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檢後,你被「骨質疏鬆」了嗎
目前體檢查骨密度多用超聲骨密度檢測儀,專家稱這種儀器誤差大,檢測結果不太准 超聲骨密度檢測儀。(資料圖片) 新華報業網訊 今年,不少單位的入職體檢和日常體檢中增加了一項「骨密度檢測」,也就是檢查是否有骨質疏鬆。但檢查完後,很多人,包括二十幾歲的小年輕都被檢查出骨質水平低於正常值,以至於骨科醫生每天都能接到拿著報告單訴說骨質疏鬆的患者。體檢「骨質疏鬆」,是真松還是假松?對此,權威專家表示,1/3以上的患者屬於「被骨質疏鬆」,這一檢測結果不準,僅供參考。 離奇遭遇 單位體檢,多人「骨質疏鬆」? 「醫生,前幾天單位組織體檢,說我骨質疏鬆了,你幫我看看。」昨天一早,在四五四醫院骨科主任李穎的辦公室,走進來一位不到40歲的婦女,手裡拿著一份體檢報告單。只見體檢報告上有一項骨密度檢測,上面標注「骨質疏鬆」。「我才38歲就骨質疏鬆了,這可怎麼辦?」女子顯得很焦急。 「這個超聲骨密度儀不準的,不能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依據。」面對一臉焦慮的女子,李穎將報告遞給了她。結合詳細的問診,李穎確認,該女子並未骨質疏鬆,而是虛驚一場。 可該女子依然不放心:「單位這次體檢,100多個同事,大多數人都被檢查出骨質水平低於正常值,骨質疏鬆的也有很多……」李穎不得不再次安慰她:「沒事的,沒到年齡,不信的話,過幾天你再測一下,結果可能又不一樣了。」 骨科專家天天碰到「被骨質疏鬆」的 據了解,這位婦女有關「骨質疏鬆」的故事並非李穎頭一次遇到。李穎說,每個星期的專家門診,都能碰到好幾例。「來的時候,手裡都是拿著體檢報告,說自己查出骨質疏鬆了,問醫生怎麼辦。」李穎說,看到拿著骨質疏鬆檢測報告的單子來的,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了。 久而久之,李穎發現一個特點,這些「問題」報告單均來自體檢,由一種「超聲骨密度檢測儀」診斷出來的。其結論要麼是骨質減少,要麼是骨質疏鬆,男女老少都有,但以中老年多見。 一番細問才知道,原來,在不少單位的入職體檢和日常體檢中,今年都增加了一項「骨密度檢測」,也就是查看是否有骨質疏鬆。就診者反映說,檢查完後,很多人都被檢查出骨質水平低於正常值。
2、什麼是骨密度T值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克/每立方厘米表示,是一個絕對值。在臨床使用骨密度值時由於不同的骨密度檢測儀的絕對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斷骨密度是否正常。
T值是一個相對值,正常參考值在-1和+1之間。當T值低於-2.5時為不正常。骨密度,是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反映骨質疏鬆程度,預測骨折危險性的重要依據。
由於測量方法的日益改進和先進軟體的開發,使該方法可用於不同部位,測量精度顯著提高。除可診斷骨質疏鬆症之外,尚可用於臨床葯效觀察和流行病學調查,在預測骨質疏鬆性骨折方面有顯著的優越性。
(2)骨密度正常也會骨質疏鬆嗎擴展資料:
需要檢查的人群:
1、兒童:早產/低體重,營養不良,超重,肥胖兒童;疑似佝僂病(夜驚、多汗、雞胸、O形腿等);偏、挑食,厭食及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兒童;生長痛、夜間磨牙等及發育期青少年。
2、孕婦:孕期3、6個月各測骨密度一次,以便及時補鈣;哺乳期的婦女。
3、女性65歲以上和男性70歲以上,無其他骨質疏鬆危險因素;女性65歲以下和男性70歲以下,有1個以上危險因素者(絕經後、吸煙、過度飲酒或咖啡、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缺乏)。
4、其他人群:
有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病史者;各種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者;X線顯示骨質疏鬆改變者;接受骨質疏鬆治療需要進行療效監測者;有影響骨礦代謝的疾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肝病、甲狀旁腺亢進等)或服用可能影響骨礦代謝的葯物(如糖皮質激素、抗癲癇葯物、肝素等)者。
3、嚴重骨質疏鬆的標準是什麼?
