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陝西省醫學會骨質疏鬆與骨鹽質學會

陝西省醫學會骨質疏鬆與骨鹽質學會

發布時間:2020-10-11 02:08:45

1、鹽吃多了會得骨質疏鬆嗎?

鹽是我們生活中必備的調味品,許多佳餚也離不開它配合。我們所吃的食用鹽含有碘元素,也能預防“大脖子病”!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有一個規律,那就是過滿則溢。吃多了鹽也會對我們身體產生壞處,經常能聽到的就是高血壓、肝腎受損、肥胖、呼吸道疾病等等。但吃多了鹽會導致骨質疏鬆,你相信嗎?這是真的,看完你就明白了!

吃多了鹽會得高血壓才信,但是骨質疏鬆感覺是在騙人。骨頭的主要成分就是鈣,也就是我們經常說補鈣能增強骨骼。鹽是鹹的,進入我們體內性質也不變。有很多每天都喝牛奶補鈣,但是一邊又吃很鹹的菜,這樣,牛奶裡面的鈣成分都會隨著小編排出體外。說到這里,是不是感覺有一點明白了?吃咸之後,我們會選擇喝水來緩解這種感覺,大量的水分進入體內之後,我們就會產生尿意,這是體內的鈣和鉀都會被帶走。吃咸了,會加速鈣的流失。

骨質疏鬆也是一種挺常見的疾病,輕微的駝背就是症狀之一,因為脊椎骨的硬度不夠,不能完全支撐起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飲食習慣中,我們一定要多加註意。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些症狀,及時地選擇就醫,根據醫生的指示服用葯物。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吃一些鈣片補鈣,這樣做也是有用,但是需要長期的堅持。補鈣的方式有很多,研究表明,骨頭中含鈣量達90%,所以喝排骨湯時一定要吃骨頭。這樣吃准沒錯!

看完你明白了吧!吃太咸會導致鈣流失,趕緊告訴你家人,做菜時少放點鹽,還能降低高血壓、肝臟患病風險,日常飲食一定要選擇少鹽多鈣!那你們覺得鹽吃多了會得骨質疏鬆嗎?

2、骨質稀疏與骨質疏鬆的區別

骨質稀疏是單位體積內正常鈣化的骨組織的量的減少。
骨質疏鬆(osteoporosis)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骨病,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鈣鹽與基質呈正常比例,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在多數骨質疏鬆中,骨組織的減少主要由於骨質吸收增多所致。發病多緩慢個別較快,以骨骼疼痛、易於骨折為特徵生化檢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見骨皮質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縮類骨質層不厚。

3、骨質疏鬆與骨質軟化的不同

骨質軟化指單位體積內類骨質鈣化不足。骨的有機成分,鈣鹽含量降低,骨質變軟。組織學變化主要是未鈣化的骨樣組織增多,骨骼失去硬度變軟、變形,尤以負重部位為著。骨質疏鬆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胳疾病本質上來說骨質疏鬆是骨骼出現了漏洞,像篩子一樣,骨質軟化就是比正常骨骼要軟,硬度不夠

4、山東省骨質疏鬆及骨礦物質鹽委員名單?

你好,山東省骨質疏鬆及骨礦物質鹽委員名單。相信很多人都想了解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名單。下面就是顧問名譽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前任主任委員...

5、骨質疏鬆應該看哪一科

你好,骨質疏鬆首先要保持一定的運動,其次飲食方面注意鈣質的吸收 ,高鈣食物是你日常生活中的重點選擇,你也許苦於不了解哪些食品鈣源豐富,那麼這里首先可以告訴你的是,牛奶、奶製品、蝦皮、蝦米、魚(特別是海魚)、動物骨、芝麻醬、豆類及其製品、蛋類及某些蔬菜等,都是含鈣豐富的食物。

