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

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

發布時間:2020-10-21 10:28:50

1、骨質疏鬆缺什麼?

 骨質疏鬆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表現是全身骨骼變得又薄又脆,強度及韌性下降,不少患者不僅腰酸背痛、容易疲倦,而且容易骨折。有些人稍不注意跌倒在地或旋轉彎腰、輕微外傷均可引起骨折。大家知道,引起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是缺鈣,因為支撐人體骨骼的主要物質是由富含膠原的有機質和以鈣、磷為主的礦物質組成。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胃酸分泌減少,鈣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鈣的丟去率日趨增加。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女性50歲、男性60歲以後。當人體鈣的攝入量過少時,為維持其生理功能,骨組織里的鈣就會游離出來加以補償,即所謂"鈣遷徙"。這種人不敷出的狀態長期延續,骨質就會變得疏鬆多孔而易於骨折。
健康良好生活習慣中非常重要的是運動,運動對骨骼的重要性,在宇航員身上體現得最突出。宇航員在宇航期間骨骼重量會急速減少,骨量減少速度是在地面時的10倍以上。正常情況下骨骼新陳代謝處於動態平衡中,一旦骨骼流失速度大於骨骼生成速度,骨骼量就會減少。增加骨骼量需攝取充分的鈣,加上適量的負重運動。最近研究發現,在骨骼上加諸壓力,能刺激骨骼生長,要刺激骨骼生長,需增加肌力訓練。實驗證實更年期後女性做劃船運動,脊椎骨重量增加4.5%,背部肌肉強度增加20%。實驗還發現溫和的舉重次數再多也不足刺激骨骼生長,只有增加重量才有刺激骨骼生長的效果。

2、骨骼病都有什麼?

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一般人常稱本病為「缺鈣」,這是錯誤的,應是缺乏維生素D。早期常煩躁不安,愛哭鬧,睡覺易驚醒,汗多,以後逐漸出現骨骼改變,如前囟門閉合延遲(正常應在1.5歲前閉合),出牙晚,可晚至1歲才出牙。

骨質疏鬆

說到骨質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缺鈣補鈣,其實骨質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缺鈣,跟很多疾病和生活作息有關。骨質疏已經不僅僅是影響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質量,而且有很多年輕人也存在骨質疏鬆的問題。

骨裂

骨頭裂縫是骨折的一種,小編了解到骨頭裂縫雖然屬於較低程度的骨折,但還是馬虎不得的。如果骨頭出現裂縫了,還不好好治療,病情就會惡化造成移位骨折。

骨折

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青少年也時有發生。病人常為—個部位骨折,少數為多發性骨折。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病人能恢復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症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

骨癌

骨腫瘤是發生於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惡性骨腫瘤,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骨癌」。骨癌早期會在骨的表面出現一個較硬的腫塊,有的疼痛,有的無疼痛感覺,會出現骨和臨近關節的疼痛和腫脹,經常在夜間加重,疼痛嚴重程度與活動無關

骨髓

骨髓炎為一種骨的感染和破壞,可由需氧或厭氧菌,分枝桿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發於長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於外傷或手術引起的穿透性骨損傷部位。

股骨頭壞死

在骨科疾病中股骨頭壞死是一個比較麻煩的疾病,股骨頭壞死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心理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要正確認識股骨頭壞死,了解股骨頭壞死治療方法以及股骨頭壞死早期症狀,這樣對於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有比較好的效果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的疼痛,即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若疼痛反復發作,日久會出現患側下肢肌肉萎縮,或出現跛行。

關節炎

骨骼是組成體內的堅硬器官,主要功能是協調其他器官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製造紅血球和白血球;儲藏營養物質等。骨骼的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朋友特別是老年朋友易得骨關節炎,骨關節炎這種疾病最好是早治療早康復,免得留下後遺之症。

3、骨質疏鬆的"標准差"是什麼?

