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骨質疏鬆風險因素

骨質疏鬆風險因素

發布時間:2020-09-12 18:52:07

1、我們應該怎麼預防骨質疏鬆

2、引起骨質疏鬆的病理因素是什麼?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結構變得稀疏、骨重量減輕、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通俗點說,骨是由鈣鹽沉在骨基質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強度和彈性, 由於某種原因如:增齡、絕經或葯物的作用等, 骨組織將會丟失,導致骨的脆性增加,使骨折發生率增加,這種疾病稱之為「骨質疏鬆症」,它危及到每一個人,可稱為流行病。它的主要症狀足:骨疼痛、骨髂變形和易發骨折。引起骨代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齡、激素和食物。應該說人的一生都應該重視它的代謝,因為它是支撐人體的基本結構,過去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所以在現在的老年人中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較高,據上海華東醫院調查,上海在60-7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達54.80%,且易發生骨折。日本戰後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政府還在學齡兒童中免費每天每人提供1杯牛奶,這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隨著我國的經濟繁榮,人們的生活從溫飽型逐漸走向了小康,對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城市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開始後,骨的丟失更為迅速,所以必須重視骨質疏鬆症的防治,讓人們有一個安祥、高質量的生活。
骨質疏鬆症的重視應該從青少年開始,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了頂峰,以後開始逐步下降,骨量的多少與遺傳、運動、營養等因素有關,如能在30歲有一個較高的骨峰值,則為今後骨丟失存有一個較多的骨量儲備。女性45歲左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的急聚下降,失去對骨的控制,則很快就會骨質疏鬆,而男性來得較晚,一般要在60歲以後才開始。
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主要手段是骨密度的測定,還有X線等,一般說小於正常入骨密度均值1個SD(均值差),則為可疑,如小於2個SD則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還有X線的骨皮質變薄、壓縮性骨折等都是診斷的依據。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防治,除了一般的衛生宣教、體育鍛練外,合理的飲食和補充鈣劑是很重要的,乳製品、新鮮蔬菜、豆類中含鈣量較高,如一杯牛奶約含200毫克鈣,所以不能偏食和厭食。關於補鈣問題爭論很多,除了有腎結石病人要注意鈣攝入量外,一般每天要攝入800-1200毫克鈣,同時服用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這樣能大大減少骨折的發生率,人們要天天不斷地滿足鈣需要,這任務是個艱巨的挑戰。患了骨質疏鬆症也不要灰心,現在有許多葯物能治療,如雙磷酸鹽類、密鈣息、維生素D等,效果都非常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完全能使病情得到控制。
隔壁鄰居張老師不慎摔倒,造成骨折,為了讓張老師早日康復,張師母天天買來豬骨煲湯給張老師喝。其實「喝骨頭湯補骨」是一種誤解。在民間常有「吃啥補啥」的說法,有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對於骨頭來說,盡管其儲存了肌體99%的鈣,但是這些結合狀態的鈣,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能溶於湯汁中。有研究證明,一碗骨頭湯中的鈣含量僅2mg,如果按每天需額外補充600mg鈣計算,需要喝300碗湯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可見喝骨頭湯並不能達到補鈣的作用,而且,骨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對於老年人來說,進食過多並無益處。那麼應該怎樣補鈣呢?其實牛奶和奶製品是非常理想的鈣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乳鈣易於被人體吸收。以牛奶為例,100克牛奶中含有120mg鈣,一般每天喝兩杯牛奶即可滿足補鈣的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在30-40歲以後,骨骼的骨吸收開始多於骨形成,這時就應該重視骨質疏鬆的預防,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對減少骨鈣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到補鈣,人們往往認為這是老年人或者兒童的事情,老年人因為發生骨質疏鬆而需要額外補鈣,兒童因鈣攝入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引起佝僂病而需要補鈣。