6、骨質疏鬆與血液循環有關系嗎

1、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才生的疾病
骨質疏鬆症並非只有老年人才發生。通常骨質疏鬆症可分為以下幾類:(1)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如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等。(2)繼發於許多其他疾病之後發生的骨質疏鬆,稱之為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如甲亢性骨質疏鬆症、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等。(3)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原因不明的青壯年骨質及婦女妊娠所致骨質疏鬆症等。除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只發生於老年人外,其他類型的骨質疏鬆可發生在各年齡層的人群中。
2、靠自我感覺發現骨質疏鬆症
許多人以為感覺良好,骨頭不疼不癢的,就不會患骨質疏鬆症。錯了,發現骨質疏鬆症不能靠自我感覺。因為,大多數的骨質疏鬆症病人在初期至中期都不出現異常感覺或感覺不明顯。當發覺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時再去診治已為時過晚,此病的早期診斷依靠骨密度儀及定量CT檢查。病程十年以上,可以通過X光拍片檢查確認,所以建議老年人或有其他骨質疏鬆症易患因素的人都應該進行一次這些方面的檢查。

3、補鈣就可以防止和治療骨質疏鬆症
許多人誤以為骨質疏鬆就是缺鈣,而多吃含鈣豐富的食品或鈣制劑就能補鈣。他們不了解鈣被人體吸收和利用,有其他條件。它們是:1、維生素D的參與。維生素D活化後可以使腸子上表達更多的腸鈣蛋白,腸鈣蛋白是一種鈣通道,有了它,吃進去的鈣才能被吸收進血液中。有人稱維生素D是打開鈣代謝大門的一把金鑰匙,沒有它參與,人體對膳食中鈣的吸收還達不到10%。2、長期吸煙、長期飲用咖啡或茶或過量飲酒者,會影響鈣的吸收與利用。3、長期服用可的松類激素或甲狀腺素者,也會妨礙鈣的吸收與利用。4、患有慢性胃腸道疾病者,鈣的吸收會減少。所以說有磚瓦不等於有房子,即使所補的鈣劑能被吸收入血中,不能有效地沉著於骨組織中,還是要從尿中排出體外,也不能有效治療骨質疏鬆症。維護骨骼健康還需要補充許多其他物質如維生素d、鎂、磷和鋅等,鍛煉身體也很重要。研究證明,每天鍛煉有助於增強骨質,但是如果每天攝取的鈣過少,那麼鍛煉也無益於骨骼。研究還證明,攝取大量鈣的人而不鍛煉,也不會形成骨質,兩者缺一不可。衛生專家認為,每天鍛煉30分鍾左右,每周堅持鍛煉5天,就足以保持骨骼健康。走步、跑步和舉重對於強壯骨骼來說比游泳、騎自行車更有效。因此,對骨質疏鬆症必須採取綜合療法,而且必要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維生素D制劑、降鈣素、骨吸收抑制劑以及絕經期婦女雌激素的合理使用,切不可誤以為這是一種小毛病而掉以輕心。
4、多吃鈣劑可以引起骨的脆性增加而易發生骨折
骨組成成份分為骨基質和骨礦質。骨基質的主要成分(90%左右)為膠原,這些膠原相互交織形成立體構架,就象鋼筋混凝土塊中的鋼筋網路一樣。而骨礦質主要成分是羥基磷灰石結晶(鈣∶磷為10:6)和無定形的膠體磷酸鈣,它們沿著膠原有秩序地沉積下來,就象水泥和砂石構成的混凝土填充鋼筋網路構架一樣。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結實」的有形體「骨」。所以雖然鈣是骨骼的基本成份之一,但鈣在骨骼中並非無序地堆積在一起,鈣被吸收入血中後還需要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與多種其他物質相結合才能沉著到骨頭中。因此多吃鈣劑是不會引起骨的脆性增加的。相反,缺鈣常是導致骨質疏鬆,進而引起骨折風險增高的重要因素。
5、多吃鈣劑會引起膽結石
膽結石有膽固醇結石和膽色素結石,其主要成分是膽固醇和膽鹽化合物,並非是鈣。據科學家研究,膽結石的形成有十大誘因:(1)經常喜歡吃高糖、高膽固醇、高脂肪飲食。(2)患膽道寄生蟲病者,如蛔蟲、肝吸蟲病等。(3)女性激素增高者。(4)肥胖及體力活動減少者。(5)膽囊及膽道感染者。(6)身患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7)長期服降血脂葯物:如安妥明、煙酸。(8)情緒:長期精神緊張、抑鬱。(9)遺傳。(10)手術:如迷走神經切斷術,破壞了膽囊的排空功能;小腸遠端廣泛切除術,引起膽鹽的肝—腸循環障礙等。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是預防膽結石的最好辦法,因為在禁食時膽囊中充滿了膽汁,膽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膽汁變濃,此時膽固醇/卵磷脂大泡容易形成膽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終於形成膽泥。如果進食,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反應性地分泌膽囊收縮激素,使膽囊收縮,這時大量的粘稠和含水量有膽泥的膽汁被排出到達腸內。因此可以防止膽結石的形成。日本學者提出「酸鹼平衡」學說,即血液和組織中的pH值為酸性時,膽結石容易形成。pH為鹼性時,膽結石容易被溶解。由於鈣影響血液的酸鹼性,缺鈣時血液偏酸性,易形成結石:補鈣可使血液偏鹼性,有利於抑制膽結石形成。我國營養學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多數居民從飲食中攝取的鈣尚處於機體需要量的下限甚至低於下限,這其中包括那些膽結石患者。因此膽結石的人只有高膽固醇的東西不能吃,膽結石病人需要補充鈣。
6、多吃鈣劑會引起腎結石
由於腎結石病人中特發性高尿鈣現象相當普遍(大約佔50%),因此,過去醫生往往給這些病人推薦低鈣飲食。特發性高尿鈣的確可能與腸道鈣吸收增加,骨質破壞以及腎小管鈣的再攝取下降有關,然而至今並沒有證據表明,減少食物中的鈣攝入可預防腎結石的復發。在絕大多數國家,草酸鈣結石是腎結石的主要形式,占腎結石的50-70%。根據目前已有的證據,腎結石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為了明確鈣與腎結石的關系,哈佛醫學院曾進行過一項大規模的前瞻性調查,研究了45,619例年齡在40-75歲,既往無腎結石病史的正常男性,共隨訪4年,評估食物攝入鈣在腎結石形成中的作用。結果發現,鈣攝入量與發生腎結石的風險呈負相關,而動物蛋白攝入則與腎結石形成風險呈正相關。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是鈣在腸道中與飲食草酸鹽結合減少後者的吸收,從而降低尿中草酸鹽的濃度,減少腎結石的風險。

