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的葯什麼時候吃
飯後服用,恢復期間建議你配合服用專業的接骨續筋,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活血化瘀葯物八仙 接骨寶治療,可以幫助骨折促進骨細胞生長,幫助骨痂(骨頭)快速形成,提前癒合恢復的快些.7天從症狀上明顯感覺患肢有力量,30天拍片就可以明顯看到骨痂形成,這時就可以負重活動,在保養10天就可以治癒,以X光片為依據.
2、怎麼能看出牙膏含佛
含氟牙膏是指含有氟化物的牙膏。科學家發現,氟化物能有效預防齲齒,如今被添入牙膏預防齲齒的氟化物有氟化鈉和氟化胺類。正常使用安全無害,不過在高氟飲水區不應該使用含氟牙膏。對於兒童,特別是6歲以下的兒童,由於吞咽反射比較差,要注意防止氟攝入過量
齲病是牙體硬組織脫礦與再礦化動態平衡被打破的結果。脫礦,就是牙齒中的礦物質溶解、流失;而再礦化,就是溶解的礦物鹽重新在牙齒上沉積。氟化物可使再礦化作用大於脫礦作用,阻止齲病的發展。[1]
含氟牙膏作用示意圖[1]
刷牙時,含氟牙膏中的氟釋放出來,與膏體中的鈣磷等礦物鹽形成含氟礦化系統,一方面氟離子可以替換牙齒組織礦物鹽中的羥基,形成含氟礦物鹽,增強牙齒抗齲能力;一方面氟化物可以促進牙齒表面礦物質的沉積,使早期齲齒再礦化,修復牙釉質。由於牙齒在整個齲壞過程中都會發生脫礦,因此推薦多次、局部使用氟化物。而在牙膏中添加氟化物,可以很好的滿足局部、多次使用的條件,是有效維持口腔內適宜氟濃度的首選。[1]
全球市面上大多數牙膏都含氟化物,而且所有美國牙醫學會認可的牙膏都含有氟化物。《中國居民口腔健康指南》也認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安全、有效的防齲措施,提倡使用含氟牙膏預防齲病,特別適合於有患齲傾向的兒童和老年人使用。
任何物質都可能因為過量攝入引起中毒,含氟牙膏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正常使用,含氟牙膏是安全的。[1]
一個60千克體重的成人,建議的每日氟攝入量應低於4.2毫克。成人牙膏的氟濃度一般為1000~1500 mg/kg,如果使用1克的含氟牙膏(約1厘米長的膏體),每天刷牙2次,氟總量只為2~3毫克。刷牙後吐掉牙膏漿,已經吐掉了大部分的氟,剩下吞咽到體內的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1]
對於兒童,特別是6歲以下的兒童,由於吞咽反射比較差,容易在刷牙時吞入牙膏,要注意防止氟攝入過量。一方面,兒童應該使用含氟量更少的兒童牙膏(含氟濃度一般為250~500 mg/kg),並且不要超過每天2次,每次的用量也不要超過一顆豌豆的大小。另一方面,家長要監督孩子刷牙,鼓勵他們吐出牙膏,不要吞咽。偶爾發生的吞入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即使是使用含氟1500 mg/kg的牙膏,1歲兒童也要一次服下33克才會達到可能中毒量。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建議,在幼兒滿2歲後,才開始使用含氟牙膏。
1、《中國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提出,氟化物的推廣應用適合於在低氟地區、適氟地區以及在齲病高發地區的高危人群中進行。但高氟地區人群是不適合使用含氟牙膏的。[1]
在我國的某些區域,例如潮汕地區、山西多煤礦的地區,地下水本身含有較高的氟,當地居民飲用這些未經降氟處理的水,長期過量攝入氟,造成慢性中毒。輕度中毒會引起氟斑牙,極少數重度中毒的會導致氟骨症。氟斑牙患者的牙面會出現白堊色斑點,甚至點狀凹坑,由於牙本質暴露和著色而變成黃褐色。流言提到的「含氟量高的水質會造成牙齒發黃」 ,其實就是說攝入過量的氟會引起氟斑牙。這些地區的人不應該再使用含氟牙膏。[1]
需要指出,已經有相關措施降低高氟地區居民飲水的氟濃度,高氟區人群氟斑牙的發生率已有所下降。[1]
