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高手來幫幫忙
本文僅對一些葯物對孕婦及胎兒所造成的不良反應作一綜述。
鎮靜催眠葯
主要有地西泮、氟硝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侖、阿普唑侖、氯氮 及水合氯醛等,此類葯物靜注過快可引起心血管及呼吸抑制,孕期尤其是孕早期使用會導致宮內缺氧,可影響胎兒的神經行為能力,對幼兒期的智力發育也有一定影響。此外,該類葯物還會影響肝、腎功能。
抗癲癇葯
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孕早期用葯可致畸胎,並損害肝、腎。如苯妥英鈉可輕度增加胎兒顱面發育異常,唇齶裂、指(趾)發育不良、智力缺陷等。又如丙戊酸鈉在妊娠初期用葯可使胎兒發生神經管畸形和其他顱腦畸形的頻率增加,臨床上稱「胎兒丙戊酸綜合征」。
鎮痛葯
主要有嗎啡、哌替啶等,嗎啡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抑制呼吸,同時能對抗催產素對子宮的興奮作用而延長產程,禁用於臨產前孕婦分娩止痛。新生兒對哌替啶抑制呼吸作用極為敏感,用於分娩止痛時,臨產前2~4小時內不宜使用。
解熱鎮痛抗炎葯
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吡羅昔康等。這類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長期應用可使產程延長,產後出血增多,妊娠後期禁用。
降壓葯
能透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的降壓葯有尼群地平、哌唑嗪、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硝普鈉、利血平等。此類葯多數具有消化道反應,以及頭痛、眩暈、心悸等,孕婦尤其是產前婦女應慎用。孕婦如患高血壓需用降壓葯時,應選用肼屈嗪(肼苯達嗪)等不影響胎盤血液灌流的葯物。利血平等可抑制胎兒發育,應禁用。因為患高血壓的孕婦服用利血平後,大約有10%的新生兒出現昏睡、心動過緩、鼻黏膜充血和呼吸抑制等毒副反應。
利尿葯
主要是高效能利尿葯包括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等。此類葯不良反應較多,長期應用可損害聽力,並引起胃腸道反應,此外,由於抑制尿酸排泄,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誘發痛風。
抗消化性潰瘍葯
主要有H2受體拮抗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有抗雄激素作用,可引起溢乳現象,孕婦慎用。
激素類葯
糖皮質激素可促進蛋白分解並抑制其合成,以及增加鈣、磷排泄,可影響骨質生成,引起骨質疏鬆及延緩傷口癒合,並抑制胎兒生長發育,妊娠期可致畸胎或造成新生兒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故妊娠期和後期均不宜使用。乙烯雌酚、睾酮、孕酮、可的松等也能致畸,如乙烯雌酚可引起胎兒先天性內臟畸形和腦積水,生殖腺癌,男胎女性化,使後代永久性不育,口服避孕葯也可引起胎兒先天性心臟病。
胎兒處於發育成長過程,生理情況有異於成人,若在圍生期用葯不當,胎兒可能致畸或致胎兒發育不良等影響,甚至胎死宮內,故對孕婦用葯必須慎重。有許多葯物對胎兒的影響至今仍未完全肯定,一般認為用葯劑量大、時間長及注射用葯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的機會增多,應重視孕期臨床葯物學的研究,慎重衡量,正確選擇與合理用葯。
一、通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葯物
胎盤是胎兒的特殊器官,據估計胎盤絨毛與母體接觸的面積約達10m2 ,孕婦服用的
多數葯物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葯物通過胎盤運轉方式有單純擴散、主動轉運及特殊轉運4種。
