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患者應該吃什麼,骨質為什麼會慢慢流失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認的事實。
(2)隨年齡的增長,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
(3)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納差,進良少,多有營養缺乏,致使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這就是原因,爸爸也是這個一直在同正分子骨膠原低聚鈦粉,另外還應該適當的參加戶外活動,多曬曬太陽.合理的飲食習慣對老年人同樣有益無害.
2、骨質疏鬆是什麼 20多歲 會有嗎
骨質疏鬆症是以骨組織顯微結構受損,骨礦成分和骨基質等比例地不斷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險度升高的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骨質疏鬆症一般分兩大類,即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退行性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老年人患病率男性為60.72%,女性為90.47%。
病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質丟失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近年來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之一。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認的事實。
(2)隨年齡的增長,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
(3)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納差,進良少,多有營養缺乏,致使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
(4)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運動減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質疏鬆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骨疏鬆症與維生素D受體(VDR)基因變異有密切關系。
症狀
(1)疼痛。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卧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後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時即可出現骨痛。老年骨質疏鬆症時,椎體骨小梁萎縮,數量減少,椎體壓縮變形,脊柱前屈,腰疹肌為了糾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縮,肌肉疲勞甚至痙攣,產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亦可產生急性疼痛,相應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強烈壓痛及叩擊痛,一般2-3周後可逐漸減輕,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壓迫相應的脊神經可產生四肢放射痛、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肋間神經痛、胸骨後疼痛類似心絞痛,也可出現上腹痛類似急腹症。若壓迫脊髓、馬尾還中影響膀胱、直腸功能。
(2)身長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後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鬆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每人有24節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2cm左右,老年人骨質疏鬆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cm。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檢查
退行性骨質疏鬆症診斷需依靠臨床表現、骨量測定、X線片及骨轉換生物化學的指標等綜合分析判斷。
1.生化檢查:測定血、尿的礦物質及某些生化指標有助於判斷骨代謝狀態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對骨質疏鬆症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1)骨形成指標。
(2)骨吸收指標:1)尿羥脯氨酸。2)尿羥賴氨酸糖甙。3)血漿抗酒石酸鹽酸性磷酸酶。4)尿中膠原吡啶交聯(PYr)或I型膠原交聯N末端肽(NTX)。
(3)血、尿骨礦成分的檢測:1)血清總鈣。2)血清無機磷。3)血清鎂。4)尿鈣、磷、鎂的測定。
2.X線檢查:,X線仍不失為一種較易普及的檢查骨質疏鬆症的方法。
3.骨礦密度測量:
