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打呼嚕可能會導致抑鬱、記憶問題、中風、骨質疏鬆症,甚至心臟病和癌症?
打鼾不是一種疾病,但它可能是有其他更嚴重問題的症狀。來自美國「自然母親」網站的文章對我們為什麼會在睡眠時打鼾做了詳細的分析。
當你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時,身體中的肌肉放鬆,包括口腔里的肌肉。有時它們太放鬆,以至於部分阻塞呼吸道,造成振動,這就是打鼾。
在某些情況下,打鼾是由一個人獨特的口腔解剖結構引起的。例如,低而厚的軟齶或異常長的懸雍垂(俗稱「小舌」,是口腔後緣正中游離的小圓錐體)。有時,打鼾是由於鼻塞(如慢性充血)、睡眠呼吸暫停,甚至飲酒造成的。
呼吸道越狹窄,氣流通過時的力量就越強,在喉嚨組織中造成振動;振動幅度越大,打鼾聲音就越響。盡管健康人偶爾也會打鼾,但也有些良性或更嚴重的原因造成打鼾。
睡眠呼吸暫停是打鼾最嚴重的潛在原因。睡眠呼吸暫停的人在睡覺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停止呼吸。它的特點是打鼾聲音特別響亮,當呼吸瞬間停止時,又出現短暫的沉寂。此時,睡眠呼吸暫停的人通常醒來大口喘氣。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說法,睡眠呼吸暫停發生在約一半大聲打鼾的成年人中。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呼吸道非常放鬆,一次關閉長達10秒鍾,每小時至少關閉5次。在很多時候,這個問題是被與他們同床共眠的伴侶發現的,通常由睡眠專家進行的專門測試來確診。
當患者接受測試時,要在脖子和臉上安裝感應器來測量他們在睡眠期間停止呼吸的頻率。這種測試可以准確地診斷出問題所在,以便及時進行治療。
治療睡眠呼吸暫停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它引起的不僅僅是煩人的打呼嚕聲,還會引起睡眠紊亂和氧氣流量減少,從而導致抑鬱、記憶問題、中風、骨質疏鬆症,甚至心臟病和癌症。
睡眠呼吸暫停的治療通常涉及使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英文簡稱為CPAP)機,它要求患者在睡眠時佩戴這種儀器。它是一個面罩,連接一根管子,管子將空氣吹入患者的鼻子或嘴,以保持呼吸道在睡眠期間打開。
有時,也可以採用外科手術來修復解剖結構上的問題,例如扁桃體或腺樣體肥大。這種療法最常用於兒童,他們經常有扁桃體和腺樣體肥大,雖然這並不總是導致睡眠呼吸暫停。對於超重人群來說,減肥能緩解這種情況。
2、吃多或者吃少都不行,那大家應該怎麼注意?
如果把食源性疾病理解為吃錯了,那麼吃多了同樣會導致疾病,而且致病的種類更多,危害更大。
1.糖吃多了 糖(各種食用糖和谷類)能提供能量,但如果攝入過多,不僅會導致齲齒、肥胖,還會導致血脂過高、動脈血管硬化、肝臟負擔加重等。大量的糖在體內代謝,需要消耗維生素B1,導致丙酮酸、乳酸在體內蓄積,還會產生情緒變化,更容易罹患高血壓、冠心病等。另外,高糖飲食與乳腺癌、大腸癌等癌症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2.鹽吃多了 高鹽飲食能夠升高血壓已為人們所熟知,而高血壓又是腦卒中、心臟病死亡的最大獨立原因。食鹽經過尿液排出體外,因此,高鹽飲食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甚至造成腎臟損傷。另外,攝入鹽分過多還會導致骨質疏鬆、腎結石,甚至引起女性的黃褐斑增多。
3.油脂吃多了 油脂包括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溫下是液體的稱作油,而把常溫下是固體的稱作脂肪。油脂攝入過多使體內的能量過剩,引起肥胖、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油脂堆積於肝臟,還會造成肝細胞壞死,引發肝、硬化。
小貼士
「管住嘴,邁開腿」是防止營養過剩的根本方法,堅持低脂、低糖、低鹽的清淡飲食,多吃豆製品及蔬菜水果,運動以快步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為主,長期堅持,對於疾病的預防甚至康復至關重要。
在飲食與疾病的關系中,還有一類不可忽視,即營養缺乏症,可以將其理解為吃少了。營養缺乏可以發生於任何人群,尤其以兒童、孕婦、老人三類人群多見,危害不可小視。
1.兒童營養缺乏 兒童因為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素相對成人較高。如果出現喂養不當、疾病或者偏食,就會出現營養缺乏。
以鈣、鐵、鋅元素的缺乏最為常見,兒童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降低,貧血、盜汗,甚至身高增長受限。其次,各類維生素的缺乏,如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同樣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
2.孕婦營養缺乏,懷孕期間對營養的需求增加,這是因為胎兒的發育需要更多的營養,以及母體本身重要臟器的能量需求增加所致,再加上妊娠反應導致的胃口不佳,所以孕婦的營養缺乏問題更為突出。
應注意補充鈣、鐵、鋅,以及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但應注意,營養補充劑不能替代膳食營養源,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否則容易導致攝入過量,甚至中毒。
3.老人營養缺乏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身體器官的功能逐漸退化,牙齒脫落、味蕾數量減少、胃腸功能降低,都會導致老人在營養的攝取、吸收等方面受到影響,導致營養不良。老人營養不良的防治要因人而異,採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比如鼓勵老人參加社交活動和體育鍛煉,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戒煙戒酒,補充營養品等。
3、50歲開始,哪些疾病進入爆發期,身體機能下降所導致?
50歲,半百的年紀,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對健康來說,也是一個分界線。50歲以後,人體漸漸衰老,身體機能下降,很多疾病容易在50歲之後爆發出來。
一、 心臟病
研究表明,中老年男子患心臟疾病的風險高於女子,一個50歲的男子有50%的幾率在患上心臟病。心臟病早期的症狀是胸痛、氣短、背部、肩頸疼痛。如果你容易出虛汗,時常頭暈或惡心,就要警惕是否有心臟的隱患。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戒煙,適量運動,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二、 癌症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年輕人得癌症的消息。但事實上,癌症也是一種老年病,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正是因為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了。
乳腺癌、胃癌、肺癌、結直腸癌及淋巴癌等癌症在老年人群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高。
50歲以後,建議要定期體檢。除了一些常規的癌胚抗原、超聲、外科和大便潛血等,可以再加拍一個胸片和胃鏡檢查,這些檢查基本覆蓋了絕大多數主要的癌症。早發現早治療,可以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預後效果。
第三,糖尿病
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46-55歲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是11.5%,為40歲之前發病率的近4倍。糖尿病是一種富貴病,除了遺傳因素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是誘發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現尿多、經常感到飢餓、吃得多但是體重變輕這些情況,一定要警惕糖尿病的發生。
此外,膽結石、腎結石、痛風、骨質疏鬆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會在50歲以後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每年體檢、及時治療對中老年人的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