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的人去健身房都練那些動作
幫你找了些資料
如果你是一位骨質疏鬆症患者,什麼樣的運動可以讓骨骼強壯一些呢?西雅圖市佛吉尼亞Mason醫學中心內分泌專家,華盛頓大學臨床委員會成員Paul.Myskowski將告訴你目前認為最有用的8種運動方式。不過在付出實踐之前你需要咨詢醫生,看看這些運動是否會給你帶來危險,然後你就可以努力去做好了。
第一種:太極
太極可以算是我們中國的國寶了,這是一種緩慢的,優雅的運動,強調身心協調,具有健骨的功能。一個發表於《內科醫生與運動醫學》雜志的研究發現,太極可以減緩絕經後女性骨質流失的速度,這些女性每天練習太極45分鍾,一周5次,持續了1年,於其他人相比,骨質丟失的速度減慢了1/3。試驗的結果是用骨礦物質密度檢查結果衡量的。
第二種:瑜伽
一項發表於《瑜伽雜志》研究結果發現那些有規律的練習瑜伽的女性脊柱骨密度增加不少。這種緩慢的,精緻的運動可以是髖部,脊柱,腕部骨骼密度增加,這些部位是骨折的好發部位。
像Warrior I和Warrior II一樣站著的姿勢可以使髖部和大腿的骨骼得到鍛煉,而像下犬式(Downward Dog)這樣的姿勢則可以鍛煉手腕,上肢和肩部的骨骼,而Cobra 和Locust這樣的姿勢可以保持脊柱的健康狀態。此外,瑜伽還可以鍛煉人的平衡,協調能力,能使人高度集中,保持身體的警覺狀態----這樣至少不會跌倒。
第三種:慢跑
這是一種永不過時的運動,跑步無論何時都受到女性朋友們的歡迎,它是使骨骼健康的好方式。在護士中進行的一個研究表明,每周跑步4個小時,骨折的風險將降低41%(與每周跑步時間少於1個小時的人相比)。慢跑是最好的,不過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態調整速度。這是一項自由的運動,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即使你在旅途中。
第四種:高爾夫
可能有人不把高爾夫看成一項運動,即使運動也是貴族式的,不過如果你沒有經濟壓力,高爾夫還是一項好運動。背著高爾夫包包走18個洞的路程,在大大的球場里追逐,擊球的動作也增加了上半部身體的運動量。這所有的動作都有助於鍛煉髖部和脊柱。
第五種:跳舞
也許你覺得這不可思議,因為你從來不是芭蕾舞明星,甚至說四肢不協調,但是,真的,都沒有關系。莎莎舞,桑巴,倫巴,探戈,SWING,狐步舞等等,這些都能讓你心跳,並且讓你髖部骨骼更健康哦。
第六種:徒步旅行
這種方式——雙腳接觸地面——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尤其是髖部骨骼,就像慢跑一樣。如果你選擇爬山,上山和下山的過程可以讓更多的骨骼受益。
第七種:球拍類運動
網球,羽毛球等。每一次擊球你都可以加強持球拍的上肢,手腕和肩膀的力量,在跑動的過程中也可以訓練髖部,而在努力搶救位置較低的球時也訓練了腰部。
第八種:力量訓練
拉啞鈴,健美操,都是增加增強身體耐力的方法。
注意事項
如果你的骨骼已經處於虛弱狀態,那麼運動時你需要注意以下細節:
因為骨折的風險比正常人大很多,所以對那些有可能讓人摔倒的運動要格外小心,比如下山途中,溜冰。
如果脊柱骨質疏鬆,那麼在練習瑜伽時要避免過度後屈的動作
2、太極拳動作那麼慢,真能對身體有好處嗎
太極拳提升心肺功能:太極拳屬於有氧運動,對於呼吸方式很有講究。所以,練上一段時間,心肺功能都能改善,心臟病的風險都能降低。長期進行太極拳練習的老年人,有氧代謝能力平均提高 16~21%,心肺功能顯著提升;
鍛煉協調能力:因為太極拳特別講究身體的平衡,所以需要全身協調發力,尤其是下肢力量,更是很好的訓練,對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有幫助,能夠明顯提升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緩解骨質疏鬆:其次,這太極拳,不用跳來跳去,對關節的沖擊特別小,也不會加重你已經骨質增生的膝關節的負擔。相反,正因為對骨質有一定的刺激,在正確的營養輔助下,還能緩解骨質疏鬆的問題。
太極拳緩解身體疼痛:在老年關節炎患者中,練習太極拳的,注意力得以轉移,精神放鬆,身體疼痛感能得到明顯改善;
太極拳有利心理健康:雖然太極拳分了許多流派,但無不鼓勵練習者關注自身並且注意冥想,許多人在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內心的平靜,焦慮和不安的情緒能得到明顯緩解。這對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
3、打太極拳對骨質疏鬆患者有幫助嗎
基本沒什麼幫助,需要通過飲食作息來慢慢調節,平時多吃一些含鈣高的 ,蛋白質多的食物
水果蔬菜也要多吃,平時要多曬曬太陽
4、太極拳如何調節骨質疏鬆
人進入中年以後,骨密度逐漸下降,這種下降在女性絕經後明顯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質疏鬆的危險性比女性高。6個月太極拳練習確能減低負荷肌體(脛骨)的骨礦物持質丟失率,有效地減低骨折的發生機會,另外練習太極拳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鬆和預防由於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對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減少內骨礦物資的自然丟失,使密度多年保穩定,有效調節骨鈣、血鈣平衡。
