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膽囊會有炎症呢?
大多數膽囊炎的發生,都因膽囊內存在著結石,阻塞了膽囊管,使膽汁排出不暢,繼而發生細菌感染,形成膽囊炎。也有一部分病人,膽囊內並無結石,細菌由腸道或由血循環進入膽囊而形成膽囊炎。膽囊炎的病人由於膽汁成分改變、膽汁濃縮,以細菌和炎性壞死物質為核心,也易形成膽結石,故膽囊炎、膽結石常伴隨存在。參考資料:膽囊為什麼輕易發炎?(1)膽囊是膽囊管末端的擴大部分,可容膽汁30~60ml,膽汁進入膽囊或自膽囊排出都要經過膽囊管,膽囊管長約3~4cm,直徑2~3mm,膽囊管內粘膜又形成5~7個螺旋狀皺襞,使得管腔較為狹小,這樣很輕易使膽石,寄生蟲嵌入膽囊管。嵌入後,膽囊內的膽汁就排不出來,這樣,多餘的膽汁在膽囊內積累,長期滯留和過於濃縮,對膽囊粘膜直接刺激而引起發炎。(2)供給膽囊營養的血管是終末動脈,當膽囊的出路阻塞時,由於膽囊粘膜仍繼續分泌粘液,造成膽囊內壓力不斷增高使膽囊膨脹、積水,膽囊壁的血管因此受壓而缺血、壞死。當膽囊缺血時,膽囊反抗力下降,細菌就輕易生長繁殖,趁機活動起來而發生膽囊炎。(3)由於膽囊有儲藏膽汁和濃縮膽汁的功能,因此膽囊與膽汁的接觸時間比其他膽道長,而且,接觸的膽汁濃度亦高,當此時人的膽道內有細菌時,就會發生感染,形成膽囊炎的機會當然也就增多了。(一)急性膽囊炎不少患者在進油膩晚餐後半夜發病,因高脂飲食能使膽囊加強收縮,而平卧又易於小膽石滑入並嵌頓膽囊管。主要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發熱、惡心嘔吐,但寒戰少見,黃疸輕。腹部檢查發現右上腹飽滿,膽囊區腹肌緊張、明顯壓痛、反跳痛。(二)慢性膽囊炎症狀、體征不典型。多數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厭油膩食物、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近似;有時因結石梗阻膽囊管,可呈急性發作,但當結石移動、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轉。體查,膽囊區可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若膽囊積水,常能捫及圓形、光滑的囊性腫塊。
2、什麼是膽襄炎?
膽囊炎 病因及簡介: 膽囊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上多見,尤以肥胖、多產、40歲左右的女性發病率較高。 急性膽囊炎發病與膽汁淤滯和細菌感染密切相關。主要致病菌為大腸桿菌(佔60%~70%)、克雷伯菌、厭氧桿菌等革蘭陰性菌,多由腸道經膽總管逆行進入膽囊,少數經門靜脈系統至肝、再隨膽汁流入膽囊。 慢性膽囊炎一部分為急性膽囊炎遷延而成,但多數既往並無急性發作史。約70%的病人伴有結石。由於膽石刺激,加上在長期慢性炎症的基礎上,有過反復多次的急性發作,可使膽囊萎縮或囊壁纖維組織增生肥厚,終致囊腔縮小、功能喪失。若膽囊管為結石、炎性粘連或疤痕完全阻塞,膽汁無法流進膽囊,而膽囊內原有的膽汁,因膽色素逐漸被吸收,粘膜仍不斷分泌無色水樣粘液(白膽汁),即可形成膽囊積水;當繼發感染,則演變為膽囊積膿。 臨床表徵: (一)急性膽囊炎不少患者在進油膩晚餐後半夜發病,因高脂飲食能使膽囊加強收縮,而平卧又易於小膽石滑入並嵌頓膽囊管。主要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發熱、惡心嘔吐,但寒戰少見,黃疸輕。腹部檢查發現右上腹飽滿,膽囊區腹肌緊張、明顯壓痛、反跳痛。 (二)慢性膽囊炎症狀、體征不典型。多數表現為膽源性消化不良,厭油膩食物、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與潰瘍病或慢性闌尾炎近似;有時因結石梗阻膽囊管,可呈急性發作,但當結石移動、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轉。體查,膽囊區可有輕度壓痛或叩擊痛;若膽囊積水,常能捫及圓形、光滑的囊性腫塊。 一般性治療和預防: 急、慢性膽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膽囊療效最好。 (一)非手術療法亦可作為術前准備,包括:a.卧床休息、禁食、腹脹者胃管減壓;b.補液,糾正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失調;c.