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薯可以防止骨質疏鬆,是真的嗎?
吃紅薯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紅薯中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這是一種可以預防肝臟和腎臟組織萎縮,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物質。紅薯中含有的豐富礦物質,像是鈣元素和鎂元素對於維持和調節人體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食用紅薯可以預防骨質疏鬆。
紅薯也叫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是一種草本植物。紅薯原產於南美洲,在世界上的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有廣泛的種植。
紅薯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蛋白質、脂肪、多糖、磷、鈣、鉀、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C等含量豐富。紅薯所含的蛋白質是大米的七倍,胡蘿卜素是胡蘿卜的三倍多,維生素A是馬鈴薯的一百多倍。以上這些物質對促進人體的腦細胞和激素分泌有很大的幫助,長期吃紅薯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延緩智力的衰退和抗衰老。
紅薯中含有極少的脂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卻極其高。若是將紅薯作為一日三餐中一餐的主食,就可以阻止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還可以分解體內原有的膽固醇,促進脂肪的新陳代謝,預防人體的營養過剩,防止肥胖。
因為紅薯中含有的豐富物質,所以紅薯還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其中的維生素C能夠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對感冒病毒等多種毒素都有很好的作用。維生素E還可以促進人的性慾。鉀元素可以防治高血壓和中風。其中的膠原粘液蛋白可以維持人體動脈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硬化。
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對紅薯葯用價值的詳細記載。“番薯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之功效”。生的紅薯塊中的乳白色漿液可以起到通便、活血、抑制肌肉痙攣的作用。
2、營養過剩,最直接的表現是
營養過剩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飽食。長期飽食還會使人體弱多病。吃得過多還會使大腦早衰,引起頭腦遲鈍。
營養專家認為,合理的營養是必需的,但營養過剩就會危害人體健康
,具體表現為四高症:
一、高脂肪症:過多的脂肪易在血管壁上沉積而導致動脈硬化,引起心腦血管疾病
。脂肪也與結腸癌、乳腺癌等多種病症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二、高蛋白症:食入蛋白質過多,即成年男性每天攝入蛋白質70克,
女性60克以上,非但對身體無益,還可能破壞體內營養素的平衡,影響鈣質的正常吸收,剩餘的蛋白質還會轉化為脂肪,促使機體發胖。
三、高糖症:糖類攝入過多,熱量過剩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並使機體老化。
四、高維生素症:維生素攝入過多,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攝食過多,會因人體無法自然代謝而發生維生素中毒
,出現骨質疏鬆、高鈣血症及皮下出血等病症。
營養過剩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飽食。長期飽食還會使人體弱多病。吃得過多還會使大腦早衰,引起頭腦遲鈍。許多人飯後均有昏昏欲睡之感。最新研究認為,有一種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飽腹後在大腦中的含量比飯前增加數萬倍,而這種因子是腦動脈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3、舉例說明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引起的疾病