很多,你自己找吧~~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量低、骨強度低、骨折危險性大為特徵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目前,美國近100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症;1800萬人患有骨質缺乏症(低骨量),存在發展為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表明,在美國骨質疏鬆症每年導致約150萬例骨折。事實上,約1/2的女性和1/8的男性在一生中可能患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就住院治療費、急症護理和長期護理而言,每年治療骨質疏鬆性骨折花費達100到150億美元。
骨質疏鬆是由於骨組織逐漸減少造成的,通常是無症狀的過程。因此如果沒有適當的風險評估手段,可能直到骨骼變脆,即使最輕微的外傷都會造成骨折時才會發現患骨質疏鬆症。盡管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骨折,但最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脊椎。65歲以上婦女中,有三分之一患有脊椎骨折,導致體重下降、駝背(上背彎曲)以及慢性背痛。
有幸的是,這些都可以避免。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如果患者一生中營養達到骨健康所需的量,就可以降低與年齡相關的骨丟失的嚴重性。事實上,食品葯品管理局(FDA)總結道:「一生中保持足夠的鈣吸收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骨骼發育期峰值骨量,有助於降低生命後期骨丟失的速率,而且還有助於降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存在哪些風險因素?
影響骨質疏鬆症風險的兩大因素是骨骼發育期的骨量水平(峰值骨量)和生命後期骨丟失的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骨丟失發生前骨量越高,發生骨折的可能性就越小。
各項研究報告指出,許多風險因素對峰值骨量和骨丟失速率有重大影響,並導致骨質疏鬆症(表1)。其中包括:營養不足、缺乏體育鍛煉、吸煙、攝入過量酒精和咖啡因以及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或抗酸劑等葯物。
除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外,遺傳因素和種族因素對鈣和骨骼新陳代謝的許多方面都有重要影響。高加索和亞洲婦女的骨密度通常比非洲和西班牙裔婦女低,因此更易患骨質疏鬆性骨折。身體纖瘦、骨骼小的婦女亦是如此。
可以肯定,經常性鍛煉、長期保持吸收足夠的鈣和其它對骨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獲取最大峰值骨量和最大程度降低與年齡有關的骨丟失速率所必需的,從而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表1.婦女患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因素:
·家族骨質疏鬆症的歷史
·白人或亞洲人
·體型小
·絕經後
·子宮切除
·鈣、維他命D 及其它營養吸收不足
·飲食中含過量蛋白質
·吸煙
·攝入過量酒精
·攝入大量咖啡因、碳酸飲料和鹽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療法
·長期使用抗痙攣葯物、抗酸劑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功能亢進
·庫欣綜合症、Ⅰ型糖尿病

骨密度評估
患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取決於骨礦物質密度(BMD),即指單位面積或體積內骨骼所含礦物質的克數。骨礦物質密度取決於診斷篩查,如X射線或超聲。世界衛生組織已確定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准為低於平均值2.5個標准差,骨量減少症則為低於平均值1.0至2.5的分值。此項統計分析僅指高加索婦女的骨礦物質密度;因此如何將此項標准應用於兒童、男性及各種族,存在爭議。

骨質疏鬆症:預防是關鍵
專家一致認為,預防可能仍然是處理骨質疏鬆症最有效的方法。預防的兩種方法是獲取骨骼發育期的最大峰值骨量和降低與年齡有關的骨丟失速率:

·使骨骼發育期獲得最大峰值骨量
骨骼的大小和強度在一生的前三十年持續不斷發展,通常在30-35歲時達到峰值。各項研究表明,兒童期和25-30歲的最佳鈣攝入量對個人的峰值骨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兒童和年輕人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鈣量,到35歲時就不能達到最佳骨密度。年輕時期如果未能積累足夠的骨量,隨著與年齡有關的骨丟失的出現,在生命的後期易骨折。
根據印第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對單卵雙胎兒進行的一項研究,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可明顯提高青春期前兒童BMD增加的速率。研究人員指出:「如果鈣攝入量不斷增加,很可能會提高峰值骨量,從而降低生命後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另一項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進行的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一組12歲女孩每天補充500毫克的鈣可以大大提高全身和脊椎的骨密度。
持續性骨重建通過骨吸收和骨形成過程得以實現,該過程取決於甲狀旁腺素(PTH)和降鈣素的水平。重建過程依靠兩類細胞交互發揮作用:吸收舊骨的破骨細胞和形成新骨的成骨細胞。骨重建即骨轉換,通常處於平衡狀態,但到生命的第四個十年,吸收會稍大於形成,便會持續發生輕微的骨量丟失。