2、[2] 含氟牙膏不適合給寶寶用,兒現在的兒童牙膏多種多樣,不管是外包裝、口味還是膏體色彩都要比成人牙膏的花樣多:草莓味、柑橘味、水蜜桃味,味道數不勝數;粉紅色、淡綠色、彩虹條,顏色五彩繽紛。
給寶寶刷牙是一門大學問。含氟牙膏、泡沫牙膏、葯物牙膏均不適合兒童使用,家長要尤為注意。「首先,6歲以下兒童不宜使用含氟牙膏。局部使用氟化物可以預防齲齒,但兒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旦吞食,每日氟的總攝入量將超過正常需要,對兒童的發育和健康會有一定的影響。」
相關專家介紹,6歲以下兒童吞咽功能不健全,刷牙也不夠熟練,牙縫里常常會殘留較多牙膏,甚至會把漱口水咽進肚裡,如果長期使用含氟牙膏,將會導致體內氟攝入量增加,從而發生「氟牙症」(俗稱「黃斑牙」)。
不僅如此,兒童不宜使用多泡沫牙膏。「牙膏分多泡、中泡、少泡三種類型,泡沫的多少取決於其含皂量的多少。多泡牙膏含皂量較高,在口腔中容易刺激口腔粘膜。」
兒童患牙疾的比例高,很多父母因此會給孩子長期使用葯物牙膏,但史劍傑表示,葯物牙膏對口腔疾病雖有一定作用,但長期使用反而會影響兒童口腔衛生。
如長期使用消炎護齒類牙膏,不僅會使口腔中的致病菌產生抗葯性,而且在殺滅一些病菌的同時,還會殺滅口腔中的正常細菌,有可能導致新的感染。
含氟牙膏不適合給寶寶用,另外,許多葯物牙膏中含有生物鹼和刺激性的物質,長期使用可能會使牙齦、口腔等發炎。
4關於致癌的誤讀編輯
在2008年,《南方周末》轉載了《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一篇文章——《危險的含氟牙膏》。[3] 但這篇文章文題並不相符,並不是在講含氟牙膏的危害,而是在討論氟化物攝入過量的問題,這與美國不少地方的飲用水中添加氟的背景有關。其中,氟攝入過量引發「神經疾病、內分泌疾病甚至癌症」的內容是存在爭議的問題,但此後的傳播,隻字不提過量,以訛傳訛的變成了「含氟牙膏致癌」。[1]
2011年10月,美國加州致癌物鑒定委員會公布了一份題為「氟化物及其鹽類致癌性的證據」的文件,該文件對關於氟化物及其鹽類致癌性研究的論文進行分析,認為不能得出氟化物致癌的結論。該委員會最終也沒有將氟化物加入致癌物名單。[1]
其實,早在1977年就有人提出腫瘤死亡率與飲水氟化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對此給予極大關注;此後各國進行了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多數結果表明癌症與飲水氟化之間無內在聯系;我國關於飲水氟含量與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關系也有許多報道,也未發現存在相關性;動物實驗的研究也尚未能提供有力證據說明氟與腫瘤發生的關系。[1]
因此,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氟化物可以致癌,「含氟牙膏致癌」的說法純屬爭議性問題的以訛傳訛。
氟化物安全問題編輯
由於美國等不少地方的飲用水中人工添加氟,國外的關注重點並非含氟牙膏,而是飲用水添加氟化物的問題。[3]
飲水氟化
香煙、DDT(又稱滴滴涕,一種殺蟲劑)、石棉和臭氧空洞是否會危害人類健康,曾引發過激烈爭論;一場同樣關乎健康的爭論,也已持續了很長時間:是否應該向飲用水中添加含氟化合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數百家社會團體捲入了這場空前激烈的論戰中。隸屬政府及工業部門的科學家組成擁護聯盟,主張向飲用水添加氟化物以預防齲齒;反對者卻認為,對氟化作用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尚不清楚氟是否會危害健康,而且這種行為等於強制實行葯物治療,侵犯了公民的權利。[3]
氟化物的擁護者笑到了最後。如今,飲用含氟自來水的美國人遍及46個大城市,約佔全美人口的60%;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含氟飲用水也已走進人們的生活。在這些國家,反對在飲用水中加氟的人,境遇並不比他們的美國同行好:對於他們提出的意見,主流科學家和公共衛生機構根本不予理睬。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甚至把含氟飲用水與疫苗、計劃生育一起列為20世紀10項最偉大的衛生成就。[3]