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都應該注意鈣的攝入,在鈣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飲食偏嗜、慢性胃腸疾病等)應注意補鈣。研究表明,一個人骨量多少、骨質的堅硬程度取決於青春期骨鹽的累積。在30-40歲時,人體的骨內鈣鹽的含量達到高峰,稱為骨峰值,在隨後的歲月中,含量會在內分泌、代謝等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丟失,嚴重時出現骨質疏鬆。老年人補鈣僅能延緩但不能預防骨質丟失,此外補鈣對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有限。因此,預防骨質疏鬆症應從小抓起,應該多食富含鈣質的牛奶及奶製品、肉類、豆類及海產品(魚松、海帶、蝦米等),多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鍛煉,有助於鈣質在骨骼中的沉積,提高骨密度。對於孕期、哺乳期的女性,由於大量鈣經胎盤或母乳轉移到胎兒或嬰兒,因此體內鈣消耗量較大,除通過飲食補充外,往往需要通過專門的補鈣劑進行額外的補充。總之,補鈣應該在幼兒期就引起重視,在青春期使骨峰量達到較高水平,「家底」厚了,就可以從容應付日後的消耗,避免或延遲中老年期骨質疏鬆。
說到現在,除了食物外,應該怎樣合理選擇鈣制劑呢?鈣制劑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鈣制劑以骨、貝殼、礦石等無機鹽為原料,如:動物鮮骨、珍珠粉、貝殼、蛋殼、化學合成碳酸鈣、氯化鈣、活性鈣等,此類鈣制劑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易形成膠綢狀沉積物,不易被吸收,而且易出現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良反應;第二代鈣制劑屬有機酸鈣,包括葡萄糖酸鈣、醋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此類鈣雖較第一代鈣制劑有了改進,但是含鈣量一般較低,也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第三代鈣制劑為L-蘇糖酸鈣和氨基酸鈣,這些絡合結構的鈣在腸道中易溶解吸收,不良反應較少。有些鈣制劑中加入了維生素D3或活性維生素D3,有助於鈣在腸道的吸收。另外,從牛奶中提取的乳鈣如果工藝規范、質量保證的話,也是理想的鈣源。目前市場上各種鈣制劑很多,主要選擇的標準是腸道內溶解吸收程度、鈣含量多少、胃腸道反應大小,對照上述分類,再根據個人的經濟水平,一般不難做出選擇。
一些鈣劑中常含有一定量維生素D3,的確,維生素D3對鈣代謝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腸道鈣磷吸收,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而減少鈣經尿液的丟失,但如果長期服用維生素D3含量較高的制劑,則有可能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軟組織異位骨化、腎功能受損等維生素D中毒的症狀。因此,在服用此類復方制劑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還有一些患者在服用含維生素D的鈣制劑同時,又服用維生素AD膠囊或其他維生素D制劑,這樣更易導致維生素D過量中毒,不可疏忽大意。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告誡有腎結石的患者要限制鈣的攝入,的確,腎結石中80%為鈣質,在臨床上也看到一些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在甲狀旁腺激素的作用下,血鈣水平增高,泌尿道結石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那麼正常人補鈣後是否會增加患泌尿道結石的危險呢?結果正好相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45510名未患腎結石的男性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高鈣飲食(每天平均攝入1326毫克鈣)的人比低鈣飲食(每天攝入516毫克鈣)的人群患腎結石的機會少三分之一。同樣的結論也被其他一些研究所證實。其實,結石並不是因為鈣太多的緣故,而是人體中鈣代謝發生了紊亂,造成了不正常的「鈣轉移」,此時骨鈣減少,血鈣和軟組織中的鈣卻增加了,久而久之,可導致結石的發生。適當補充鈣質後,增加了人體該的吸收量,刺激血鈣的自穩系統,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過量分泌,最終可達到降低血液和軟組織中鈣含量,減少結石的發生,同時又減少骨鈣的丟失。但是,並不能簡單地認為「補鈣越多越好」,超過了一定的劑量,同樣會引起高血鈣等一系列不良反應。
在一天中,應該選擇什麼時間服用鈣劑呢?最佳的補鈣時間應該是臨睡前。在白天三餐飲食中,人體可攝入300-400毫克鈣,即使一部分鈣通過尿液排出,可以很快從食物中得到補充,維持血鈣的穩定。但在夜晚,人體不再進食,而鈣質照常會通過尿液排泄,丟失的鈣不能及時從食物中得到補充,就會動用骨骼中的鈣來維持血鈣的穩定,如果臨睡前服用一定量的鈣劑,可減少夜間對骨鈣的動用,有利於骨質中鈣量的穩定,而避免或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