7、喝骨頭湯吃菠菜燒豆腐能補鈣
一些人認為骨頭里含鈣量最高,因此,常用慢火燉骨頭湯喝以補鈣。還有人認為豆腐含鈣多,吃豆腐燒菠菜補鈣。這兩種傳統的補鈣法都欠科學。因為,骨頭湯里含鈣量並不高,特別是湯里脂肪含量高,而脂肪與鈣結合成皂化物,又會妨礙鈣的吸收與利用。如果能在燒骨頭湯時放些醋,再去掉過多的脂肪,這樣可以增加鈣的吸收與利用率。由於菠菜、茭白、竹筍、洋蔥、莧菜和韭菜含有較多的草酸,非常容易與鈣結合成為不溶性的鈣鹽,很難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含鈣高的食物不宜與這些蔬菜一起燒或同吃。
8、骨質疏鬆症治療的目的是提高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的常見症狀包括乏力易倦、疼痛、身高縮短、反復出現的肌肉抽搐和非暴力性骨折,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骨折。骨密度降低只是反映骨折風險的因素之一,一個人是否容易發生骨折,還應綜合考慮骨質量,即骨密度、骨結構、骨礦化程度和骨損傷程度等多重因素。骨質疏鬆症治療的目的是降低骨折風險,改善或消除乏力易倦、疼痛、肌肉抽搐等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9、骨質疏鬆症患者只需要做骨密度檢測就可以了
我們知道,在人的一生中,骨組織也是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平均年更新率為9%,也就是說平均11年左右全身的骨骼會更新一遍。骨組織中進行代謝更新的地方稱作骨重建單位,這里破骨細胞附著在骨小樑上,分泌酸性物質把它附著點下的骨組織溶解、吸收,形成一個凹陷,然後再由成骨細胞分泌出許多骨基質(膠原蛋白和非膠原蛋白)來填充這個凹陷,最後是沿著骨基質中的膠原蛋白沉著羥基磷灰石結晶,完成一次骨重建。一個破骨細胞的「破舊」成果需要數拾個成骨細胞的「立新」工作來補償,當機體變老後,這種平衡被打破,破的多,立的少,就導致骨小梁逐漸變細,以致斷裂,繼之骨小梁數目減少,最終出現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就是要改變這種骨代謝狀態,使破的少,立的多,骨密度才能慢慢升高。但骨密度的升高很緩慢,一般要經過3-6個月才能出現可以檢測到的變化,所以臨床上又根據患者的骨重建的速度,將骨質疏鬆分成高轉換骨質疏鬆和低轉換骨質疏鬆,對於高轉換骨質疏鬆的患者治療要以抑制破骨細胞功能葯物為主,而對於低轉換骨質疏鬆要以刺激成骨細胞功能葯物為主來治療才能達到更快更好的治療目的。所以骨質疏鬆症患者不能只做骨密度檢測,還需要在治療前和治療中多次檢測骨代謝指標,根據骨代謝狀態來選擇治療方案。
10、骨質疏鬆症患者靜養能防骨折
一些已確診為骨質疏鬆的患者聽人說,這種病容易骨折,因而不敢多活動,更不敢進行體育鍛煉,成天不是躺著就是坐著。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這種做法也欠妥。因為,運動可以強筋骨,改善骨路的血液循環,增強骨密度,特別是在戶外陽光下活動,還可以增強維生素D的合成與吸收,而有助於鈣在體內的吸收與利用。所以,運動對防治骨質疏鬆症十分必要。如果長期卧床和靜坐,會加速骨質疏鬆,導致惡性循環。預防骨折的關鍵在於注意防護,防止意外跌倒。即使已卧床不起的病人,也應該經常讓家人把自己推到戶外,見見陽光,經常使肢體進行被動活動和鍛煉。否則,這種病人容易發生"廢用性骨質疏鬆"。