1.抗生素 長期注射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氨基糖甙類,均可使胎兒第8對腦神經及腎受損害;四環素有明顯致畸作用;氯黴素對胎兒產生毒性反應,由於缺乏葡萄糖醛醯轉換酶,葯物不能以結合形式自腎臟排出,積蓄在體內達高濃度時,可出現「灰嬰綜合征」。因此,上述葯物在孕期應禁用。
2.磺胺類 磺胺進入胎體後,與胎兒血清內膽紅素爭奪血清蛋白,使膽紅素大量游離,胎兒出生後發生高膽紅素血症甚至核黃疸,故在妊娠後期及分娩前應避免使用,特別是長效磺胺。
3.甾體激素 乙烯雌酚可引起女性子代在青少年期發生陰道腺病,並可能致陰道、宮頸透明細胞癌;男性子代睾丸發育異常、陰莖發育異常、精液異常等發生率亦較未用葯者高3倍。孕激素則目前未發現有致癌傾向,但其影響則尚難以肯定。故雌激素(特別是乙烯雌酚)在孕期應禁用,黃體酮則應慎用。糖皮質激素常用於臨產前數日以促進胎兒肺成熟及治療妊娠合並某些內科並發症,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支氣管哮喘等,因屬短期用葯,未見明顯不良後果,過量長期用葯有可能導致過期妊娠、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和死胎發生率增高,也有認為可能由於免疫抑制而使感染發生率增高,但對此有不同意見。因此,若確屬病情需要而長期應用時,原則上應盡量用較小劑量維持。
4.維生素K3 肝內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均需維生素K3,但維生素K3 對紅細胞穩定性差的患兒可引起溶血,導致發生肝損害及核黃疸。而天然的維生素K3似無此不良反應。
5.鎮靜安定葯 反應停曾在60年代初期廣泛用於孕早期治療妊娠嘔吐,導致產生數以萬計的畸形嬰兒的嚴重後果,現已禁用。巴比妥類葯物過去多認為無致畸作用,但有學者發現常服用者與對照組相比,其先天畸形的發生率明顯增加,畸形可表現為無腦兒、先天性心臟病、嚴重四肢畸形、唇裂、齶裂、兩性畸形、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頸部軟組織畸形、尿道下裂、多指(趾)、副耳等。非巴比妥類葯物如安定是臨床常用葯物,在孕早期服用,胎兒可發生唇裂、齶裂,其危險性較對照組高4~6倍;眠爾通、利眠寧等在孕早期6周內服用,可能有致畸作用,在整個孕期服用可致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6.抗痙攣葯物 苯妥英鈉有明顯致畸作用,可引起胎兒唇裂、齶裂及心臟畸形;丙戊酸鈉可致胎兒神經管畸形;三甲雙酮可引起胎兒畸形產生胎兒三甲雙酮綜合征及胎兒死亡。
7.嗎啡類葯物 早期妊娠時應用嗎啡類葯物,特別是可待因,嬰兒唇裂、齶裂的發生率比對照組明顯增高。若在娩出前6小時內注射嗎啡,給葯後2分鍾可在胎體測出,作用可維持4~6小時,新生兒娩出後,會有明顯的呼吸中樞抑製作用,因此若估計在6小時內娩出者,應忌用嗎啡。
8.抗甲狀腺葯 硫脲類葯物常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若在孕期服用,可引起胎兒代償性甲狀腺腫大、智力發育及骨生長遲緩。無機碘化合物長期用於治療甲亢時,可引起胎兒甲狀腺腫和呆小病。孕早期應用放射性碘可能引起胎兒先天畸形,若在妊娠10周後應用,則胎兒甲狀腺腫可積蓄碘,使組織受放射破壞而產生永久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因此,孕期應禁止應用。
9.治療糖尿病葯 胰島素是治療妊娠合並糖尿病最安全的葯物,其他幾種口服磺脲類葯物,如甲糖寧、氯磺丙脲以及雙胍類降糖葯如降糖靈等,均有產生死胎和畸胎的危險。
10.利尿葯 速尿是孕期應用較安全的利尿葯。噻嗪類利尿葯可能產生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原因可能是葯物抑制胎兒骨髓生成血小板,也可能是母體血循環中的抗血小板抗體通過胎盤影響胎兒所致。
11.抗癌葯 抗癌葯可能有致畸作用,目前僅葉酸拮抗劑最為肯定,孕早期應用此類葯物,多數胎兒宮內死亡而流產,能存活者亦會有多種嚴重畸形。需衡量利弊,必要時仍需用葯,則最好能避孕或避免早期懷孕時應用及聯合用葯。
