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分析

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09 21:36:35

1、長期喝大量濃咖啡是不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

是的有這個方面的風險,一般一天最多量不要超過400ml,而且喝速溶咖啡更容易骨質疏鬆,建議喝純咖啡豆研磨粉加全脂牛奶,適當的話可以另外補充一點鈣質。

2、骨質疏鬆常見症狀有哪些

高危人群具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素的人就是容易得骨質疏鬆症的危險人群。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包括1固有因素:人種(白種人和黃種人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高於
黑人)、老齡、女性絕經、母系家族史。

非固有因素:低體重、性腺功能低下、吸煙、過度飲酒、咖啡及碳酸飲料等、體力活動缺乏、制動、飲食中營養失衡、
蛋白質攝入過多或不足、高鈉飲食、鈣和(或)維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攝入少)、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或應用影響骨代謝葯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肝素、
抗驚厥葯、抗癌葯、含鋁抗酸劑、甲狀腺激素、GnRH-a或透析液等)

以上就是骨質疏鬆常見症狀,請閱讀一下。

3、骨質疏鬆症有哪些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

人體缺鈣帶來的嚴重後果

男人缺鈣,雄風不再;女人缺鈣,衰老變快;小孩缺鈣,成長不快;老人缺鈣,小心摔壞!很多人只知道缺鈣會抽筋,其實,身體不同部位缺鈣會有不同的表現。
1.大腦缺鈣:神經不穩定、做夢、易醒、磨牙、睡眠質量差。孩子易驚、睡覺後腦勺出汗、咬嘴唇、易哭、枕禿、尿床、個矮。
2.牙齒缺鈣:塞牙、牙齒稀疏。
3.心臟缺鈣:心率失常、心慌、心悸。
4.氣管缺鈣:痙攣導致乾咳無痰。
5.骨頭缺鈣:腰酸、背痛、關節痛、骨頭痛、骨刺、骨質疏鬆、怕風、關節響、變矮。孩子個矮、X型腿、O型腿。
6.手缺鈣:不運動不熱時手心也出汗。
7.腸子缺鈣:吃纖維素夠量也照樣便秘、肚子脹。
8.子宮缺鈣:痛經。
9.肌肉缺鈣:抽筋。
10.中小動脈缺鈣:血管痙攣引起血壓高。好材料構成好身體;今天不保健,明天養醫院;與其養醫院,不如我保健。寧願站著吃鈣片,也不躺著喝葯片。願您和家人健康幸福!

4、骨質疏鬆的預防含有兩種意義:首先是高危人群的預防,主要

是絕經後婦女;其次是普通人群。骨質疏鬆的危百險因素包括:白人和東方人種,消瘦,鈣及其他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運度動少,嗜煙酒及咖啡,卵巢切除術後等。對有這些危險因素的絕經後婦女,如無其他禁忌證,應提倡早期使用雌激素預防。由於骨峰量的不足是成年後骨密度降低和骨質疏鬆的重要發病問因素,故應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期就開始注意飲食的均衡,特別是鈣的攝入,必要時口服鈣劑,青少年期鼓勵多答運動。面對老年人特別是已有骨量減少或骨質疏鬆的患者,應注意運動項目的選擇和運動量。由於老回年人的應急和反應能力降低,故要盡量注意老年人的日常保護,如飯後起立、夜間起床等,以減少跌倒的危險,降低與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的答發生率。

//哪幾類人需警惕骨質疏鬆?

5、骨質疏鬆不僅僅是缺鈣,哪些因素都會造成骨質疏鬆?

哪些因素會引起骨質疏鬆?

(1)低體質量(體重)。

身材瘦小的人較容易受到骨質疏鬆的「光顧」。因為骨骼重力負荷可刺激鈣在骨骼的沉積,而體質量(體重)較低的人對骨骼承重的刺激較小,所以體質量(體重)較輕的人其峰值骨密度相對較低。另外,對於女性來說,雌激素是影響骨密度的重要物質,而雌激素的轉換與儲存都是在脂肪組織中進行的,體質量(體重)較輕的女性體內脂肪相對較少,而雌激素的含量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更易發生骨質疏鬆。

(2)性激素低下。

女性月經初潮延遲、月經稀發或過早停經(40歲以前)都標志著卵巢功能的低下,而卵巢是分泌雌激素的場所,卵巢功能不好則表明體內雌激素的水平可能低於正常,這會使骨骼礦化不良,使女性易於發生骨質疏鬆。

(3)生活習慣。

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嗜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及碳酸飲料都會影響鈣在骨骼的沉積及保持,所以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的人更易發生骨質疏鬆。不良飲食方式如鈣攝入量過低,攝入蛋白過多或過少,過多攝入咖啡因、鈉等都是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

(4)光照。

長時間生活在光照不足的環境中,會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從而導致骨質疏鬆的易發。

(5)體力活動缺乏。

運動與負重一樣,是刺激鈣及其他礦物質沉積在骨骼中的重要因素,長期不運動,會導致骨質疏鬆。

(6)葯物。

有些影響內分泌或干擾鈣吸收及沉積的葯物如,皮質醇、抗癲癇葯(魯米那、苯妥英鈉)、甲狀腺素、肝素等都是誘發骨質疏鬆的因素。

(7)疾病。

多發性骨髓瘤、甲亢、甲旁亢、皮質醇增多症(庫欣綜合征)、胃切除術後等也是骨質疏鬆的易感因素。

(8)飲食。

飲食中長期缺乏鈣和/或維生素D(光照和攝入都不足)是造成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

以上8條告訴我們,引起骨質疏鬆的因素。當我們知道後,就應該積極去改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無論如何,抽出30分鍾到太陽下去曬曬。

6、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7、骨質疏鬆症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影響骨骼的疾病。患這種疾病的人會失去骨組織(骨量)。骨量是一個人一生中骨骼中骨骼的數量,它取決於許多因素。如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因素。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骨骼疾病,其特徵是骨量減少和骨骼質量改變,可損害骨強度,易增加骨折風險。它在兩大群體中典型地不同:

在骨質疏鬆症中,骨頭變得更多孔,裡面有更多的空氣。此外,它可能會改變正常的骨骼結構。它增加了裡面的空腔或細胞的數量和大小。

因此,骨骼變得更加脆弱,所以它們抵抗更嚴重的打擊,更容易折斷。

這種疾病不會引起症狀,在很多年裡都不會引起注意,直到最後表現為骨折。

骨質疏鬆症有多常見?

這種疾病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婦女中更為常見(通常是絕經後的婦女)。男性也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尤其是老年人。

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更容易患骨質疏鬆症有以下幾個原因:她們的骨量峰值通常比男性低,絕經期骨質流失加速。

類型

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一般來說,症狀出現在51歲至75歲的女性身上,盡管她們可以在這一年齡之前或之後出現。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後果,如慢性腎功能衰竭和某些激素失調,或服用某些葯物,如皮質類固醇、巴比妥類、抗驚厥葯和過量甲狀腺激素。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後果,如慢性腎功能衰竭和某些激素失調,或服用某些葯物,如皮質類固醇、巴比妥類、抗驚厥葯和過量甲狀腺激素。

診斷

骨密度測量是目前最好的骨量測量方法。

診斷方法應單獨進行,評估年齡和其他危險因素。

風險因素,如吸煙和飲酒,低體重,家族骨質疏鬆性骨折史等,使我們能夠確定哪些人有發展為病理的風險。因此,診斷的根本依據是臨床懷疑。

在倫敦脊柱科,我們有一些最好的專家來診斷和治療骨質疏鬆症。預約做檢查。

8、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與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分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