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小孩需要做骨質疏鬆篩查

小孩需要做骨質疏鬆篩查

發布時間:2020-09-22 01:41:21

1、兒童為什麼也需要使用骨密度檢測儀?

骨密度是反映骨鈣含量的指標。兒童骨骼尚處發育的關鍵階段,如果發生骨礦質缺乏,會對於兒童以後的成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骨密度檢查不容忽視。此外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鈣物質的補充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孩子缺鈣,生長會比較緩慢,和同齡人相比會矮小得多,相信這也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

兒童定期進行骨密度測定,可以對他們的骨骼狀況進行准確的定量評估,綜合評價骨骼的骨密度,根據骨鈣含量,指導家長根據孩子的骨質情況制定合理的補鈣計劃。超聲波骨密度測量法是超聲波通過骨骼時的傳播速度SOS。無輻射,無創傷。是非常適合兒童骨鈣的檢查。

(1)小孩需要做骨質疏鬆篩查擴展資料

兒童骨密度知識:

目前國際醫學界已經達成共識,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兒童時期的疾病,即兒童時期(0~20周歲)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累積足夠的骨量,導致成年後因骨流失而導致骨量或骨強度低於某一水平,脆弱易折。

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兒童時期能夠保持正常的骨密度水平,達到足夠多的骨量累積。兒童處於成長階段,骨疾病常常發生在皮質骨,所以有效的檢測部位應選擇前臂(前臂近端的1/3處)或全身。

近幾年新興的超聲骨密度測量方法,因其無創、無痛、無輻射的特性在兒科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在短時間內可對兒童骨密度情況進行連續的密集監測。保證兒童骨密度水平的正常發展。

兒童骨密度測評是一個綜合多個學科復雜專業問題:從骨礦物質的積累和骨的生長發育、均衡營養等方面來說,屬於兒科學的研究范疇,因為兒童生長期內骨骼發育不良而影響身高的發育或將來成人後的形體的美觀,是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

從鈣攝入多少及維生素D等是否缺乏與骨質疏鬆的關系而言,其屬於營養學研究的范疇。規律的負重運動與陽光下鍛煉可減少和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這與運動醫學研究密切相關;另外,骨質疏鬆還與遺傳學、生物力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有關。

通過對骨密度測評確定孩子當生長發育過程中成骨原料的吸收與攝取狀況,可以分析可能影響其生長發育的內外因素,以便及時制定有針對性營養、運動鍛煉計劃,確保孩子在骨骼生長發育的優勢,特別是關於需不需要補鈣,如何補鈣,是解決攝入的問題還是吸收的問題,通過精確的測評和專業分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2、醫生請幫忙看一下小孩子的體檢報告。請告知一下,有需要去做進一步檢查嗎?

血小板太高了,建議你去正規的三甲以上的大醫院血液科,請醫生給孩子做專業細致全面的檢查,查出病因以後才能對症治療,不要耽擱了會影響病程的。千萬不能不治療,更不能亂投醫濫用葯。

3、五歲小孩需要做一次體檢嗎

有病沒病,做一次不吃虧

4、兒童骨質疏鬆症

兒童骨質疏鬆是的,現在骨質疏鬆的年齡逐漸偏小了,建議要補鈣,但是要吸收好的,現在起哦兒子用的是奈米鈣+鐵的,吃了後感覺食慾明顯增加,而且指甲變硬了好多,兒子也長了,這會兒在網上買了2 瓶

