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質疏鬆早期有何症狀?又該如何預防呢?
骨質疏鬆的人早期會出現關節疼痛的情況,平時一定要注意多補充鈣質,減少活動量。
2、骨質疏鬆,及早預防是關鍵,哪些方法能夠減少體內鈣物質的流失?
人一上了年紀,身體最先出現問題的可能就是骨頭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的機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比如皮膚衰老,腿腳不便,而人體的鈣質流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年人補鈣變得尤為關鍵。不過,對於補鈣,很多老年人對於補鈣都有一定的誤區,而只單純懂得吃鈣片進行補鈣,其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得先知道老年人缺鈣的原因,再對症下葯。方能做到更好的補鈣。
老人缺鈣主因是老人器官機能下降,胃酸分泌減少。老人由於血管逐漸硬化,胃部供血不足,胃粘膜內的腺細胞開始減少或退化,導致胃液及胃酸分泌減少,這就使食物中的鈣不容易解離成鈣離子的形式被吸收,容易缺鈣。其次是維生素D吸收和合成減少。老人膽囊及膽管壁變厚,膽汁減少而粘稠,使脂肪消化和吸收減少。同時老人皮膚合成維生素D能力也逐漸降低,到了80歲時只有20歲時的一半,這些造成內源性維生素D合成減少。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骨膠原蛋白流失。骨膠原蛋白不僅能夠潤滑骨關節,而且還能促進鈣質在骨骼上的附著,減少鈣流失。但是骨膠原也會隨著人體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流失,所以加速了鈣的流失。所以。老年人想要補鈣,除了吃鈣片,還要從補充骨膠原蛋白和減少流失這方面著手。很多老年患者對骨質疏鬆的預防意識十分缺乏,其實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其實,老年補鈣,是亡羊補牢。中年人應該在骨峰值開始下降的時候就注意加強運動、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維護充足的骨量。
3、我們應該怎麼預防骨質疏鬆?
4、怎樣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骨質疏鬆症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和痛若,治療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別強調落實三級預防。 1)一級預防:應從兒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營養,多食用含Ca、P高的食品,如魚、蝦、蝦皮、海帶、牛奶(250ml含Ca300mg)、乳製品、骨頭湯、雞蛋、豆類、精雜糧、芝麻、瓜子、綠葉蔬菜等。盡量擺脫「危險因子」,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如堅持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及含碳酸飲料,少吃糖及食鹽,動物蛋白也不宜過多,晚婚、少育,哺乳期不宜過長,盡可能保存體內鈣質,豐富鈣庫,將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預防生命後期骨質疏鬆症的最佳措施。加強骨質疏鬆的基礎研究,對有遺傳基因的高危人群,重點隨訪,早期防治。 2)二級預防:人到中年,尤其婦女絕經後,骨丟失量加速進行。此時期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應及早採取防治對策。近年來歐美各國多數學者主張在婦女絕經後3年內即開始長期雌激素替代治療,同時堅持長期預防性補鈣或用固體骨肽制劑骨肽片進行預防,以安全、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日本則多主張用活性Vit D(羅鈣全)及鈣預防骨質疏鬆症,注意積極治療與骨質疏鬆症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脂肪瀉、慢性腎炎、甲旁亢/甲亢、骨轉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3)三級預防:對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患者應積極進行抑制骨吸收(雌激素、CT、Ca),促進骨形成(活性Vit D),骨肽片等葯物治療,還應加強防摔、防碰、防絆、防顛等措施。