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奶喝多了 反而會引起骨質疏鬆?
捲入經濟糾紛案的林光常教授曾這樣說過,最近一位北京的醫生也提出贊成這種說法。這些東西見仁見智,反對與贊成的也都有其各自的理論依據。但牛奶不宜多喝卻是很多營養學家提倡的,畢竟成人和成體動物都不再需要哺乳了。而且有數據顯示,牛奶與乳腺癌的發病率之間的確有些關系。現代社會的牛奶經超高溫滅菌製成,有益的營養成份被破壞很多,牛奶生產過程中的均質化造成人類動脈硬化的說法至今也無定論,還沒有人能擔保均質化生產不會破壞人類的動脈。而且為防止牛乳腺炎及其它疾病所注射的抗生素及其它葯物殘留肯定也會在牛奶中有所體現。這是個化工食品的時代。我的建議是睡眠不好的人可睡前喝牛奶,有助入眠,偶而喝也不錯。但不要大量喝。
2、骨質疏鬆身高變矮的原因
眾所周知,老年人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駝背、個子變矮,並伴有腰腿痛的骨質增生。而且,越是身材高大的人,年老之後,身高下降得越明顯。一般說來,80歲以zd上的人身高會比年輕時下降10~15厘米。據日本資料介紹,以男性60歲為基礎,65歲和75歲,身高分別下降1.5厘米和3.5厘米。
其原因是骨質疏鬆引起脊椎體壓縮性骨折,椎骨被壓成楔狀或壓得扁薄,脊椎的支撐能力下降而變彎,於是個子就矮了。
3、骨密度高常見是什麼病?什麼原因造成?會出現什麼症狀?
下面這個是轉載的一篇
近來,一則消息掀起了軒然大波——骨密度還能預測乳腺癌的風險。這是發表在9月1日美國癌症學會期刊《癌症》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得出的結論。一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名叫Zhao Chen的學者,對近萬名絕經後婦女(平均年齡63歲)進行研究,評估了這些婦女的初始骨密度水平及蓋爾(Gail)風險模型。隨後,他們對這些婦女進行了平均約8年的跟蹤調查,觀察哪些婦女最後發展成乳腺癌。具有高蓋爾系數的婦女與低蓋爾系數的婦女相比,罹患乳腺癌的風險要高35%。研究還發現,總的髖部骨密度T值每增加一個單位,發展成乳腺癌的風險就增加25%。
從上述研究結果,可以使人產生髖部骨密度越高,患乳腺癌風險越大的印象,其結論是否確鑿,尚需更層次的研究。但實際上,在骨科臨床,骨密度是一項很常用的檢查。
骨密度檢查:即BMD tests,是確定骨骼健康狀況的一種檢查方法,可以鑒別骨質疏鬆症,預防骨折風險,監測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效果。人體多個部位都可以進行骨密度測量,如髖部、脊椎、腕部、足跟等。
骨質疏鬆的診斷標準是建立在已知病人骨密度和正常年輕人骨密度平均值對比基礎上的。骨密度的測量結果與健康年輕人數據兩者之間涉及一個標准差(SD),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准,骨質疏鬆症的定義基於骨密度水平,如果T分數在「標准」范圍內,則骨密度被認為正常,而比正常平均骨密度峰值低2.5個標准差的人稱為骨質疏鬆患者,這些人群最終超過95%的人發生骨折。
正常:骨密度在年輕人平均值的1個標准差內(+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1~2.5個標准差(-1~-2.5SD)
骨質疏鬆症: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2.5個標准差(低於-2.5SD)
嚴重骨質疏鬆症: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2.5個標准差,伴有一處或多處骨質疏鬆性骨折。
臨床上,常有些病人拿著幾張不同病人的骨密度檢查單,問醫生病人間骨密度值的比較,或是治療兩三個月後就要求復查骨密度,看是不是有療效,其實這些都是誤區,骨質疏鬆的診斷是基於患者與正常人的骨密度平均值的對比。因此,骨密度檢查只能縱向比較,橫向比較並不可靠。對於使用激素的病人,要求每隔半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了解骨質流失的程度;而對於要反映骨質疏鬆症病人的治療效果的情況,每隔一年檢查一次就可以了。
用雙能X線吸收法(DEXA)測定腰椎和髖部,是目前使用最廣泛和比較真實反映是否需要補鈣的檢查手段,其表達的是被測骨的平均每1平方厘米上有多少克的羥基磷灰石,即骨密度BMD(g/cm2)。而少數葯店、商場里擺放的單光子骨密度測試儀,只能簡單測量人體腕部的骨密度,反映骨密度情況並不全面。
有病人經常有疑問:「雌激素預防骨質疏鬆的同時會不會又帶來乳腺癌」。目前乳腺癌的發病原因還不清楚。但是研究發現,乳腺癌發生與乳腺組織暴露在雌激素里的時間延長的關系不容忽視。絕經後婦女長時間補充雌激素,育齡婦女不加選擇地口服甾體激素避孕葯,飲食中高蛋白質,高脂肪的攝入,都可引起雌激素水平的提高,延長雌激素對乳腺上皮的刺激,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因此,對於絕經後婦女,盲目的以大劑量補充雌激素的方法預防骨質疏鬆並不可取。
