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食主義 骨質疏鬆的問題
預防骨質疏鬆要控制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大多數的蔬菜水果都屬於鹼性食物,而大多數的肉類、穀物、糖、酒、魚蝦等類食物都屬於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的攝入比例應遵守1:4的比例。保持人體弱鹼性環境是預防和緩解骨質疏鬆。
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少飲或不飲酒。過量飲酒不利於骨骼的新陳代謝 ,喝濃咖啡能增加尿鈣排泄、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 ,攝取過多的鹽以及蛋白質過量亦會增加鈣流失,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形成上述不良習慣,積極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運動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預防骨質疏鬆。進行戶外運動以及接受適量的日光照射 ,都有利於鈣的吸收。運動中肌肉收縮、直接作用於骨骼的牽拉 ,會有助於增加骨密度。因此,適當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亦是有益處的。
2、為什麼會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怎麼樣造成的?
骨質疏鬆(Osteoporosis,OP)最早由Pommer在1885年提出。1993年第四屆國際骨質疏鬆症研討會將該症定義: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至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點是骨量減少,包括骨礦物質和骨基質等比例的減少;骨吸收出現、骨小梁稀疏、變細甚至斷裂等一系列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現象;骨的脆性增加,強度下降,降低了對原有載荷的承受能力,在不大的外力作用下也極容易發生骨折。
骨質疏鬆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女性多見於絕經後,男性多在55歲後。女性發病較早且數倍於男性。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還與性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關系。此外,生活方式與機械活動也對骨密度產生較大的影響。體力活動對骨骼的影響極大,活動越多,對骨的牽拉力越強,就能促使破骨細胞轉變為成骨細胞,有利於新骨形成。長期閑居以及各種原因的廢用,由於對骨骼的機械刺激不夠,以致骨形成少而骨吸收多,導致骨質疏鬆。骨折與骨病長期固定後也會導致骨質疏鬆。缺乏戶外活動,日照不夠導致維生素D不足也是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
因此,進行適當的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別是負重有氧運動,對預防骨質疏鬆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選擇強度過大,速度過快,較為強烈的運動項目,運動負荷過大,易引起骨折、軟組織損傷,亦可引發心血管疾病,故在選擇體育項目之前,應做一次較全面的體格檢查,最好根據醫生的意見或建議,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要遵循循序漸進、有計劃、有規律的原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的強度一定要因人而異,如果體能較好者,運動量可適當加大。運動前應做准備活動,運動後注意放鬆運動。
3、素食護生:四個真相告訴你為什麼要素食
吃素可降低並調節體內膽固醇,且不至因吃肉類而攝進過高的尿酸,不至提高腎衰竭及腎結石的發生率。素食基本不含有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奶類除外),因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降低了。具體的來說有如下好處:
1、素食是最自然的長壽之道。
2、素食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美容聖品。
3、素食可以減少癌症發病率,尤其是直腸癌、結腸癌的發生。
4、素食可以減少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5、素食有助於骨質增加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
6、素食是減肥良葯。
7、素食可以讓大腦更聰明。
8、素食使人性格溫和。
9、素食使人精力充沛。
10、素食有利於身體健康。
11、素食者可以遠離禽流感等動物性疾病的攻擊。