嚴重骨質疏鬆主要通過以下標准給予評估和診斷:
1、骨密度檢測值(T值):如果患者髖部、股骨頸、腰椎等任一部位骨密度T值低於-2.5,則可能引發嚴重骨質疏鬆;
2、脆性骨折:既往發生過腕部、髖部、腰椎等脆性骨折,則意味著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將明顯增加。
臨床上只有符合以上兩種因素,才可診斷為嚴重骨質疏鬆。
4、骨密度也是可以增加的,你知道怎麼能增加骨密度嗎?
骨質疏鬆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流失的越來越快,而且肌肉量的下降也同時會造成骨頭受力增加,讓骨質疏鬆的機會、程度都更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將骨質疏鬆分為4個等級,針對50歲以上的人以30歲健康成年人最巔峰的骨質密度作為標准,計算出比較值“T評分”。如果T評分是0,表示骨質密度是健康人的平均值,如果是-1~-2.5之間,就表示已經有骨質流失的問題。 如果超過-2.5,就可以確認已經是骨質疏鬆。
而WHO也提醒,骨質疏鬆每下降一個標准差,骨折的風險就增加3倍,而且骨質流失是沒有辦法補回來的,如果標准下降到超過-2.5,也代表自己的骨質只剩下不到2/3,骨折的風險也提升到正常人的9倍;如果同時又發生過多次跟骨質疏鬆相關的骨折,那就可以算是“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但如果還不到50歲去做了檢查,出現負值並不代表骨質開始流失,只能說“骨頭密度不如一般人”,可能是先天、後天造成,但就要開始注意保養自己的“骨頭”,記得補鈣跟維生素D、而且盡量避免熬夜。
在預防和增加骨質疏鬆上,補充鈣質和維生素 D 是眾人皆知不可缺少的營養素,而女性在更年期後因為雌激素減少的緣故,導致無法保存骨質,所以要預防 50 歲後出現骨質疏鬆,在營養方面就需要兼顧鈣、蛋白質、維生素 C 和 D、鎂、雌激素等的補充:
1. 鮭魚
含有多量的 Omega-3 和維生素 D,也屬於優質蛋白的一種,Omega-3可以幫助體內鈣質有效的吸收,有助增加骨密度。
2. 豆類製品
黃豆製品含有的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所以常吃豆類製品不只預防骨質疏鬆,也可以緩解其他更年期的不適。
3. 乳製品
獲取鈣質的最佳來源就是乳製品,如新鮮牛奶。
4. 芭樂、木瓜、奇異果
含有多量的維生素 C ,有助幫助體內鈣質的吸收。而且還可以改善因更年期導致皮膚出現乾燥的問題。
5. 堅果
適量補充堅果種子類,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像是優良蛋白質、鎂也都是強健骨質的重要營養素。
而我們在過了35歲之後,骨質每年會流失1%,原本緊密的骨頭會慢慢變得鬆散,最後在某一天“啪”一聲的斷掉。而單純吃鈣質,是沒辦法讓鈣質真的補到骨質的,還必須通過適當的運動,才有辦法讓骨質慢慢長回來。
而其實要讓骨質長回來也很容易,只需要將簡單的“走路”加上幾種變化,就能簡單提升骨密度。
簡單來說,走路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卻可以預防骨松造成的大問題。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雖然走路沒辦法刺激脊椎或是上半身,但隨著下半身的骨密度改善、活動量增加,上半身的骨密度也會增加。
下面就分享如何改善骨質疏鬆的方法:
一、以5到6公里/小時的速度走路,大約是每秒走2步的速度
