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
2、骨質疏鬆的預防措施是什麼?
1、確保微循環暢通,使血液能充分滋養骨質;
2、定期清除自由基,防止其對骨質的侵襲;
3、適時補鈣,防止骨鈣的過多流失。
3、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有哪些?
一旦發生骨質疏鬆,採用目前的治療方法均不能將其逆轉,因此,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預防一般包括運動、營養、葯物幾方面,具體措施如下:
1.提高骨峰值量。自兒童期開始注意合理的營養,特別應補充足夠的鈣。青春期內應攝入1000毫克/日以上;適當的運動對骨骼發育及骨量增加很有利,多戶外活動還可增加體內維生素D合成;避免不良習慣,如吸煙、飲酒、長期飲用濃咖啡等不利於提高峰值骨量。
2.減少骨丟失率。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轉換加速、骨吸收增加而使骨丟失。應用骨吸收抑制劑,使骨轉換恢復至絕經前狀態,即可阻止骨丟失。骨吸收抑制劑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降鈣素、雙磷酸鹽、鈣質、維生素D類及依普拉封等。在此重點介紹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雌激素的使用:
(1)雌激素開始使用時間:愈早愈好,絕經後立即應用,甚或在圍絕經期開始即應用,預防骨丟失的效果最好(因絕經後10年內骨丟失率最高);但絕經後任何時間開始應用均可抑制骨丟失。一旦停葯骨丟失又加速。因此,應用多少年合適?當前還有不同看法,由於髖部骨折多發生在70歲以後,從預防髖部骨折著眼,似乎用至70歲比較合理,有人主張在沒有應用雌激素禁忌證的情況下,終生使用。
(2)常用雌激素制劑有:婦復春膠囊、尼爾雌醇、利維愛、蓋福潤、倍美力、克齡蒙等。第一代:單純雌激素可用於無子宮的病人。代表葯物尼爾雌醇:國產長效口服雌三醇衍生物,每月2次,每次1~2毫克,如有子宮者應每3個月加服安宮黃體酮8~10毫克/天,連用7天,缺點:存在血葯濃度不勻的問題。第二代:序貫療法:代表葯物克齡蒙,用於卵巢早衰的病人,既治療更年期症狀,又每月來一次月經,對身體和精神均起到治療與安慰作用。第三代:小劑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聯合持續應用,可用於無激素替代治療禁忌的任何病人。利維愛:荷蘭進口葯物,兼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活性。不抑制內源性雌激素的產生。應在正式絕經後開始應用。副作用偶有眩暈、陰道出血、胃腸道不適、體重增加及肝功能變化等。蓋福潤:國內生產。為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復合制劑,每日2片,晚飯後服用。副作用偶見水腫、乳房脹痛、胃不適。服此葯時注意加服孕激素。婦復春:也是由國內生產的雌孕激素復合制劑。並含有鈣及維生素A、D、E等。此葯雌激素含量在國際國內最低,卻達到最佳效果,目前在國內應用較廣。服用方法:①45歲之前輕度更年期綜合征者,隔日一次,每次1粒,中、重度者每日1次,每次1粒。經期停葯,血凈後繼續服。②45歲以後輕度更年期綜合征者,每日1次,每次1片,中、重度者每日1次,每次2粒。③50歲以後的婦女出現更年期症狀,每日1次,每次2粒。三個月一療程,症狀完全消失再繼續服用三個月後改維持量,每日1次,每次1粒。④絕經10年以上或60歲以上的婦女,第一個月每日1次,每次1粒,第二個月每日1次,每次2粒。三個月為一個療程,兩療程間休息10天。症狀消失後改為每日1次,每次1粒。⑤症狀嚴重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量。⑥無症狀預防性用葯一般在45歲以後。
(3)禁忌證:卵巢、乳腺、子宮惡性腫瘤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未切除子宮或未絕經者;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子宮肌瘤大於5厘米尚未閉經的患者;急性血栓性疾病。
綜上所述,預防措施主要是:自童年起就開始注意營養及鈣攝入,長期堅持身體鍛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補充鈣、維生素D等。認真做到了這些骨質疏鬆還是可以預防或減低到最輕程度的。
4、骨質疏鬆都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5、骨質疏鬆是什麼原因?可以吃食物補充嗎?可以,吃什麼?
骨質疏鬆系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骨病骨組織有正常的鈣化,鈣鹽與基質呈正常比例,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的代謝性骨病變在多數骨質疏鬆中,骨組織的減少主要由於骨質吸收增多所致。 發病多緩慢個別較快,以骨骼疼痛、易於骨折為特徵生化檢查基本正常。病理解剖可見骨皮質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縮類骨質層不厚。 近年來骨質疏鬆已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七位。絕經後婦女50%以上、老年男性20%以上患有骨質疏鬆。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那麼,「補骨」到底應該補些什麼呢,「吃骨補骨」能管用嗎?其中的學問可多著呢。 要想知道該補什麼,首先要明白,骨骼到底缺什麼。 從西醫角度來說,骨質疏鬆是由鈣質流失引起的,因此「補骨」就是補充鈣以及促進鈣吸收的維生素D、維生素C、雌激素等。但在中醫里,情況卻復雜了很多,骨骼健康與否往往跟各個臟器的健康息息相關。 中醫名著《黃帝內經》就說過:「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這里提到的「骨枯」與現代醫學的腰背疼痛、身材縮短、駝背、骨折等骨質疏鬆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 因此,中醫認為導致骨質疏鬆的根本原因是腎精虧虛。腎「主骨生髓」,腎虛則不能滋養骨骼,會導致骨骼脆弱無力。也就是說,骨骼健康和「腎」是息息相關的,「補骨」先要養好腎。 這就告訴我們,如果血液運行不暢,也會使營養成分無法被及時運送到骨骼中。中國有句古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在骨骼健康中也是這樣的意思,所以,養血和健脾也是「補骨」的前提。 此外,脾虛會影響胃腸對鈣、磷微量元素,蛋白質及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吸收。而氣滯血淤則是其促發因素,血淤痹阻脈絡,氣血津液不能養筋骨。 因此,調理骨質疏鬆應重在「補其不足」,其中補陽葯以補腎的為主,補血葯以補血養脾為主,補氣葯以健脾益氣為主。由此推出目前中醫葯防治骨質疏鬆的用葯規律: 一是以補腎健脾益氣方葯為基本葯物組成。 常用的中葯有熟地、當歸、黃芪、枸杞子、鹿角膠、龜板、黨參、白芍、菟絲子、山葯、杜仲、女貞子等。 二是以活血祛淤葯為主配伍葯物。 活血祛淤葯是除補虛葯以外用得最多的一類中葯。常用的葯物有牛膝、丹參、川芎、延胡索、桃仁、穿山甲、雞血藤等。 除此之外,一些影響補骨功效的不良生活習慣也應多加留意。如避免食用過量的茶、咖啡等刺激性的東西;冬季也盡量少喝酒,以免降低身體的抵抗力;不要將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莧菜、萵筍)和魚湯、骨頭湯等高鈣食物一起食用,以免草酸和鈣結合成草酸鈣而影響鈣的吸收;少食油膩煎炸之物,也可以保證進補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