·降低與年齡有關的骨丟失速率
隨著年齡的增長,兩性都會發生骨丟失:但是男性與女性的骨丟失方式大相徑庭。婦女骨丟失通常始於絕經期前(35-45歲),絕經期後約5-10年間骨丟失明顯加速。婦女一生丟失約35%的皮質骨量和50%的松質骨量,而男性則會丟失三分之二。皮質骨主要集中於長骨的骨幹,而松質骨則主要集中於椎骨、骨盆和其它扁骨以及長骨的末端。
研究還表明,鈣補充物可以降低絕經後的婦女骨丟失的速率。Reid et al 撰寫的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上的一份研究表明,絕經後的婦女在兩年的正常飲食中每日補充1000毫克鈣與服用安慰劑的絕經後的婦女相比,骨丟失降低43%。此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早期一項兩年鈣補充的研究結果。早期的這項研究也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上,它指出健康的絕經後婦女每天鈣攝入量至少達到800毫克時,可以大大減少骨丟失。

鈣--建議的量是多少?
每日參考攝入量(RDI)形成後即取代了每日建議攝取量(RDA),它是每日營養攝入量的准則,在美國被認為足以滿足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需要。RDI水平以4歲以上總人口的最新平均RDA為基礎。RDI並不為任何具體年齡組或性別提供建議。
目前,鈣的RDI水平是1000毫克--遠遠低於許多專家所建議的攝入量水平。一篇鈣補充干預試驗評論的作者提出兒童青春期每日建議攝入量應為1450毫克,而其他人則建議鈣攝入量達1800毫克/天。青春期鈣攝入量增加,可對峰值骨量的最大化發揮重要作用。關於老年人的鈣攝入量,許多專家都建議攝入量為1500到2000毫克/天,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骨丟失。
國家衛生研究院關於最佳鈣攝入量共識大會建議,11-24歲鈣攝入量為1200到1500毫克/天,25-30歲為1000毫克,65歲以上為1500毫克。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還建議,超過50歲的婦女如果沒有接受荷爾蒙替代療法,鈣攝入量應為1500毫克/天。
雖然鈣的RDI水平可能會成為爭論的焦點,但真正的問題是大部分人甚至沒有達到建議的每日攝入量。根據美國農業部1994-96年個人食物攝入的持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約65%美國人口所攝入的鈣低於RDI。婦女的數據更加令人擔憂:60歲,近80%的婦女沒有達到建議的每日要求攝入量。此外,12-29歲,由於骨骼的快速生長,要求的鈣攝入量達到峰值,然而近85%的婦女甚至沒有達到鈣的RDI。因此,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所面臨的挑戰是教育患者認識到一生持續攝入足夠的鈣的重要性。

鈣吸收
男性和女性腸道的鈣吸收功能都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此外身體更加不能適應鈣供應不足。因而,有必要解決影響鈣吸收的各種因素,對老年人而言,尤其如此。例如,大量膳食纖維會影響鈣吸收,正如利尿劑、酒精、碳酸飲料、皮質類固醇和抗酸劑類的某些葯物以及維他命D缺乏會影響鈣吸收一樣。胃酸過少是一種胃酸分泌較少的情況,同樣能夠阻礙鈣吸收,這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有這些因素的患者更要注意營養。