人體七大營養素為:水,糖類,脂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 缺乏維生素A:夜盲症,乾眼病。缺乏維生素B1:腳氣病,神經炎。缺乏維生素B2:口角炎,舌炎,陰囊炎。缺乏維生素B6:脂溢性皮炎。缺乏維生素B12:巨幼紅細胞貧血。缺乏葉酸:胎兒神經管畸形。缺乏維生素C:壞血病。缺乏維生素D:佝僂病,骨軟化症,骨質疏鬆症。缺乏維生素E:不孕症,動脈粥樣硬化,白內障。缺乏鈣物質:嬰兒手足抽搐症,骨骼牙齒發育障礙。缺乏鋅物質:生長發育不良,免疫功能障礙,傷口不癒合,反復感染等。缺乏碘物質:流產,先天畸形兒,嚴重引起新生兒呆小病(克汀病)。缺乏硒物質:克山病,大骨節病。缺乏蛋白質:精神萎靡,消瘦,免疫力下降等。缺乏糖類:疲乏,頭暈,心悸,出冷汗,低血糖昏迷等。缺乏膳食纖維:便秘,痔瘡,結腸癌,結腸息肉等。 脂類,蛋白質過量:胰腺癌,結腸癌,脂肪肝,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等。糖類過量:糖尿病,腫瘤等。維生素A過量:蓄積體內引起中毒。維生素E過量:中毒症狀,可抑制生長,干擾甲狀腺功能。維生素K過量:貧血,黃疸等。鈣過量:影響其他元素吸收,增加腎結石風險。鐵過量:色素沉著症,各種嚴重器官損害。碘過量:甲狀腺癌,碘過敏,甲狀腺腫等。
4、食品營養
食品營養
food nutrition
人體從食品中所能獲得的熱能和營養素的總稱。
食品營養價值的評價 食品營養價值指食品中所含的熱能和營養素能滿足人體營養需要的程度。對食品營養價值的評價,主要根據以下幾方面:①食品所含熱能和營養素的量,對蛋白質還包括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相互間的比值,對脂類尚應考慮飽和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②食品中各種營養素的人體消化率,主要是蛋白質、脂類和鈣、鐵、鋅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消化率。③食品所含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的生物利用率,尤其是蛋白質、必需氨基酸、鈣、鐵、鋅等營養素被消化吸收後,能在人體內被利用的程度。④食品的色、香、味、型,即感官狀態,可通過條件反射影響人的食慾及消化液分泌的質與量,從而明顯影響人體對該食物的消化能力。⑤食品的營養質量指數。食品價格不一定反映食品的營養價值。食品營養價值的高低是相對的。同一類食品的營養價值可因品種、產地、成熟程度、碾磨程度、加工烹飪方式等不同而有很大區別。
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 按食品對人體的營養意義將食品分為8類。
①谷類食品。指禾本科作物的種子,主要有稻米、麵粉、玉米、小米、高粱等,佔中國人熱能來源的70%左右。谷類含6%~10%的蛋白質,但生物利用率較低 。含70%~80%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消化率很高。含一定量的膳食纖維。磷、鈣、鐵等無機鹽類生物利用率低。含維生素B1和煙酸較多 ,但必須經加鹼處理才能被人體利用,含維生素B2少。玉米、小米含少量胡蘿卜素。谷類種子碾磨過細將損失較多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糙米的出米率以92%~95%、小麥的出粉率以81%~85%為宜。過分洗米、棄米湯、不適當加鹼等也可損失營養素。
②豆類食品。指豆科作物種子及其製品,也包括其他油料作物。大豆含蛋白質35%~40%,為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質蛋白質。特別是賴氨酸較多,是彌補各類蛋白營養缺欠的理想食品。大豆含油脂17%~20%,其中含人體必需脂肪酸亞油酸約50%,是任何其他油脂所不能比擬的。大豆約含30%的碳水化合物,其中人體不能利用的佔一半,所以考慮大豆的營養價值時,碳水化合物以折半計算為宜。大豆中還含鈣、鐵、鋅、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煙酸 。 大豆中也含有抗營養因素,對人有不良的生理作用,但經適當處理(如濕熱、發酵、發芽等)後可基本消除。大豆加工成豆製品後,消化率可由整大豆的60%提高到90%左右。其他豆類如小豆、綠豆、花生、葵籽等也與大豆相似,但其蛋白質營養價值稍低。
