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每天攝入蛋白

骨質疏鬆每天攝入蛋白

發布時間:2020-09-22 23:22:58

1、年輕人一天攝入多少蛋白質才算多?

蛋白質一天攝入的量:

蛋白質的需要量與膳食質量有關。1985年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提出蛋白質需要量不分男女均為每日每千克體重0.75g,這是對完全蛋白質(優良蛋白質)而言。我國膳食構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的質量及消化率較差,所以,成年人蛋白質推薦攝人量為1.16g/(kg·d),老年人為1.27g/(kg·d)。

攝入蛋白質過多的危害:

過多的蛋白質攝入,也會造成含硫氨基酸攝入過多,這樣會加速骨骼中鈣的丟失,易產生骨質疏鬆

蛋白質的酸性代謝產物會增加肝、腎的負擔,造成肝、腎肥大並容易疲勞。大量的蛋白質會導致機體脫水、脫鈣、痛風。高蛋白對水和無機鹽代謝不利,有可能引起泌尿系統結石和便秘。

(1)骨質疏鬆每天攝入蛋白擴展資料: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一般說,蛋白質約占人體全部質量的18%,最重要的還是其與生命現象有關。

蛋白質(protein)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有機大分子,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它是與生命及與各種形式的生命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機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和所有重要組成部分都有蛋白質參與。蛋白質占人體重量的16%~20%,即一個60kg重的成年人其體內約有蛋白質9.6~12kg。人體內蛋白質的種類很多,性質、功能各異,但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Amino acid)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並在體內不斷進行代謝與更新。

2、為什麼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導致骨質疏鬆?

長期的高蛋白飲食會加速體內鈣質的流失,提高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蛋白質可來自動物性食品,也可來自植物性食品如攝入過多,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等增加,腎臟排泄時會增加負擔,同時也可使鈣的排出增加,長此下去會引起腎臟損害或引起骨質疏鬆症。同時過多食用動物性食品,會隨蛋白質攝入大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進入肌體,從而增加了患高血脂症、冠心病的危險。

另外還有報告指出,過量設施蛋白質會誘發乳腺癌、直腸癌、腎癌等。為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982年專門發表了一項聲明,告誡人們不要過多食入蛋白質。

3、每天攝入大量蛋白質會怎麼樣?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從每個細胞的組成到人體的構造,從生長發育到受損組織的修復,從新陳代謝到酶、免疫機制及激素的構成,從保持人的生命力到推遲衰老、延年益壽都離不開蛋白質。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蛋白質的攝入與高血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多攝入優質蛋白質高血壓的發病率下降,即使高鈉飲食,只要攝入高質量動物蛋白,血壓也不升高。
日本近年來腦血管病死亡率明顯下降,據認為這與日本人膳食中肉、蛋、奶等動物蛋白增高有關。一些沿海地區漁民長期海上作業,精神高度緊張,睡眠時間少,吸煙飲酒普遍量大,鹽的攝入量也高,雖然存在許多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可是漁民的高血壓患病率都比較低,冠心病和
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也較低,專家們認為與膳食中蛋白質攝入多以及不飽和脂肪酸高有關。
優質動物蛋白質預防高血壓的機理,可能是通過促進鈉的排泄,保護血管壁,或通過氨基酸參予血壓的調節(如影響神經遞質或交感神經興奮性)而發揮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強調素食來預防高血壓是不可取的。我們在飲食中應適當地選擇動物蛋白,如雞、鴨、魚、牛奶等,尤其是優質魚是不可少的。