3、骨質疏鬆,年輕人要警惕哪些危險因素

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分為固有因素與非固有因素。固有因素有人種(白種人和黃種人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高於黑人)、老齡、女性絕經、母系家族史等;非固有因素有低體重、性激素低下、吸煙、過度飲酒、飲過多咖啡、體力活動缺乏、飲食中營養失衡、蛋白質過多或不足、高鈉飲食、鈣和(或)維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攝入少)、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應用影響骨代謝葯物等。

4、什麼樣的人容易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受多重危險因素影響的復雜疾病,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多方面。骨質疏鬆的主要危險因素和風險評估表如下圖:

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危險因素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 (IOF) 骨質疏鬆症風險一分鍾測試題

5、骨質疏鬆跟哪些因素有關?

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很多,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症都了解了哪些呢?其實骨質疏鬆症是骨骼代謝異常的疾病,雖然導致它的產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確,但醫學界普遍認為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與以下方面都有關系。 1、衰老:人體老化的自然現象之一。 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會刺激骨質的形成及抑制骨質的分解。婦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便雌激素停止或減少分泌,就會加速骨質疏鬆,這是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之一。 3、營養失調節:鈣攝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鹽的食物或嗜煙、嗜酒,這是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之一。 4、生活不正常:缺少運動、少曬太陽陽。 5、疾病:罹患腎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某些癌症,這是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之一。 6、葯物: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癌葯、利尿劑、抗凝血劑、胃葯或止痛葯者。 7、遺傳: 骨質疏鬆有一定的遺傳性,這也是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專家對於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的介紹。大家對於導致骨質疏鬆的因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大家能更好的認識這種疾病。

6、骨質疏鬆都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7、骨質疏鬆症有哪些危險因素及臨床表現

人體缺鈣帶來的嚴重後果

男人缺鈣,雄風不再;女人缺鈣,衰老變快;小孩缺鈣,成長不快;老人缺鈣,小心摔壞!很多人只知道缺鈣會抽筋,其實,身體不同部位缺鈣會有不同的表現。
1.大腦缺鈣:神經不穩定、做夢、易醒、磨牙、睡眠質量差。孩子易驚、睡覺後腦勺出汗、咬嘴唇、易哭、枕禿、尿床、個矮。
2.牙齒缺鈣:塞牙、牙齒稀疏。
3.心臟缺鈣:心率失常、心慌、心悸。
4.氣管缺鈣:痙攣導致乾咳無痰。
5.骨頭缺鈣:腰酸、背痛、關節痛、骨頭痛、骨刺、骨質疏鬆、怕風、關節響、變矮。孩子個矮、X型腿、O型腿。
6.手缺鈣:不運動不熱時手心也出汗。
7.腸子缺鈣:吃纖維素夠量也照樣便秘、肚子脹。
8.子宮缺鈣:痛經。
9.肌肉缺鈣:抽筋。
10.中小動脈缺鈣:血管痙攣引起血壓高。好材料構成好身體;今天不保健,明天養醫院;與其養醫院,不如我保健。寧願站著吃鈣片,也不躺著喝葯片。願您和家人健康幸福!

8、骨質疏鬆的五大危害是什麼?

骨質疏鬆的危害有哪些?
1、骨質疏鬆的發病率高。我國現約有9000萬骨質疏鬆症患者,其中骨質疏鬆發生率佔60歲以上老年人的56%,在絕經後婦女發生率更高,約為60%~70%。
2、骨質疏鬆症可以導致患者疼痛,身材變矮,骨折。嚴重骨痛可影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飲食和睡眠等,常使病人生活無規律,牙齒過早脫落,茶飯不思,痛苦異常。這些都是骨質疏鬆的危害有哪些中的影響。
3、骨質疏鬆的病人骨折發生率高。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並發症是骨折,輕微外力即可導致骨折,如咳嗽可發生肋骨骨折。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鬆並發骨折者高達12%。輕者可使活動受限,重者須長期卧床,給社會和家人造成很大負擔。
4、骨質疏鬆可以造成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出現,導致肺感染和褥瘡等多種並發症的發生,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死亡率可達10%~20%。
預防骨質疏鬆的五種方法:
查骨骼
女性一旦到了更年期,應定期到醫院檢查骨骼健康狀況,請醫生評估骨折風險。已確診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女性應遵醫囑積極堅持治療。
改劣習
吸煙、酗酒對骨骼的傷害非常嚴重。要保護骨骼健康,改變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另外,臨床發現,體重偏低的人比體重正常的人更易發生骨質疏鬆。因此,對於女性而言,最好別過度追求苗條。
勤鍛煉
每周應鍛煉3~4次,每次30~40分鍾。鍛煉項目可以多樣化,抗阻訓練和力量訓練相結合,比如,舉啞鈴、仰卧起坐、武術和瑜伽等。
補維D
富含鈣和蛋白質的飲食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另外,補充維生素D也十分關鍵,每天曬太陽15分鍾,日常飲食可多吃奶製品、魚類、魚肝油、堅果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或者適當補充維生素D補劑。
知風險
骨質疏鬆症的常見風險因素包括45歲前絕經、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葯物、有骨關節炎或吸收不良綜合症等病史、發生過骨折或有骨質疏鬆症家族史等。
生活中大家應該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重視疾病的危害,在出現了類似的疾病以後,應該及早的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有效的治療,這樣才能更好的治癒疾病。

與骨質疏鬆風險因素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