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嚴重,不知是否帕金森葯物引起
病情分析:
骨質疏鬆症治療上一定是要注意增強鈣質的沉積的,防止再次骨折。
指導意見:
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是要應用降鈣素、維生素D以及鈣劑聯合應用的,這樣的效果是比較好的,同時是要應用止痛葯物如芬必得,來控制疼痛的。
2、帕金森在生活中有注意的嗎??
1、老年人帕金森病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①食物多樣、細軟。一天中的食物應多種多樣,包括谷類、蔬菜瓜果類、奶類或豆類、肉類等。多樣化食物能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也使飲食本身富有樂趣。同時食物應細軟、易消化,便於咀嚼和吞咽,可按半流質或軟食供給。
②多吃谷類和蔬菜瓜果。通常每天吃300~500克谷類食物。碳水化合物通常不影響葯物的療效。每天大約吃300克的蔬菜和l~2隻中等大小的水果,從中獲得維生素A、B、C和多種礦物質與膳食纖維。
③經常吃奶類和豆類。奶類含豐富的鈣質。鈣是骨骼構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對於容易發生骨折和骨質疏鬆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來說,每天一杯牛奶或酸奶是補充鈣質的極好方法。但是牛奶中蛋白質成分可能對左旋多巴葯物療效有一定的影響,為了避免影響白天的用葯療效,建議將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飲用。另外,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也可補充鈣質。
④每天喝6~8杯水及飲品。水是最佳的飲品。充足的水分能使糞便軟化、易排,防止便秘的發生,還可緩解用引起的口乾、口渴、眼乾的症狀。
⑤注意進餐和服葯間隔。通常服用左旋多巴半小時後才進餐,以便葯物能更好的吸收。但若服葯後出現惡心症狀明顯時,可在服葯的同時吃一些低蛋白質的食物如餅干、水果、薑汁或果汁等。少數患者服葯後會有不自主運動症狀加重,可以改在進餐時服葯,通過延緩葯物吸收來減輕症狀。
2、老年人帕金森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⑥限量吃肉類。由於食物蛋白質中一些氨基酸成分會影響左旋多巴葯物進入腦部發揮作用,因此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入。每天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可選擇精瘦的禽肉、畜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肉類食物可以分配在早、晚或午、晚餐中,為了使白天的葯效更佳,也可嘗試一天中只在晚餐安排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⑦盡量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飲食中過高的脂肪也會延遲左旋多巴葯物的吸收,影響療效。
3、帕金森應該如何治療啊?
一、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二、病因
該病的發病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1.遺傳因素 5%~10%的患者有家族史,包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而絕大多數病人為散發性。細胞色素P4502D6型基因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易感基因之一。
2.環境因素 80%以上帕金森病患者屬於散發病例。環境毒物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百草枯、代森錳、除草殺蟲劑、魚藤酮、三氯乙烯等環境毒物的接觸可以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風險。而吸煙、飲茶、咖啡因攝入和血清高尿酸鹽可使帕金森病發病風險降低。
3.老化因素 本病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體內多巴胺水平會逐漸下降,只有當紋狀體多巴胺含量減少到80%以上時才出現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正常神經系統老化並不會達到這一水平,故年齡增高只是帕金森病的一個促發因素。
三、流行病學:老年人常見病,≥65歲的人群,發病率為1%。
四、治療方針
治療主要以對症治療為主,減輕病痛、延緩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五、葯物治療
治療帕金森病的葯物包括復方左旋多巴制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抗膽鹼能制劑和金剛烷胺等。常用葯物有鹽酸苯海索、金剛烷胺、司來吉蘭、鹽酸普拉克索、恩他卡朋、卡左雙多巴控釋片、多巴絲肼片、托卡朋。
六、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主要有兩種,神經核毀損術和腦深部電刺激術(DBS)。神經核毀損術常用的靶點是丘腦腹中間核(Vim)和蒼白球腹後部(PVP)。
七、預後情況
早期患者通過葯物治療多可很好的控制症狀,至疾病中期雖然葯物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常因運動並發症的出現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疾病晚期由於患者對葯物反應差,症狀不能得到控制,患者可全身僵硬,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長期卧床,最終多死於肺炎等並發症。
八、日常護理
便秘的患者應多飲水、多進食富含纖維的食物。適當的運動對於患者的功能恢復有一定的幫助。近來研究表明,太極拳對於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幫助。早期患者日常生活可自理,至中期多數患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幫助。晚期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照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的患者可給予鼻飼飲食。
九、飲食調理
患者平衡進食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食物,不偏食、細嚼漫咽,食物品種多樣化,防止便秘。
十、其他注意
按摩、運動鍛煉。指導肢體功能的康復幫助並指導其學會輕揉按摩面部、四肢、腹部肌肉及足底,手掌穴位,每日4~6次,每次30分鍾。
以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4、得了帕金森病,飲食要注意什麼
帕金森患者常用左旋多巴類葯物,建議清淡飲食,因高蛋白類食物會消耗左旋多巴葯物的作用。因患者長期處於運動症狀,會使機體抵抗力、運動能力下降,導致患者較瘦弱,若飲食中蛋白過低亦不可取,通常建議患者每天蛋白質攝入最好集中在一餐,如每天三餐,兩餐較清淡,一餐蛋白攝入稍微多,既保證營養攝入,又避免高蛋白食物對左旋多巴類葯物療效的影響。
5、帕金森有哪些注意事項?