但是,科學界對含氟飲用水的態度正發生轉變。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花費兩年多時間,回顧了過去幾百項研究,並進行多次討論後,在2006年發表了一篇報告,肯定了「氟反對者」長期堅持的某些主張。報告提出,為了保護兒童及成年人健康,美國環境保護局應該降低氟化物在飲用水中的含量標准(4毫克/升)。兒童時期是恆牙替代乳牙的關鍵階段,如果在這一階段長期飲用氟含量為4毫克/升的水,剛剛長出的恆牙就會受到影響——顏色和形狀出現異常,變成氟斑牙;而對於成人來說,4毫克/升的氟含量同樣會影響身體健康:骨折幾率升高,甚至可能患上中度氟骨症(伴隨著劇烈疼痛的關節硬化疾病)。雖然大多數飲用水中的氟含量遠低於4毫克/升,但實際情況仍讓人不安,因為我們無法確定人們還從食物、飲料、牙膏等日常用品中吸收了多少氟化物。NRC的專家還注意到,氟化物可能引發更多更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骨癌、大腦及甲狀腺損害等。[3]
為了確認氟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美國艾奧瓦大學牙醫學院的史蒂文·M·利維(Steven M. Levy)從1992年開始,就開展了一項規模空前的研究。他跟蹤調查了700名艾奧瓦州兒童的健康狀況,希望發現氟化物可能產生的微妙影響,尤其是被以往研究忽略的。與此同時,另一項大規模研究也在利維的帶領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測定上千種產品(食物、飲料、牙膏等)中的氟化物濃度,估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氟化物攝入量。[3]
這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研究,因為人們的飲食習慣、刷牙方式和水中的氟化物濃度差異較大,而基因、環境甚至文化因素,使某些人更容易受到氟化物的影響(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則不然)。盡管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利維及其他科學家仍認為,一些兒童實際攝入的氟化物量可能超過了正常水平。在大部分科學家看來,在飲用水中加氟是防治齲齒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於口腔衛生較差的人群,但對於生活條件較好、很注意口腔衛生的人來說,加氟可能會適得其反。利維說:「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而不是盲目地讓人們攝入更多的氟化物。」[3]
兩面性
氟化物的使用改變了一切。1945年,美國密歇根州大急流市(Grand Rapids)首先在供水系統中添加氟化物;10年後,寶潔公司推出第一款加氟牙膏佳潔士,內含氟化亞錫;高露潔-棕欖公司緊隨其後,在1967年對高露潔牙膏進行改良,添加單氟磷酸鈉(sodium monofluorophosphate)——目前最主要的防齲齒物質。但是,大多數水廠並未使用添加在牙膏里的、備受牙科醫生青睞的氟化鹽,而是使用價格低廉的氟硅酸鹽,比如化肥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六氟硅酸(hexafluorosilicic acid,肥料生產過程的副產品,由磷酸鹽礦石經硫酸處理後得到)。[3]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氟化物,而且在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飲用水加氟已成為預防牙科疾病的基本措施。