12.煙、酒 過量吸煙可使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吸煙孕婦的早產率、死胎率及新生兒死亡率均較不吸煙孕婦為高,並與吸煙量有明顯關系。吸煙時攝入一氧化碳可能是吸煙孕婦娩出低體重兒的部分原因,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形成的碳氧血紅蛋白量,在吸煙者較不吸煙者高得多。尼古丁對子宮胎盤血流量也有一定影響,孕婦在吸煙期間,胎盤絨毛間隙血流量可下降22%,並持續10~15分鍾,可能與尼古丁促使腎上腺皮質釋放腎上腺素有關。
嗜酒婦女生育力減退,若妊娠,則胎死宮內較對照組高,且可引起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或酗酒胎兒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胎兒在宮內及出生後發育遲緩、小頭畸形、瞼間隙狹小,有內眥贅皮、上頜骨發育不全、下頜小、齶裂、關節畸形、掌紋異常、心血管畸形及生殖器畸形等。
二、通過羊膜腔內注射進入胎兒的葯物
胎兒浸泡在羊水中並不斷吞咽羊水,因此羊膜腔內注葯亦為胎兒給葯的方式之一。有報道為預防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可在分娩前24~48小時,單次羊膜腔內注入地塞米松10mg即可,認為此種給葯方式葯量小,收效快,不抑制母體免疫系統,且能採取羊水作胎兒成熟度測定。
2、多發性硬化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近年來的治療實驗大多基於抗炎和免疫抑制葯物。臨床對照研究證明,只有促皮質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潑尼松(強的松)、環磷醯胺和干擾素(β-干擾素)對改善臨床和MRI病損作用良好。在抗炎因子的干預下,患者從每次發作中恢復的速度加快。但在急性惡性型MS,大部分患者抗炎治療是無效的;少數患者療效僅能維持1個月余。尚不能證明類固醇激素能縮短整個病程,或者能夠預防復發,所以對其長期的療效難以定論。
1.皮質激素關於皮質激素的應用劑量,首次大劑量是至關重要的。靜脈給予大劑量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500mg/d,3~5天),後口服較大劑量潑尼松(強的松)能有效的緩和急性或亞急性MS以及視神經炎,能夠縮短其病程。如不能靜脈用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可用口服潑尼松(強的松)代替,從60~80mg/d開始,這樣可避免住院治療。對於嚴重的發作,特別是脊髓炎對大劑量靜脈用葯反應更快。
Beck等在視神經炎臨床治療實驗報告中告誡:在急性視神經炎的治療中避免用口服。這項457例視神經炎隨機、對照性研究發現靜脈給予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後跟隨口服潑尼松(強的松),雖在第6個月與安慰劑組比較差別不大,但的確加快了視力的恢復。然而,單獨口服(強的松)治療,視神經炎再發的危險性增高。對鞘內注射潑尼松龍(強的松龍)的療效爭論很大,一般不推薦這種治療方法。
提倡將皮質激素的治療限制在3周內,如果症狀反復,延長減量過程。這種短期皮質激素治療副作用較少,但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現失眠,個別可出現抑鬱或躁狂症狀。療程達數周以上的患者,易出現高血壓、高血糖和糖尿病失控、骨質疏鬆、髖關節無菌性壞死、白內障和少見的消化道出血、活動性結核。適當補鉀是必要的。作者認為類固醇激素隔天療法益處不大,而短期每天一次大劑量沖擊療法能使部分患者免於復發,這樣對激素的耐受性也比長期口服用葯好。
2.免疫調節葯曾試用過多種免疫調節葯,僅少數葯物如硫唑嘌呤和環磷醯胺有效,另外對一小部分患者給予全身淋巴放射治療似乎能改善部分病情。這些治療方法能改善臨床症狀支持MS的CNS損傷的機制是自身免疫過程的學說。然而,長期免疫抑制葯應用的危險性,如癌變大大限制了這類葯物的廣泛應用。在英國和荷蘭硫唑嘌呤治療多發性硬化的詳細試驗研究說明該葯對MS無顯著療效。據一MS研究小組報道,在疾病的慢性、進展期,經過2年潑尼松(強的松)和環磷醯胺治療能夠延遲病情的惡化,他們也同時指出應注意這種治療給患者帶來的負擔和潛在的毒性作用。至少有一項雙盲、安慰-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環磷醯胺沒有任何療效。