2018年,荷蘭的研究發現,以5到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對身體產生負重壓力,還有骨骼的壓力,跟以5到9公里/小時的速度奔跑是差不多的,所以只要維持快走的速度,就能刺激骨質生長。
而每周至少要有150~300分鍾的走路時間才足夠,換算下來,每天大約需要30~40分鍾的運動時間;但研究團隊也表示,“不需要特地一次完成,分擔骨頭的負荷,可改善骨骼結構,比如把40分鍾分成2個20分鍾的走路,早晚各一次,或是早中晚各3次。”
二、用“間歇式”訓練,讓自己肌肉、骨頭都變強,效果更好
不過,對於長時間沒有運動的人來說,要維持1秒走2步的速度持續30分鍾,其實有些困難,建議可以先從“間歇式”的訓練開始。
因為是以自己“舒適”跟“最快”的速度來計算,所以在每天的練習中會慢慢感到速度漸漸變快,就表示自己的骨頭、肌肉的能力都變強了,可以繼續保持下去。
5、骨密度正常值 三個值各代表什麼意思
"骨密度的正常值,通常還是指的雙能X線骨密度的檢查,在骨密度檢查的報告當中,可以看到骨密度的實測值以及T值和Z值,大家關心的實際上是骨密度的T值和Z值。
是指測到的骨密度和同性別峰值骨密度比較它的標准差,T值的標準是-2.5,也就是說T值在大於-1的時候,叫骨量正常,在-1到-2.5之間的時候,叫骨量減少,那麼小於-2.5的時候就可以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這個T值經常用於絕經後的女性和50歲以上男性的診斷,對於50歲以下的男性和絕經前的女性,經常用Z值來做診斷標准,Z值指的是與同性別的同齡人骨密度進行比較的一個標准差,Z值的值就是-2.0。
也就是說當Z值小於-2.0的時候,就診斷為低骨量,這一般可能是一些代謝性骨病導致的。
(5)骨密度正常也會骨質疏鬆嗎擴展資料:
骨密度的測量結果與健康年輕人數據兩者之間涉及一個標准差(SD),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准,骨質疏鬆症的定義基於骨密度水平,如果T分數在「標准」范圍內,則骨密度被認為正常,而比正常平均骨密度峰值低2.5個標准差的人稱為骨質疏鬆患者,這些人群最終超過95%的人發生骨折。
正常:骨密度在年輕人平均值的1個標准差內(+1~-1SD)
低骨密度: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1~2.5個標准差(-1~-2.5SD)
骨質疏鬆症: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2.5個標准差(低於-2.5SD)
嚴重骨質疏鬆症:骨密度低於年輕人平均值2.5個標准差,伴有一處或多處骨質疏鬆性骨折。
6、測骨密度有什麼用?骨密度不正常怎麼辦?
根據骨密度結果,可以知道有沒有骨質疏鬆症。因為骨質疏鬆症的病理基礎是骨量減低,骨組織微細結構受到破壞,因而骨的脆性增加,易於發生骨折。目前廣泛使用的骨質疏鬆診斷方法是對骨量減低的診斷,即進行骨密度測量,通過測定骨密度可以了解骨量是否減低及減低的程度,從而引起病人的重視,及早予以預防和治療,防止骨折的發生;另外,通過定期隨查骨密度,可以了解骨量丟失的速度,並判定各種預防和治療措施的效果。
骨密度不足,可能是由於缺鈣引起的。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就不用太緊張,積極口服葯物補充的同時應加強飲食調整(多吃含鈣高的食物如配方奶粉、豆製品、骨頭湯等),多進行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勞逸結合。 過段時間復查,若是沒有改善,可以注射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