但是長期吃素會加速衰老核心,盡管現在提倡素食主義,但只吃素,也不利健康。
4、吃素食的人怎樣治骨質疏鬆症
為了維持骨骼健康,延緩骨量流失,人體需要每日從飲食中攝入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老年人每天鈣的攝入量應不少於800-1000毫克,含鈣高的食物包括各種豆製品、芝麻醬、海帶等。
除了合理的飲食,維持每日適量的運動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適量的戶外運動,並保證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預防骨質疏鬆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骨質疏鬆的治療及預防葯物中,活性維生素D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葯物既能增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促進新骨形成,又能減少骨量丟失。
5、素食主義的疑問 骨質疏鬆
均衡飲食才能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肉中的蛋白質、維生素、骨頭中的膠原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6、素食主義的副作用
這是從其他地方查到的材料,給出了素食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後果,大部分結論並沒有科學研究證實,存在一定的錯誤。此外,裡面的內容都是可以解決的,其中的解決方式可在結尾看到。顯而易見的是,擔憂素食造成的病症,大多是由於飲食攝入過於單一,沒有足夠的豆類、粗糧、果類造成的營養不良。試想一個人僅僅靠吃單一食物生存,生命可以保住,但一定不會健康。
1.導致不孕
醫學界對素食的研究證實,女性經常食素,會對體內激素分泌造成破壞性影響,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不孕 性成熟發育期女孩:經久素食會導致雌激素水平過低,導致第二性徵發育延遲,有礙女性乳房、性腺的發育和體態美。 育齡期女性:若常吃素會使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導致孕育障礙。 更年期女性:由於卵巢萎縮、雌激素分泌量已缺乏或分泌「終結」,經久素食,其發生「更年期綜合征」的症狀更為明顯。
解決:這是蛋白質缺乏或氨基酸不全的結果,應該吃多種多樣的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大米配紅豆。
2.引起膽結石
膽結石發病的一個因素,取決於膽固醇在膽汁中的溶解度。正常人膽固醇與膽汁中的膽鹽、卵磷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溶解,不易形成結石析出。長期吃素的人,卵磷脂攝入減少或肝臟合成降低;另外,素食中植物纖維的成分較多,可使膽汁酸的重吸收降低,膽鹽濃度也降低;再有,素食者往往維生素A、維生素E的攝入不足,這兩種維生素缺乏,使膽囊上皮細胞容易脫落,從而導致膽固醇沉積,形成結石。
解決:身體可以把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相互轉化,所以並不需要單獨補維生素A。素食的維生素E很豐富,以此使人變得漂亮,哪裡會不足?
3.缺鋅
素食者鋅的攝入量比非素食者低。缺乏鋅質,會影響兒童發育,並影響免疫功能和性慾。由於植物鋅的生物利用率低,所以素食者應該努力達到或超過鋅的推薦食入量。
解決:每天吃50g堅果、種子類植物就可以了。
4.缺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是造血過程和神經系統所必須的。維生素B12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螺旋藻類、海生植物、大豆發酵食品所提供的維生素B12是缺乏甲基丙二醯輔酶A變位酶活性問題無法解決解決無。長期吃純素者,導致維生素B12嚴重缺乏,進而出現特殊的視幻覺。
解決:深色蔬菜、水果,能帶皮吃的帶皮吃解決B12問題。食用牛奶和魚類脂肪解決酶A變位酶問題。
5.缺鐵
植物食品只含非亞鐵血紅素的鐵,不如肉食中亞鐵血紅素的鐵好吸收。人體對來自植物食品鐵的吸收情況較差,所以雖然素食的含鐵量比葷食高,但素食者體內鐵的存量卻較低。素食還可能導致貧血症。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兒童和婦女身上。
解決:堅果、豆類、深綠色蔬菜。
6.缺鈣
對於那些禁食奶製品的素食者,缺鈣情況非常普遍。完全素食者的鈣攝入量則比奶蛋素食者和雜食者都要低。缺乏鈣質,尤其女性,到中年和老年時容易患上骨質疏鬆症。
解決:你越是多喝牛奶,缺鈣越嚴重,還會骨質疏鬆。不信你就去查19-20世紀美國女性得的病吧。
7.缺乏維生素D
如果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會導致鈣大量流失,引起骨胳疏鬆、佝僂病、骨胳結構脆弱等病症。
解決:經常運動、曬太陽,維生素D還用補嗎?
8.缺碘
魚類是人體獲取碘的主要食物,但長期不食用魚,容易造成「碘缺乏症」
解決:藻類。別忘了中國的食鹽是碘鹽啊!