維他命D
維他命D在保持健康的礦化骨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維他命D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把血清鈣和磷濃度維持在正常范圍內,從而維持重要的細胞功能並促進骨骼礦化。維他命D的主要作用在於促進腸吸收進而增加血清鈣。
維他命D不足會導致鈣吸收降低、循環中PTH增加以及骨吸收增加。維他命D不足症常見於老年人,這是因為皮膚合成維他命D和腸吸收減少,缺乏陽光照射以及維他命D攝入量不足。許多項研究都表明,每天補充維他命D 400-800IU,可以有效地消除老年人維他命D缺乏症。
維他命D缺乏會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這會加速骨吸收並促進骨質疏鬆症。維他命D缺乏還會增加髖骨骨折的風險。數項研究都表明,鈣攝入量為800-1000毫克/天,並補充維他命D 400-800IU/天,可以降低脊椎和非脊椎骨折,還可提高骨密度。


盡管低骨量是骨質疏鬆症的特徵,骨基質也會發生質變,導致骨脆或易破碎,更易於骨折。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鎂可能是決定骨脆性的骨基質質量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鎂通過激素和控制骨骼與礦物質代謝的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對骨骼本身的直接作用,可以影響骨基質和骨礦物質代謝。鎂耗盡會對骨骼代謝的所有階段產生有害影響,導致骨骼停止生長、破骨和成骨活動減少、骨量減少症和骨脆性增加。
鎂在鈣代謝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貫穿於其參與控制鈣利用的激素(即PTH、降鈣素)正常活動的全過程。足夠的血清鎂水平對於正常的鈣代謝來說是必要的,低鎂血症會導致低鈣血症,並對維他命D的作用產生外周阻力。如此以來,如果鎂狀態異常,足夠的鈣攝入可能無法保證正常的骨健康。由於鎂不足對鈣代謝所產生的影響,也可能在為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素。
許多個人都存在鎂不足的風險。各項膳食營養攝入研究一致表明,在許多年齡組,鎂的攝入都低於RDI。各項調查已表明,39%的15到50歲的美國婦女所獲得的RDI均低於70%。由於鈣攝入量高會加劇鎂不足,如果攝入鈣補充物的患者的鈣鎂比大大超過2:1,很可能會患有相對或絕對的鎂不足。不含鎂的鈣補充可以降低飲食中的鎂吸收的效率,進一步惡化雌激素減少的後果,從而造成骨骼攝入鎂減少,PTH去礦物質活動加劇。

微量礦物質
微量礦物質,尤其是鋅、銅、錳、氟化物、硼和硅,在骨健康中的作用正被廣泛研究。鋅為成骨活動、膠原合成和鹼性磷酸酶所必需;銅為膠原蛋白交聯和彈性蛋白所必需;錳為骨基質形成中糖胺多糖的生物合成所必需;氟化物為成骨活動所必需;硼和硅為健康骨形成所必需。
各項研究表明,微量礦物質不足會削弱骨形成和吸收。例如,在一例為期兩年的臨床研究中,絕經後的婦女攝入含鋅、銅和錳的鈣補充物,其骨密度提高;而婦女僅攝入鈣、微量礦物質或安慰劑,其骨密度明顯日益降低。