③蔬菜、水果 。 是人體胡蘿卜素 、維生素C和鈣 、 鐵、鉀、鈉等元素的重要來源。所含的膳食纖維、有機酸、芳香物質等也有益於增進食慾 ,促進消化 。含維生素C較多的蔬菜主要是葉菜類,如花椰菜、甘藍等,特別是蔬菜代謝旺盛部分,如嫩葉、幼芽和花部含量較多。水果中則以柑橘、山楂、鮮棗及獼猴桃等含量最多。深綠和黃紅顏色的蔬菜、水果含胡蘿卜素較多 ,如莧菜 、韭菜 、胡蘿卜 、甘薯和芒果、杏等。蔬菜、水果常因加工烹飪不當而損失營養素,如切洗流失、加熱氧化、金屬離子觸媒破壞等,應引起注意。有些野菜、野果常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類,是大有開發利用前途的食物資源。某些蔬菜習慣上廢棄的部分,如蘿卜纓 、芹菜葉中分別含有較多的鈣、胡蘿卜素 、維生素B1 、B2和C等,應注意充分加以利用。
④畜禽肉類食品。可供給人體優質蛋白質和部分脂肪 ,無機鹽含量不多但易於吸收利用 。 也是維生素 A和B2的重要來源。豬肉含蛋白質量較低,而且所含較多飽和脂肪對人體健康不利,而雞肉或草食動物肉的蛋白質含量高所以營養學家、畜牧學家與食品生產經營部門均主張用雞肉代替豬肉。
⑤魚類等水產食品。在蛋白質營養價值方面可與畜禽肉類媲美,所含脂肪70%~80%為多不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也較低,所以遠比畜禽肉類脂肪為優。含鐵、鈣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比畜禽肉類高幾倍至十幾倍,含豐富的碘和較多的維生素B2和煙酸。魚肝富含維生素A和D。魚類以外的海產動物,營養價值與魚類相似。海產植物如海帶、紫菜等含有10%~30%的蛋白質,也含較多的鈣、鐵、碘和維生素。海產品中的砷均是有機砷形式,對人體無害。有的含粗纖維較多,影響消化。
⑥蛋類食品。雞、鴨、鵝蛋的化學組成基本相似。鮮蛋含蛋白質約為13%~15%,其營養價值最高,為營養學實驗研究中的理想蛋白質。含維生素A、D和B2較多 。鮮蛋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因素,又易受微生物污染,故不宜生食。蛋白烹調方式對營養價值影響不大。
⑦奶類食品。人和各種動物奶分別對其各自的初生子代營養價值最高,對異己子代的營養價值較低,所以對嬰兒應強調母乳喂養。用牛奶時應仿人奶組成調整其營養成分,主要是加水稀釋酪蛋白,補充乳(蔗)糖和維生素A、D等。牛奶含蛋白質和鈣較多 ,也是維生素A 、B2的良好來源 ,但含鐵少,若不補鐵,易引起缺鐵性貧血。奶粉和煉乳的營養成分與鮮奶基本相同。
⑧食品的加工品。除上述提及者外,主要有罐頭、食用油脂、酒類、飲料、調味品和糖果糕點等,其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其原料組成,對人類營養素來源不佔重要位置。
————————————————————————————
白領上班族必需的營養食品:
提起白領,大家多會想到在辦公室工作,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政府公務員等,他們有整潔的辦公環境、較高的收入水平、緊張的工作節奏,較大的工作壓力。白領們看似光彩照人的外表已經慢慢難掩其潛在的健康問題,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是白領中最常出現的三大疾病。
目前社會上關於白領人群營養健康的信息繁多,有不少是來源不詳,缺少可靠的研究基礎,很大程度上混淆了人們的觀念。該吃什麼,怎麼吃才能促進身體健康、保持體型,是很多白領在工作之餘最為關心的事情。長期以來牛奶被視為營養價值很高的營養食品,對於牛奶最近在社會上引起的爭論,著實讓追求健康的白領們迷惑不解。有人說牛奶是導致各種疾病的危險品,有人說牛奶是功效頗多的美容佳品。到底牛奶是營養品、危險品還是美容品呢?
保健食品維生素
這種疑惑是由於近期的不當報道加上人們普遍缺乏營養知識造成的。在市面上,有人宣稱「牛奶會導致骨質疏鬆和兒童氣喘;雞蛋會誘發過敏,蛋白質過多;紅肉會導致大腸癌;魚也最好少吃。」一時間,似乎動物性食物都不能吃了,吃了就會得各種各樣的疾病。有位美國學者認為,動物性食物是導致肥胖、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骨病、腎病、眼病、腦病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宣稱「奶類食品會促發癌症、骨質疏鬆」、「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類似觀點,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同時也困惑了許多人。
那麼牛奶恐慌到底是某些書籍的「造勢」之作,還是果然如此呢?