9.蛋白質質量低
素食者攝入蛋白質的質量比較低,雖然素食者可以通過植物獲得與非素食者一樣多的蛋白質,但是植物蛋白的質量比動物蛋白要差一些,賴氨酸等必須氨基酸要少些。
解決:這是「蛋白質迷信者」說的。如果你只吃一種植物,氨基酸不太可能均衡。但如果是穀物+豆類,或穀物+堅果,氨基酸還是均衡的。
10.熱量低
長期素食,由於蛋白質與脂肪嚴重不足,容易引發營養不良。長期吃素的女性所生的孩子往往存在生長發育障礙。蛋白質是建造和修補人體組織的主要原料,長期缺乏則對機體的抗病能力影響極大;脂肪產熱量高,不飽和脂肪酸更是「人腦的食糧」,對促進大腦智力發展極為重要。所以長期素食對生長發育迅速的青少年危害較大。
解決,他說的「不足的」哪些內容,就是素食中最好、相當豐富的東西,堅果中的脂肪能達到40%~70%,其中的脂肪酸的全面程度跟肉食「不是一個水平的」。
11.記憶力減退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怕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以改吃素食,不過根據美國最新醫學研究顯示,長期吃素會因缺乏蛋白質及維生素B12等營養素,導致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疲勞等症狀。
解決:食用魚類,愛因斯坦就是魚素
12.血管疾病
德國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過分強調吃素,就會由於營養不均衡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德國的研究人員對部分德國素食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這些素食者體內的膽固醇水平較低,但大部分人都表現出缺乏維生素B12的症狀,這使得血液中一種被稱為「高半胱氨酸」的成分增加。這種物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調查還發現,不食肉類可能會導致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從而對心血管健康不利。
解決:和第11條很類似,全都用第4條的方法。
13.導致貧血
有些女性對一般廣告中宣傳的肉食損害健康產生誤導,只注重植物性食品的保健功效,導致富含鐵元素的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少。實際上,動物性食物不僅含鐵豐富,其吸收率也高,達25%,而素食中鐵的吸收率卻只有3%。相比而下,堅持吃素而不吃肉,女性體內的鐵得不到補充,因而很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的出現。
解決:紅棗補血功效很好
7、素食的好處和壞處
好處:
1、降低膽固醇含量。素食血液中所含的膽固醇永遠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則往往會造成血管阻塞。
2、減少患癌症機會。某些研究指出,肉食與結腸癌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3、較無寄生蟲之類。好幾種寄生蟲,都是經由受感染的肉類而輾轉寄生到人體上的。
4、減少腎臟負擔。肉食者所食用的肉類中,一旦含有動物血液時,更加重了腎臟的負擔。
壞處:
1、微量元素缺乏症: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鋅、鈣、鐵等主要來自肉食。鋅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飲食中80%的鈣來自奶類,80%的鐵來自肉類和蛋類。長期食素者容易發生因缺乏微量元素。
2、蛋白質攝入不足:長期缺乏蛋白質對機體的抗病能力影響極大,會使人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比例失衡,因而造成消瘦、消化不良等。
3、易患結石:素食中植物纖維的成分較多,可使膽酸的吸收率降低,膽鹽濃度也降低。
(7)為什麼素食會骨質疏鬆擴展資料
常吃這五種素食更相當於吃肉:
1、燕麥片:蛋白質含量略低於3%。它還同時富含錳、硒等微量元素,有降血脂作用。
2、豌豆: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K、礦物質和維生素C,蛋白質含量為5%。
3、花生醬:含與葡萄酒同樣的成分白藜蘆醇,以及單不飽和脂肪酸,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其蛋白質含量約為28%。
4、糙米:不易升高血糖,含礦物質和纖維,蛋白質含量為2.5%。
5、椰子: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不過,椰子肉的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不要經常食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常吃這5種素食=吃肉 但光吃素食會有4危害
8、長期吃素的人有什麼後果?