異丙黃酮
異丙黃酮(7-異丙氧基異黃酮)是自然生成的異黃酮的衍化物,在骨代謝中非常活躍。盡管異丙黃酮在結構上與植物雌激素相似,但已表明它缺乏雌激素活動。無數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表明,異丙黃酮在減少骨礦物質丟失和提高骨密度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患有骨質缺乏症或確定性骨質疏鬆症的絕經後婦女,每天服用一劑600毫克異丙黃酮,可以減少骨礦物質丟失,並提高骨密度。在這些研究中,所有的患者除異丙黃酮或安慰劑外,每天還服用1克口服鈣補充物。作為其中的一位研究人員,Donato Agnusdei博士指出:「長期採用異丙黃酮進行治療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可以提高骨密度,還可能預防老年骨質疏鬆患者骨折。」另一項評估異丙黃酮和維他命D共同作用效果的研究表明,在降低骨丟失方面,綜合療法比此二者的任何單一療法或對照性療法都更有效。
不同實驗模型的活體內研究和活體外研究都表明,異丙黃酮在破骨更新及其活動(骨吸收)中具有抑製作用。各項人體研究確認了在高骨轉換(如變形性骨炎)的情況下異丙黃酮在骨吸收方面有抑制性作用。在此項為期一年的研究中,高骨轉換和低骨質的絕經後婦女攝入異丙黃酮600毫克/天與攝入乳酸鈣800毫克的效果進行比較,這些結果也得到了證實。腰椎骨密度和骨代謝標記在此項研究之前及完成之後都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與乳酸鈣相比,異丙黃酮治療大大降低了預期腰椎骨密度的丟失。骨代謝中的生化標記評估表明,異丙黃酮可抑制骨吸收系統。

全方位的骨骼營養:MCHC
微晶羥磷灰石濃縮物(MCHC)是一種通常在健康骨骼中同一生理部位含所有礦物質和有機因素的完整的骨提取物。它是生物活性鈣和骨形成所必需的其它營養物的極好來源,含磷、鎂、氟化物、鋅、硅、錳和其它微量礦物質。
MCHC還含骨蛋白質,其中包括各種生長因子。近來,科學家分外關注這些因素作為骨重建調節器的作用,包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和Ⅱ(IGF-Ⅰ和 IGF-Ⅱ)及轉化生長因子 (TGF-)。這些生長因子已表明可以促進增殖和成骨活動,同時還可以抑制和調節體外破骨細胞的前體。因此,可以促進骨形成,提高骨量。研究人員理論上證明這些生長因子的存在可以成為解釋MCHC如此有效的一個原因。
刊載於《國際骨質疏鬆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評估了MCHC和碳酸鈣兩種形式的鈣補充物在防止絕經後的婦女進一步的骨丟失方面的有效性。在此研究中,患者採用碳酸鈣治療,其骨丟失速率減少了一半,而採用MCHC,則表現為骨丟失停止。另一項研究以拒絕採用激素替代療法的絕經後婦女為研究對象,旨在對比MCHC和碳酸鈣的療效。此項研究表明,兩年間持續使用MCHC可大大減少骨丟失;相反,使用碳酸鈣或安慰劑則大大減少了骨量。此外,數例臨床試驗表明,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往往骨丟失較快,而MCHC大大減緩了骨丟失。
MCHC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骨丟失,而且還可對骨密度產生積極影響。一項研究以患骨質疏鬆症的絕經後婦女為對象,這些婦女同時有鈣吸收不良(一種嚴重的鈣吸收不良)的並發症。此項研究表明,補充MCHC可以將皮質骨的厚度提高6.1%。相反,葡萄糖酸鈣雖然可以抑制骨丟失但不能恢復骨量,沒有補充MCHC組的骨丟失仍然較快。
另一項研究對MCHC在治療兔骨缺損中的其骨癒合作用進行了評估,並將其與對照組和另外兩種鈣補充物:骨礦物質(不含有機因素的MCHC)和碳酸鈣進行比較。結果表明,MCHC治療對骨癒合的形態和質量有明顯的改進作用,而不是另外兩種鈣補充物。這些結果表明,MCHC對骨癒合的過程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化合物的有機成分被破壞,或者如果用碳酸鈣治療來替代,這種作用就不存在了。

