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體質指數一般是多少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65歲以上老人BMI在18.5至24時屬正常。
「身體質量指數」是用於評估體重與身高之比的常用工具。 它也是測量人體脂肪和健康狀況的常用標准。此外,步行是老年人最好的減肥運動。 除了科學飲食外,我們還必須確保每日的攝入量和消費量保持「收支平衡」。 我們還必須堅持適當的運動,因為只有運動才能幫助人體分解脂肪。
(1)骨質疏鬆指數計算擴展資料:
肥胖是很多健康問題的源頭,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冠心病、脂肪肝、膽道疾病等都與肥胖脫不了干係,而且肥胖者會讓身體骨骼長期負重,可有腰背痛及關節病變。在此,本報特提醒老人們,即使在還沒患上任何慢性病的時候,也請經常測一測自己的體重和腰圍,一般來說,中國男性的警戒腰圍是85厘米,女性是80厘米。
肥胖是很多健康問題的源頭,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冠心病、脂肪肝、膽道疾病等都與肥胖脫不了干係,而且肥胖者會讓身體骨骼長期負重,可有腰背痛及關節病變。在此,本報特提醒老人們,即使在還沒患上任何慢性病的時候,也請經常測一測自己的體重和腰圍,一般來說,中國男性的警戒腰圍是85厘米,女性是80厘米。
2、骨密度檢查,SOS值、OI值、Z值各代表什麼?
骨密度檢查中,SOS值表示聲速值;Z值表示受檢者骨密度值與同齡同性別骨密度平均值的比較值;OI值代表骨質疏鬆指數;百分數表示受檢者骨密度聲速值與同齡同性別骨密度平均聲速值值百分比。
在臨床上,骨密度只與T值和Z值有光,其他數值是供研究使用的。
骨密度的Z值其實是與同齡人正常骨密度的標准差。正常人的骨密度的Z值肯定是大於-2的。如果我們的骨密度的Z值小於-2的話,說明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
(2)骨質疏鬆指數計算擴展資料
骨密度檢測「T值」劃分為為三個區間,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
-1﹤T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2.5﹤T值﹤-1 表示骨量低、骨質流失;T值﹤-2.5 表示骨質疏鬆症。
骨密度,是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反映骨質疏鬆程度,預測骨折危險性的重要依據。
根據骨密度缺少產生原因和作用機理的不同,在進行保健食品配方設計時可選擇不同原料。經常使用的原料如下:
1、鈣劑:如鈣吸收正常,每日給1.00克—1.50克即可。各種鈣劑中,碳酸鈣使用得比較普遍。對65歲以上老人每日0.75克—2.5克。
對使用雌激素副作用多且有誘發子宮內膜癌的可能者,給予大劑量的鈣,可起到與使用雌激素相同的作用,腎結石病人不能攝入大量的鈣。
2、維生素D及其活性產物:過去認為老年性骨質疏鬆病人常伴有維生素D不足,因此主張多給維生素D。
實際上除了合並有骨軟化(一般來講,僅有兒童易患骨軟化,如佝僂病),腸鈣吸收障礙及維生素D代謝產物生成減少者,一般無需補充大量維生素D,確有上述三種情況者,可同時給予維生素D。
3、降鈣素:降鈣素可減少骨質吸收,降低血循環中的鈣,增加骨質中的鈣含量,降鈣素由於可降低血鈣,所以在用降鈣素時應補足鈣量,起到治療骨質疏鬆的作用。
4、磷酸鹽類:磷酸鹽類治療骨質疏鬆近年來得到發展,磷酸鹽可促進骨形成,抑制骨細胞的破壞,可以長期應用。
5、n-3多不飽和脂肪酸(α-亞麻酸):n-3脂肪酸影響人類的骨代謝 ,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對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起調節作用,強化n-3脂肪酸有利於提高骨密度。
3、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怎樣的?
根據2011年版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治指南2011》,診斷標准如下:
1.發生脆性骨折
2.基於骨密度的診斷:骨密度(BMD):T-Score≤-2.5SD者為骨質疏鬆
4、骨密度正常值是多少
T值是一個相對的數值,臨床上通常用T值來判斷人體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其將檢測者檢測所得到骨密度與30~35歲健康年輕人的骨密度作比較,以得出高出(+)或低於(-)年輕人的標准差數。
-1﹤T值﹤1 表示骨密度值正常;
-2.5﹤T值﹤-1 表示骨量低、骨質流失;
T值﹤-2.5 表示骨質疏鬆症;
Z值也是一個相對的數值,其根據同年齡、同性別和同種族分組,將相應檢測者的骨密度值與參考值作比較。當出現低於參考值的Z值時,應引起病人和臨床醫生的注意。而Z-值正常並不能表明完全沒有問題,例如老年人Z值正常不能代表其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可能性很小
-2﹤Z值 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齡人范圍內;
Z值≤-2 表示骨密度低於正常同齡人;
基本就上面兩個參數,參照一下,但最終還是要詢問體檢醫生的【南京科進超聲骨密度儀廠家,韓國骨密度儀總代理】
5、骨質密度正常值
骨質密度全稱「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主要指標,以每平方厘米克(g/cm2)表示。
有條件可以去醫院檢測一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加速 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不易被察覺的常見、多發病。人體骨骼的密度(即骨總量)約在30歲左右達到高峰,之後骨總量便隨年流失,造成骨骼結構脆弱,導致骨質疏鬆症。關於骨質密度降低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其中運動量減少、鈣質攝取不足、女性更年期後雌性激素分泌降低等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骨密度(BMD)對判斷和研究骨骼生理、病理和人的衰老程度以及診斷全身各種疾病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一般正常人50歲以後最好每年都進行骨密度篩檢,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骨密度測定(BMD tests),是確定骨骼健康狀況的一種最佳檢查方法。BMD tests有助於協助診斷、鑒別骨質疏鬆症,預防骨折風險以及監測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效果。
6、什麼樣的指數才算是骨質疏鬆
你好,
1994年WHO建議根據BMD或BMC(骨礦含量)值對骨質疏鬆症進行分級診斷:正常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個標准差(SD)之內;骨質減少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個標准差;骨質疏鬆症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准差以上;嚴重骨質疏鬆症為BMD或BMC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准差以上並伴有1個或1個以上的脆性骨折。該診斷標准中BMD或BMC可在中軸骨或外周骨骼測定。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