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GHD嚴重嗎
矮小症介紹
所謂矮小症或矮身材(short stature)是指在相似環境下,身高較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健康兒童身高均值低2個標准差(-2SD)以上或處於第3百分位數以下。其中部分屬正常生理變異。生長是小兒的基本特徵,也是小兒健康狀況的一面鏡子,在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年生長速率的判定是早起識別生長障礙的一個敏感指標,小兒生長發育過程具有連續和不均衡特徵,一般<2歲時每年生長速率<7cm,4.5歲至青春期開始生長速率<5cm/年,青春期生長速率<6cm/年均提示存在生長障礙,應及時查找原因。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生長發育過程受多種因素調節和控制,臨床上根據解剖、生理功能、心理發育等特點,將小兒生長發育分為7個年齡期: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和青春期,每一個年齡期的發育均為其後一個年齡期的發育奠定基礎,任何一期的發育障礙,都會影響後一階段的發育。此外,不同時期都有其不同的調節機制,例如在幼兒期、學齡前期和學齡期生長激素是主要的調節因子;而在青春期,性激素可導致生長發育高峰。在嬰兒期生長激素似乎沒那麼重要,營養是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一個重要的刺激因子。蛋白質攝入量,特別是牛奶蛋白質攝入量似乎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能量攝入和某些微量元素似乎刺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 1分泌,從而調控嬰兒的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各項。
遺傳因素
在發育過程中遺傳因素決定著各種遺傳性狀,表現在不同種族、家族中個體體格發育差異,如身材高低,發育遲早等均與遺傳有關。遺傳因素通過酶的活性及內分泌功能調節小兒生長發育。因此臨床上常常用父母身高來預測孩子的遺傳把身高。
男孩遺傳靶身高預測:[父身高+(母身高+13)]÷2±7.5cm
女孩遺傳靶身高預測:[(父身高-13)+母身高]÷2±6.0cm
環境因素
先天遺傳潛力的發揮主要取決於環境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均很重要。
1) 營養:充足和調配合理的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小兒正常的生長發育不僅需要足夠的熱量,還需要優質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等,任何一個年齡段營養供應不足都會對健康和發育造成損害,尤其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受損,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生長,有時其影響是終生的。如:胎兒期及嬰幼兒期營養營養不良不僅會影響成年後身高,還是成年後高血壓、2型糖尿病、冠心病的原因之一;兒童時期長期營養低下,會影響骨的長度及骨皮質厚度,減緩骨骼的成熟,退遲青春期生長突增開始的年齡,造成體格矮小;青春期缺乏足夠的營養可引起突增幅度減低,使身體瘦弱同時也影響女性月經初潮年齡。在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素中,除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外,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生長也有影響。鋅參與許多酶的合成,在核酸代謝、蛋白質合成等過程中其重要作用,鋅缺乏可引起小兒生長發育遲緩、厭食;骨骼生長需要充足的鈣、磷及微量的鎂和錳。鐵是血紅蛋白所必需的,貧血使生長緩慢;碘是合成甲狀腺素所必需的,後者對體格生長、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維生素C缺乏導致骨的細胞間質形成不足、脆性增高;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骨的短粗;維生素D缺乏使骨鈣化不足引起骨質酥鬆、軟化和彎曲,身材矮小。此外,營養過剩、運動不足引起的肥胖由於骨成熟加快,也會使兒童青少年生長潛能受到影響,雖然早起表現身材高大,但終身高往往低於遺傳身高。
2) 睡眠:生長激素在夜間睡眠狀態下的分泌量是白天清醒狀態下分泌量的3倍,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長高。睡眠時間的長短因年齡而不同,個體差異較大,一晝夜所需睡眠時間:新生兒為14~20小時,2~3月齡為14~18小時,5~9月齡為13~16小時,1~3歲為12~14小時,4~6歲為11~12小時,7~10歲為10小時,10~14歲為9小時,青春期睡眠時間略增多為9~10小時,成人一般7~8小時。
3) 運動:運動可刺激生長激素分泌,兒童青少年經常從事體育運動,能促進骨生長,使骨骼變長,橫徑變粗,骨密度增加,使遺傳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有研究顯示運動比不運動兒童平均高2~3厘米。