(1)單光子吸收測定法(SPA)。
(2)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EXA)。
(3)定量CT(QCT)。
(4)超聲波(USA)。
治療
(一)葯物治療:
原發性I型骨質疏鬆症屬高代謝型,是由於絕經後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亢進引起骨量丟失,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原發性II型骨質疏鬆症,其病因是由於增齡老化所致調節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鈣制劑、氟化劑和維生素K2等。
1.雌激素:是防治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首選葯物。(1)雌二醇1-2mg/d。(2)乙烯雌酚0.25mg/每晚。(3)復方雌激素0.625mg/d。(4)尼爾雌醇2mg/半月。(5)利維愛。
2.降鈣素:(1)降鈣素。(2)益鈣寧。(3)密鈣息。
3.Vir D:(1)羅鈣全。(2)阿法骨化醇。
4.鈣制劑:(1)無機鈣:1)氯化鈣。2)碳酸鈣。3)碳酸鈣。(2)有機鈣:1)葡萄糖酸鈣。2)乳酸鈣。3)門冬氨酸鈣。(3)活性鈣。(4)鈣爾奇D。
5.雙磷酸鹽:(1)氯甲雙磷酸二鈉。(2)羥乙基二磷酸鈉。
6.異丙氧黃酮。
8.中醫葯。
中華醫學會上海骨質疏鬆學會主任委員、上海華東醫院骨質疏鬆中心教授朱漢民20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我國2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患病率為11.5%,其中男性為4.3%,女性為18.7%。
朱漢民在2007國際骨質疏鬆——骨與關節大會上介紹說,這項調查的范圍是我國9個省份的10個地區,主要是中東部省份的漢族人群,調查對象共7000餘例。
朱漢民說,根據以上調查數據進行標准化推測,全國有3500萬至4000萬名骨質疏鬆症患者,有108萬至120萬人骨量低下。
「我國骨質疏鬆防治任務很重。」他說,調查發現,城市居民骨質疏鬆的知曉率為60%多,但會找醫生治療的只有18%,而真正接受治療、得到治療的僅2%。
朱漢民提醒,防治骨質疏鬆症,人們要做好六件事情:一是人們要摸清家底,尤其是中年以後要檢測骨量;二是通過運動促進骨量新陳代謝,「正常人躺一星期骨量流失相當於一年的生理性流失」;三是注意骨骼營養,其中鈣、維生素D是骨骼重要的營養素,其他營養素通過膳食可得到補充;四是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如抽煙、飲酒等;五是避免進入骨質疏鬆防治誤區,如骨質疏鬆與年輕人無關、與男性無關,骨質疏鬆就吃鈣片等誤區;六是要及時治療。
專家提醒——
從小多儲存骨礦鹽
「按正常生理過程,人在30歲前是儲存骨礦鹽的時期,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礦鹽會逐漸流失。」北京積水潭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宋慧提醒人們,從小應通過合理均衡的膳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儲存些骨礦鹽。
3、目前全世界有多少人患有骨質疏鬆症
?
4、骨質疏鬆症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您好!
臨床上形成骨質疏鬆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多數病因是缺鈣引起的,即人體降鈣素以及維生素D的吸收量不夠。骨質疏鬆症的致病原因多種多樣,但不管哪種引起的,其共同臨床表現主要是疼痛,其次是身長縮短、駝背、骨折及呼吸系統障礙。
(1) 疼痛。疼痛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最主要的症狀。臨床上以腰背疼痛是為多見,其它尚可伴有四肢放射疼、四肢麻木感。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在骨吸收過程當中,骨小梁的破壞、消失,骨膜下皮質骨的破壞均會引起全身骨痛。疼痛的第二個原因為骨折,即受外力壓迫或非外傷性脊椎體壓縮性骨折、楔形和魚椎樣變形而引起的腰背痛。另外,骨質疏鬆症患者在進行活動時,腰背肌處於痙攣狀態,日久導致肌肉疲勞,收縮力減弱,以致肌肉新陳代謝減弱,會導致肌肉疼痛,從而加重骨質疏鬆症患者的腰背痛。
(2) 身長縮短、駝背。身長縮短,駝背是繼腰背疼痛之後的最重要的骨質疏鬆症臨床體征之一。其原因是由於椎體骨質疏鬆,椎體受壓後變形所致。椎體大部分由松質骨構成,而且是支持身體的支柱,負重量最大,這是椎體易變形的原因。
(3) 骨折。在骨折疏鬆症患者,骨骼脆而弱,從而受輕微的外力作用就易發生骨折。骨質疏鬆症骨折發生的特點:在扭轉身體、持物、開窗等室內日常活動中,即使沒有較大的外力作用也可發生骨折;骨折發生部位比較固定,好發部位為胸腰椎椎體、橈骨遠端、股骨上端、踝關節等。其中,椎體骨折以第12胸椎最多見,其次為第1腰椎和第11胸椎,再次為以上椎體鄰近的脊柱,上位胸椎和下位腰椎也發生,頸椎骨折幾乎沒有。由於骨質疏鬆症引起的脊柱壓縮性骨折,其部位僅限於椎體,不影響椎弓,故導致脊髓損傷的情況罕見。
(4) 呼吸系統障礙:骨質疏鬆症患者可出現輕度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甚至紫鉗。骨質疏鬆後可導致胸廓畸形,從而引起肺活量降低。
建議您去專業的骨科醫院去檢查一下,祝您早日康復!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滿意!謝謝!
