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與骨質軟化的不同
骨質軟化指單位體積內類骨質鈣化不足。骨的有機成分,鈣鹽含量降低,骨質變軟。組織學變化主要是未鈣化的骨樣組織增多,骨骼失去硬度變軟、變形,尤以負重部位為著。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胳疾病本質上來說骨質疏鬆是骨骼出現了漏洞,像篩子一樣,骨質軟化就是比正常骨骼要軟,硬度不夠
2、骨質疏鬆與骨質疏鬆症是一回事嗎
是一回事,骨質疏鬆即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形成的原因:30歲後,機體合成膠原蛋白能力降低,流失大於合成,膠原蛋白不足,就會導致骨骼出現蜂窩組織,骨密度下降,鈣無法被粘固在骨骼中 ,從而導致了骨質疏鬆
只有及時的補充膠原蛋白,鈣才能在膠原蛋白的粘合下沉積在骨骼上,加強骨的韌性、硬度,骨質疏鬆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法蘭秀膠原蛋白中的羥脯氨酸能將血漿中的鈣運送到骨細胞,膠原蛋白形成的網路提供了鈣沉積的場所,使鈣有效地沉積於骨骼中,不僅提高骨密度,更能增強骨的韌性和骨強度,從根本上改善骨質疏鬆。
3、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是北大核心嗎
目前現行的北大核心目錄是2014版,幫你查詢了《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未被收錄,所以不屬於北大核心。也幫你查詢了2016版科技核心目錄,此雜志被收錄,也就是說此雜志目前的級別僅是科技核心。優助醫學提醒,2017年年底會重新審定並頒布最新版的北大核心目錄,《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志》能否成為新晉北大,可以拭目以待~
4、缺鈣與骨質疏鬆如何區別?
大家都知道骨質疏鬆的發病原因之一是缺鈣,但是缺鈣並不是患病唯一病因。一些患者武斷地認為治療骨質疏鬆就是單純補鈣,這是極其錯誤的觀念。新泰洪強醫院專家提醒:骨質疏鬆不一定是缺鈣。
缺鈣是引發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骨質疏鬆卻未必缺鈣。許多老年人發生骨質疏鬆後自行購買補鈣保健品吃,但效果不明顯,症狀並未得到根本改善。
專家指出,人們對骨質疏鬆仍存在諸多誤區,事實上,骨質疏鬆未必都缺鈣,單純補鈣亦不是理想做法。骨質疏鬆中有一個分類為繼發性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多由其他疾病或葯物繼發而來。如廢用性骨質疏鬆,由於各種原因的廢用,少動、不負重等對骨骼的機械刺激減弱,可造成肌肉萎縮,骨形成作用減少,骨吸收作用增強而形成骨質疏鬆。
歸根結底由缺鈣引起的骨質疏鬆,單純大量補鈣也不能解決問題。鈣的吸收和利用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維生素D的水平,二是鈣與磷的比例,若只單純補鈣,不注重維生素D、磷等,仍無濟於事。維生素D的缺乏,會嚴重影響鈣和磷的代謝,使血鈣、血磷濃度下降,進而影響骨骼的生長發育,所以強調在補鈣的同時要補充維生素D。
磷與鈣一樣,都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其吸收和代謝過程也與鈣相似。鈣磷比例適當,則增加鈣磷的吸收率;二者比例不適當,則會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鹽,影響二者的吸收和利用。目前認為,鈣磷比例應保持在1:1.2—1:1.5為宜。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除了缺鈣之外,還包括缺少維生素D和鈣磷比例失調等。
故專家在此告誡廣大骨質疏鬆患者,骨質疏鬆未必缺鈣,盲目補鈣對骨質疏鬆並無幫助,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增加治療的難度和復雜性。
5、骨質疏鬆與骨質疏鬆症有什麼區別
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6、骨質疏鬆是什麼 20多歲 會有嗎
骨質疏鬆症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地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骨質疏鬆症一般分兩大類,即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退行性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老年人患病率男性為60.72%,女性為90.47%。
病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質丟失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近年來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認的事實。
(2)隨年齡的增長,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
(3)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納差,進良少,多有營養缺乏,致使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
(4)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運動減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骨疏鬆症與維生素D受體(VDR)基因變異有密切關系。
症狀
(1)疼痛。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卧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鬆症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疹肌為了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後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症。若壓迫脊髓、馬尾還中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後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2cm左右,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cm。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檢查