對中老年骨折患者應積極手術,實行堅強內固定,早期活動,體療、理療心理、營養、補鈣、止痛、促進骨生長、遏制骨丟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體素質等綜合治療。 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是骨骼發育、成長、衰老的基本規律,但受著激素調控(主要有PTH破骨:雌激素、CT成骨;Vit D3雙向調節)、營養狀態、物理因素(日照、體重)、免疫狀況(全身體質、疾病)、遺傳基因、生活方式(吸煙、飲酒、咖啡、飲食習慣、運動、精神情緒)、經濟文化水平、醫療保障等八個方面的影響,若能及早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積極進行科學干預,退行性骨質疏鬆症是可能延緩和預防的,這將對提高我國億萬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而現實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預後 影響預後的因素主要是骨折後相關並發症,在美國每年有約37,500患者死於骨質疏鬆骨折的相關並發症。骨質疏鬆症雖不能完全預防,但給予一定的預防措施,如攝入足夠的鈣、維生素D、鍛煉等,能在很大程度減輕骨質疏鬆症,防止嚴重並發症出現。 此外,對於具有骨質疏鬆症高危因素、患有導致骨質疏鬆症高危情況的疾病以及使用可致骨質疏鬆症葯物的患者,及時去除高危因素,給予相應的葯物預防治療尤為重要。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齡、性別以及種族;骨質疏鬆症骨折的家族史;生殖系統因素,尤其是過早絕經;與骨密度降低有關的生活方式有吸煙、酗酒以及缺乏鍛煉、導致無月經的大強度運動(例如馬拉松長跑者);飲食因素,尤其是影響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量(二者缺乏即可增加骨質疏鬆症的危險性),以及進食障礙,如神經性厭食;其他疾病以及用葯,尤其是糖皮質激素;為減少骨折的發生率,應警惕老年患者容易摔倒的危險因素,包括平衡能力減退、體位性低血壓、下肢肌力下降、反應遲鈍、用葯(如鎮靜劑)、視力障礙以及認知缺損
5、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流行,營養學家提出了什麼建議?
要增加鈣的攝入量。首先應調整膳食結構,做到全面均衡適量營養。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骨質形成,富鈣食品有助鈣代謝平衡,利於礦物質沉積。牛奶、雞蛋既能提供優質蛋白質,又含有豐富的鈣、磷。每人每天攝入1瓶牛奶(大約含有300毫克鈣)或奶製品、一隻雞蛋和50~100克豆及豆製品,同時多食海帶、蝦皮、蝦米、海魚、芝麻醬等含鈣豐富的食品,有利於增加鈣的攝入量。但是,僅僅從膳食中獲取鈣,仍然滿足不了人體需要,尤其是孕婦、乳母、絕經期婦女對鈣特殊需要的人群,最好再能長期額外補充優質鈣劑和維生素d;
要增加體育活動。體育活動能刺激骨細胞活動,有利於骨質形成。有人通過平行組實驗觀察發現,絕經期婦女如果每周鍛煉3次,每次1小時,可使全身鈣量從781~876克逐漸增加到801~919克,而不鍛煉組幾乎每個病人的全身鈣量均下降。據上海華東醫院對500名老年人調查發現,活動量少或僅有少量活動的與活動量大的相比,前者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經常戶外活動,還要多曬太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能幫助腸道吸收食物中更多鈣。所以,經常戶外體育活動是預防和控制骨質疏鬆症發生與流行的一項不可或缺的措施;
要控制影響骨質形成的食品或葯物的攝入。吸煙可促使骨質的丟失,飲酒會減少鈣的攝入,增多尿鈣排泄。此外,含鋁的制酸葯、可的松、苯妥英鈉、肝素和咖啡因等葯品,都會影響骨質形成,應加以控制。
此外,還應積極治療引起骨質疏鬆症的許多內分泌疾病,如柯興氏綜合症、肢端肥大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糖尿病等。必要的時候,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性激素,可預防骨質過度丟失,控制骨質吸收,延緩骨質疏鬆發生。
6、骨質疏鬆症怎樣防範?