得了帕金森要注意
飲食要規律:帕金森病患者飲食與普通人的有許多相同的基本原則,但還需要根據自身病情對飲食作適當調整。建議帕金森病患者採用以下的飲食原則:食物多樣,愉快進餐一天的飲食中食物應多種多樣,包含谷類、蔬菜瓜果類、奶類或豆類、肉類等。多樣化食物能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也使飲食本身富於樂趣。在輕松的環境和氣氛中愉快進餐,讓飲食作為一種生活享受。
2/3
鍛煉要適量:不管是在患病的早期還是晚期都需要適時的根據病人的情況進行康復鍛煉,對於治療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作為一種神經系統的變性和進行性加重的疾病,康復訓練也是貫穿帕金森整個治療過程的治療方法。而大多帕金森患者及家人僅針對運動症狀進行治療,對於非運動症狀,他們沒有足夠的重視,例如:語言障礙,吞咽障礙以及精神障礙。這些非運動症狀在中晚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要因為擔心意外受傷而減少或放棄運動,這樣是錯誤的。
3/3
心理要疏導:很多患者在確診為帕金森病後,十分悲觀失望,甚至會喪失了對生活的勇氣。在疾病確診後,讓患者和家人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和治療方法,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要正視疾病自我應對確實很不容易,但是帕金森並不是致命的, 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辦法就是不要過於擔心,盡全力過好自己的生活。發展新的愛好,鍛煉,更多地閱讀,關注時事。
6、帕金森的飲食注意事項?
帕金森病人的飲食
1、飲食多樣化
帕金森病人的飲食不能太單一,盡量全名,這樣才保證身體所需要的營養都能得到攝入,所以帕金森病人的飲食中要包括蔬果、肉類、谷類、奶類、豆類的食物,這樣才能更好的增強體質。
2、谷類不能單一
在進食谷類食物的時候,不能太單一,一般建議每天攝入四份以上。谷類中含有多種營養物質,比如蛋白質、B族維生素、糖類、膳食纖維等,能幫助人體獲得日常所需的能量。
3、多吃蔬果
蔬果中的營養成分是非常豐富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其中又以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A等的食物為佳。而且,蔬果中含有的膳食纖,可以幫助老年朋友緩解便秘症狀。
4、多吃含鈣食物
而對於帕金森病人來說,容易出現骨質疏鬆,所以非常適合吃一些含鈣的食物來改善骨質疏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服葯期間不要和奶類食物同時服用,否則會影響葯效。
5、注意脂肪的攝入量
帕金森病人平時需要吃一些葯物來緩解病情,因此在日常飲食要注意脂肪的攝入量,否則影響葯物的吸收。這對疾病的治療是沒有幫助的。所以平時要少吃肥肉以及一些脂肪含量高的肉類。
帕金森病人的飲食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上面為大家介紹了帕金森病人在日常飲食中需要注意的五大事項,這些注意事項都是比較重要的,希望患者朋友可以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將自己的飲食變得更加科學、合理、健康,才能有助於身體的康復。
7、帕金森患者嚴重的時候是什麼樣的?
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狀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就是平常所見的手抖;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體和軀體通常變得很僵硬,初期感到某一肢體運動不靈活,有僵硬感,並逐漸加重;運動遲緩,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都有困難,如解系鞋帶、扣紐扣等動作變得比以前緩慢許多,或者根本不能順利完成;除此之外,字越寫越小的「小寫症」、「面具臉」也是其主要症狀表現之一。
帕金森病本身不致命,一般不影響壽命。隨著現在治療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病人通過葯物或者手術可以維持比較好的生活質量。但是,若沒能得到及時和合理的治療,很容易導致身體機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而致殘,最後出現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可能會威脅到生命的並發症。
8、帕金森是什麼病啊/
今年4月11日是第19個世界帕金森病日。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多在60歲以後發病。其症狀表現為靜止時手、頭或嘴不自主地震顫,肌肉僵直、運動緩慢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導致生活不能自理。
近年來,我國帕金森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但很多人對帕金森病仍然知之甚少。
帕金森病現已成為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先來看看下面這些具體的統計數字:
目前中國帕金森病患者人數已達到約 250多萬人,約佔全球 50%帕金森平均發病年齡為 60歲 左右75歲以上老人患病率達 10%,50歲以上患者占總患病人數的 90% 以上帕金森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低於40歲發病的青年帕金森患者約占 10%約有 48% 的患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患病,早期帕金森病的延誤治療率高達 60%,從發病至診斷時間平均 2.5年慢性進展性病程,5-8年 後約半數患者需要幫助
帕金森病到底是什麼?
1病因
尚不明確,經過近200年來的研究,多數科學家認為該疾病的發生由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
2發病機制
中腦黑質(大腦深部的一個結構)中的細胞發生變性、死亡後,不能合成足夠的多巴胺。當它的合成量不足到某種程度時,人體就會表現出行動遲緩、肌肉強直或靜止時的震顫等運動症狀,還會伴有許多非運動症狀,如認知功能減退、感覺異常、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及神經精神障礙等。
帕金森綜合征又是什麼?