退行性骨質疏鬆症診斷需依靠臨床表現、骨量測定、X線片及骨轉換生物化學的指標等綜合分析判斷。
1.生化檢查:測定血、尿的礦物質及某些生化指標有助於判斷骨代謝狀態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對骨質疏鬆症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1)骨形成指標。
(2)骨吸收指標:1)尿羥脯氨酸。2)尿羥賴氨酸糖甙。3)血漿抗酒石酸鹽酸性磷酸酶。4)尿中膠原吡啶交聯(PYr)或I型膠原交聯N末端肽(NTX)。
(3)血、尿骨礦成分的檢測:1)血清總鈣。2)血清無機磷。3)血清鎂。4)尿鈣、磷、鎂的測定。
2.X線檢查:,X線仍不失為一種較易普及的檢查骨質疏鬆症的方法。
3.骨礦密度測量:
(1)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
(2)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EXA)。
(3)定量CT(QCT)。
(4)超聲波(USA)。
治療
(一)葯物治療:
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屬高代謝型,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亢進引起骨量丟失,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增齡老化所致調節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鈣制劑、氟化劑和維生素K2等。
1.雌激素:是防治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首選葯物。(1)雌二醇1-2mg/d。(2)乙烯雌酚0.25mg/每晚。(3)復方雌激素0.625mg/d。(4)尼爾雌醇2mg/半月。(5)利維愛。
2.降鈣素:(1)降鈣素。(2)益鈣寧。(3)密鈣息。
3.Vir D:(1)羅鈣全。(2)阿法骨化醇。
4.鈣制劑:(1)無機鈣:1)氯化鈣。2)碳酸鈣。3)碳酸鈣。(2)有機鈣:1)葡萄糖酸鈣。2)乳酸鈣。3)門冬氨酸鈣。(3)活性鈣。(4)鈣爾奇D。
5.雙磷酸鹽:(1)氯甲雙磷酸二鈉。(2)羥乙基二磷酸鈉。
6.異丙氧黃酮。
8.中醫葯。
中華醫學會上海骨質疏鬆學會主任委員、上海華東醫院骨質疏鬆中心教授朱漢民20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我國2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患病率為11.5%,其中男性為4.3%,女性為18.7%。
朱漢民在2007國際骨質疏鬆——骨與關節大會上介紹說,這項調查的范圍是我國9個省份的10個地區,主要是中東部省份的漢族人群,調查對象共7000餘例。
朱漢民說,根據以上調查數據進行標准化推測,全國有3500萬至4000萬名骨質疏鬆症患者,有108萬至120萬人骨量低下。
「我國骨質疏鬆防治任務很重。」他說,調查發現,城市居民骨質疏鬆的知曉率為60%多,但會找醫生治療的只有18%,而真正接受治療、得到治療的僅2%。
朱漢民提醒,防治骨質疏鬆症,人們要做好六件事情:一是人們要摸清家底,尤其是中年以後要檢測骨量;二是通過運動促進骨量新陳代謝,「正常人躺一星期骨量流失相當於一年的生理性流失」;三是注意骨骼營養,其中鈣、維生素D是骨骼重要的營養素,其他營養素通過膳食可得到補充;四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煙、飲酒等;五是避免進入骨質疏鬆防治誤區,如骨質疏鬆與年輕人無關、與男性無關,骨質疏鬆就吃鈣片等誤區;六是要及時治療。
專家提醒——
從小多儲存骨礦鹽
「按正常生理過程,人在30歲前是儲存骨礦鹽的時期,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礦鹽會逐漸流失。」北京積水潭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宋慧提醒人們,從小應通過合理均衡的膳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儲存些骨礦鹽。
7、為什麼中國每12秒就有1次骨質疏鬆性骨折?
因為我們國家的老年人多啊,所以才會這樣,還有年輕人不鍛煉。骨質疏鬆是多種原因引起的的代謝性骨病變,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骨質疏鬆症可發生於不同性別和任何年齡,但多見於中老年群體。以骨骼疼痛、容易骨折為主要特徵。
骨質疏鬆素有「沉默的疾病」之稱,是導致疼痛、行動不便、造成骨折並危及生命的潛在因素。據中國疾控中心2018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骨質疏鬆患者最多的國家,2018年年底已達1.6億人。相關專家預測,到2020年人數將增加至2.8億。據央視新聞報道,2015年中國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260萬人次,相當於每12秒就發生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聯合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2018年發布的中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19.2%,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32%。50歲以後低骨量率和骨質疏鬆症患病率開始增高,主要與年齡增大所致的性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關,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尤為明顯,因此女性患病率顯著高於男性。
三高的發病群體也是骨折的高風險人群,而且一旦發生骨折,恢復也比普通人難度更大,因此公眾應當同時關注「三高一低」所帶來的危害。夏維波教授提醒公眾,預防骨質疏鬆要注意營養、運動和光照三個方面。即保持均衡膳食,攝入足夠的鈣等微量元素,每天進行30分鍾以上的運動,並接受20分鍾左右戶外太陽光照射。
8、什麼是骨質疏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