有兩種新的治療方法有希望改變MS的自然病程。初期臨床試驗表明,皮下注射干擾素(β-干擾素)能降低MS復發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減少了MS病灶數目。有證據說明干擾素(β-干擾素)能降低大腦半球脫髓鞘改變。該葯能否阻遏神經功能障礙的進展有待進一步驗證。然而,臨床療效並不令人振奮。Bornstein等也報道了MBP多聚體和復合多聚體I(CopI)對復發緩解型MS有效。這種葯物尚待FAD批准。對新近通過口服牛髓鞘使髓鞘脫敏的試驗尚未得出結論。
3.其他對於低脂、無谷蛋白飲食或者補充亞麻油脂對MS是否有治療價值缺乏可靠的對照性研究。合成多肽和高壓氧治療的意義還不明確。血漿置換療法可能對暴發性的急性患者有作用,但尚缺乏嚴格的試驗,對慢性的病例則效果不佳。
4.一般治療一般措施包括保證適當的卧床休息時間、避免過度疲勞和減少感染,爭取從首發或病情惡化中最大程度的恢復。利用可能的康復措施(如拉帶、輪椅、滑道、電梯等)盡量拖後疾病的卧床時間。精心護理、利用變換壓力床墊、硅膠墊和其他特殊設備預防卧床期褥瘡的發生。疲勞是MS患者常見的主訴,特別在急性發作期,金剛烷胺(100mg早、晚各一次)或匹莫林(pemoline)(晨一次口服20~75mg)可緩解疲勞症狀。
膀胱功能障礙是治療中較難以處理的問題。其中主要的症狀是尿瀦留,氯貝膽鹼(比賽可靈)對此可能有幫助。在尿瀦留時,為避免感染應監測殘余尿量,殘余尿量不能超過100ml。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尿急、尿頻(膀胱痙攣)。溴丙胺太林(溴化西胺太林,普魯苯辛)或奧昔布寧(尿多靈,氯化羥丁寧,Ditropan)能鬆弛逼尿肌可緩解這一症狀,這類葯物最好間斷應用。間歇性導尿對具有嚴重膀胱功能障礙,特別是尿瀦留者是非常必要的。患者可學會自己導尿,從而減少保留尿管所帶來的感染危險。嚴重便秘時,最好進行灌腸。直腸規律性訓練對保持大便通暢有幫助。
對嚴重的痙攣性截癱和下肢痛性屈曲痙攣患者,以及其他一些痙攣狀態,通過置留管或埋藏泵鞘內注射巴氯芬(巴氯酚)有一定的療效。輕度痙攣者可口服baclofen。以上方法無效時,背部脊神經根切斷術、脊髓切斷術、閉孔神經壓榨術等外科方法可使症狀長期緩解。
對下肢輕微運動誘發的非常嚴重、致殘性震顫可行丘腦腹外側切除術。卡馬西平、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對此症狀也有一定的作用。
醫生的理解和同情對於MS患者的治療是至關重要的。應向患者說明在日常生活、婚姻、妊娠、葯物應用、預防接種等方面應注意的問題。在肯定診斷以前,不要告訴患者「多發性硬化」的可能診斷。一旦診斷成立,則應給患者一種平衡的解釋,應強調疾病樂觀的方面。
(二)預後
病情的緩解和復發是MS最重要的臨床特點。部分患者在首次發作後會有一完全的臨床緩解期。
少數患者表現為一系列的復發惡化,每一次復發都有完全緩解。這種復發惡化程度可很嚴重以至於引起四肢癱瘓和假性延髓性麻痹。首發症狀出現和第一次復發的間期差別很大,據McAlpine報道30%為1年,20%在2年內,另有20%在5~9年內,還有10%在10~30年內復發。在如此長的潛伏期內,病理過程仍保留潛在活性。
隨時間延長,患者逐漸進入一個慢性、穩定或波動性神經功能衰退期。已明確影響病程的因素不多。與一般的觀念相反,妊娠對MS無惡性影響。實際上,妊娠可帶來意想不到的臨床穩定,甚至改善。這可能與M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已確診的患者妊娠後平均復發率隨妊娠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然而,在產後的頭幾個月內惡化的危險性增加,較非妊娠期高兩倍。
本病的病程差別很大。少數患者在發病後數月或數年內死亡。但平均病程超過30年。
3、特發性震顫需要多注意些什麼?