其實,帕金森病與帕金森綜合征不是一種病。
帕金森綜合征是指有類似帕金森病樣表現的其他多種疾病,包括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疊加綜合征和遺傳變性型帕金森綜合征。
3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
由病因明確的疾病破壞中腦黑質,從而導致了多巴胺的合成減少或多巴胺的受體系統破壞,產生一系列神經功能障礙。
感染: 腦炎 、慢病毒感染等血管性:腦動脈硬化、多發性腦梗塞葯物:酚噻嗪類、丁醯苯類、西比靈、利血平等毒物:MPTP、一氧化碳、錳、汞、二硫化碳、甲醇、乙醇外傷:腦外傷、拳擊性腦病其他: 甲狀腺 /甲狀旁腺功能障礙、顱內佔位性病變、正常壓力性腦積水
4帕金森疊加綜合征
除了有帕金森病相同的表現,如運動遲緩、表情呆滯、肌肉僵硬、靜止性震顫以外,還有體位性低血壓、尿便瀦留、痴呆、共濟失調、姿勢不穩、眼球活動障礙等。
5遺傳變性型帕金森綜合征
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為散發病例,僅有不到10%的患者有家族史。
因此:帕金森綜合征的病變范圍比帕金森病更廣泛,病因有差異。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抗帕」名人的故事,看完之後,或許你會對這種疾病有更多的了解。而如果你身邊有帕金森病的患者,也希望你用這些故事帶給他們更多鼓勵。
阿里:這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拳擊賽
很多人初識帕金森這種疾病,源於拳壇傳奇人物阿里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的一次亮相。
在那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當患有帕金森病阿里顫抖地接過火炬時,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他因為病痛而止不住抖動的雙手。在聖火映照下,盡管老阿里行動遲緩、雙手顫抖,但他的面孔顯得無比堅毅,充滿了感染力,那一刻成為奧運會史上最感人的鏡頭之一。
1982年,40歲阿里在退役的第二年便被確診患上了帕金森病。但在33年後的今天,他仍在勇敢地同病魔搏鬥著,一次次改寫了醫生為他開具的「判決書」。
在阿里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的頭部遭受了近3萬次重擊,一些醫生將這視作阿里罹患帕金森病的元兇。
患病最初的那十幾年,帕金森病對阿里的影響,主要是表現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但1994年的一天,當阿里與第四任妻子朗尼在波士頓外出就餐時,徹底惡化的跡象不期而至。
朗尼回憶說:「阿里正往嘴裡送食物,動作突然停了。」暫時性動作僵化是這種疾病的特徵,也是疾病發作的信號。「接著我知道挑戰來了,這次我真的需要去了解,去應對。」
接下來的歲月里,在妻子的支持下,阿里開始了和病魔的真正斗爭。他把和帕金森病的較量稱作「一生中最艱難的拳擊賽」。
阿里的主治醫生說過,毅力對於這種病症有著非凡的作用,而阿里顯然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這一點。
在與帕金森症抗爭了25年後,阿里開始學習彈奏鋼琴。更重要的是,這位人道主義事業的終生擁護者還感到負有幫助其他人的使命。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曾播出他的一篇文章《這是我所相信的》。這位拳王在其中提到,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當手持火炬點燃奧運聖火時,他意識到自己的顫抖已經隨之而去。他這樣寫道:「我聽到體育館內一聲轟鳴,接著是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他意識到自己並沒有被帕金森症擊敗。
「阿里從前是力與美的化身,但誰能想到他還是一個與病魔戰斗的人呢?現在人們可以了解到他最真實的一面了。」朗尼說,「我們過去一直收到一些帕金森病患者的來信,他們本來不願走出房子,但因為看到阿里走出來了,所以現在他們也走向外面的世界了。」
朗尼說:「即使不張開嘴,他仍然擁有激勵人們的力量。」
巴金:當一支筆在他手裡有千斤重
「……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有時候一支筆在我手裡有千斤重……」
上面幾句話,摘自1991年5月15日一封《給家鄉孩子的信》。寫這封信的老人就是我國文學巨匠巴金。
當時,巴金已是一位87歲的老人,那年距離他確診患上帕金森病也已經8個年頭。正是這種疾病,讓提起筆這樣一件小事對他來說都困難無比。
1981年,巴金的動作開始有些遲鈍,1983年確診為帕金森病。那年10月起,巴金每月要上醫院2次,做帕金森病檢查與治療。
在巴金的主治醫生崔世貞看來,巴金的帕金森病控制的一直不錯,在1986年到1994年,他還出齊了26卷本的《巴金全集》。
但1994年的一天,不幸突然發生了。由於嚴重的骨質疏鬆,巴金在起身取一本書時,脊椎發生了壓縮性骨折。由此,他住進了醫院,並且生活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然而,頑強的巴金,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骨折後,他還校完了10卷本的《巴金譯文集》,並為每卷寫了激情洋溢的《代跋》。編好了所有譯稿,交出了10篇《代跋》,巴金覺得心中的話還沒有說完。於是,他又拿起了筆,寫下《告別讀者》一文。這是他直接表露與讀者感情的最後一篇文章。
巴金在晚年寫成的文章,大多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的:家中客廳通向陽台的門前,有一張2尺多長的小書桌和一張木製靠椅。每天早飯後,巴金就在家人的攙扶下來到這里,開始一天的工作。帕金森病讓他行動不便,握筆困難,寫一個字有時都要花費好幾分鍾時間。常常,他心裡清楚,應該寫一橫或一豎了,但手上出去的卻不是這樣了。有時候,筆也拿不住。還有時候,寫著寫著,手指就不能動了。這時候,他往往是用左手推著右手,寫完一個字。
盡管帕金森病一直控制的不錯,但巴金晚年還被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惡性間皮細胞瘤等多種疾病糾纏。除了身體的痛苦,失去工作能力,不能再為讀者寫些什麼,對巴金來說是更大的痛苦。他曾經充滿激情地這樣說:「士兵常常死在戰場上,我為什麼不可以拿著筆死去?」
但即便如此,住了這么多年的院,他從來沒發過脾氣,沒埋怨過什麼。無論病痛和治療給他帶來多少痛苦,他都是默默地忍受。
2005年10月,巴金病逝,享年101歲。
陳景潤:沒能戰勝醫學界「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人民文學》在元月號上刊發了作家徐遲的一篇題為《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2月1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同時轉載了這篇文章。一時間,攻克了數學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1+2)的陳景潤的人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
