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有什麼特點?
骨質疏鬆有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骨質疏鬆容易導致疼痛的產生,無論是胸背的疼痛還是四肢的疼痛,引發骨質疏鬆,疼痛最開始是從脊柱開始,然後逐漸的向兩側擴散,最終可以擴散到全身各個部位,其次骨質疏鬆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骨質強度的下降,特別是容易導致骨折的形成,尤其是在摔倒的時候,如果作為標準的正常人是不會骨折的,但是患有骨質疏鬆之後輕微的摔倒就可以導致骨折的產生,骨質疏鬆還可以形成駝背,這是一個長時間骨質疏鬆的特點。
2、骨密度的測試意義
人體骨礦物質含量與骨骼強度和內環境穩定密切相關,因而是評價人類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在生理狀態下,人體骨骼中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不同而異,在病理狀態 下,某些葯物可導致骨礦含量改變。因此人體骨礦含量的定量測定已成為現代醫學的一個重要課題。骨礦的常規檢測主要是通過對人體骨礦含量測定,直接獲得骨礦 物質(主要是鈣)的准確含量,它對判斷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診斷全身各種疾病均有重要作用。正常人骨礦含量與性別、年齡密切相關。同年 齡組不同性別有差異,女性低於男性。同一性別隨年齡增長發生相應的變化,35-40歲以後骨礦含量出現逐漸下降趨勢,女性尤為顯著。這些生理性變化數據也為疾病的診斷及不同原因所致的骨礦含量改變提供了重要診斷依據。
年齡與性別是影響人骨礦含量的因素之一。嬰兒至青春期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無明顯性別差異。青春期之後,骨礦含量的增加男性較女性顯著,30-40歲達到最高峰值。以後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較男性大。有資料記載對50-65歲婦女橈骨遠端進行測量,每年骨礦物質含量下降率為0.0118g/cm/year;一個老年人其橈骨遠端的骨礦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體重、身高和骨橫徑也是影響人骨礦含量的因素之一。男性和絕經期前的婦女骨礦含量與身高呈正相關,絕經前和絕經後的婦女骨礦物質含量與體重呈正相關。由於骨橫徑的個體差異,使同齡人群的骨礦含量變化較大。若以骨礦含量/骨橫徑(BMC/BW.g/cm2)對骨礦含量(BMC)進行修正,使同齡人正常曲線變異系數由12%降為9%,用多元回歸法處理,將身高、體重、骨橫徑考慮在內,則變異系數降至6%,老年人的變異系數由20%降至10%,兒童降至8%。
運動和飲食對人體骨礦含量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實際觀測證明運動員橈骨及脊柱的骨礦含量明顯高於對照組。攝入鈣相同的情況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比不活動的人可 保持較高的骨骼健康狀態。骨專家的研究表明高鈣飲食的婦女其平均橈骨骨礦含量高於低鈣飲食的婦女,活動量大而低鈣飲食的婦女可保持較好的骨骼指數。所以注 意飲食調整,多吃含鈣量多的食物,適度體力勞動或運動,可以減少骨量丟失和骨折的危險性。
對正常人不同年齡段骨礦含量檢測,以了解人體骨骼發育、成長和衰老過程中的骨礦含量變化規律。如果年輕人骨礦含量尚未達到高峰值,應採取飲食、葯物同時補鈣,加強鍛煉,使骨礦含量達到高峰值水平。老年人除葯物飲食補鈣外,適當活動和曬太陽,能使骨礦物質含量提高或不繼續降低。單光子骨礦測定議的檢測技術為 臨床提供了一個簡單而非創傷性骨骼測量,由於它具有較高的准確性及精確性,用於觀察人一生中正常骨礦含量的變化及各種疾病對骨的影響和葯物療效,為臨床研 究骨代謝病提供了有利的測量手段。
3、骨質疏鬆的預防含有兩種意義:首先是高危人群的預防,主要
是絕經後婦女;其次是普通人群。骨質疏鬆的危百險因素包括:白人和東方人種,消瘦,鈣及其他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運度動少,嗜煙酒及咖啡,卵巢切除術後等。對有這些危險因素的絕經後婦女,如無其他禁忌證,應提倡早期使用雌激素預防。由於骨峰量的不足是成年後骨密度降低和骨質疏鬆的重要發病問因素,故應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期就開始注意飲食的均衡,特別是鈣的攝入,必要時口服鈣劑,青少年期鼓勵多答運動。面對老年人特別是已有骨量減少或骨質疏鬆的患者,應注意運動項目的選擇和運動量。由於老回年人的應急和反應能力降低,故要盡量注意老年人的日常保護,如飯後起立、夜間起床等,以減少跌倒的危險,降低與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的答發生率。
//哪幾類人需警惕骨質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