這段時期,齲齒發生率究竟下降了多少,為什麼會下降,依舊是科學界激烈爭論的焦點。不過,很多牙科醫生堅持認為,氟化物是齲齒發生率顯著下降的最大功臣。[3]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利維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了公共口腔衛生方面的研究。而為他提供早期研究資金的高露潔公司,取得了很好的廣告效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含氟牙膏。但是,當年輕的齲齒患者越來越少,氟斑牙患者卻越來越多時,利維開始考慮,對於孩子們攝入的含氟物質是否超過了他們的健康承受能力。「我的想法開始轉變。以前一直認為『氟化物越多越好』,但我現在開始考慮,在『齲齒』和『氟斑牙』之間,哪裡是恰到好處的平衡點?」[3]
氟化物為什麼會有這種「兩面性」?根本原因在於,含鈣組織對氟離子有強大的吸引力。進入人體後,99%的氟化物都會滯留在骨骼及牙齒內,而不是被排出體外。它能通過兩種相互獨立的機制防治齲齒:接觸到釉質(牙齒外層白色堅硬部分)的氟化物會嵌入羥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的晶體結構內,與釉質上某些羥基磷灰石分子的羥基發生交換,增強牙齒的耐酸能力(當口腔細菌分解食物當口腔細菌分解食物殘渣時,會分泌一些酸性物質,而酸性物質會與羥基磷灰石分子發生反應);牙齒表面的氟化物還可作為一種催化劑,促進鈣及磷酸鹽的沉澱,「修補」被細菌破壞的釉質。[3]
然而對於牙齒尚未長全的低齡兒童來說,大量攝入氟化物則會導致另一種結果。牙齒形成早期,釉原蛋白(amelogenin)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調控羥基磷灰石晶體的形成。完成任務後,釉原蛋白就會被分解,並從成熟的釉質上脫落。如果兒童攝入過多氟化物,被消化道吸收後,血液就會將這些化合物運送至發育中的幼牙,發出錯誤的生化信號,延長釉原蛋白在幼牙內的滯留時間,導致釉質的晶體結構出現縫隙。由於牙齒上的縫隙會折射外界光線,當一枚氟化牙齒發育成形時,牙齒表面就會呈現出不均一的顏色(某些部分更白一些)。如果氟化程度更嚴重,牙齒表面甚至會出現凹痕和黃褐色斑點。雖然營養與遺傳因素對氟中毒的發生都有影響,但目前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氟化物的攝入量。[3]
在美國國立口腔與顱面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的資助下,利維開始對兒童的氟化物攝入量、氟化物如何影響牙齒與骨骼健康展開了研究。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普遍認可的氟化物日均最佳攝入量標准(即攝入的氟化物既能預防齲齒,又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學術界有一個不成文的標准: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0.05~0.07毫克氟化物。上世紀90年代初,當受試者們還是嬰兒時,利維就發現在這些孩子中,超過1/3的人攝入了過多氟化物(主要來源於沖調奶粉的水、嬰幼兒食物及飲料),也就是說,他們出世不久就面臨慢性氟中毒的危險。即便隨著年齡增大,在蹣跚學步時期(恆牙釉質形成的關鍵期),孩子的食譜發生了改變,氟中毒的幾率也只會稍微下降,因為牙膏取代配方奶成為氟化物的重要來源。一般認為,兒童和成人在刷牙後會吐出牙膏泡沫,但利維卻在早期研究中發現,初學走路的孩子在刷牙時,竟會吞下一半以上的牙膏![3]
年滿9歲時,孩子們的前恆牙完全長出。然而,嬰幼兒時期接觸的氟化物會在他們的牙齒上留下明顯的印記。一開始就攝入高劑量氟化物的兒童,長出氟斑牙的幾率是低攝入組兒童的兩倍以上。孩子年齡增大後,隨著食譜范圍擴大,氟化物的來源也在擴大。利維的研究證明,許多果汁飲料和汽水含有充足的氟化物(大約為0.6毫克/升),一個3歲兒童每天只須飲用1升多的飲料,就能滿足氟化物的需求量,這還不算其他日常飲品。[3]