由於長期的清貧生活和過度勞累,陳景潤體質很差。但在那一年,一夜成名的他在被送入在北京解放軍309醫院住院時,遇到了之後與他相伴一生的愛人,年輕醫生由昆。
1980年,47歲的陳景潤和29歲的由昆結婚了。但兩人分居兩地的日子直到1983年才在鄧小平的關懷下結束。
可就在1年後,不幸突然降臨到陳景潤頭上。
1984年4月,陳景潤被一名騎自行車的青年撞倒,後腦勺著地昏迷過去,被送往醫院搶救。除嚴重的腦震盪之外,這次車禍也成為了日後病變的誘因。
不久後,一次乘坐公交時因車擠人多,下車時他再次被撞倒在地,送往醫院急救。正是在那次之後,陳景潤被確診患上了帕金森病。
自此以後的12年餘生歲月中,陳景潤幾乎全部在醫院度過。
陳景潤病得很重,全身僵直,手、腳顫抖,吞咽困難,只有頭腦還是很清醒。他時常靠在病床上,指導他的學生,或者,用生命的餘力,思慮著數學中的問題。
1991年,陳景潤曾回老家福州接受中醫針灸治療,一度讓他的身體奇跡般地出現了轉機,他甚至已能登上醫院晚會的舞台獻唱。
以為自己的病情已經徹底好轉,陳景潤回到北京後,很快又陷入繁忙的事務和數學研究之中。一次不慎,摔了一跤。這一跤摔得太慘了,把胯骨跌碎了。陳景潤的健康受到無法彌補的嚴重傷害。
之後他又回到福建接受治療,但病情始終沒有出現前一次治療時那種令人驚喜不已的情況。在有著醫學界 「哥德巴赫猜想」之稱的帕金森病面前,陳景潤終於還是敗下了。
在生命的後期,由於肌肉萎縮,陳景潤甚至連眼睛都無法睜開,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按摩,才能勉強地睜開一點。但他手上卻還常握著一本數學書籍,像戰士不肯放下槍一樣無法忘懷自己的研究。深感遺憾的他,卻還常常安慰別人說:「哥德巴赫一個,帕金森一個,一加一等於二。」
1996年,63歲的陳景潤由於突發性肺炎並發症造成病情加重,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
延伸閱讀
帕金森病陰影下的他們
鄧小平(1904~1997):晚年患帕金森病十幾年,最終因並發肺部感染,呼吸循環功能衰竭逝世。
凱瑟琳·赫本(1907~2003):四屆奧斯卡影後,晚年因帕金森病而不再在公眾場合露面。
薩爾瓦多·達利(1904~1989):這位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在上世紀70年代就患上了帕金森症,雙手抖動連握筆都難,但此後仍有「佳作」不斷涌現。他的鄰居此後出書爆料稱達利晚年為了維持奢華生活,雇「小達利」幫助完成其作品,自己就靠在空白畫布、畫紙上簽名獲利超50萬美元。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研究稱其早在1934年成為德國總理時就患有帕金森病,到1945年已出現不少晚期症狀,並最終導致他諾曼底登陸後,沒有及時組織反攻,最終兵敗自殺而亡。
邁克爾·J·福克斯(又譯米高·福克斯)(1961~):以《回到未來》系列走紅,1991年時被診斷罹患帕金森病,當時年僅30歲,後一度借酒澆愁,但在1998年對外公布病情後,成為提倡帕金森病研究的積極發聲者。
9、帕金森有哪些症狀?
帕金森病的症狀包含兩個大類,一個是運動症狀,再一個是非運動症狀。而運動症狀又包含有四個主要的症狀,一個是震顫,就是靜止性的震顫,再一個是僵直,身體或者四肢的一個僵硬。第三個是動作緩慢,就是他不知不覺中感到他的整個的活動是變慢了,再一個還是姿勢和步態的一個異常。另外非運動症狀,也是這最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包括睡眠的障礙,大小便功能的一個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的障礙,情緒,像抑鬱,再一個是認知功能的減退等等。
10、有誰知道骨質疏鬆病是一種什麼病
帕金森綜合症 百科名片
帕金森綜合症(Parkinsonism,PD)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可分為繼發性和症狀性帕金森綜合征,繼發性帕金森綜合症常發生於其它一些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血管病、腫瘤等)或毒物、葯物之後,臨床表現除了和帕金森病相同外,多伴有原發病遺留下的表現,如癲癇、偏癱、頭痛、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言語不清、體位性低血壓、痴獃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發病率約佔全部病人的8%左右。
目錄[隱藏]
基本概述
臨床表現
發病人群
病因及分類
症狀
診斷方法
分型
保健合理飲食
家庭康復
注意事項
康復鍛煉
與帕金森病的區別基本概述
臨床表現
帕金森綜合症,是發生於中年以上成人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疾病。美國APDA稱年齡小於40歲便開始患病者為年輕的帕金森病患者。原發性震顫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腦炎、腦動脈硬化、腦外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一氧化碳、錳、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類葯物中毒及抗憂郁劑(甲胺氧化酶抑制劑等)作用等都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表現帕金森綜合征。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帕金森綜合症該病起病緩慢,呈進行性加重,表現有: (1)姿勢與步態 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頭部前傾,軀干向前傾屈曲,肘關節、膝關節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緩慢,越走越快,呈慌張步態,兩上肢不作前後擺動。 (2)震顫 多見於頭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明顯,手指表現為粗大的節律性震顫(呈搓丸樣運動)。震顫早期常在靜止時出現,作隨意運動和睡眠中消失,情緒激動時加重,晚期震顫可呈持續性。 (3)肌肉僵硬伸肌、屈肌張力均增高,被動運動時有齒輪樣或鉛管樣阻力感,分別稱為齒輪樣強直或鉛管樣強直。 (4)運動障礙與肌肉僵硬有關,如發音肌僵硬引起發音困難,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進食等都感困難)。 (5)其他 易激動,偶有陣發性沖動行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腦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降低。 由於該病與腦組織中多巴胺含量減少,乙醯膽鹼功能相對亢進有關,故應補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膽鹼能功能,用法如下: 帕金森綜合症(1)多巴胺替代治療 選用左旋多巴,開始500毫克/天,分2次飯後口服,以後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獲得最大療效且副作用尚輕為度。一般最適宜劑量為2-4.5克/天,最大劑量不應超過5克/天;金剛烷胺適用於較輕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膽鹼能葯物 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東莨菪鹼0.2-0.4毫克,1日3次;開馬君5-10毫克,1日3次。 (3)頭針療法 取兩側舞蹈震顫區及運動區,每天1次,5次為一療程,間隔3-5天後可重復一個療程。 (4)其他若葯物無效,一般情況好,且是以單側症狀為主的年輕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編輯本段]發病人群
