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自我檢查圖

骨質疏鬆自我檢查圖

發布時間:2020-10-02 07:23:43

1、請問:78歲老人女性骨密度檢查T-sore:-1.8是骨質疏鬆嗎,什麼程度?(檢

檢查結果給你們那醫院醫生看啊,跑這里萬一人家不懂裝懂瞎說豈不耽誤了?

2、骨密度測試中的T值和z值分別指的是什麼

骨密度的值是將檢查所得到骨密度(=XD)與正常年輕入群的D相比,以得出高出(+)或低於(-)年輕人的標准差(sD)數,是診斷骨質疏鬆症最有意義的數值。z值是將檢查所測得的D與正常同齡人群的球比較而得出的值。雖然z值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意義不大,但是可以反映骨質疏鬆的嚴重。

對於中老年人,T值更具有臨床判定意義。

當T值為-1到-2.5時,提示骨密度減低,當T值<-2.5時,提示為骨質疏鬆。

對於兒童、絕經前女性及小於50歲男性,更需要看Z值。

但是與T值直接提示為骨質疏鬆不同的是,Z值即便<-2,也只是提示骨密度降低,「考慮」為骨質疏鬆,要確診是否是骨質疏鬆,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才能判斷。

(2)骨質疏鬆自我檢查圖擴展資料

年齡與性別是影響人骨礦含量的因素之一。嬰兒至青春期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無明顯性別差異。青春期之後,骨礦含量的增加男性較女性顯著,30-40歲達到最高峰值。以後骨礦物質含量隨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女性下降幅度較男性大。

有資料記載對50-65歲婦女橈骨遠端進行測量,每年骨礦物質含量下降率為0.0118g/cm/year;一個老年人其橈骨遠端的骨礦含量比骨峰值下降了39%左右。

體重、身高和骨橫徑也是影響人骨礦含量的因素之一。男性和絕經期前的婦女骨礦含量與身高呈正相關,絕經前和絕經後的婦女骨礦物質含量與體重呈正相關。由於骨橫徑的個體差異,使同齡人群的骨礦含量變化較大。

若以骨礦含量/骨橫徑(BMC/BW.g/cm2)對骨礦含量(BMC)進行修正,使同齡人正常曲線變異系數由12%降為9%,用多元回歸法處理,將身高、體重、骨橫徑考慮在內,則變異系數降至6%,老年人的變異系數由20%降至10%,兒童降至8%。

3、檢查出骨質疏鬆,請問補鈣的產品比如生命需寶氨糖軟骨素鈣片這種,什麼時間吃?

像這種補鈣產品,建議早上或中午的時候,隨餐服用,或餐後半小時服用。
一來,有助於補鈣補骨的成分可以分散到食物中,增加吸收率;
二來,可以避免一次過大劑量補充而出現對腸胃的刺激,便秘、結石等。

提醒:服用後多喝水。

4、我才21歲,去醫院檢查我是骨質疏鬆,該怎麼辦

骨質疏鬆症是可防可治的,且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和現實,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老年人建議每年去醫院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如果發現骨密度下降,或者有其他腰背疼痛等症狀,及時去醫院就診,聽取醫生的建議,合理配合葯物治療骨質疏鬆相關症狀

5、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怎樣的?

根據2011年版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治指南2011》,診斷標准如下:

1.發生脆性骨折

2.基於骨密度的診斷:骨密度(BMD):T-Score≤-2.5SD者為骨質疏鬆

6、這個骨密度單子怎麼看的,低嗎?

骨密度檢查:即BMDtests,是確定骨骼健康狀況的一種最佳檢查方法。骨密度檢查可以鑒別骨質疏鬆症,預防骨折風險,監測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效果.不同的骨密度檢查方法可以測量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如髖部,脊椎,腕部,手指,脛骨及足跟等。
骨密度檢查結果需要與兩個標准進行比較,「年輕人標准」和「同齡人標准」。
年輕人標准:通過T分數來判斷,即檢測結果與健康年輕人的平均值進行比較,確定骨折風險,BMD越低骨折風險越高。
同齡人標准:通過Z分數來判斷,即檢測結果與健康同齡,同形體的人群的平均值進行比較。
BMD的測量結果與健康年輕人數據兩者之間涉及一個標准差(SD)。根據WHO診斷標准,如果T分數在「標准」范圍內,則BMD被認為正常.WHO對於骨質疏鬆症的定義基於骨密度水平。
正常:骨密度在年輕人平均值的1SD內(+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1~2.5SD(-1~-2.5SD)
骨質疏鬆症: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2.5SD(低於-2.5SD)
嚴重骨質疏鬆症: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2.5SD,伴有一處或多處骨質疏鬆性骨折。

7、各位:我姑姑得了骨質疏鬆,都卧床一年了,檢察過,也吃葯,沒什麼效果,怎麼辦啊?(症狀:前身疼痛)我很當心

請你說常細一點,否則無法對症下葯。

如:雙腳無力,或腿痛等。

與骨質疏鬆自我檢查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