在利維測試過的其他數十種食物中,氟化物的含量更高:蔓越桔汁雞尾酒中氟化物含量平均為0.73 毫克/升,冰棍為0.71 毫克/升,牛肉湯為0.99 毫克/升,罐裝蟹肉為2.10 毫克/升。氟化物雖然能以多種方式進入食品本身,比如通過殺蟲劑進入葡萄或葡萄乾;通過骨粉等飼料進入雞肉、雞蛋;通過肥料、土壤進入茶葉,但多數情況下,氟化物來自烹飪或加工食物時添加的水分。[3]
利維發現,飲用氟化水是氟中毒更直接的原因。在艾奧瓦州以氟化水為主要生活用水的地區,這里的兒童在9歲時,8顆前牙中至少兩顆變為氟斑牙的幾率,要比其他地區的兒童高出50%(前者為33%,後者為22%)。NRC的報告也給出了類似結論:在「氟化地區」,嬰幼兒吸收的氟化物是應攝入量的兩倍。NRC還發現,飲水量高於平均水平的成人(包括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攝入的氟化物量也超過了最佳攝入量。[3]
持續爭議
但迄今為止,除了個別非常嚴重的病例,科學家並未發現牙釉質氟中毒(enamel fluorosis)有其他影響,最多會傷害患者的自尊:牙齒上的色斑有損形象,即使採取了修補措施,它們就是「不捨得」離開牙齒。氟中毒真的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牙醫學院長期從事氟化物研究的帕梅拉·登貝斯滕(Pamela DenBesten)說:「我們已經看到,氟化物能影響蛋白質與礦化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麼在細胞水平上,它又有什麼影響?氟化物作用巨大,需要人們認真對待。」[3]
由於氟化物主要存在於骨骼中,因此骨骼是科學家尋找氟化物印記的最佳組織。很多以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患者為對象的研究顯示,高劑量氟化物能刺激造骨細胞(osteoblast cell)增殖,對於老年患者同樣如此。其中的確切機制還不明晰,不過科學家推測,氟化物能通過提高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質(參與了向造骨細胞傳遞生化信號的過程)的濃度,從而產生上述效應。雖然氟化物可能增加骨容量,骨強度卻明顯降低了。流行病學研究與動物試驗顯示,長期攝入高劑量氟化物會讓人們更易骨折,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對於「氟化物危險論」,科學界尚存爭議。即便如此,NRC專家組的12名成員中,有9人都認為,如果人們一生都在飲用氟含量超過4 毫克/升的水,發生骨折的幾率肯定高於健康人群。他們還指出,低濃度的氟化物也可能增加骨折幾率,只是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3]
當參與試驗的兒童進入青春期後,利維希望通過分析他們的脊柱、髖部及全身骨骼強度,揭示氟化物攝入量和骨骼健康之間的聯系。2007年,他收集到一些初始數據,然而根據受試者在幼兒期攝入的氟化物量,利維並未發現在這些11歲兒童的骨骼中,礦物含量有什麼差別。不過他堅持認為,礦物含量的差別可能會隨著年齡增大逐漸顯現。[3]
關於氟化物的更大爭議是,發生在骨骼和牙齒上的生化反應,是否意味著氟化物還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引發更多疾病。爭論的焦點是骨肉瘤(osteosarcoma)——骨骼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在兒童中的發病率居所有兒童腫瘤的第6位。由於氟化物會促進造骨細胞的增殖,一些科學家因此認為,正是造骨細胞的大肆增殖才導致了惡性腫瘤。1990年,美國政府發起的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中的一項研究顯示,雄鼠飲用了一系列氟化物濃度不同的水後(所有試驗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均高於正常飲用水中的含量),骨肉瘤發病率與氟化物濃度呈正比關系,即患病率隨著劑量的升高而升高。但除了這項研究,很多動物試驗以及人群流行病學研究得到的結果,都沒有體現出如此明確的關聯性。[3]