練習太極拳有利於提高老年礦物質含量和骨密度,這可能是由於血液向細胞介質—6(1L—6)含量降低,減少骨的吸收和降低骨轉換率,從而降低血青骨鈣素(BGP)水平,有效地預防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推遲其發生。
5、有哪些疾病不適宜練習太極拳
只要適度,神志清醒能站起來行走的人群,都可以練習太極拳。
一般而言,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在太極拳運動時要特別注意控制運動量;骨骼關節不好的人,要注意形體姿勢的正確性,特別是注意膝部在受力情況下的正確性。
6、練完健身氣功可繼續練太極拳嗎,有沖突嗎?
一般認為太極拳是動中求靜,健身氣功是靜中求動,兩者相反相成,我也一貫持此看法並加以實踐。但近來我在想,這兩者的動與靜二樣嗎?首先,它們的實質是不同的,太極拳動的是四肢身體,氣功動的是意念引導下的內氣太極拳靜的是心態平靜,氣功靜的是肢體外表,可見兩者的動與靜的內涵是不相同的。其次,氣功靜中求動是求內氣運動而太極拳動中求靜只是一個手段、一種方法以靜御動,靜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內氣的動,心平氣和靜,才能很好地運用意念用意不用力並在拳勢的導引下達到內氣運動。
由於這兩者都是以促進內氣運動為目的,故具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殊途同歸的功效,對於養生來說,不但沒有沖突還可以可以同時練。
練習太極拳時注意事項:
1太極拳訓練方法
1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2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3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4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5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2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1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即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3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4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
5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調而緊密銜接 。
6打太極拳要求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從而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
7練習太極拳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同時,在練習時應多加觀摩,相互學習交流;相信經過認真的練習和不斷的努力,都可以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練習健身氣功注意事項:
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講練氣功是很好的運動,對於家庭調護疾病是很有效的,練氣功後注意事項是很重要的,不然你的練習可能就不管用了,還會威脅身體的健康,如果老年人覺得沒有適合自己的運動的話氣功是不錯的選擇。不宜蹲坐休息:鍛煉後若立即蹲坐下來休息,會阻礙下肢血液迴流。影響血液循環,加深肌體疲勞。嚴重時產生重力休克。因此,每次運動結束後應調整呼吸節奏,步行甩臂,並做一些放鬆、調整活動,促使四肢血液迴流入心臟,以利還清「氧債」,加快恢復體能、消除疲勞。
不宜貪吃冷飲:鍛煉之後往往是會汗流浹背的,隨著大量水分的消耗,運動後總會有口乾舌燥、急需喝水的感覺,然而此時人體消化系統仍處在抑制狀態,功能低下。中醫認為如果一時的貪圖涼快喝很多的冷飲的話,很容易引起胃腸痙攣、腹痛、腹瀉,並誘發腸胃道疾病。
不宜立即吃飯:運動鍛煉時,特別是激烈運動時,運動神經中樞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在它的影響下,管理內臟器官活動的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加強了對消化系統活動的抑制。同時,在運動時,全身血液亦進行重新分配,而且比較集中地供應了運動器官的需要,而腹腔內各器官的供應相對減少。上述因素使得胃腸道的蠕動減弱,各種消化腺的分泌大大減少。它需在運動結束20—30分鍾後才能恢復。如果急忙吃飯,就會增加消化器官的負擔,引起功能紊亂,甚至造成多種疾病。
不宜驟降體溫:運動時肌體表面血管擴張,體溫升高,毛孔舒張,排汗增多。倘若運動後立即走進冷氣空調房間或在風口納涼小憩,或圖涼快用冷水沖頭,均會使皮膚緊縮閉汗而引起體溫調節等生理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而招致感冒、腹瀉、哮喘等病症。
忌吸煙:運動後吸煙,吸入肺內的空氣混入大量的煙霧,一方面除減少含氧量,不利還清「氧債」,難以消除肌體疲勞;另一方面當人體吸入這樣帶霧空氣,將影響人體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導致人體在運動後因供氧不足而出現胸悶、氣喘、呼吸困難、頭暈乏力等。