帕金森綜合症帕金森氏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震顫是指頭及四肢顫動、振搖,麻痹是指肢體某一部分或全部肢體不能自主運動。其得名是因為一個名為帕金森的英國醫生首先描述了這些症狀,包括運動障礙、震顫和肌肉僵直。一般在50~65歲開始發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60歲發病率約為1‰,70歲發病率達3‰~5‰,我國目前大概有170多萬人患有這種疾病。資料顯示,帕金森氏病發病人群中男性稍高於女性,迄今為止對本病的治療均為對症治療,尚無根治方法可以使變性的神經細胞恢復。
[編輯本段]病因及分類
帕金森綜合症手術治療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現在還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認其病因是神經細胞的退行性變,主要病變部位在黑質和紋狀體。這里有一種叫黑質細胞的神經細胞,黑質細胞數量的逐漸減少、功能的逐步喪失,致使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減少,從而引起上述症狀。根據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的結果認為帕金森氏病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系。 根據發病原因,可把震顫麻痹症狀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原發性震顫麻痹,即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或者發病原因可能跟遺傳有關系,我們將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類叫做繼發性震顫麻痹,即因某種腦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錳、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類和丁醯酞苯類葯物以及三環類抗抑鬱等葯物中毒等)、腦血管病、顱腦損傷、腦腫瘤,等引起,我們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綜合征或帕金森綜合征、震顫麻痹綜合征。
[編輯本段]症狀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帕金森氏病起病緩慢,是逐漸發展的,也就是說並不是一下子就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是一種緩慢的、進展性的發展過程。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狀: 1、運動障礙。可以概括為:運動不能:進行隨意運動啟動困難。運動減少:自發、自動運動減少,運動幅度減少。運動徐緩:隨意運動執行緩慢。患者運動遲緩,隨意動作減少,尤其是開始活動時表現動作困難吃力、緩慢。做重復動作時,幅度和速度均逐漸減弱。有的患者書寫時,字越寫越小,稱為「小寫症」。有些會出現語言困難,聲音變小,音域變窄。吞咽困難,進食飲水時可出現嗆咳。有的患者起身時全身不動,持續數秒至數十分鍾,叫做「凍結發作」。 2、震顫。表現為緩慢節律性震顫,往往是從一側手指開始,波及整個上肢、下肢、下頜、口唇和頭部。典型的震顫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就是指病人在靜止的狀況下,出現不自主的顫抖。主要累及上肢,兩手像搓丸子那樣顫動著,有時下肢也有震顫。個別患者可累及下頜、唇、舌和頸部等。每秒鍾4~6次震顫,幅度不定,精神緊張時會加劇。不少患者還伴有5~8次/秒的體位性震顫。部分患者沒有震顫,尤其是發病年齡在70歲以上者。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3、強直。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頸部、面部的肌肉發硬,肢體活動時有費力、沉重和無力感,可出現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動作減少,造成「面具臉」,身體向前彎曲,走路、轉頸和轉身動作特別緩慢、困難。行走時上肢協同擺動動作消失,步幅縮短,結合屈曲體態,可使患者以碎步、前沖動作行走,我們把它稱為「慌張步態」。 隨著病情的發展,穿衣、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動都出現困難。另外,有的患者還可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油脂臉、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難和直立性低血壓,也可出現憂郁和痴呆的症狀。
[編輯本段]診斷方法
帕金森綜合症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拳王阿里一份有關中國帕金森氏病流行病學研究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患帕金森氏病總人數已達172萬人,5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氏病患病率近1%。然而,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將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狀混同為身體機能的正常衰老,結果延誤了治療時機。 1、帕金森氏病的診斷標准 (1)臨床表現: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歲後發病,偶有20多歲發病者。起病多較隱襲,呈緩慢發展,逐漸加重。主要表現為:震顫(常為首發症狀)、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口、咽、齶肌運動障礙。 (2)輔助檢查:採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可檢測到腦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顱腦CT可有腦溝增寬、腦室擴大。 (3)排除腦炎、腦血管病、中毒、外傷等引發的帕金森氏綜合征,並與癔症性、緊張性、老年性震顫相鑒別。 主要根據典型的症狀來做出診斷,有時鑒別困難要藉助輔助檢查。