哈佛大學牙醫學院的伊莉斯·貝辛(Elise B. Bassin)分析了103位曾接觸過氟化物的骨肉瘤患者與215名健康對照者的生活習慣後,認為氟化物是男孩患骨肉瘤的重要風險因子(對女孩是否也有這樣的影響尚不明確)。2006年,貝辛在《癌症病因與控制》雜志(Cancer Causes and Control)上發表了她的研究報告。在同期雜志上,貝辛的導師切斯特·道格拉斯(Chester Douglass)也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提醒讀者要「特別注意」:貝辛並未發表更具說服力的數據,而這些數據與已發表數據相矛盾。很快,道格拉斯的文章就激起了氟化水反對人士和環保組織的憤怒,他們公開支持貝辛的研究結果,並要求哈佛大學調查道格拉斯——不僅因為他對貝辛的工作作出了錯誤評價,還因為他是高露潔公司贊助的一本牙醫時事通訊的主編,有維護自身利益的嫌疑。2006年年底,哈佛大學結束了調查,得出的結論稱,道格拉斯並沒有不正當行為。[3]
在氟化物引發的眾多爭論中,最為激烈的可能要算氟化物是否具有神經毒性。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波士頓福塞斯研究所的菲利斯·繆倫尼克斯(Phyllis Mullenix)發表報告稱,在小鼠身上進行的試驗顯示,氟化鈉會在腦組織中聚集,從而影響動物的行為。繆倫尼克斯在試驗中發現,如果在出生前就接觸了大量氟化物(通過母鼠),幼鼠出生後會表現得極度活躍(尤其是雄鼠);相反,假如是在出生後接觸氟化物,小鼠會變得懶散(主要是雌鼠)。這篇報告剛在《神經毒理學與畸形學》雜志發表,就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很多科學家認為,繆倫尼克斯的研究方法有缺陷,她使用的氟化物劑量遠高於正常水平。但是,在中國開展的一系列流行病學研究,卻支持了繆倫尼克斯的發現:接觸高劑量的氟化物會降低人類的智力水平。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氟化鋁在人體內形成後,由於它與磷酸鹽的結構類似,會影響大腦內多種酶的活性。其他研究也顯示,氟硅酸鹽(silicofluoride)會加強大腦對鉛的吸收。[3]
雖然有很多研究都證明,氟化物有毒害作用,但不少科學家仍認為,氟化物是對付齲齒的最好武器。[3]
公眾並沒有因為NRC發布的報告而產生恐慌情緒,美國環保局(EPA)也沒有降低飲用水的氟含量標准(他們聲稱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雖然飲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保持在0.7~1.2毫克/升,遠低於美國環保局規定的上限(4毫克/升),但仍有20萬美國人,以及數百萬印度、中東和非洲人在飲用氟化物含量高於4毫克/升的水(過多的氟可能來源於含氟岩石和水源附近的土壤)。[3]
NRC還在報告中提到,食物、飲料、牙膏等產品也是氟化物的重要來源,這使科學家不得不考慮,飲用水中1毫克/升的氟化物含量是否仍然太多。NRC專家組沒有正式提出這個問題,不過分析顯示,即使只在飲用水中加入少量氟化物,仍有可能影響人體健康。NRC委員會主席道爾(John Doull)說:「這么多年來,我們對氟化物的認識幾乎原地踏步。科學界往往認為氟就是用來預防齲齒的,醫生們甚至將在飲用水中加氟列為上世紀最偉大的10項成就之一。但當我們回顧以往研究,考慮到已實行飲用水加氟措施的時間跨度,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實際擁有的信息遠少於應該擁有的。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飲用水加氟實行多年後,仍然爭議不斷的原因。面對未知的領域,爭論永無休止。」[3]