一般在35歲左右,人體骨量達到其一生中的最高值,這時鈣的含量就是人體的峰值骨量。主要由三種因素決定:遺傳因素;補鈣因素;身體鍛煉狀況。因此,骨質疏鬆並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這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正悄悄影響著二三十歲的年輕女性的健康。所以現代女性應轉變觀念,改變生活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全家人的生活,讓骨質疏鬆症不要過早地「找上門」。
那麼,從生活角度,該注意些什麼呢?其實,一些病人的個人嗜好與骨質疏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常見的有如下幾項。
1、口重:食物中加入過量的鹽,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病的風險,還會導致骨質疏鬆。人體內的鈉經過腎隨著尿液排到體外,同時也會損耗鈣。人體需要排掉的鈉越多,鈣的消耗也就越大,最終必會影響到骨骼健全所必需的鈣質。
2、咖啡與茶:過量攝取咖啡和茶可導致骨質疏鬆症。有些研究發現過量攝入咖啡的人,鈣的排泄明顯增加,其髖部骨折的發病率也增加。另外,含磷的可樂飲料也屬此類,應盡量避免過量攝取。
3、吸煙:吸煙可以引起骨質疏鬆症。吸煙主要會影響到骨骼的外層也就是皮質骨的密度,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髖骨,吸煙者的髖骨密度普遍比不吸煙者低5%以上。需要強調的是,女性吸二手煙同樣易患骨質疏鬆。
4、蛋白質攝入多:高動物蛋白質飲食很容易引起鈣缺乏症。這主要是因為含硫的動物性蛋白進入人體後,會使血液呈現酸性反應,逼迫身體從骨質中提取鈣質來平衡酸性血液;其次,食物中的鈣經過消化,變成游離鈣才能被小腸吸收,而紅肉(豬肉、羊肉、牛肉等)中含有大量的磷酸根,會在消化道中與鈣結合,從而減少人體對鈣的吸收;另外,紅肉中飽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會在胃腸道內與鈣結合,形成不溶性脂肪,使鈣的吸收率降低。
5、過量食用巧克力:出現這種原因可能是因為巧克力含有草酸酯和糖。草酸酯會減少鈣的吸納量,糖則與鈣的代謝有關,而鈣又會對維持健康的骨質起到重要的作用。
6、飲酒:研究發現過量飲酒在男性可明顯地引起骨質疏鬆症。這可能是乙醇抑制骨形成,同時過量乙醇抑制了腸道對蛋白的攝入,使雄性激素的分泌減少,而男性雄性激素水平低下可以引起骨質疏鬆。
4、吃肉太多竟會導致骨質疏鬆
是的 .
哈佛大學營養學系教授沃爾特·威廉研究證實: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越多,鈣質排出體外的機會就相對增加。
而現代人的日常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已經太多了。含動物性蛋白的食物主要是雞、鴨、魚、豬、牛、羊肉等肉類,熟肉的蛋白質含量更會高達60%左右。因此,如果一天吃100克左右的肉,所攝取的蛋白質就已經達到了60克左右。而正常的蛋白質需要量為每公斤體重1克,也就是說,一個成年人每天的攝入量最好少於100~150克。
此外,高動物蛋白質飲食很容易引起鈣缺乏症。實驗證明,每天攝入80克動物蛋白質,會造成37毫克的鈣流失;當蛋白質的攝入量增加到每天240克,這時即使再補充1400毫克的鈣,最後總的鈣流失量還是會達到每天100多毫克。這說明,補鈣並不能阻止由高蛋白飲食所造成的骨質流失。
5、骨質疏鬆怎麼辦?
骨質疏鬆症是第四位常見的慢性疾病。骨質疏鬆症的嚴重時會導致骨折,髖部骨折後第一年內由於各種並發症死亡率達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會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建議絕經後女性和大於60歲的老年男性,可適當服用澳諾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溶液,用鋅補鈣,促進鈣吸收,提高鈣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葯物成分中的賴氨酸,最大限度增加了對食物中鈣的吸收和利用,進一步增加鈣的吸收率、利用率。賴氨酸與鋅、鈣離子形成鰲合物,阻止植酸對鋅、鈣的沉澱,直接提高鋅/鈣吸收率,避免了高劑量鈣補充可能引起的結石和便秘。
6、為什麼老年人身高縮短是骨質疏鬆的重要臨床體征之一?
這要從老年人身高縮短的病因說起。一般來說:健康人過了骨峰值時期,通常女性在35歲,男性在4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
隨著骨質疏鬆症的逐漸加重,病人繼腰背疼痛後會出現明顯身高縮短的症狀。這是因為,人體的脊椎是維持人體直立狀態下的重要結構,當發生骨質疏鬆時,椎體的骨量丟失最為明顯,骨小梁變細、稀疏,椎體承重機能減退,當椎體受壓時發生骨小梁斷裂現象(即骨內微骨折),因此椎體將發生變形和縮短。
此外,連接椎體的椎間盤會因年齡老化而出現退變脫水、椎間隙變窄現象。
尤其有些患者椎體受到輕微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