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的三級預防分別指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以單位體積內骨組織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破壞為特點的一種代謝性骨病變。骨質疏鬆症可見於不同性別和任何年齡,但以絕經後婦女和老年男性多見。骨質疏鬆症以骨骼疼痛和易於骨折為主要特徵。
骨質疏鬆症可以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而且治療起來見效也比較慢,所以重在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預防,其中三級預防是指對那些有退行性骨質疏鬆症的患者積極的進行抑制骨的吸收、促進骨質形成的葯物治療,比如活性維生素D,還應該加強預防摔倒、預防顛簸等措施。對中老年出現骨折的患者應該積極進行手術治療,進行堅固強力的內固定,術後早期活動,給予進行體育療法、營養治療、補鈣遏制骨丟失以及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整體素質等的綜合治療。
2、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有哪些?
一旦發生骨質疏鬆,採用目前的治療方法均不能將其逆轉,因此,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預防一般包括運動、營養、葯物幾方面,具體措施如下:
1.提高骨峰值量。自兒童期開始注意合理的營養,特別應補充足夠的鈣。青春期內應攝入1000毫克/日以上;適當的運動對骨骼發育及骨量增加很有利,多戶外活動還可增加體內維生素D合成;避免不良習慣,如吸煙、飲酒、長期飲用濃咖啡等不利於提高峰值骨量。
2.減少骨丟失率。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轉換加速、骨吸收增加而使骨丟失。應用骨吸收抑制劑,使骨轉換恢復至絕經前狀態,即可阻止骨丟失。骨吸收抑制劑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降鈣素、雙磷酸鹽、鈣質、維生素D類及依普拉封等。在此重點介紹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雌激素的使用:
(1)雌激素開始使用時間:愈早愈好,絕經後立即應用,甚或在圍絕經期開始即應用,預防骨丟失的效果最好(因絕經後10年內骨丟失率最高);但絕經後任何時間開始應用均可抑制骨丟失。一旦停葯骨丟失又加速。因此,應用多少年合適?當前還有不同看法,由於髖部骨折多發生在70歲以後,從預防髖部骨折著眼,似乎用至70歲比較合理,有人主張在沒有應用雌激素禁忌證的情況下,終生使用。
(2)常用雌激素制劑有:婦復春膠囊、尼爾雌醇、利維愛、蓋福潤、倍美力、克齡蒙等。第一代:單純雌激素可用於無子宮的病人。代表葯物尼爾雌醇:國產長效口服雌三醇衍生物,每月2次,每次1~2毫克,如有子宮者應每3個月加服安宮黃體酮8~10毫克/天,連用7天,缺點:存在血葯濃度不勻的問題。第二代:序貫療法:代表葯物克齡蒙,用於卵巢早衰的病人,既治療更年期症狀,又每月來一次月經,對身體和精神均起到治療與安慰作用。第三代:小劑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聯合持續應用,可用於無激素替代治療禁忌的任何病人。利維愛:荷蘭進口葯物,兼有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活性。不抑制內源性雌激素的產生。應在正式絕經後開始應用。副作用偶有眩暈、陰道出血、胃腸道不適、體重增加及肝功能變化等。蓋福潤:國內生產。為雌激素和雄激素的復合制劑,每日2片,晚飯後服用。副作用偶見水腫、乳房脹痛、胃不適。服此葯時注意加服孕激素。婦復春:也是由國內生產的雌孕激素復合制劑。並含有鈣及維生素A、D、E等。此葯雌激素含量在國際國內最低,卻達到最佳效果,目前在國內應用較廣。服用方法:①45歲之前輕度更年期綜合征者,隔日一次,每次1粒,中、重度者每日1次,每次1粒。經期停葯,血凈後繼續服。②45歲以後輕度更年期綜合征者,每日1次,每次1片,中、重度者每日1次,每次2粒。③50歲以後的婦女出現更年期症狀,每日1次,每次2粒。三個月一療程,症狀完全消失再繼續服用三個月後改維持量,每日1次,每次1粒。④絕經10年以上或60歲以上的婦女,第一個月每日1次,每次1粒,第二個月每日1次,每次2粒。三個月為一個療程,兩療程間休息10天。症狀消失後改為每日1次,每次1粒。⑤症狀嚴重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增量。⑥無症狀預防性用葯一般在45歲以後。
(3)禁忌證:卵巢、乳腺、子宮惡性腫瘤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未切除子宮或未絕經者;不明原因的陰道出血。子宮肌瘤大於5厘米尚未閉經的患者;急性血栓性疾病。
綜上所述,預防措施主要是:自童年起就開始注意營養及鈣攝入,長期堅持身體鍛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補充鈣、維生素D等。認真做到了這些骨質疏鬆還是可以預防或減低到最輕程度的。
3、怎樣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流行?