7、為什麼會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怎麼樣造成的?

骨質疏鬆(Osteoporosis,OP)最早由Pommer在1885年提出。1993年第四屆國際骨質疏鬆症研討會將該症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至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點是骨量減少,包括骨礦物質和骨基質等比例的減少;骨吸收出現、骨小梁稀疏、變細甚至斷裂等一系列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現象;骨的脆性增加,強度下降,降低了對原有載荷的承受能力,在不大的外力作用下也極容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女性多見於絕經後,男性多在55歲後。女性發病較早且數倍於男性。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還與性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關系。此外,生活方式與機械活動也對骨密度產生較大的影響。體力活動對骨骼的影響極大,活動越多,對骨的牽拉力越強,就能促使破骨細胞轉變為成骨細胞,有利於新骨形成。長期閑居以及各種原因的廢用,由於對骨骼的機械刺激不夠,以致骨形成少而骨吸收多,導致骨質疏鬆。骨折與骨病長期固定後也會導致骨質疏鬆。缺乏戶外活動,日照不夠導致維生素D不足也是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

因此,進行適當的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別是負重有氧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選擇強度過大,速度過快,較為強烈的運動項目,運動負荷過大,易引起骨折、軟組織損傷,亦可引發心血管疾病,故在選擇體育項目之前,應做一次較全面的體格檢查,最好根據醫生的意見或建議,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要遵循循序漸進、有計劃、有規律的原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的強度一定要因人而異,如果體能較好者,運動量可適當加大。運動前應做准備活動,運動後注意放鬆運動。

8、陝西省醫學會會長是誰?

陝西省醫學會會長是誰?陝西省的醫學會會長就是陝西醫學院的副院長,在代理這個職位

與陝西省醫學會骨質疏鬆與骨鹽質學會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