返回 2、鑒別診斷 主要與帕金森綜合征和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相鑒別。 (1)腦炎後帕金森綜合征: 帕金森綜合症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拳王阿里通常所說的昏睡性腦炎所致帕金森綜合症,已近70年未見報道,因此該腦炎所致腦炎後帕金森綜合症也隨之消失。近年報道病毒性腦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樣症狀,但本病有明顯感染症狀,可伴有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腦脊液可有細胞數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減低等。病情緩解後其帕金森樣症狀隨之緩解,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2)肝豆狀核變性: 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家族史,青少年發病、可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具樣臉、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症狀。具有肝臟損害,角膜K-F環及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等特徵性表現。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3)特發性震顫: 屬顯性遺傳病,表現為頭、下頜、 肢體不自主震顫,震顫頻率可高可低,高頻率者甚似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頻者甚似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及姿勢反射障礙,並於飲酒後消失、心得安治療有效等可與原發性帕金森氏病鑒別。 (4)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本病也多發於中老年,臨床症狀可有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症狀。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視障礙、肌強直以軀干為重、肢體肌肉受累輕而較好的保持了肢體的靈活性、頸部伸肌張力增高致頸項過伸與帕金森氏病頸項屈曲顯然不同,均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5)Shy_Drager綜合征: 臨床常有錐體外系症狀,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經症狀,如: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礙,左旋多巴制劑治療無效等,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6)葯物性帕金森氏綜合征: 過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鬱葯物均可引起錐體外系症狀,因有明顯的服葯史、並於停葯後減輕可資鑒別。 (7)良性震顫: 指沒有腦器質性病變的生理性震顫(肉眼不易覺察)和功能性震顫。功能性震顫包括:1.生理性震顫加強(肉眼可見),多呈姿勢性震顫,與腎上腺素能的調節反應增強有關;也見於某些內分泌疾病,如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亢進;2.可卡因和酒精中毒以及一些葯物的副反應。癔病性震顫,多有心因性誘因,分散注意力可緩解震顫。3.其它:情緒緊張時和做精細動作時出現的震顫。良性震顫臨床上無肌強直、運動減少和姿勢異常等帕金森氏病的特徵性表現。
[編輯本段]分型
帕金森病,主要因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通路的變性而引起的震顫、肌強直及動作緩慢等症狀。根據其病因可分為: 1. 原發性 原發性帕金森病 少年型帕金森病 2. 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 感染:腦炎、慢病毒感染等 血管性:腦動脈硬化、多發性腦梗塞、低血壓性休克 葯物:酚噻嗪類、丁醯苯類、抗抑鬱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抑制劑)等 毒物:MPTP、一氧化碳、錳、汞、二硫化碳、甲醇、乙醇 外傷:腦外傷、拳擊性腦病 其他: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障礙、顱內佔位性病變、正壓性腦積水 3. 遺傳變性性帕金森綜合征 Wilson病 Lewy小體病 Huntington病 Hallervorden-Spatz病 橄欖-橋腦-小腦變性 脊髓小腦變性 Fahr綜合征 家族性帕金森綜合征伴周圍神經病 神經棘紅細胞增多症 4. 多系統變性-帕金森綜合征疊加 Shy-Drager綜合征 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紋狀體黑質變性 帕金森綜合征-痴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復合征 皮質基底節變性 Alzheimer氏病 偏側萎縮帕金森綜合征 5.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是由腦血管因素作為病因引起的疾病。以非對稱性肌張力增高、慌張步態、呆滯、無靜止性震顫和左旋多巴療效不佳為臨床特徵。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該病的患病人數也相應的增加。VP的臨床診斷應從病史、症狀、體征、影像學檢查、葯物療效評價等進行綜合分析。同時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現已證實帕金森病(PD)可並發腦梗塞,尤其紋狀體的腔隙梗死。雖然有些PD病人基底節和大腦白質有血管性損害,但所有的損害均較輕微。
[編輯本段]保健
合理飲食