營養學家建議:
要增加鈣的攝入量。首先應調整膳食結構,做到全面均衡適量營養。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骨質形成,富鈣食品有助鈣代謝平衡,利於礦物質沉積。牛奶、雞蛋既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又含有豐富的鈣、磷。每人每天攝入1瓶牛奶(大約含有300毫克鈣)或奶製品、一隻雞蛋和50~100克豆及豆製品,同時多食海帶、蝦皮、蝦米、海魚、芝麻醬等含鈣豐富的食品,有利於增加鈣的攝入量。但是,僅僅從膳食中獲取鈣,仍然滿足不了人體需要,尤其是孕婦、乳母、絕經期婦女對鈣特殊需要的人群,最好再能長期額外補充優質鈣劑和維生素D;
要增加體育活動。體育活動能刺激骨細胞活動,有利於骨質形成。有人通過平行組實驗觀察發現,絕經期婦女如果每周鍛煉3次,每次1小時,可使全身鈣量從781~876克逐漸增加到801~919克,而不鍛煉組幾乎每個病人的全身鈣量均下降。據上海華東醫院對500名老年人調查發現,活動量少或僅有少量活動的與活動量大的相比,前者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經常戶外活動,還要多曬太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能幫助腸道吸收食物中更多鈣。所以,經常戶外體育活動是預防和控制骨質疏鬆症發生與流行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措施;
要控制影響骨質形成的食品或葯物的攝入。吸煙可促使骨質的丟失,飲酒會減少鈣的攝入,增多尿鈣排泄。此外,含鋁的制酸葯、可的松、苯妥英鈉、肝素和咖啡因等葯品,都會影響骨質形成,應加以控制。
此外,還應積極治療引起骨質疏鬆症的許多內分泌疾病,如柯興氏綜合症、肢端肥大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必要的時候,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性激素,可預防骨質過度丟失,控制骨質吸收,延緩骨質疏鬆發生。
骨質疏鬆症是老齡化社會的常見病。老年人由於骨量減少,時刻受到骨折的威脅。女性進入50歲之後,由於雌激素停止分泌而閉經,骨量急劇減少,骨質疏鬆化顯得更為突出。
在日本,骨質疏鬆症患者的人數,男性為100萬左右,女性則高達730萬,兩者相加約占總人口的6%以上。此外,在65歲以上老人中,大約30%患有骨質疏鬆症。由此看來,如何預防骨質疏鬆,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研究課題。
人的骨頭,主要由以骨膠原(蛋白質)為主要成分的基質和以鈣、磷為主要成分的骨鹽組成,並始終處於形成和破壞之中。在人的發育期和青春期,骨質形成快於骨質破壞。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骨質破壞開始快於骨質形成,導致骨密度(每一單位容積的骨鹽量)逐漸下降。由於骨密度下降,只要不慎跌倒在地,甚至扭轉身體,都會出現骨折。
骨量的減少,首先出現在脊椎、骨盆、大腿骨根部、手腕等代謝旺盛的松質骨部位,並直接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大腿骨根部骨折、前胳膊末端骨折等的頻發。其中多見於老年人的大腿骨根部骨折,往往致使患者常年卧床不起,造成回歸社會困難,成為骨質疏鬆症最為嚴重的合並症。
4、怎樣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
5、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有哪些
骨質疏鬆症與人體缺乏鈣和維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密切相關,補鈣和維生素D更是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對單純補鈣和維生素D就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比如人們發現:有的長期卧床的老人,盡管補充了許多鈣或維生素D,但他們的骨質疏鬆症照樣發展;宇航員的飲食中並不缺鈣,但他們在失重狀態下大量丟失鈣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則需在返回地球後很長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有關研究得出結論,提高骨密度,防止骨疏鬆,一方面需補充鈣質,另一方面必須在負重狀態下才能使鈣質有效地吸收於骨組織中。也就是說,缺鈣者多參加適量的運動鍛煉,使骨骼承重,才能有助於防止骨質疏鬆,提高補鈣的效果。