蛋白質對預防高血壓有一定作用,但是從蛋白質的代謝來看,作為升壓因子的可能性並不能完全排除,因為在蛋白質的分解過程中,可以產生一些具有升壓作用的胺類,如酶胺色胺、苯乙胺等,這些物質在腎功能正常時能進一步氧化成醛,由腎臟排出體外。但若腎功能不全或腎臟缺氧時,可導致胺的蓄積,完全有可能顯示升壓作用。另外,人體的三大營養要素,蛋白質、脂肪和糖在體內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蛋白質攝入過多,熱量過高,久而久之,也可造成肥胖、血管硬化,也會造成高壓升高,因此,人們應適當攝取蛋白質。
--------------------------------------------------------------------------
中國醫葯報:蛋白質多了也有害
蛋白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但並不等於蛋白質攝取越多越好,因為食用蛋白質過多,也會給身體帶來危害。
降低機體抵抗力
蛋白質在人體內的分解產物較多,這些分解產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對機體產生毒性作用。如果蛋白質攝入過多,則會增加肝臟負擔,也會引起胃腸消化吸收不良。長期下去可影響肝臟功能,使機體免疫機能下降。
容易患腎臟疾病
蛋白質在消化過程中,腎臟負擔著中間代謝產物重吸收和終末代謝產物排泄的重任。過多攝入蛋白質就會增加腎臟負荷,特別是患有糖尿病、腎炎、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病人,其腎臟受損的程度更為嚴重。
誘發心血管疾病
過量攝入動物蛋白,往往同時攝入多量的膽固醇,這是誘發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及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
導致骨質疏鬆
絕經後婦女過多食用蛋白質會使腎臟排出較多的鈣,使骨質硬化程度降低,引起骨質疏鬆症。
促進癌細胞生長
攝入過高蛋白質,對癌的發生有促進作用。美國科學家在對膳食中的蛋白質與肝癌關系的研究中,研究者給三組動物飼以黃麴黴後,分別給與8%、22%、30%的蛋白質飼料,結果蛋白質含量最低組肝癌發生率為0,蛋白質最高組肝癌發生率為80%。我國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婦女蛋白質和熱量攝入過多,可使乳腺癌的發病率上升。

4、每天應該攝入多少蛋白質才能有最大效果

從下面這個表查得男生85g
女生80g
中國居民膳食蛋白質推薦攝入量(rni)
年齡/歲
rni/(g/d)


0~
1.5
——
3g/(kg.d)
1~
35
35
2~
40
40
3~
45
45
4~
50
50
5~
55
55
6~
55
55
7~
60
60
8~
65
65
10~
70
65
11~
75
75
14~
85
80
*18~
輕體力勞動
75
65
中體力勞動
80
70
重體力勞動
90
80
孕婦(mg)
第一孕期+5
第二孕期+15
第三孕期+20
乳母(mg)
+20
**60~
75
65
註:*:
成年人按1.16蛋白/(kg.d)計。
**:老年人按1.27g/(kg.d)或蛋白質占總能量的15%計。
"中國居民膳食蛋白質推薦攝入量"表說明:
u表中的"rni"是新標准"推薦攝入量"的代號,後面的"/(g/d)"
表示每日攝入多少克。
u
在"孕婦(mg)"一項里的"第一孕期+5"表示孕婦要根據不同的體力勞動狀況將蛋白質攝入量再加5,譬如孕婦是中體力勞動,則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等於70+5=75克。

5、骨質疏鬆與攝取過多動物蛋白質有關系嗎?

長期的高蛋白飲食會加速體內鈣質的流失,提高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蛋白質可來自動物性食品,也可來自植物性食品如攝入過多,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等增加,腎臟排泄時會增加負擔,同時也可使鈣的排出增加,長此下去會引起腎臟損害或引起骨質疏鬆症。同時過多食用動物性食品,會隨蛋白質攝入大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進入肌體,從而增加了患高血脂症、冠心病的危險。

另外還有報告指出,過量設施蛋白質會誘發乳腺癌、直腸癌、腎癌等。為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982年專門發表了一項聲明,告誡人們不要過多食入蛋白質。
自己想想,我只是借用。

6、骨質疏鬆的話每天要攝入多少骨膠原蛋白才好呢?

