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絕經後骨質疏鬆?
?
2、名詞解釋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代謝性骨病變,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是其最大特點。
1)目前世界公認的診斷該病的金標準是雙能X線吸收法(DXA)的測定值。
2)骨質疏鬆症的常見表現為骨骼疼痛、容易骨折。
3)絕經後的女士或是年紀較大的男士比較容易患上此病,但是這一病症可發育任何年齡,且部分性別。
4)骨質疏鬆症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疼痛、脊柱變形以及骨折,活動受限,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還容易肺部感染以及引發褥瘡等嚴重危害。而且,會給病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2)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定義擴展資料
預防骨質疏鬆症:
1)從青少年期就加強運動、保證足夠的鈣質攝入,同時防止和積極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與營養不良、吸收不良等,防止各種性腺功能障礙性疾病和生長發育性疾病;
2)避免長期使用影響骨代謝的葯物等,可以盡量獲得理想的峰值骨量,減少今後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
3)成人期補充鈣劑是預防骨質疏鬆的基本措施,不能單獨作為骨質疏鬆治療葯物,僅作為基本的輔助葯物。成年後的預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4)盡量延緩骨量丟失的速率和程度,對絕經後婦女來說,公認的措施是及早補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合劑。
5)預防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避免骨折的危險因素可明顯降低骨折發生率。
3、骨質疏鬆症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就是骨骼內的孔隙變大變多,也就是說骨小梁量減少,患者的骨皮質會逐步的變薄,即骨骼密度變小,質量減少。
4、絕經後婦女為什麼容易患骨質疏鬆?
絕經後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常見病,主要發生在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結構變化,使骨脆性增多易於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變形、出現合並症,乃至死亡等問題。所以,絕經後婦女一定要多關注自己的骨密度,可以去一樣做個檢查,一旦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可使用促骨形成類葯物,促進骨吸收,提升骨密度,從而減小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等問題。
5、為什麼絕經後的婦女容易患骨質疏鬆症
絕經後的婦女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與女性絕經後雌激素的缺乏有關。其作用機制簡單地講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的:①雌激素有促進降鈣素分泌、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功能。雌激素缺乏時,降鈣素對破骨細胞的抑製作用減弱。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可導致骨吸引增加引發骨質疏鬆症;②雌激素缺乏時,抑制了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由於甲狀旁腺激素是腎臟將無活性維生素D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的催化劑,甲狀旁腺素分泌不足時,活性維生素D生成減少,腸道對鈣的吸引減少,骨生成原料不足導致骨質疏鬆症。
6、骨質疏鬆症如何分型
從人體的氨糖量來講,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7、絕經後骨質疏鬆症與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有何區別
兩者都屬於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只是其中的類型不同而己。(1) 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也稱為I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發生於絕經後 的女性。(2)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也稱為n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
8、什麼是骨質疏鬆症?
9、骨質疏鬆症可以分為幾類?
第一類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它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發生的一種生理性退行性病變該型又分2型:Ⅰ型為絕經後骨質疏鬆,見於絕經不久的婦女;Ⅱ型為老年性骨質疏鬆,多在65歲後發生
第二類為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它是由其他疾病(如腎衰竭,過量甲狀腺激素或白血病),或葯物(如類固醇)等一些因素所誘發的骨質疏鬆症
第三類為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8~14歲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遺傳家庭史,女性多於男性婦女妊娠及哺乳期所發生的骨質疏鬆也可列入特發性骨質疏鬆
10、骨質疏鬆症可分為三大類有哪幾類
骨質疏鬆分為三類:原發性骨質疏鬆、繼發性骨質疏鬆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病因各異。
原發性骨質疏鬆又分為兩型。其一為I型,即女性絕經後骨質疏鬆,與卵巢功能衰退、血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關。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減少,骨吸收遠快於骨形成,造成骨量不斷丟失而導致骨質疏鬆。這種類型的患者脊椎與橈骨下端骨折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其二為Ⅱ型,即老年退化性骨質疏鬆,主要病因是性激素減少和腎功能生理性減退,骨皮質和骨松質均受影響。這類患者除椎體骨折和前臂骨折外,還容易發生股骨頸骨折。
繼發性骨質疏鬆:由後天性因素誘發,包括物理和力學因素,如長期卧床等;內分泌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垂體病變、腎上腺皮質或性腺疾病等;腎病、類風濕、消化系統疾病導致的吸收不良、腫瘤病變等;葯物的應用(糖皮質激素、肝素和免疫抑制劑等)。
特發性骨質疏鬆:指男性發病年齡小於50歲、女性發病年齡小於40歲的骨質疏鬆,無潛在疾病,發病原因不明。
骨質疏鬆是Pornmer在188 5年提出來的,但人們對骨質疏鬆的認識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漸深化的。早年一般認為全身骨質減少即為骨質疏鬆,美國則認為老年骨折為骨質疏鬆。直到1990年在丹麥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以及199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上,骨質疏鬆才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並得到世界的公認:原發性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定為「國際骨質疏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