飲食營養師水果
1.牛奶是最好的營養品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牛奶的營養價值如何。奶類是一種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很高的食品,主要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鈣、維生素a、核黃素等營養素,可以減緩疲乏,提高工作效率,是保持體力和腦力活動極好的營養食品。白領族工作緊張,飲食不規律,常常會因為膳食結構不平衡引起微量營養素缺乏。特別是有些白領女性,為了塑造美好身材,往往採取節食等手段,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因此白領更需要增加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攝入,來平衡膳食結構。牛奶豐富全面的營養價值能很好地滿足了白領族的這一需求。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膳食指南中都提到,要適量食用奶類及其製品。針對我國奶類食物攝入較少、膳食鈣攝入不足的情況,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要常吃奶類及其製品,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提出,每天建議食用100克奶類及奶製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美國北卡大學合作的「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調查」縱向追蹤項目數據提示,自1989年至2004年,城市20-35歲年輕女性(大多數白領女性的年齡段)奶類攝入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不到平衡膳食寶塔推薦量的一半。因此白領工作者,在目前的膳食狀況下,不僅不應減少奶類的消費,反而應當適當增加奶類的攝入。
2.牛奶≠危險品
論壇博客專題行
所謂的「牛奶有害」論,都是站在西方經濟發達社會的大背景下,在動物性食物攝入過多,慢性病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思維角度下提出的,他們忽視了中國社會處於轉型期,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足並存的現實。應當指出的是,任何食物過量都是有害的,單單把一種食物拿出來冠以危險勿食的標識,無疑是片面不實的。應當立足我國的營養現狀,正視中國人奶類食品的消費還很低這個現實情況。過於誇大動物性食物的危險,全盤否定動物性食物,尤其是奶類、蛋類、禽類及魚蝦類等營養成分合理的食物,必然會加大我國營養不良,造成某些營養素缺乏的危險,因此是十分有害的。
3.牛奶≠萬能的美容品
養食療·飲食營
關於牛奶在白領生活中的地位,更有人稱其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有位「博士」在推銷排毒餐的同時,不忘宣揚牛奶美容論,聲稱牛奶所含的豐富營養物質更適合外用,可以用來防止皮膚乾燥,修補皺紋,創造美白肌膚,清除眼部浮腫等。這一論調無疑是為了抓住愛美、時尚人士的眼球,混淆視聽。但是在工作壓力日益增加的中國,健康問題才是白領最關心的,把營養豐富的牛奶當作萬能的美容品,可能是這位「博士」的一廂情願吧。他片面鼓吹牛奶的美容作用,而否定牛奶的營養功能,無疑會誤導人們輕視身體內在的慢性病,這也是不可取的。
合理的膳食,科學的營養搭配是健康的保證,也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競爭力的前提。我國營養專家認為,任何食物都不能過量食用,應當遵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營造一個食物多樣、合理搭配的飲食環境。尤其是對於白領們,常喝奶類及其製品,是增強體質、補充鈣質和維生素的有效方式。我國奶類食物攝入水平非常低,在這種情況下,不考慮我國的營養缺乏問題如何解決,反而擔心牛奶「過量」引起的癌症甚至幾乎身體所有的疾病,似乎牛奶成了世間第一毒葯,豈不怪哉!因此,我們建議白領們多學習一點營養知識,以便樹立一種正確的營養觀念,對待眼花繚亂的不實報道,才能增強自身識別和判斷的能力。
信息來源:http://www.belinda.com.cn/yingyangshi.html
5、營養過剩導致的疾病有哪些?
營養過剩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飽食。長期飽食還會使人體弱多病。吃得過多還會使大腦早衰,引起頭腦遲鈍。
營養專家認為,合理的營養是必需的,但營養過剩就會危害人體健康
,具體表現為四高症:
一、高脂肪症:過多的脂肪易在血管壁上沉積而導致動脈硬化,引起心腦血管疾病
。脂肪也與結腸癌、乳腺癌等多種病症的發生有密切關系。
二、高蛋白症:食入蛋白質過多,即成年男性每天攝入蛋白質70克,
女性60克以上,非但對身體無益,還可能破壞體內營養素的平衡,影響鈣質的正常吸收,剩餘的蛋白質還會轉化為脂肪,促使機體發胖。
三、高糖症:糖類攝入過多,熱量過剩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並使機體老化。
四、高維生素症:維生素攝入過多,特別是脂溶性維生素攝食過多,會因人體無法自然代謝而發生維生素中毒
,出現骨質疏鬆、高鈣血症及皮下出血等病症。
營養過剩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飽食。長期飽食還會使人體弱多病。吃得過多還會使大腦早衰,引起頭腦遲鈍。許多人飯後均有昏昏欲睡之感。最新研究認為,有一種被稱為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飽腹後在大腦中的含量比飯前增加數萬倍,而這種因子是腦動脈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6、你認為人體營養失衡會導致什麼樣的疾病?
營養失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所需要的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是攝入過多的部分造成營養過剩。營養不足有缺鐵、貧血、骨質疏鬆、眼部不適等。二是攝入過多的部分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等心腦血管、肥胖,甲狀腺腫大等。營養失衡的疾病有非常多,主要體現在以上兩方面。希望答案對樓主有幫助!