解痙止痛;d.靜脈聯用有效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先鋒黴素等;對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二)手術療法 1.急性膽囊炎:一般主張經12~24小時積極的內科治療,待症狀緩解再擇期手術。 2.慢性膽囊炎:無論有無結石,因膽囊已喪失功能,且為感染病灶,均應擇期手術切除。 膽囊炎膽石症除用葯物和外科手術治療外,營養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尤其在疼痛緩解和手術後健康恢復階段更不容忽視營養治療的要求及飲食治療原則如下: (1) 營養治療的總目的,是通過控制脂肪的攝入量,減輕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預防結石的發生。急性發作期的重症患者應禁食,可靜脈補給各種營養素;當能進食時,應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隨病情逐漸緩解可給予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軟飯。每日應少食多餐,仍須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 慢性膽囊炎應給予充足熱量的高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和適量限制脂肪的飲食,同時要有豐富的維生素。 (2) 要有足夠熱能,方能保證患者的需要。如果患者體重過重,應給予低熱能飲食,使患者體重減輕。低熱能飲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適合對膽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一般每日供給熱量7531.2~8368焦耳(1800~2000千卡)。 (3) 對慢性膽囊炎患者,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增進食慾、促進膽囊收縮利於膽囊排空,應盡可能提高飲食中蛋白質比例。每日蛋白質供給量以每公斤體重l~1.2克為宜,但要避免隨著蛋白質攝入過量的膽固醇。 (4) 由於脂肪能促使病變的膽囊收縮而引起劇烈疼痛,故在發作期應對其嚴加限制。每日脂肪供給量應低於40克或禁食,病情好轉後可適量進食。 (5) 在食用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時,主要的營養物質是糖。可給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每日供給300~350克,特別是在發作期應予靜脈補給。 (6) 要供給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特別要注意補充維生素B、K。 (7) 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類。 膽囊炎的CT診斷有哪些特點: 急性膽囊炎患者偶需做CT檢查。它除可發現膽囊管或膽囊結石外,診斷主要依據:①膽囊擴大;②膽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強掃描時可見膽囊明顯強化。這兩種現象對確立診斷缺一不可.因膽囊擴大也可見於膽道梗阻,或正常膽囊炎因增厚的膽囊壁而呈結節狀,可給人以膽囊癌的現象。故其鑒別診斷需結合臨床症狀。化膿性膽囊炎膽汁CT值可大於20HU。膽囊周圍炎,膽囊壁與肝實質界面不清或於膽囊周圍顯示為低密度環,系由肝組織繼發性水腫所致。若系膽囊穿孔,膽囊窩部可出現有液平的膿腫。氣腫性膽囊炎則於膽囊內或壁內出現氣影。 慢性膽囊炎常與膽石並存。CT除膽囊壁普遍增厚和增強掃描顯示為壁強化外,膽囊大多擴張不良或縮小。若周圍粘連,則可見膽囊皺褶變形。應該指出的是,如無膽石存在,CT難以肯定膽囊縮小是生理性抑或病理性收縮。如膽汁鈣化或膽囊壁鈣化而形成所謂「瓷器膽囊」,則CT易於診斷。若造影顯示壁厚且擴張不良的膽囊不顯影,而膽管卻良好顯影,可肯定為慢性膽囊炎。CT在膽道造影不常用。
3、骨質疏鬆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4、膽囊的炎症有何症狀?