確定MCHC純度的准則
MCHC產品的質量和純度存在很大的差異。骨提取物的來源及加工程序對於確定MCHC的質量至關重要。某些MCHC來源可能包含大量的鉛和其它污染物,或者包含軟骨和肌腱。如果加工程序採用高溫和過度研磨,可使原料產品變成骨粉,但這些產品缺少足夠的礦物質補充物、有機物,以及作為真正MCHC特徵的微晶結構。
如何確保向患者提供高純度、真正的MCHC?下列確定MCHC產品真偽和純度的原則可以幫助臨床醫師向患者提供優質的產品。
1、認證結果的分析能從供應商處獲得。該分析表明MCHC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真正的MCHC的分析應列有骨中通常所見的同一成分的各項比率:蛋白質(主要為膠原蛋白)22-28%,鈣離子 22-28%,磷9-13%,其餘為脂肪和其它礦物質。
2、膠原蛋白分析的結果表明MCHC的純度和無雜質性。Ⅰ型膠原蛋白是骨中所發現的膠原蛋白的主要類型。加工得當的MCHC約含20%膠原蛋白,大多為Ⅰ型。加工不當的骨(如骨粉)所產生的產品僅含0-7%的Ⅰ型膠原蛋白。其它類型的膠原蛋白的含量表明用於生產MCHC的原材料含軟骨、肌腱、肌、骨髓或韌帶
3、X射線衍射分析的結果可以確定MCHC的微晶結構。
4、一份經批准適合人食用的認證書非常重要。MCHC根據質量的不同可分為不同等級。可靠而純凈的MCHC從紐西蘭進口,那裡的牛在無殺蟲劑的環境中自由放養。從紐西蘭進口的MCHC附有農業部頒發的原產地和健康衛生證明。該證明是進口到美國所必需的,它還提供了高等級MCHC的保證。
5、由第三方實驗室所進行的重金屬分析的結果可以獲得。對於某些形式的鈣補充物來說,被重金屬鉛、砷、鋁、汞、鍶和其它金屬所污染是一大問題,MCHC也不例外。在高質量的MCHC中,每克產品中的鉛含量不應超過1微克。
大量關於美國麥金妮斯骨營養素(MCHC)的國外文獻,因為篇幅所限難於一一刊載,如有需求,可向奧林之星公司索取,或登陸麥金妮斯網站。

離子交換軟水器單元

去砷濾水器單元

去氟濾水器單元

活性無機濾料凈水器單元

4、骨質疏鬆是老年性人群中常見的疾病,導致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是人體骨骼中缺少一種元素,這種元素是(

鈣元素在成人體內約含1.2kg,其中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主要以羥基磷酸鈣[Ca 10 (PO 4 ) 6 (OH) 2 ]晶體的形式存在,它使得骨骼和牙齒具有堅硬的結構支架.幼兒及青少年缺鈣會得佝僂病和發育不良,老年人缺鈣會發生骨質疏鬆,容易骨折,分析所給的選項可以知道選項C符合上述分析.
故選C.

5、導致老年人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是人體骨骼中缺少下列元素中的() A.Ca B.Zn C.Fe D.


A、鈣主要存在於骨胳和牙齒中,使骨和牙齒具有堅硬的結構支架,缺乏幼兒和青少年會患佝僂病,老年人會患骨質疏鬆,所以正確.
B、鋅影響人的發育,缺鋅會引起食慾不振,生長遲緩,發育不良,所以錯誤.
C、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會患貧血,所以錯誤.
D、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會患甲狀腺腫大和呆小症,所以錯誤.
故選A.

6、什麼是骨質疏鬆

7、骨質疏鬆是骨骼的有機物質和礦物質等比例什麼?

骨質疏鬆通常是因為缺鈣導致的。
骨質疏鬆即骨質疏鬆症,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骨病,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鈣鹽與基質呈正常比例,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在多數骨質疏鬆中,骨組織的減少主要由於骨質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於骨折為特徵。

8、骨質疏鬆有什麼好的療法?