5、骨質疏鬆患者缺乏哪些營養素
骨質疏鬆缺乏營養:
1.蛋白質
蛋白質能促進鈣質與骨細胞結合,強化骨骼,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症,但是攝入大量蛋白質又可能會增加尿鈣的丟失。
因此,對蛋白質的攝入量最好使用推薦值。理論上成人攝入蛋白質0.8 克/(千克·天)為宜。我國由於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以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16 克/(千克·天)。
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動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質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時也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而植物性蛋白質利用率較低。因此,需注意蛋白質互補,適當進行搭配。大豆及其製品、牛奶都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提倡食用。
2.礦物質
礦物質與骨健康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鈣攝入不足可引起骨質疏鬆。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無機元素,其中約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鈣的攝入量增加可以提高骨量的峰值,增加骨密度。因此,攝入足量的鈣是人體骨健康保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鈣適宜攝入量為800 ~ 1200 毫克/ 天。
奶和奶製品含鈣豐富且吸收率高,是鈣的良好來源。鈣含量在小蝦皮、海帶、豆類、芝麻醬和綠色蔬菜中也較豐富。
鉀的主要作用在於維持鈣的動態平衡,尤其是尿鈣的重吸收和排泄。低鉀飲食會增加尿鈣損失,高鉀飲食可減少尿鈣損失。豆類、瘦肉、乳、蛋、馬鈴薯等含鉀都很豐富。
鈉攝入量增加,可使尿鈣排出量增加,骨密度降低,因此預防骨質疏鬆還應減少鈉的攝入量。含鈉高的食物有食鹽、味精、雞精、醬油、松花蛋、腌製品等。
3.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一類微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D 是膽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種類固醇激素。人體內的維生素D3 主要由皮膚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轉化而來,也可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血漿中維生素D3 直接刺激骨細胞,對骨形成和骨礦化有促進作用,高濃度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促進骨吸收。
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補充維生素D 可使老年人的骨密度增高,骨折發生率明顯下降。維生素K 是骨骼基質蛋白,骨鈣素的羥化所需,為維持骨骼中骨鈣素的最佳羥化,每天最好有≥ 100 微克的維生素K 攝入。
維生素K 在綠葉蔬菜中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類,水果及谷類中含量低。
6、骨質疏鬆患者哪個國家最多?
不知道,按人口來猜,是中國
7、骨質疏鬆的患者適合進行什麼運動?
骨質疏鬆的患者多為老年人,運動項目的選擇要慎重,應該根據自己身體狀況的不同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負重有氧運動對骨骼發展很重要,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最好運動方式。一般選擇散步、慢跑、踏車、登台階、太極拳等運動,動作的速度和幅度相對較緩慢,既又能刺激骨骼,增加或維持骨量,防止骨量過多丟失,又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有效地防止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
一些強度或負荷較大、屏氣用力,以及對抗性或技巧性較強的運動,均不適合於骨質疏鬆患者。這些運動容易發生運動性損傷,甚至骨折。如仰卧起坐、坐位體前屈等動作,不適合骨質疏鬆患者。這些動作都需要彎曲脊柱,使脊柱承受很大的張力,很容易引發嚴重的背痛,甚至脊柱骨折。
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應因人而異,應該針對個體運動能力的差異、骨密度及是否有骨折來制定運動療法方案。每次運動訓練時應有準備活動和整理運動(10~15分),運動持續時間一般20~30分。骨質疏鬆症患者應進行低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在運動開始的第1周,要進行低、中等強度運動20~30分,運動2~4周後出現正常的運動反應且無並發症時,運動時間可以從20分逐漸增加。嚴重骨質疏鬆患者也可進行間歇運動。運動頻度通常為每周3次。
此外,每天堅持1小時日曬,能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的發生。曬太陽應在上午6~9時,這時的陽光以溫暖柔和的紅外線為主,是一天中曬太陽的第一個黃金時段。而上午9~10時、下午4~7時,這兩個時間段陽光中的紫外線A光束增多,是儲備體內維生素D的大好時間,如果老人缺鈣或者骨質疏鬆,應該在這兩個時間段好好曬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