特別需要注意控制情緒,不能激動,嚴格遵守醫生讓注意的一切。
4、我媽媽是不是得了,更年期憂鬱症
更年期抑鬱症的治療,西葯主要是用抗焦慮、抑鬱的葯物,常用的有阿米替林、多慮平、馬普替林、氟西汀、米安色林、氯硝西泮、艾司唑侖、勞拉西泮、黛安神等。可同時用更年安、安雄等葯物調節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採取雌激素替代療法,補充雌激素對於消除疾病症狀,也有一定效果,服用大豆異黃酮不僅有效果,而且安全沒有副作用。
更年期抑鬱症的家庭成員應該疾病有所認識,注意從心理上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注意關心保護支持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對疾病的嚴重性有充分的估計,對一切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5、如何防治抗癲癇葯物的不良反應
所有抗癲癇的葯物都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鎮靜、頭暈、平衡困難、智能損害等,有些葯物對肝臟和血液系統有影響,還有些葯物可以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大部分抗癲癇葯物有致畸作用。
根據不良反應的類型,有不同的防治方法。
與葯物劑量有關的不良反應
比如苯巴比妥、氯硝西泮引起鎮靜,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引起頭暈和平衡困難。為了減輕這類不良反應,要注意從小劑量緩慢加量,逐漸達到起效和維持劑量。使用過程中要監測血葯濃度,絕對不能超過說明書推薦的最大治療劑量。採取這些措施後,上述不良反應大多可以避免發生或逐漸減少、最終耐受。
由葯物長期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
比如長期服用丙戊酸鈉,可以引起
多囊卵巢綜合征
和肥胖。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可以導致牙齦增生、多毛、骨質疏鬆等。對這些不良反應,一方面某些特定人群要避免使用某種葯物,比如青少年女性、育齡婦女和肥胖症患者要盡量不用丙戊酸鈉。另一方面,服用這些葯物後,盡量維持在可以控制發作的最小劑量,並且在無發作持續足夠多年後盡量停葯。
與患者自身的特異體質有關的不良反應
比如對卡馬西平、奧卡西平、拉莫三嗪過敏的患者可能出現剝脫性皮炎等嚴重的皮膚損害,對丙戊酸鈉不耐受的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肝損害等。這類不良反應發生率極低,但是一旦發生對患者的影響很大甚至致命。但是由於這些不良反應是和患者自身的體質有關,醫生也無法預測。好在它們大多在用葯早期就已經出現,所以在剛開始用葯時嚴密監測這類不良反應出現的跡象,比如觀察有沒有皮疹,每個月監測血常規、肝功能等指標,可以幫助今早發現這些不良反應,從而及時停葯和幾級對症處理。
6、得理多的葯物相互作用
細胞色素P4503A4(CYP3A4)是對活性代謝產物10,11-環氧卡馬西平起主要催化作用的酶。同時服用CYP3A4抑制劑可導致卡馬西平血漿濃度增加,從而誘發不良反應[294]。如果同時服用CYP3A4誘導劑則可能增加卡馬西平的代謝速率,導致卡馬西平血漿水平及療效的潛在下降。同樣,如果停止使用CYP3A4誘導劑,則會使卡馬西平的代謝速率下降,引起卡馬西平血漿水平的增高。卡馬西平是CYP3A4和肝臟其它I相、II相酶系統的強效誘導劑,因此可降低主要通過CYP3A4代謝的葯物的血漿濃度。可增高卡馬西平和/或卡馬西平-10,11環氧化物血漿水平的制劑由於增高的卡馬西平和/或卡馬西平-10,11環氧化物血漿水平可導致不良反應(如頭暈、嗜睡、共濟失調、復視),因此,當同時使用以下葯物時應根據監測的血漿水平相應地調整得理多®劑量:止痛劑、抗炎葯:右丙氧芬、布洛芬雄激素:達那唑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黴素、醋竹桃黴素、交沙黴素、克拉黴素)抗抑鬱葯:可能包括地昔帕明、氟西汀、氟伏沙明、奈法唑酮、曲唑酮、維洛沙秦抗癲癇制劑:司替戊醇、氨己烯酸抗真菌葯:唑類(如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抗組織胺類葯物: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抗精神病葯:洛沙平、奧氮平、喹硫平抗結核葯:異煙肼抗病毒葯物:用於HIV治療的蛋白酶抑制劑(如利托那韋)碳酸酐酶抑制劑:乙醯唑胺心血管葯物:地爾硫卓、維拉帕米胃腸道葯物:可能有西咪替丁、奧美拉唑肌松葯:奧昔布寧、丹曲洛林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噻氯匹定其他相互作用:葡萄柚、尼克醯胺(僅在成人高劑量時)據報道,洛沙平、喹硫平、撲米酮、丙戊酸和丙戊醯胺可使活性代謝產物10,11環氧卡馬西平濃度升高。