骨質疏鬆症是常見的代謝性骨病,多見於絕經期婦女,男子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僅為婦女的1/6。在一般外力作用下,骨質疏鬆者即可發生骨折。絕經後婦女發生骨質疏鬆症與內源性雌激素有關,雌激素的減少,對破骨細胞的抑製作用減弱,破骨細胞相對加強,破骨與成骨明顯失衡,出現骨的吸收增加,骨的形成減少,導致骨質逐漸丟失。為了改善和提高更年期婦女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替代療法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有關葯物治療進展作一概述,以供正確選擇和應用。激素替代療法有兩種,即單純雌激素給葯法和雌、孕激素聯合給葯方法。根據雌、孕激素聯合方式不同,又可分周期用葯和連續用葯兩種。前者系指在雌激素用葯基礎上,周期性加用孕激素10-14天,停葯後將有撤退性出血。後者是採用小劑量雌、孕激素連續用葯,陰道出血率低,是目前廣泛使用的療法。主要葯物制劑有:

(1)結合型雌激素:主要成分之一是馬烯雌酮,對絕經前期的婦女能迅速緩解因女性激素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據報道,該葯可使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和殘廢率降低41%和29%。對絕經後的婦女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使骨折減少60%。

(2)結合型雌激素/醋酸甲羥孕酮:該制劑的效用與上相同,其特點是把雌激素和孕激素合在一起包裝,以方便用葯和提高病人的依從性。

(3)戊酸雌二醇/醋酸環丙孕酮:是一種高效的雌、孕激素復方制劑,能迅速緩解婦女更年期症狀,對骨質疏鬆症有良好預防作用。

(4)替勃龍:是一個仿生育期孵巢激素的甾體激素,對絕經後的各種症狀具有綜合治療作用。

(5)尼爾雌醇:為長效緩釋制劑,口服一次,葯效可維持20-25天,主要用於更年期綜合征、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萎縮性陰道炎等。

(6)蓋福潤:是由炔雌醇、甲基睾丸素、磷酸氫鈣、維生素D、肌醇、重酒石酸膽鹼和人參皂苷所組成,主要用於更綜合征、骨質疏鬆症等。

雖然激素替代療法應用很廣,效果確切,但長期應用可能會導致子宮出血,使用不當也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生率。因此人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既安全又有效的葯物與雌激素互補治療。早在70年代,就有人開始使用磷酸鹽來治療骨質疏鬆症,80年代已經系統地應用於臨床,逐漸成為一類重要的防治骨質疏鬆症的葯物。二磷酸鹽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機理主要是作用於破骨細胞,它能特異性聚集在破骨細胞表面,破壞其細胞膜,使之不再具有吸收骨質的活性,從而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轉換,並通過改變使破骨細胞活化的骨基質性質抑制新生破骨細胞形成。目前已被臨床應用的二磷酸鹽有十餘種。阿侖磷酸鈉是第三代二磷酸鹽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葯物,為一種新型高效的骨吸收抑制劑,可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減少骨吸收,而不直接抑製成骨細胞活性,骨的形成過程不受抑制,可有效的抑制與內源性雌激素減少相關的骨質丟失,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法。據報道,用阿侖磷酸鈉治療32例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病人,服葯半年後,各年齡組的尺橈骨密度均有明顯上升,對骨痛的治療總有效率也提高。

【自我治療小妙方】

【骨質疏鬆症】

1.以運動強健骨骼,可增加骨骼的礦物質含量。
2.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
3.熬骨頭湯時加些醋,可幫助溶解骨頭中的鈣。
4.服用鈣質補充物,可將鈣質補充物置一錠於醋中,若裂成數塊
,則較易溶於胃裏,若無,應更換其他品牌。
5.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以幫助吸收鈣質。
6.節制使用酒精。
7.戒煙。
8.限制咖啡因用量。
9.不要吃太多的肉,以免蛋白質促使鈣質排出,而導致鈣質流失。
10.減少鹽量,以免愈多的鈣質隨著鈉在尿液中被排出。
11.注意磷酸的攝取量,理想的攝取量鈣質與磷酸應是1:1,因鈣質較
不易被吸收,所以應增加鈣質的吸收量。
12.有骨骼疾病的家族病歷、白種人、膚色白皙、骨架較小、體脂肪
較少、四十歲以上、已切除卵巢、未生過小 孩、停經期提早來、
對乳品過敏的人較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

與骨質疏鬆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