慢性膽囊炎是最常見的一種膽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時有膽結石,但無結石的慢性膽囊炎病人在我國也不少見。慢性膽囊炎有時可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症,但大多數病人過去並沒有患過急性膽囊炎,由於膽囊長期發炎,膽囊壁會發生纖維增厚,疤痕收縮,造成膽囊萎縮,囊腔可完全閉合,導致膽囊功能減退,甚至完全喪失功能。 患了慢性膽囊炎後,病人主要會有以下兩組症狀: ①結石一時性阻塞膽囊管,引起膽絞痛的發作,疼痛多位於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數分鍾至數小時不等,疼痛可牽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處,可伴惡心和嘔吐。 ②常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胃灼熱、噯氣、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狀,進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會使這些症狀加劇。因此,有的病人可以並無膽絞痛的發作,只是感到上腹不適、噯氣、吞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狀,往往誤認為自己是患了「胃病」。這些病人「症」雖在「胃」,但病「根」卻在「膽」,雖長期按「胃病」進行「對症治療」,但因未消除病「根」,故病情經久不愈。 膽囊造影和B型超聲肝膽掃描是診斷慢性膽囊炎很有價值的檢查方法。膽囊造影可以發現膽結石、膽囊縮小變形,以及濃縮和收縮不良等情況,有時膽囊不顯影。B超檢查除了可探查出膽結石和膽囊外型改變以外,還能看到膽囊壁有變毛糙、增厚等徵象。有上述症狀的病人,應及時就醫,通過以上檢查,一般可以明確慢性膽囊炎的診斷。建議擇期行手術治療。
5、膽襄炎的症狀現象是哪些呢
總的來說膽囊炎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背痛,膽絞痛等症狀,其中嚴重者甚至會嘔出膽汁。其中慢性膽囊炎患者的炎症及症狀表現不是很明顯,其中多數患者的表現與潰瘍病及慢性闌尾炎相似,會表現為消化不良,上腹部悶脹、噯氣、胃部灼熱等。同時膽囊炎的症狀除了上述之外還會有輕重不一的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右肩胛區疼痛。
一般膽囊炎會有慢性的急性的,症狀也是差不多的,如果提早發現有這樣的症狀,用中葯茶療提早預防調理,有德埔俐旦舒茶,能夠幫助緩解調理膽囊炎,一天兩包,平時也可以當茶喝,比較方便。
一:急性膽囊炎時可有發熱、寒戰等症狀,嚴重時出現黃疸,慢性膽囊炎則發熱、黃疽少見。當病情向更重的情況發展時,就會有怕冷和發熱的情況出現,而且部分病情重的人會有黃疸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狀出現。
二:如有全腹壓痛、腹肌緊張,則應考慮膽囊穿孔或並發急性腹膜炎。膽囊炎發作時,多數病人有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可向右下戶胛下區放射,常為持續性脹痛,少數病人僅有腹脹或右上腹不適,如伴梗阻可有陣發性絞痛。
三:病人可有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嘔出膽汁。發病常在進食油膩食物後,主要表現為右上腹劇烈絞痛、陣發性加重,疼痛常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爾後會出現惡心、嘔吐症狀。慢性膽囊炎病人多有膽絞痛史。慢性膽囊炎的症狀除有輕重不一的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適,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右肩胛區疼痛外,還會出現胃部灼熱、惡心、喛氣、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狀。
6、膽有炎症是怎麼引起的
引起膽囊炎的原因很多啊,你每天堅持運動,你的抵抗力強,這只是意味著你得內膽囊炎容的概率低,但不代表你不會得。所以希望你以後除了堅持運動以外還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愉快的心情,平時注意個人衛生,現在既然得了膽囊炎,配合德蒲的俐膽舒茶進行調理,消炎利膽,補充氣血,很快就會康復的。
我給你介紹一些引發膽囊炎的原因吧:
1經常吃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火鍋,蘿卜,洋蔥。這些東西會增加膽囊的負擔。
2經常吃高脂肪食物,比如:油炸類食物,肥肉。
3平時蔬菜水果這些有機食品吃的少,體內的維生素c含量少。
4平時個人的情緒容易激動,煩躁,也會誘發膽囊炎
5可能是細菌感染造成的。
7、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