(1) 帕金森病多見於老年人,同時合並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消化功能多有減退胃腸蠕動乏力、痙攣,容易出現便秘及皮膚油脂分泌過多等。應結合病人情況,飲食喜好,注意食品的配比結構,副食、葷素以及花色品種的搭配。多食富含纖維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多食含酪胺酸的食物如瓜子、杏仁、芝麻、脫脂牛奶等可促進腦內多巴胺的合成,適當控制脂肪的攝入。 (2) 蛋白質飲食不可過量,盲目地給予過高蛋白質飲食可降低左旋多巴的療效,因為蛋白質消化中產生的大量中性氨基酸,可與左旋多巴競爭入腦而影響其療效。因此在膳食中適當給予蛋、奶、魚、肉等食品,保證蛋白質的供應,每日需要量為0.8-1.2g/kg體重。如有發熱、褥瘡等情況應增加蛋白質的供給量。 (3) 對咀嚼、吞咽功能障礙者,進食時以坐位為宜,應選擇易咀嚼、易吞咽、高營養、高纖維素的食物。進餐前回想吞咽步驟。進餐時讓其將口腔多餘的唾液咽下,咀嚼時用舌頭四處移動食物,一次進食要少,並緩慢進食,進餐後喝水,將殘存食物咽下,防止吸入性肺炎。 (4) 對於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應給予糖尿病飲食;伴有冠心病及高血壓的病人,以高糖、高維生素,適量蛋白質飲食為宜,限制動物脂肪和食鹽的攝入。 營養對於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狀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飲食治療是帕金森氏病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目的在於維持患者較佳的營養和身體狀況,並通過調整飲食,使葯物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帕金森病患者飲食與普通人的有許多相同的基本原則,但還需要根據自身病情對飲食作適當調整。 食物多樣,愉快進餐 一天的飲食中食物應多種多樣,包含谷類、蔬菜瓜果類、奶類或豆類、肉類等。多樣化食物能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也使飲食本身富於樂趣。在輕松的環境和氣氛中愉快進餐,讓飲食作為一種生活享受。 多吃谷類和蔬菜瓜果 通常每天吃300~500克的谷類食物,如米、面、雜糧等。從谷類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等營養,並能獲取身體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通常不影響左旋多巴的葯效。 每天大約吃300克的蔬菜或瓜類,1~2隻中等大小的水果,從中獲得維生素A、B、C、多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經常適量吃奶類和豆類 奶類含豐富的鈣質。鈣是骨表骼構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對於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來說,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是補充身體鈣質的極好方法。但是由於牛奶中的蛋白質成分可能對左旋多巴葯物療效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為了避免影響白天的用葯效果,建議喝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另外,吃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也可以補充鈣。 限量吃肉類 由於食物蛋白質中一些氨基酸成分會影響左旋多巴葯物進入腦部起作用,因此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入。每天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選擇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肉類食物可以分配在早、晚或午、晚餐中,但是對於一些患者,為了使白天的葯效更佳,也可以嘗試一天中只在晚餐安排蛋白質豐富食物。 盡量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 用植物油烹調食物。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有助於防止由於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飲食中過高的脂肪也會延遲左旋多巴葯物的吸收,影響葯效。 每天喝6至8杯水及飲品 水是最佳的飲品。攝入充足的水分對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利。充足的水分能使身體排出較多的尿量,減少膀胱和尿道細菌感染的機會。充足的水分也能使糞便軟化、易排,防止便秘的發生。由於飲水不足和用葯上的原因,有的患者會出現口乾、口渴、眼乾的症狀,可以嘗試每天比前一天多喝半杯水的方法,逐漸增加飲水量至每天6-8杯。帕金森
家庭康復
1.堅持鍛煉和日常活動人體在不活動的狀態下,肌肉強直將會使肌肉和肌腱縮短。因此在治療期間一定要保持身體活動。多散步,每天要有一定量的運動,如拉劃船器、玩球,以運動自己的雙手或雙臂。踩腳踏運動器,做伸背活動,每天練習,以拉直彎曲的脊柱及放鬆雙肩。 2.堅持工作因為整天坐在家中反而會限制自己的活動而加速肌強直、僵硬的產生。 3.節食過量的體重會使患者身體活動更困難,因此應節食。由於維生素B6拮抗左施多巴的療效,因此治療則間應每天限制攝入維生素B6。 4.預防過熱震顫增加了身體活動和產熱,使患者對熱天特別敏感,所以熱天應停留在室內,戶外活動要盡址選擇在清晨成傍晚,當天氣濕熱時要穿著寬松,老年人尤其應注意預防中暑。
注意事項
帕金森綜合征的患者由於肌肉僵硬、運動障礙,在日常生活中帶來諸多不便,需要家人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1.穿著:選擇容易穿脫的拉鏈衣服及開襟在前、不必套頭的衣服。拉鏈與紐扣可用尼龍粘鏈代替。盡量穿不用系鞋帶的鞋子,不要用橡膠或生膠底的鞋子,因為鞋子抓地時,可能會使患者向前傾倒。 2.洗浴:在浴盆內或淋浴池板上鋪上一層止滑的東西如橡膠墊,並可在浴盆內放置一把矮凳,以便讓患者坐著淋浴。長握把的海綿、洗浴用的手套等有助於患者洗浴。刮鬍子使用電動刮須刀,使用紙杯或塑料杯刷牙。 3.進餐:因為患者肌肉不協調,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喝冷飲可選用有彈性的塑料吸管,喝熱飲用有寬把手、且質輕的杯子。在患者的碗成盤子下放一塊橡皮墊以防滑動。 4.預防感染:由於本病患者容易患支氣管炎或肺炎,因此,在出現咳嗽或發燒時要馬上處理,免得嚴重感染隨之而至。 5.預防便秘:鼓勵患者增加身體活動,飲足夠的水,在每天飲食中增加纖維性物質如蔬菜等,必要時或迫不得已時才用通便葯物。
康復鍛煉
1、放鬆和呼吸鍛煉: 找一個安靜的地點,放暗燈光,將身體盡可能舒服地仰卧。閉上眼睛,開始深而緩慢地呼吸。腹部在吸氣時鼓起,並想像氣向上到達了頭頂,在呼氣時腹部放鬆,並想像氣從頭頂順流而下,經過背部到達腳底,並想像放鬆全身肌肉。 如此反復練習5-15分鍾。 還可以取坐位,背靠椅背,全身放鬆,將兩手放於胸前做深呼吸。 2、面部動作鍛煉: 帕金森病患者的特殊面容是「面具臉」,是由於面部肌肉僵硬,導致面部表情呆板,因此做一些面部動作的鍛煉是必要的。皺眉動作:盡量皺眉,然後用力展眉,反復數次。用力睜閉眼 鼓腮鍛煉:首先用力將腮鼓起,隨之盡量將兩腮吸入。露齒和吹哨動作,盡量將牙齒露出,繼之作吹口哨的動作。 對著鏡子,讓面部表現出微笑、大笑、露齒而笑、撅嘴、吹口哨、鼓腮等。 3、頭頸部的鍛煉: 帕金森病患者的頸部往往呈前傾姿勢,非常僵硬,許多人以為是頸椎病造成的。如果不注意頸部的運動和康復,容易加重姿勢異常,表現為駝背日益嚴重。下面介紹一套頸部康復的方法。但要注意,由於帕金森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頸椎病。因此,在進行下述鍛煉時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加大動作幅度,運動時動作要緩慢輕柔。頭向後仰,雙眼注視天花板約5秒鍾,上下運動:然後頭向下,下頜盡量觸及胸部。