負重和運動對防止缺鈣的確至關重要。一項研究調查表明:某高校200名平均年齡為68歲的老教授中,男性的骨質疏鬆發病率為9%,遠高於對照組的2.3%,提示腦力勞動者的骨質疏鬆發病因素中,缺乏運動、神經肌肉鍛煉不足等機械性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項試驗也表明,絕對卧床1周後,尿鈣明顯增加,2周即可出現全身骨痛症狀。對這些卧床休息的病人測定骨礦物質含量,發現平均每周減少0.9%。因為適量地負重和運動不僅直接對骨骼有強健作用,而且運動使肌肉收縮,會不斷地對骨的生長和重建產生積極效應,骨細胞對這種機械性刺激的反應是激活、自我增生並促進骨細胞的有絲分裂,同時刺激骨組織對攝入體內的鈣及其他礦物質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從而達到防止骨質疏鬆的目的。
所以,補鈣結合適當的負重運動,是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中老年人可結合自身情況,參加下述一些運動鍛煉:如慢跑、騎車、跳繩、登高、俯卧撐、舉杠鈴、網球、園藝勞動等,每周做5次,每次保證有30分鍾的運動時間(分兩次完成也行)。即使長年卧床的老人,也應每天盡可能離床1小時,使骨組織承受體重的負荷,使肌肉多收縮活動,對推遲骨質疏鬆大有好處。那些整天坐辦公室的人,如果你能堅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對其骨骼的健康也是有益的。此外,平時多喝牛奶,少吸煙,適量曬曬太陽,飲食做到葷素搭配,對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也是有幫助的。
6、怎樣防治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影響生活質量的公共健康問題。一般說來,骨質疏鬆發生發展有一個漫長過程,與鈣代謝失常密切相關。當前,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注意補鈣,預防骨質疏鬆,這無疑是有益的。但少數中老年人對防治本病尚缺乏全面認識,以為只要長期大量補鈣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誤區。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防治骨質疏鬆應遵循三大原則,即補鈣、運動和飲食調節。在合理補鈣時,堅持運動也很重要。這三者,患者在防治過程中不可偏廢。
生理學家研究證實,運動防治骨質疏鬆,一是促進性激素分泌,包括雌激素和睾酮分泌增加。這兩種激素可加速骨蛋白質合成,骨鹽沉積增加,骨質增厚;二是運動可增加骨皮質血流量,活躍骨內血循環,減少鈣溶解,增強骨細胞代謝;三是運動時,肌肉對骨骼會產生牽張力,它對骨強度的影響遠遠超過相關激素、鈣等的作用。實驗發現,通過鍛煉增強肌肉力量,可以對骨代謝起調節效應。肌力鍛煉只要能重復一定次數或持續一個時期,便可使肌肉纖維變粗,肌力增強,從而減輕或延緩骨質疏鬆發生。
運動鍛煉時,因為中老年人宜選擇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原地輕度跳躍等方式。研究發現,不同運動項目和方式對增加骨密度有部位特效性。比如,體操訓練有助於預防腰椎骨質疏鬆;逐漸進行的抗阻力練習有助於加速骨質疏鬆康復;每日步行五千步以上有助於防治下肢及脊柱骨質疏鬆;每日堅持握力訓練30分鍾以上,有助於防治橈骨遠端和肱骨近端骨質疏鬆。有專家指出,如果單純預防,可採取步行和慢跑;如果已經患骨質疏鬆,除慢跑外,加騎固定自行車、原地跳躍、太極拳等;症狀較明顯、手腳不靈活的老年患者,可在室內繞圈行走,以提高平衡功能。總之,要爭取一切機會動起來。運動強度並無絕對標准,以不過於激烈為原則,關鍵在持之以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當然,強調運動鍛煉並不否定合理補鈣的重要性。兩者有機配合,才可以相得益彰,療效卓著。
7、骨質疏鬆的三級預防分別指什麼?