一般來講導致骨質疏鬆的最直接原因是由於骨質內缺乏膠原蛋白的,導致鈣質不易固定,使得骨骼中的鈣質逐漸流失,骨質密度逐漸下降而形成的。
骨質疏鬆最科學的方法是同時補充鈣和膠原蛋白。這樣,鈣才能在膠原蛋白的粘合下,沉積在骨骼,加強骨的韌性、硬度。

簡單的說膠原蛋白就像骨骼中一張充滿小洞的網,它會牢牢地黏住將要流失的鈣質,如果沒有這張充滿小洞的網,即便是補充了足量的鈣,也會流失掉。
這款膠原蛋白中的羥脯氨酸能將血漿中的鈣運送到骨細胞,膠原蛋白形成的網路提供了鈣沉積的場所,使鈣有效地沉積於骨骼中,不僅提高骨密度,更能增強骨的韌性和骨強度,從根本上改善骨質疏鬆。

7、骨質疏鬆患者缺乏哪些營養素

骨質疏鬆缺乏營養:

1.蛋白質

蛋白質能促進鈣質與骨細胞結合,強化骨骼,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症,但是攝入大量蛋白質又可能會增加尿鈣的丟失。

因此,對蛋白質的攝入量最好使用推薦值。理論上成人攝入蛋白質0.8 克/(千克·天)為宜。我國由於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所以成人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為1.16 克/(千克·天)。

蛋白質廣泛存在於動植物性食物中,動物性蛋白質質量好、利用率高,但同時也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而植物性蛋白質利用率較低。因此,需注意蛋白質互補,適當進行搭配。大豆及其製品、牛奶都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食物來源,提倡食用。

2.礦物質

礦物質與骨健康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鈣攝入不足可引起骨質疏鬆。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無機元素,其中約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齒中。鈣的攝入量增加可以提高骨量的峰值,增加骨密度。因此,攝入足量的鈣是人體骨健康保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鈣適宜攝入量為800 ~ 1200 毫克/ 天。

奶和奶製品含鈣豐富且吸收率高,是鈣的良好來源。鈣含量在小蝦皮、海帶、豆類、芝麻醬和綠色蔬菜中也較豐富。

鉀的主要作用在於維持鈣的動態平衡,尤其是尿鈣的重吸收和排泄。低鉀飲食會增加尿鈣損失,高鉀飲食可減少尿鈣損失。豆類、瘦肉、乳、蛋、馬鈴薯等含鉀都很豐富。

鈉攝入量增加,可使尿鈣排出量增加,骨密度降低,因此預防骨質疏鬆還應減少鈉的攝入量。含鈉高的食物有食鹽、味精、雞精、醬油、松花蛋、腌製品等。

3.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過程所需的一類微量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D 是膽固醇的衍生物,是一種類固醇激素。人體內的維生素D3 主要由皮膚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轉化而來,也可從動物性食物中獲取。血漿中維生素D3 直接刺激骨細胞,對骨形成和骨礦化有促進作用,高濃度可增加破骨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促進骨吸收。

臨床研究的結果表明,補充維生素D 可使老年人的骨密度增高,骨折發生率明顯下降。維生素K 是骨骼基質蛋白,骨鈣素的羥化所需,為維持骨骼中骨鈣素的最佳羥化,每天最好有≥ 100 微克的維生素K 攝入。

維生素K 在綠葉蔬菜中含量高,其次是奶及肉類,水果及谷類中含量低。

8、每天的蛋白質攝入

蛋白質的需要量與膳食質量有關。1985年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AO/WHO)提出蛋白質需要量不分男女均為每日每千克體重0.75g,這是對完全蛋白質(優良蛋白質)而言。我國膳食構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蛋白質的質量及消化率較差,所以,成年人蛋白質推薦攝人量為1.16g/(kg·d),老年人為1.27g/(kg·d)。
一個雞蛋和一杯牛奶,遠遠不夠一個正常人一天的蛋白質需求。

9、為什麼骨質疏鬆症要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

膳食要富含蛋白質和來維生素C。高蛋白膳食可明顯增加鈣的吸收。膳食中若缺乏蛋白質,骨有機質生成不良,若缺乏維生素C則影響基質形成,並使膠原組織的成熟發生障礙。自因此,必須供給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C。一般主張每日供給優質蛋白60~70克、維生素知C300毫克以道上。這些蛋白質主要從魚、蝦、奶及黃豆製品中獲得。維生素C可通過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獲取。

10、為了防止骨質疏鬆,人體每天應該攝入足夠量的() A.鈣 B.鋅 C.鐵 D.

A

與骨質疏鬆每天攝入蛋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