正確使用編輯
1、適合於在低氟地區、適氟地區以及在齲病高發地區的高危人群中進行,高氟地區人群是不適合使用。[1]
2、對於兒童,特別是6歲以下的兒童,注意防止氟攝入過量。[1]
3、重工業密集地區不能用。在生產過程中,氟隨「三廢」播散污染環境,使該地區氟含量增高。據統計,一座年產4~5萬噸的磷肥廠,每小時要排出廢氣3、5萬立方米,其中含氟約50公斤,大大超過安全量。
4、在使用含氟牙膏之前,必須進行相關教育,正確掌握刷牙方法,刷完牙後必須將牙縫中殘留的牙膏徹底清除干凈,更不能將牙膏和漱口水吞入腹中。
3、女性咖啡喝多了會怎麼樣
咖啡是當今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一種飲料。近年來,我國飲用咖啡的人數日趨增多,許多女企業家、女商人、公關人士及新潮女性,由於工作和社交的需要,都熱衷於飲用咖啡。但是,醫學界有關人士卻認為,婦女不宜多飲咖啡,多飲咖啡對女性健康不利。
1、易患不孕症研究人員統計發現,每天飲1杯咖啡的婦女比不飲咖啡的婦女易患不孕症。有關專家曾調查了有飲用咖啡習慣的104名婦女,其中約有50名婦女不易受孕。盡管這是小范圍的研究,不能最後證實咖啡對生育的特殊作用。但是,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不能從醫學上找出不孕症的原因,則應考慮不孕症可能與咖啡因有關。
2、增加心梗危險美國的醫學專家通過對858例在45-69歲首次患心肌梗塞的婦女和858例從未患過心肌梗塞的婦女進行了為期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每日飲5杯或更多的咖啡,可使婦女患心肌梗塞的危險增加70%,而且危險性隨著飲咖啡的量增加而增加。
3、易引起骨質疏鬆症 研究者對980名50-98歲的老年婦女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每天飲2杯以上咖啡而不飲牛奶的老年婦女,不管年齡、肥胖程度如何,其髖骨、脊椎的骨密度都會降低,且降低的程度與飲咖啡習慣延續的時間長短和飲用量的多少有關。因為,咖啡因能與人體內的游離鈣結合,並經尿排出。游離鈣的減少必然引起結合鈣的分解,從而導致骨質疏鬆。
4、孕婦飲咖啡對胎兒不利早在80年代初,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的專家即在實驗中發現,每天給小白鼠飼喂相當於成人飲12-24杯濃咖啡的量後,妊娠鼠就會生育出畸形的小鼠。為此,研究者以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的名義告誡孕婦:應暫停飲用咖啡。
5、加重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妊娠高血壓綜合症是孕婦特有的一種疾病,患者表現為浮腫、高血壓和蛋白尿。如不及時防治,可危及孕婦與胎兒的安全。據澳大利亞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每日只飲幾杯咖啡就會升高血壓。為此,孕婦不宜飲用咖啡,以避免加重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的病情。
6、易引起糖尿病芬蘭和美國的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分析發現,這兩個國家都是消費咖啡最多的國家。其結果是,這兩個國家中患糖尿病的人數也最多。其中,芬蘭人的咖啡消費量居世界之首,該國的糖尿病患者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其它北歐國家的咖啡消費量也大,患糖尿病的人數也多。相反,日本人的咖啡消費量在世界上是最少的,糖尿病患者也最少。研究者分析認為,咖啡飲料中含有的咖啡因可以透過胰臟而沉澱到胎兒組織中,尤其是胎兒的肝臟、大腦,使出生後的嬰兒可能患糖尿病。
此外,不論男女,飲咖啡均可增加患心臟病、高血壓的危險性,還會導致成癮現象。
4、骨質疏鬆和頸椎病怎麼辦?拜託各位大神
?