5、骨質疏鬆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血鈣、磷和鹼性磷酸酶在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中,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鹼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狀旁腺激素應檢查甲狀旁腺功能除外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者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標記物骨質疏鬆症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狀態,在骨的高轉換狀態(例如Ⅰ型骨質疏鬆症)下,這些指標可以升高,也可用於監測治療的早期反應。但其在骨質疏鬆症中的臨床意義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這些生化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鹼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phosphatase,反應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骨吸收)、骨鈣素(Osteocalcin,反應骨形成)、Ⅰ型原膠原肽(TypeIprocollagenpeptidase,反應骨形成)、尿吡啶啉(Urinarypyridinoline)和脫氧吡啶啉(Urinarydeoxypyridinoline,反應骨吸收)、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cross-linkedN-andC-telopeptideoftypeIcollagen,反應骨吸收)。
4.晨尿鈣/肌酐比值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
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
1.對於有局部症狀的患者應攝取病變部位的X線片即使無脊柱症狀的患者也應攝取該部位的側位片,以免遺漏椎體骨折。X線可以發現骨折以及其他病變,如骨關節炎椎間盤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質減少(低骨密度)攝片時可見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梁減少及其間隙增寬,橫行骨小梁消失,骨結構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觀察到。大體上可見因椎間盤膨出所致的椎體雙凹變形,椎體前緣塌陷呈楔形變,亦稱壓縮性骨折,常見於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
2.骨密度檢測骨密度檢測(Bonemineraldensity,BMD)是骨折最好的預測指標。測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來評估總體的骨折發生危險度;測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預測局部的骨折發生的危險性。
根據美國最新的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制定的治療指南規定,以下人群需進行骨密度的檢測:65以上的絕經後婦女,盡管採取了各種預防措施,這類人群仍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危險,如有骨質疏鬆症存在則應該進行相應的治療;存在1個或1個以上危險因素、小於65歲的絕經後婦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絕經後婦女;需根據BMD測定值來決定治療的婦女;長期激素代替療法的婦女;輕微創傷後出現骨折的男性;X線顯示骨質減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通過與健康成年的BMD比較,WHO建議根據BMD值對骨質疏鬆症進行分級,規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減1個標准差(SD)為正常值,較正常值降低(1~2.5)SD為骨質減少;降低2.5SD以上為骨質疏鬆症;降低2.5SD以上並伴有脆性骨折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測定骨密度的方法有多種,其中定量計算機體層掃描(,QCT)測量BMD最為准確,單位為g/cm3,該方法不受骨大小的影響,可用於成人和兒童。但QCT只能測定脊柱的BMD,骨贅會干擾測定值,而且費用較高,同時所受射線亦不可低估。
雙能X-線吸收法(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接受射線較少、相對便宜,而且可重復性較QCT高,可用於成人及兒童。DXA可以測定脊柱以及髖骨的BMD,可視為測定BMD的標准方法,然而DXA存在校正值的差別。建議使用同一台機器上對患者進行隨訪連續測定BMD。影響DXA測定的因素有脊柱骨折、骨贅以及主動脈等脊柱外的鈣化。外周DXA可以測定腕關節的BMD。
跟骨的定量超聲(quantitativeultrasound,US)可用於普通篩查,該方法費用低、便攜且無電離輻射,但該方法不如QCT和DXA准確,因此不用來監測治療效果。
射線測量(radiogrametry),通常用於測定手的骨皮質情況,尤其是第二掌骨。該法可用於兒童的BMD測定,費用最為低廉。但該法不如DXA精確,而且對於BMD變化的敏感性不大。

6、小孩要做聽力篩查需要做什麼准備工作呢?

現階段,我國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可以分為傳統的聽力篩查和基因篩查。
一,基因篩查,也就是耳聾基因篩查,是伴隨著人類基因工程而生的新興的聽力篩查手段。
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對人的DNA進行檢測,發現是否存在耳聾基因突變位點。對於家族中有先天性耳聾成員或者有成員有兒童期耳聾的病史的家庭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可以明確病因,對耳聾的再次發生具有良好的預防意義。
目前已發現近300個耳聾疾病相關基因。在我國,常見的耳聾相關基因及突變熱點包括GJB2(235delC、176dell6bp、512insAACG和299-300delAT), SLC26A4 (2168A>G、1229C>T 、1174A>T、IVS2-7A>G,線粒體MT-RNR1(1555A>G、1494C>T)和中國科學家克隆的第一個本土耳聾基因GJB3 (538C>T及547G>A)。
有生育要求的夫婦可以選擇進行常見致聾基因突變的篩查,若發現雙方均帶有相同的突變耳聾基因,通過對其生育進行全程的指導和干預,可以預防性的減少近1/3-2/5的先天性耳聾患者出生。
二,傳統聽力篩查,也即耳聲發射檢查和快速腦干誘發電位檢查。
1,耳聲發射檢查,
耳聲發射檢查需要待檢查的幼兒處於安靜狀態,所以如果寶寶已經過了滿月,記得讓寶寶在去做檢查的路上保持清醒哦,如果寶寶剛剛出生那就只需要讓寶寶吃飽了再檢查就可以了。
耳聲發射是一種產生於耳蝸,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入外耳道的音頻能量。
耳聲發射以機械振動的形式起源於耳蝸。現在普遍認為這些振動能量來自外毛細胞的主動運動。
外毛細胞的這種運動可以是自發的,也可以是對外來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的耳朵(內耳耳蝸)在聽見聲音之後會因為聽到了這個聲音而發出另外一個聲音,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是否接收到耳蝸發出的耳聲而判斷出耳蝸是否能夠感知檢查所給與的刺激聲。
2,快速腦干誘發電位
額,我還是簡單點說吧,這個檢查實際上是檢測的腦電反應,腦電波,所以需要幼兒處於深度睡眠狀態,如果孩子超過滿月,那麼要讓孩子在路上保持清醒,到了聽力篩查機構睡沉了就可以做檢查了。如果孩子剛剛出生,那麼讓寶寶吃飽了睡深了就可以了。
另外,不論多大的孩子,一定記得把我們在臨檢查前半小時左右喂得飽飽的~檢查對環境雜訊有要求,所以陪同孩子檢查的家屬需要保持安靜喲。