可降低卡馬西平血漿水平的制劑當合並使用以下葯物時,必須調整得理多®的劑量:抗癲癇制劑:非氨酯、甲琥胺、奧卡西平、苯巴比妥、苯琥胺、苯妥英和磷苯妥英、撲米酮、普羅加胺,雖然數據可能有些矛盾,但一般認為也包氯硝西泮、丙戊酸或丙戊醯胺抗腫瘤葯:順鉑或阿黴素抗結核葯物:利福平支氣管擴張葯或平喘葯:茶鹼、氨茶鹼皮膚病治療葯物:異維A酸其他相互作用:含有貫葉連翹(金絲桃屬)的中草葯制劑得理多®對合並應用制劑血漿水平的影響卡馬西平可降低某些特定葯物的血漿水平,或減弱甚至消除這些葯物的活性作用。必須根據臨床要求調整以下葯物的劑量:止痛劑、抗炎葯:美沙酮、對乙醯氨基酚、非那宗(安替比林)、曲馬多。抗生素:多西環素抗凝血劑:口服抗凝血葯(如華法林、苯丙香豆素、雙香豆素和醋硝香豆素)抗抑鬱葯:氨非他酮、西酞普蘭、曲唑酮、三環抗抑鬱葯(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去甲替林、氯丙咪嗪)。不推薦將得理多®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聯合使用;在服用得理多®前,如果臨床情況允許,應至少提前兩周或更長時間停止服用MAOI(參見【禁忌】) 抗癲癇制劑:氯巴占、氯硝西泮、乙琥胺、非氨酯、拉莫三嗪、奧卡西平、撲米酮、噻加賓、托吡酯、丙戊酸、唑尼沙胺。 據報道,在卡馬西平的作用下,血漿苯妥英水平既可升高也可降低,不過很少有病例報道可導致美芬妥英血漿水平增高抗真菌葯:伊曲康唑驅蟲葯:吡喹酮抗腫瘤葯:伊馬替尼抗精神病葯:氯氮平、氟哌啶醇和溴哌利多、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齊拉西酮抗病毒葯物:用於HIV治療的蛋白酶抑制劑(如印地那韋、利托那韋、沙奎那韋)。抗焦慮葯物:阿普唑侖、咪達唑侖支氣管擴張葯或平喘葯:茶鹼避孕葯:激素類避孕葯(應考慮其他可選擇的避孕方式)心血管葯物:鈣通道阻滯劑(二氫吡啶系列),如非洛地平、地高辛皮質類固醇:皮質激素(如潑尼松龍、地塞米松)免疫抑制劑:環孢素、依維莫司甲狀腺素:左旋甲狀腺素。其他葯物相互作用:含有雌激素和/或黃體酮的葯品。需要注意的合並用葯據報道,卡馬西平與異煙肼聯合使用可增加異煙肼誘導的肝臟毒性的發生率。卡馬西平與鋰鹽或甲氧氯普胺合用,或與精神安定葯(如:氟哌啶醇、硫利達嗪)合用,能增加神經系統的不良作用,(而後一種用葯方法即使在「治療血葯濃度下」也會增加神經病學方面的不良反應)。卡馬西平與對乙醯氨基酚合用,尤其是單次超量或長期大量,肝臟中毒的危險增加,有可能使後者療效降低。與碳酸酐酶抑制葯合用,骨質疏鬆的危險增加。由於本品的肝葯酶誘導作用,與氯磺丙脲、氯貝丁酯(安妥明)、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賴安加壓素(lypressin)、垂體後葉素、加壓素等合用,可加強抗利尿作用,合用的各葯都需減量。苯巴比妥、苯妥英、撲癇酮、普羅加比、茶鹼能降低卡馬西平的血葯濃度,而且氯硝西泮、丙戊酸、丙戊醯胺、也有同樣作用,雖然實驗數據有些矛盾。另外,有報告說,丙戊酸、丙戊醯胺和撲癇酮能升高活性代謝物10,11-環氧卡馬西平的血葯濃度,因此,卡馬西平的劑量需相應調節。與一些利尿葯合並使用(如:氫氯噻嗪、速尿)可能引起低鈉血症。鋰鹽可以降低卡馬西平的抗利尿作用。卡馬西平對非去極化肌松劑(如:泮庫銨)有拮抗作用;若必要可加大劑量,且病人應嚴密監護,因為神經肌肉阻斷的恢復可能比預想的要快。卡馬西平以降低諾米芬辛(nomifensine)的吸收並加快其消除。有報告說,異維A酸改變卡馬西平和10,11-環氧卡馬西平的生物利用度和/或清除率,因此應監測卡馬西平的血葯濃度。與其它影響精神的葯物一樣,卡馬西平會降低酒精耐受性,因此在治療期間,勸告病人戒酒。與口服避孕葯合用可能出現陰道大出血。卡馬西平降低或升高苯妥英的血葯濃度均有報告。有極少數報告升高美芬妥英的血漿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