7、長期練習太極拳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練習太極拳的好處
不了解太極拳運動的人,往往不懂得太極拳放鬆的意義,把太極拳的慢練、舉動輕緩誤以為是老年人的運動。其實,體育運動中,每一個發力前的動作,都首先是放鬆。只有先放鬆,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快速力量。太極拳放鬆之理不但適用於太極理論,而且適用於一切體育運動之中。在學習太極拳放鬆用意的理論指導下,可以明白更多運動之理。練太極拳舉動輕緩,是為了運勁,須無微不至。開頭就用快速的練法,必然使有些動作過程滑過,做不到處處都能恰倒好處。只有慢練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後,才可開始由慢到快,快而後慢,慢能慢到十分,快也能快到極致,如此反復鍛煉才能極虛極靈,又能極重極輕,快慢輕重,隨心所欲。能輕則松,能松則快,能緩則內勁增長,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慢練有了功夫後,就可隨心所欲地練快。能夠快而不亂,輕而不浮。輕是保證全身內外放鬆的必要條件,所以拳論中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輕的練法,動作才能越練越靈活,才能達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性。靈是輕的發展。不輕就不能松,不松就不靈活。太極拳運動,要求心靜用意,肢體內外充分放鬆。就是說,不但肌肉、皮膚、骨節要放鬆,同時要求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放鬆。
太極拳的放鬆是用意的,積極振作的。所謂放鬆,目的就是要消除拙力,去掉僵勁。要按照規矩用勁,以意貫注於動作過程之中。只要按照動作的虛實變化去完成動作過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原則練太極拳,就會逐漸產生一種輕靈而又沉重的,富有彈性和韌性的內勁。這種鍛煉方法能夠引人入勝,在練拳過程中會越來越感到趣味無窮。在生理上,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陳鑫的拳論中說「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就是說,練拳時要心靜不亂,動作要輕靈細膩。肌肉骨節沒有一處不放鬆的地方。動作輕緩可以逐步體會和糾正全身內外的不放鬆之處。因此練太極拳是從動作的輕緩中求得內外放鬆的。太極拳這種放鬆用意,內外合一的鍛煉方法好處很多,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作用是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統一,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太極拳通過意念和呼吸與動作配合,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完善,使人體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協調,對精神創傷、神經類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心臟病是世界第一號殺手,目前西醫對這種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心臟病,這是因為太極拳不同於其他運動,它動作舒展緩慢,全身肌肉放鬆,使心臟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會加快心律,加重心臟的負擔;太極拳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使人體肺部的氧氣充足,腸胃得到蠕動鍛煉,增強消化和排泄機能,所以經常鍛煉太極拳,對心臟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瘡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質疏鬆。老年人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導致股骨頸骨折,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這是因為老年人的骨骼鈣質減少,骨質疏鬆而致。太極拳運動中,有一部分動作專門練習平衡能力的,練習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練習太極拳時,常常一條腿支撐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所以經常練習太極拳的人不容易會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太極拳的頂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練習時的腰部旋轉,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保持良好的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