左右轉動:頭面部向右轉並向右後看大約5秒鍾,然後同樣的動作向左轉。面部反復緩慢地向左右肩部側轉,並試著用下頜觸及肩部。左右擺動:頭部緩慢地向左右肩部側靠,盡量用耳朵去觸到肩膀。 前後運動:下頜前伸保持5秒鍾,然後內收5秒鍾。 4、軀乾的鍛煉: 側彎運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膝微曲,右上肢向上伸直,掌心向內,軀干向左側彎,來回數次;然後左側重復。轉體運動:雙腳分開,略寬於肩,雙上肢屈肘平端於胸前,向右後轉體兩次,動作要富有彈性。然後反方向重復。 腹肌鍛煉: 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兩膝關節分別曲向胸部,持續數秒鍾。然後雙側同時做這個動作。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雙手抱住雙膝,慢慢地將頭部伸向兩膝關節。腰背肌的鍛煉:俯卧,腹部伸展,腿與骨盆緊貼地板或床,用手臂上撐維持10秒鍾。俯卧,手臂和雙腿同時高舉離地維持10秒鍾,然後放鬆。反復多次。5、上肢及肩部的鍛煉:兩肩盡量向耳朵方向聳起,然後盡量使兩肩下垂。伸直手臂,高舉過頭並向後保持10秒鍾。雙手向下在背後扣住,往後拉5秒鍾。反復多次。手臂置於頭頂上,肘關節彎曲,用雙手分別抓住對側的肘部,身體輪換向兩側彎曲。 6、手部的鍛煉: 帕金森病人的手部關節眾多,容易受肌肉僵直的影響。患者的手往往呈一種奇特屈曲的姿勢,掌指關節屈曲,導致手掌展開困難;而其它手指間的小關節伸直,又使手掌握拳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患者應該經常伸直掌指關節,展平手掌,可以用一隻手抓住另一隻手的手指向手背方向搬壓,防止掌指關節畸形。還可以將手心放在桌面上,盡量使手指接觸桌面,反復練習手指分開和合並的動作。為防止手指關節的畸形,可反復練習握拳和伸指的動作。 7、下肢的鍛煉: 雙腿稍分開站立,雙膝微屈,向下彎腰,雙手盡量觸地。左手扶牆,右手抓住右腳向後拉維持數秒鍾,然後換對側下肢重復。「印度式盤坐」:雙腳掌相對,將膝部靠向地板,維持並重復。 雙腳呈「V」型坐下,頭先後分別靠向右腿、雙腳之間和左腿,每個位置維持5-10秒鍾。 8、步態鍛煉: 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都有步態障礙,輕者表現為拖步,走路抬不起腳,同時上肢不擺臂,沒有協同動作。嚴重者表現為小碎步前沖、轉彎和過門坎困難。步態鍛煉時要求患者雙眼直視前方,身體直立,起步時足尖要盡量抬高,先足跟著地再足尖著地,跨步要盡量慢而大,兩上肢盡量在行走時作前後擺動。其關鍵是要抬高腳和跨步要大。鍛煉時最好有其他人在場,可以隨時提醒和改正異常的姿勢。 病人在起步和行進中,常常會出現「僵凍現象」出現,腳步邁不開,就象粘在地上了一樣。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著急,可以採用下列方法:首先將足跟著地,全身直立站好。在獲得平衡之後,再開始步行,必須切記行走時先以足跟著地,足趾背屈,然後足尖著地。在腳的前方每一步的位置擺放一塊高10-15公分的障礙物,做腳跨越障礙物的行走鍛煉。但這種方法比較麻煩,在家裡不可能擺放一堆障礙物,因此藉助「L」型拐杖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9、平衡運動的鍛煉: 帕金森病病人表現出姿勢反射的障礙,行走時快步前沖,遇到障礙物或病人突然停步的時容易跌倒,通過平衡鍛煉能改善注重症狀。雙足分開25-30公分,向左右、前後移動重心,並保持平衡。軀乾和骨盆左右旋轉,並使上肢隨之進行大的擺動,對平衡姿勢、緩解肌張力有良好的作用。 10、語言障礙的訓練: 患者常常因為語言障礙而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講話,而越不講話,又會導致語言功能更加退化。和家人長期的沒有語言交流,加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表情缺乏,常常造成患者和親屬情感上的交流障礙和隔閡。因此,患者必須經常進行語言的功能訓練。 舌運動的鍛煉 保持舌的靈活是講話的重要條件,所以要堅持練習以下動作--舌頭重復地伸出和縮回;舌頭在兩嘴間盡快地左右移動;圍繞口唇環行盡快地運動舌尖;盡快准確地說出「拉-拉-拉」、「卡-卡-卡」、「卡-拉-卡」,重復數次。 唇和上下頜的鍛煉 緩慢地反復做張嘴閉嘴動作;上下唇用力緊閉數秒鍾,再鬆弛;反復做上下唇撅起,如接吻狀,再鬆弛;盡快地反復做張嘴閉嘴動作,重復數次;盡快說「嗎-嗎-嗎……」,休息後在重復。 朗讀鍛煉 緩慢而大聲地朗讀一段報紙或優美的散文。最好是朗讀詩歌,唐詩、宋詞或者現代詩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詩歌有抑揚頓挫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既可以治療語言障礙,又可以培養情操,好的詩歌還可以激發您的鬥志,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唱歌練習 唱歌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您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歌曲來練習。有的患者告訴我,換病之後,說話變得不利索,可唱歌卻不受影響。堅持練習唱歌之後,說話也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唱歌可以鍛煉肺合量,有利於改善說話底氣不足的感覺,還能預防肺炎的發生。
[編輯本段]與帕金森病的區別
許多帕金森病患者或家屬在網路上查閱治療、預防資料時,經常搞不清帕金森綜合症和帕金森病的區別,以為都是同一種病。實際上,通常所說的帕金森綜合症與原發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帕金森綜合症常繼發於某些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外傷、顱內炎症、腦腫瘤,或是由毒物、葯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此外,還包括症狀性帕金森綜合症,實質上是神經系統其他疾病伴有帕金森病的某些症狀,又被稱為「帕金森疊加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與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 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症。若從起病來說,帕金森綜合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不像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起病。臨床上帕金森綜合症除了具有和帕金森病相同的表現,如運動遲緩、表情呆滯、肌張力增高、震顫等以外,往往還有原發病遺留下的表現,如癲病、偏癱、頭痛、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言語不清、體位性低血壓、痴獃等。帕金森病的影像學表現無特徵性。而帕金森綜合症則常常有相應的改變或特徵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