尿毒症等;
3、廢用性骨質疏鬆:比如頸椎病導致頸部活動減少,鈣量流失導致骨質疏鬆;
4、腫瘤:溶骨性腫瘤導致骨質溶解,高鈣血症,分解多於合成,造成骨質疏鬆
6、骨質疏鬆會引起哪些疾病?
很多疾病都會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
第一大類容易引起骨質疏鬆的疾病包括內分泌疾病,比如說甲狀旁腺功能亢zd進,一型糖尿病或者是生長激素的缺乏等等。
第二大類疾病內是腎臟疾病,比如說各種腎炎,慢性的腎功能衰竭或者是腎小管酸中毒等等,當腎功能不全的時候會引起鈣元素的大量流失,從而導致骨質疏鬆。
第三大類的疾病是風濕性疾病,比如說類風濕關節炎等等。這些疾病本身就會引起骨密度的降低,同時有些疾病又常常需要用激素治療,加重了骨質疏鬆的發生。
第四大類疾病,胃腸道疾病或者是常說容的消化系統疾病。
7、引起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哪些?
導致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內分泌因素,由於女性絕經後雌激素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症,老年人腎功能不全、維生素D3生成減少、血鈣降低,刺激甲狀旁腺分泌可以導致骨質疏鬆的發生。營養因素,病人食物中zd缺乏鈣和內源性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D攝入不足時,也會導致骨質疏鬆發生。某些葯物也會導致骨質疏鬆,如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回激素大於2-3個月,或使用肝素大於4個月以上,包括服用部分抗癲癇葯物均可引起本病發生。骨質疏鬆症的典型臨床症狀是疼痛,多以腰、背部答疼痛為主,占疼痛患者的70%-80%左右。仰卧位、坐位時疼痛減輕,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用力排便時疼痛會加重,嚴重者會導致胸、腰椎的壓縮性骨折,並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
8、骨質疏鬆時有哪些臨床表現?
有骨質疏鬆的患者通常zd有骨疼痛的表現,一般為局限性,嚴重者可伴有全身性骨疼痛,其中以腰背痛最為常見,伴有疲乏、無力;疼痛發生時間不定,一般為間歇性發作,多為中度或重度疼痛,持續性站立或負重過度時疼痛顯著,休息後可緩解;如果不注意正常體位的保持亦可以出現駝背。這些均可以作為骨質疏鬆的典型表現,但臨床上往往不被注意,多在發生骨折後才被發現骨質疏鬆的存在。所以提醒大家,如果你經常有不明原因的骨疼痛,尤其是老年婦女,應該到醫院檢查是否有骨質疏鬆存在。特別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有脊柱、髖部、肋骨、股骨、腕骨等部位。另外骨折後的合並症是對這類患者的又一大威脅,專如肺炎等。因此在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要適宜地計劃及調節生活,以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如果已經發生,更要積極治療。
骨痛,如全身性骨痛,以腰背痛更為常見;勞累後疼痛明顯,休息後減輕,一般表現為疲
乏,站久疼痛加重;負重及走長路後疼痛加重;如不注意保持正常體位,致脊柱變形而成駝背
骨折是骨質疏鬆最容易發生的情況,骨折常發生在腰部、髖屬部、腕部等部位。
9、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