5、小鼠的腦神經在低溫下遭到損傷 培養液鉀離子濃度怎麼變
小鼠的腦神經在低溫下遭到損傷 培養液鉀離子濃度怎麼變
1、降低細胞外鉀離子濃度,使細胞內鉀離子濃度差增大了,靜息電位更負,與閾值差距大了,動作電位幅度也變小了;2、動作電位是由鈉離子內流引發,達到最大動作點位後,此時膜電位相當於鈉離子平衡電位,降低了細胞外鈉離子濃度,動作電位幅度變小。
1)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產生過多的甲狀旁腺素,多見於甲狀旁腺腺瘤,x線檢查可見骨質疏鬆等情況。
2)甲狀旁腺素異位分泌:某些惡性腫瘤可以分泌甲狀旁腺素,如腎癌、支氣管癌等,但此種情況如未發現原發癌瘤,則很難診斷。
3)惡性腫瘤骨轉移是引起血鈣升高最常見的原因。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轉移時有大量骨質破壞,而腎和腸又不能及時清除過多的鈣,遂引起高血鈣。
4)維生素D中毒,多因治療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或預防佝僂病,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D時而引起,但此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5)其他:此外高血鈣還可見於類肉瘤病、腎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腎功能不全、酸中毒、脫水等情況。
6、小鼠去勢後多久fsh水平會升高
取8周齡ICR雌性小鼠,行百雙側卵巢切除術;術後1周開始腹腔注射枸櫞酸鐵銨(FAC),度7周後得到小鼠去勢高鐵骨質疏鬆模型。目前臨床絕經婦女多見鐵蓄積知,近來許多研究認為鐵蓄積是骨道質疏鬆的高危因素,而傳統去勢骨質疏鬆模型鐵水平正常,不能完全內模擬絕經婦女,本發明建立的模型較容傳統模型更貼近臨床現象。
7、據說生薑對血糖有益,生薑怎麼吃才能降血糖?
通過食用姜來降低血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的。如果我們想降低血糖,我們還是本本分分,改變大家的飲食,還有葯物治療,並加強鍛煉強度。許多朋友可能有異議,原因是大家很多已經閱讀過部分數據提及過生薑似乎能夠降低血糖。就像,日本有很多動物實驗,觀察到生薑裡面的活性物質有利於降低血糖,生薑含有的辛辣物質,就像姜辣素,可以減緩血糖的上升。然而,必須說明的是,這些研究依賴於動物實驗,實驗的物品是老鼠。在實驗中,用葡萄糖以及提取的姜酚喂養的老鼠的血糖平均比只用葡萄糖喂養的小鼠的血糖低很小的一部分。
本實驗能夠說明生薑具有穩定血糖增加的潛在作用,可是明確兩個問題,動物實驗並不能說明臨床實驗的效果,其對人類的影響也可能不是這個效果。在第二個實驗中,使用了純化的姜酚物質,純化的特定物質的劑量與我們通常從食品中攝取的量是完全沒有辦法去比較的,因此大家應該合理地對待姜提供的功能,當我們聽說它可以降低血糖時,不要貿然使用。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潑生薑冷水。糖尿病病人不可以吃太多的生薑。從以往醫學角度來觀察,生薑辛溫,適宜發汗解表。適用於胃寒、腸虛者,可減輕感冒,溫暖身體,但不適用於熱病患者。糖尿病病人大多有“解渴症狀”。食用大量的生薑會使口渴和熱病的症狀加重,並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尤其是對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那麼,糖尿病患者食用生薑有哪些好處呢?事實上,有一點好處。生薑本身的營養價值很高。假如食用得當,它也有利於健康。所以一定要適量,千萬不要盲目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