7、兒童為什麼會得「骨質疏鬆症」?!

兒童骨丟失多為慢性但嚴重,相對於成人起病的骨質疏鬆症患者,他們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影響成人健康的問題,尤其是老年人。事實上,骨丟失也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原因。

對兒童骨丟失及骨質疏鬆問題的認識不足可能導致患兒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嚴重者可能造成骨折。兒童骨丟失多為慢性但嚴重,相對於成人起病的骨質疏鬆症患者,他們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應該予以重視。

2013年國際臨床骨測量學會對兒童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准進行了修訂。指出兒童骨質疏鬆症診斷必須同時存在臨床骨折史和低骨礦物含量(BMC)或低骨密度(BMD)。重點強調不能單獨依據低骨密度檢測來診斷。

根據指南,骨質疏鬆症的低骨礦物含量或低骨密度是指經年齡、性別和身材校正後BMC或面積BMD的Z值≤-2.0;在無局部疾病或高能量創傷時,發現一個或多個椎體壓縮性骨折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若無椎體壓縮性骨折,骨質疏鬆症的診斷需具備臨床顯著骨折史和BMD的Z值<-2.0,臨床顯著骨折史包括10歲內各年齡有2處及以上的長骨骨折,或到19歲期間的任何年齡有3處及以上的長骨骨折。兒童骨質疏鬆的病因分類

1、兒童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兒童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相對少見,其確切的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均具有基因起源異常。該類型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通常有生長發育遲滯和骨骼畸形。常見的有:成骨發育不全、纖維性結構不良、特發性青少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2、兒童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指繼發於基礎疾病及相關治療等多種因素的骨質疏鬆症。隨著治療技術提高、疾病存活率增加,兒童繼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處於上升趨勢。兒童期比較常見的致病因素有營養性、廢用性、激素相關性及葯物性。兒童骨質疏鬆症如何治療?

根據2013年國際臨床骨測量學會對兒童骨質疏鬆症的定義可知,兒童質疏鬆症治療的最根本目的為預防骨折和改善低骨密度的情況。總體而言,兒童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括運動和葯物干預。

1.運動療法:

是兒童骨質疏鬆症治療的重要措施。兒童時期是骨骼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不僅可以改善骨組織的血液環,促進骨塑建的過程,還能增加骨骺軟骨板生所需的壓力和張力的刺激作用,促進骨骺軟骨骨板的生長,加速骨生長。治療兒童骨質疏鬆症的最佳運動方式為負重運動,中等強度的運動對骨質疏症的治療效果最好。運動時間和頻率並沒有統一的標准,一般以能夠耐受、次日不感疲勞為度。

2.葯物干預:

首先要補充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部分骨質疏鬆症可選用抗骨吸收及骨轉換抑劑葯物。

補充鈣劑:

攝入足量的鈣對維持正常骨礦化常重要。患慢性疾病的兒童,常伴有嚴重鈣缺乏。按照中國營養學會的權威推薦,每天至少應該補足以下鈣量。

補充維生素D :

可增加腸道鈣的吸收及利用,促進腎臟鈣的重吸收、動員骨鈣儲存及抑制甲狀腺激素介導的骨吸收。研究表明,在充足維生素D參與的情況下,鈣吸收率會增加60%~75%。同樣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的推薦,兒童每日維生素D攝入量為400國際單位。

3.抗骨吸收葯物:

近年,唑來膦酸鈉因具有最強的抗骨吸收能力和較小的用的抗骨吸收能力和較小的用葯頻率,逐漸被用於臨床。

4.雌激素:

有研究表明成人生理劑量的雌激素對兒童骨質疏鬆症也有治療作用。

與小孩需要做骨質疏鬆篩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