骨質疏鬆症是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它悄無聲息地到來,卻嚴重地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人們腰酸背痛,肌肉容易抽筋,影響生活質量。更嚴重的是,容易引起患者在輕微外傷後,導致骨折。
什麼是骨質疏鬆症呢?醫學上給骨質疏鬆症下的定義是,單位體積骨組織的量低於正常,骨小梁的數量減少,間隙加大。其基本特徵是骨組織的體積減小,而非骨的組成成分的變化,也就是骨小梁的數量減少,骨礦物質與有機物的比例仍正常。
患骨質疏鬆症時,同樣是原來的骨,但其質量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骨內的主要礦物質鈣鹽大量流失,其內部變得相當松軟,強度明顯下降,很容易發生骨折。
對於避免骨質疏鬆症,樹立現代預防觀,這是頭等重要的,因為一方面一旦發生骨質疏鬆症綜合征,治療辦法不多,難以短期治癒,加之本病又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發生的,不易及時發現;而早期預防卻是可行的,因此有人稱早期預防工作為「一本萬利」之舉。
①飲食。保證鈣的攝入量是各項預防措施中的中心環節,最為重要,還有磷及維生素D的攝入。成人每日需鈣1000毫克;妊娠與哺乳女士、絕經期、老年人及糖尿病、腎病、胃腸病患者等還應增加500毫克。
②在進食調配中,要力求營養均衡,飲食多樣,粗細搭配,尤以多進食含鈣多的食品,如牛奶、魚蝦、豆類、雞蛋及綠色蔬菜。
③在飲食製作中盡量減少鈣及維生素D的損失和有利於鈣的吸收,如加工魚、肉時加一點醋,不僅調味,而且可增加鈣的溶解,促進鈣的吸收。
④運動可增強人體骨礦物質含量,活動又可刺激骨形成,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運動方式並非固定,有氧運動中的步行、慢跑、游泳、滑冰、騎自行車、練太極拳等均可。對於上述極易發生骨質疏鬆的特殊人群,尤應強調採用與體力適合的運動項目,不可「隨彎就彎」地任其卧床而不活動,這對癱瘓病人的康復至關重要。
⑤除忌煙、酒外,還要少喝咖啡,因咖啡同吸煙一樣可促進本症的發生。
⑥充足的日光浴也是預防本病的必要條件之一,尤其北方的冬季更應保持充足的日照,妊娠哺乳期的女士更應長期堅持。
⑦已確定為骨質疏鬆的病人,應及時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並及時治療。
7、為什麼要重視預防骨質疏鬆症?
現在世界上有2億人患有骨質疏鬆症,而女性比男性患者多。科研證實,一般男性從32歲,女性從28歲以後,骨鈣每年以0.1~0.5%的速度流失,到60歲時,竟會有50%的骨鈣流失,此間最易出現骨質疏鬆症而發生骨折症狀。但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中年人過早地出現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初期無症狀,甚至長期無症狀,經常是幾年之後才感到腰背痛,以後會出現身高縮短,駝背,嚴重時脊椎骨遇到稍重的壓力(如咳嗽、提不太重的東西)就容易斷裂;還有行走不便、呼吸困難、有時大小便不正常的現象;關節特別脆弱,大多數情況下是在摔倒時自動用手支撐而造成骨折,使關節變形。骨質疏鬆後大腿骨折最為常見,有的終生不能行走,最終可能給病人造成心理影響。
對骨質疏鬆症要注重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平時注意補鈣。那種認為身強體壯,不必補鈣的觀點是不科學的。具體要做到:
(1)多曬太陽
曬太陽能使皮膚維他命D合成增加,有利於鈣質的吸收。(2)多做適量運動
運動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流供應,增加骨密度。散步、慢跑、打球、跳舞及健身操等運動都可以達到運動目的。(3)飲食調養
主要從日常飲食中攝取鈣質。多吃含鈣及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及豆製品,魚、雞、牛肉等蛋白質含鈣量豐富及花椰菜、莧菜等。(4)注意葯物的影響
如利尿劑、強的松等葯物會影響骨質的代謝,平日應少用或不用,更不要濫服補劑。
①防止各種意外傷害,防止造成四肢骨折。
②補腎。腎主骨,治本扶正,修復缺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