長期吃素對身體好處
第一:美容作用,長期食用鹼性的植物性蔬果,血液中的乳酸會大量減少,自然就不產生有害物質損害皮膚健康,同時,植物性食物中的礦物質、纖維質還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質,凈化後的血液能夠發揮完全的作用,於代謝過程中輸送足夠的養分與氧氣,令全身各器官充滿活力,皮膚自然健康有光澤,細致而有彈性。
第二:和一般人比較起來,素食(素食食品)者的血脂肪含量較低,也較少罹患心臟疾病和癌症(癌症食品),體重也較不可能超重,這是因為飲食當中攝取了較高的纖維素(纖維素食品)之故,此外還包括了生活型態的因素在內。素食者較具有健康(健康食品)意識,較不抽煙,其中許多人不喝酒或咖啡。
第三: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對心血管構成威脅的有害物質,因此素食可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第四:素食可以減少癌症發病率.尤其是直腸癌,結腸癌: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纖維素,能刺激腸蠕動加快,利於通便,使糞便中有害物質及時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質對腸壁的損害。
第五:素食可減輕腎臟負荷:素食對腎功能不健全的腎臟病患者來講,能起到讓腎臟[休息]的作用:腎臟病患者改為素食,外加乳製品的攝入,既可減輕腎臟負擔,又不減少蛋白質(蛋白質食品)的攝入量,實為一舉兩得。
第六:素食對預防骨質疏鬆症亦有好處。眾所周知,老年(老年食品)人,尤其絕經後的婦女為了防止骨質疏鬆,提倡多吃含鈣質的食品,而維生素(維生素食品)C有利於鈣(鈣食品)質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綠色蔬菜(蔬菜食品),西紅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維生C。
第七:原則上,吃素泛指不吃動物性蛋白質。由於不吃肉,因此可降低並調節體內膽固醇,且不至因吃肉類而攝進過高的尿酸,提高腎衰竭及腎結石的發生率。此外,人類體質偏鹼性,肉吃太多易使體質變酸性,而增加患病的機會,吃素有助於體質的酸鹼中和。
長期吃素對身體危害
長期素食這種相對有欠缺的飲食結構很可能會造成人體營養素供給的不均衡。素食又分為全素食(即完全以植物性食物及其製品為食)和乳蛋素食(除植物性食物及其製品外,還可選擇蛋類、乳製品)。比較起來,乳蛋素食的膳食營養更為全面,而全素食則更容易造成某些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嚴重缺位。
人體內膽汁主要由肝臟產生,膽囊就像一座水庫,起儲存濃縮膽汁的作用。人們進食,特別是進食油膩食物後,食物進入胃中刺激膽囊收縮,引起膽汁分泌,促進食物消化吸收。長期以素食為主,含纖維素類食物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濃縮,使膽汁長期在膽囊淤積。易患結石,素食中植物纖維的成分較多,可使膽酸的吸收率降低,膽鹽濃度也降低。素食者往往維生素A、維生素E的攝入不足,這兩種維生素缺乏,使膽囊上皮細胞容易脫落,從而導致膽固醇沉積形成結石。
攝入更多的植物性食物意味著相對更為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更少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也會帶來一些營養素缺乏的高危因素:優質蛋白的攝入減少、植物性食物中的鈣的吸收率低,再加上膳食纖維及植酸對營養素吸收的干擾,很容易造成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鈣、鐵、鋅、硒及維生素A、D、B12等。
另外,患有肝、腎疾病的人也不適合食素,尤其是尿毒症患者,素食會導致鉀的攝入過多,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堪憂。
9、為什麼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導致骨質疏鬆?
長期的高蛋白飲食會加速體內鈣質的流失,提高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蛋白質可來自動物性食品,也可來自植物性食品如攝入過多,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等增加,腎臟排泄時會增加負擔,同時也可使鈣的排出增加,長此下去會引起腎臟損害或引起骨質疏鬆症。同時過多食用動物性食品,會隨蛋白質攝入大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進入肌體,從而增加了患高血脂症、冠心病的危險。
另外還有報告指出,過量設施蛋白質會誘發乳腺癌、直腸癌、腎癌等。為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982年專門發表了一項聲明,告誡人們不要過多食入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