7、飯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嗎
人們在對待飲食的量上,「吃要吃飽」仍是相當多的人的飲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飲者大有人在,毫無節制的飲食使人的胃、腸等消化系統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各內臟器官也被超負荷的利用而無法保養。這種過食現象至少對身體有兩個方面的害處。 吃得過飽有害 新聞:東京近日發表了一研究成果,指出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的遺傳因子活動能力降低,增加其患癌的概率。 這項研究以58位人為對象。研究人員調查了他們的飲食習慣,發現「每頓都吃得很飽」的人和「基本上只吃八分飽」的人相比,前者的細胞發生了變異,失去運動能力。是導致癌變幾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調查還發現,平時喝綠茶的人以及常吃捲心菜的人,其細胞活動比較旺盛,不過,為何它們對人體細胞活躍有好處,目前尚未有最後定論。 提問:如果吃的太飽有什麼危害哪?我們具體分析: 一是引發胃病。人的消化系統需要定時休養,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飽食,上頓的食物還未消化,下頓的食物又填滿胃部,消化系統就得不到應有的休養。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很短,每2—3天就要修復一次,一日三餐之外還常吃夜宵,就使胃黏膜得不到修復的機會。 吃飽就睡害處多 有些人習慣於「吃飽了就睡」,這無異於「睡以等病」。因為晚飯後不久就睡眠,機體大部分組織器官開始進入代謝緩慢的「休整」狀態,而胃腸道卻被迫處在「緊張工作」中,造成機體部分狀態不平衡…… 由於讓食物長時間滯留胃中,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壞胃黏膜,容易產生胃糜爛、胃潰瘍,從而誘發胃癌。請看: 二是畸形發展。營養過剩同樣會增加體內各臟器的負擔與畸形發展。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等「富貴病」的原因皆為貪吃惹出來的。另外,體內甲狀旁腺激素的多少又與平時飲食量成正比。 長期飽食就會使人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增多,容易使骨骼過分脫鈣,造成骨質疏鬆,從年輕時就經常飽食的人,到了老年,由於體內甲狀旁腺激素含量明顯增加,即使攝取較多的鈣,也難以沉著於骨骼之中,所以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就會明顯增加。
滿意請採納
8、營養過剩會導致哪些疾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和營養水平的不斷提升,患「富裕性疾病」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富裕性疾病是指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肥胖症五種疾病,據悉,這類疾病極易導致急性腦血管意外、心肌梗塞、心衰等。而心腦血管疾病是上海社區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威脅社區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在某些已經改善了營養,增進了人民的健康和壽命的發達國家裡,因為營養過剩和營養不平衡,出現了一系列的「富裕性疾病」,這些疾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如日本自膳食結構逐漸歐美化以後,所帶來的問題正是這類疾病。據日本1980年的營養調查,有許多家庭膳食攝入的熱量超過標准,形成營養過剩,成為肥胖病、高血壓病、心臟病的重要原因。 美國在19世紀早期,由於生產發展,營養科學發達,延長了人民的壽命。但也因為營養過剩的膳食結構.曾給他們帶來過和現在的日本相同的困擾,使美國人遭受到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病、高血壓和癌症等疾病的嚴重威脅。 由此可見,食物營養充足能滿足人體的各種需要,促進身體健康。但是,營養過剩和不平衡,也能招致某些疾病,損害健康,縮短原本可以更長的壽命。只有在科學的指導下,合理而有節制地攝取充足而又平衡的營養,才能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爭取最大限度地延長壽命。
9、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兩者有啥關系,大夥要注意了?
在骨科疾病中,我們經常聽到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兩種情況,骨質增生也是許多中老年人相對容易出現的症狀。骨質增生會由骨質疏鬆引起嗎?如果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那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兩者都會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骨質疏鬆症確實會引起許多症狀,許多骨質增生患者也會發現骨質疏鬆症症狀。這種現象應按常規補鈣,沉積並修復在一些受壓較大的骨表面。這種代償機制使得鈣應該進入骨骼內部,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兩者之間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它們都是由體內缺鈣引起的,如頸椎、腰椎、膝關節、足跟骨等。會導致骨質增生,骨質增生是人體對骨質疏鬆的一種補償。
骨質疏鬆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單位體積骨組織體積減少為特徵的代謝性骨病。在一些骨質疏鬆症病例中也需要及時補鈣。中老年男女均可服用葯物預防骨質疏鬆症,更年期女性也應補充激素,一般來說,骨質疏鬆症的早期預防需要綜合措施,建議補鈣時應注意補充維生素D、均衡飲食、多曬太陽和多鍛煉,以改善骨質疏鬆症和骨質增生。
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補充一些營養,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症患者不僅要接受適當的補鈣治療,還要有助於骨質增生和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而且日常飲食調節也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