骨質疏鬆的三級預防措施分別如下:1、一級預防:在沒有發生骨質疏鬆時,出現骨密度下降時,維持好骨密度,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2、二級預防:出現了骨質疏鬆,應通過抗骨吸收葯物、促骨形成葯物,及對生活方式的干預,如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跌倒等,維持好骨密度,預防骨折發生;3、三級預防:已經出現骨折,應積極治療骨質疏鬆,否則患者發生再骨折的風險是未發生骨折的3-5倍,甚至在10年內會還增加死亡風險。
8、骨質疏鬆的三級預防分別指什麼?
骨質疏鬆症的三級預防又稱階梯預防方法。它是將應納入骨質疏鬆症預防的人群分成三個預防階段,每個階段又針對其特點有側重地採取預防措施,達到提高預防水平,減少預防費用的目的。建議:
1、一級預防:主要人群為兒童及青少年。預防的重點是合理的飲食結構,提倡「平衡飲食」,提倡多食用含鈣量高的食品,如魚、蝦、海帶、牛奶及牛奶製品、雜糧類、豆及豆製品類和綠葉蔬菜類。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習慣,如不飲酒、不吸煙、不喝濃咖啡、不飲濃茶、堅持體育鍛煉、晚婚、晚育及哺乳期不過長。上述措施總的目標是保持體內鈣質不過多丟失,盡可能提高骨密度的峰值,為人生不同階段預防骨質疏鬆症打下良好的基礎。
2、二級預防:主要人群為中年,特別是絕經後婦女。預防的主要手段除了繼續保持合理的飲食、足夠的鈣攝入量及適當的體育鍛煉以外,應考慮使用部分葯物來預防骨質疏鬆症。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使用補鈣劑(如葡萄糖酸鈣、碳酸鈣等)、鈣調節劑(如維生素D、降鈣素等)、雌激素(尼爾雌醇、雌三醇等)都可以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症。同時,要積極防治與骨質疏鬆症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慢性肝炎及肝硬變等。
3、三級預防:主要人群為中老年骨質疏鬆症者。預防的重點是通過葯物促進骨的形成(如使用維生素D),抑制骨吸收(如使用雌激素、鈣劑等);通過綜合方法增強體質,如適當的活動、體療、理療及合理的飲食等;通過調整生活狀態減緩骨質疏鬆症的進展速度,如改善生活方式(不飲濃茶、不飲烈酒、戒煙)、加強免疫功能(治療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疾病)、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及積極進行科學干預。
9、防治骨質疏鬆有哪些要素?
不少人一提起骨質疏鬆,就把原因完全歸咎於缺鈣,而防治骨質疏鬆也就只限於補鈣了。這種看法不夠全面。實際上,飲食中缺鈣僅是重要原因之一。骨質疏鬆的發生涉及因素很多,包括營養狀況、食物成分、內分泌代謝、生活方式乃至於家族遺傳史,都有密切關系。因此,防治骨質疏鬆也需要全面考慮,其中應突出營養、運動與葯物三者。
在日常飲食中應提供骨質形成的全部原料:鈣、磷、蛋白質、維生素等,缺一不可。當然,最重要的是足量的鈣,人體內99%的鈣都沉積在骨頭中。一般說,每天如能喝上一大杯奶,就能基本滿足正常人鈣需要量。此外,經常攝取海產品、蝦米皮、骨頭湯、豆製品、綠葉菜等,都是補鈣的簡便方法。不過,單純依賴多吃含鈣食品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還要注意食物中鈣磷的比值,如比值不當,會影響鈣吸收。營養學家證實,牛奶、酸奶、魚類中的鈣磷比值最為合理。
適度運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防治骨質疏鬆很有意義。已證實,運動有助於獲取最大骨量,是預防骨質減少的重要手段。戶外運動還可獲取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長期卧床者骨礦物質明顯減少,極易誘發骨質疏鬆。
對於骨質疏鬆已比較明顯的患者,常需葯物輔助。是否服用鈣制劑仍有爭議。因為大多數飲食鈣總量並不缺乏,主要是鈣的吸收、轉運和利用缺陷有關。故具體處理應同時服用維生素D3,才能保證療效。歐美國家提倡用氟化鈉治療,但該葯可能有胃腸反應或骨痛等副作用。對更年期後骨質疏鬆嚴重的婦女,除一般治療外,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雌激素,效果良好。但最大顧慮是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和乳腺癌發生率,應注意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