4) 社會心理壓力也可引起小兒生長遲緩,又稱為精神心理性身材矮小,常發生在結構混亂的家庭中,如父母離異、患兒與監護人關系不正常或嚴重被忽視、受虐待等。患兒會出現骨齡延遲,具有部分性和暫時性的可逆性生長激素缺乏,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往往低下。當環境改善後,小兒會出現追趕生長。
內分泌
生長過程在內分泌調控之下進行,這不僅與多種激素有關,而且與多種激素結合蛋白、生長因子及其結合蛋白以及位於細胞上的激素和生長因子的受體有關。調節生長發育的激素有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胰島素、皮質激素、性激素、小分子肽類激素等。
1) 生長激素(GH)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s): GH、GH受體(GHR)、IGF-I、IGF結合蛋白(IGFBP)、IGF-I受體共同組成了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軸,其在小兒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功能紊亂,均會導致生長發育障礙。
GH是由腦垂體嗜酸性細胞分泌的一種單一肽鏈的蛋白質激素,受下丘腦生長激素釋放激素 (GHRH) 及生長抑素(SRIF)的雙重控制,GHRH介導GH的分泌和合成,而SRIF抑制GH的釋放。GH的釋放呈脈沖性釋放,白天GH血濃度常在5μg/L,飯後有1-2次升高,深睡1小時左右GH分泌最旺盛。GH分泌頻率、峰度、分泌相與GHRH和SRIF的內在調控有關,血循環中GH及GH依賴的IGF- I水平也可直接調控垂體GH的分泌,或間接通過對下丘腦兩種神經激素的抑制或興奮形成以GH為主體的GH-IGF-I軸的調控體系。
GH促進生長的作用並不是GH的直接作用,而是通過與靶細胞上的GHR結合,刺激靶細胞合成一種活性因子(IGFs),由後者(主要是IGF-I)發揮其促生長作用。血清中的IGFs主要來自於肝臟。GH還可調節其他很多組織旁分泌IGF-I。 IGF-I通過與IGFBP結合進入組織,在靶器官IGF-I與IGF-1R結合觸發了IGF-I的促生長和合成代謝作用。外周血IGF-I的水平受GH 分泌量的調控。嚴重蛋白、熱卡缺乏使外周血IGF-I水平下降,而GH水平可上升,反應此時細胞對GH不敏感。人類出生後,血清IGF-I逐漸升高,到青春期前達到高峰,之後隨年齡的增長有所下降。
IGF1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出生後的生長,包括角質細胞、成骨細胞、平滑肌和骨骼肌細胞等等。血清IGF-I水平與人的身材有關,身材高的兒童血清IGF-I水平明顯升高。此外,IGF1在體內還具有胰島素活性,影響糖和脂肪的代謝。高劑量的 IGF-I在正常人體中產生和胰島素相似的降血糖作用。
人體內血循環中大部分IGF是與特異性結合蛋白(IGFBPs)相結合的,人體中有6中不同性質的結合蛋白,其中IGFBP3與生長激素關系密切,受GH調節,主要有肝臟產生,IGFBP3起著延長IGF1半衰期的作用,可調節IGF對細胞的增值、代謝和有絲分裂作用,是診斷GH缺乏症有價值的指標。其血中濃度在日間無變化,但隨著年齡而改變,健康兒童在青春期達高峰,9~18歲女性比同齡男性高出10%。
2) 甲狀腺素:甲狀腺素主要促進腦和長骨的生長,對胎兒和嬰兒腦的成熟時必不可少的。它與生長激素的促生長作用有協同作用。它主要作用於生長的軟骨,甲狀腺素缺乏時骨化中心發育不全。甲狀腺素能增加蛋白質的合成速度,增加一些酶的活力,進而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
3) 胰島素:胰島素又刺激生長的作用,胰島素與生長激素在蛋白質合成代謝中有協調作用。胰島素與生長激素可刺激IGF的生成。
4) 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在生理情況下對生長無重要影響,過量的糖皮質激素抑制生長激素分泌,阻礙生長激素的作用,直接抑制軟骨生長,起到抑制生長的作用。
5) 性激素:青春期生長及骨成熟加速的特徵與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升高,興奮下丘腦生長激素(GH)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一1(IGF一1)生長軸有關,雄激素也是通過芳香化酶將之轉化為雌激素而起相應效應。此外,性激素亦可不依賴GH而直接影響生長。生長板軟骨細胞存在雌激素和雄激素受體,也發現軟骨細胞有芳香化酶,5a還原酶活性,可使睾酮轉化為雌激素和具活性的雙氫睾酮,從而問接參與青春期生長板對線性生長的調控。青春期芳香化酶活性上調,可使生長板局部雌激素達到設想的閾值以限制線性生長。近年從細胞水平研究亦顯示雌激素加速生長板老化程序,促使增殖軟骨提前耗竭,致骨骺提早融合。因而降低雌激素濃度使骨骺延緩成熟,將有益於生長的追趕。20世紀90年代報道成年男子雌激素a受體或芳香化酶基因CYP19發生滅活性突變,盡管其雄激素水平仍高,但因缺乏雌激素效應,雖患者已超高仍生長不止,骺不閉,骨質疏鬆,成為男子雌激素效應缺乏的特異骨表型。
疾病
任何引起生理功能紊亂的急慢性疾病對小兒生長發育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影響程度不同取決於病變部位、病程長短、病變嚴重程度及患病年齡。年齡越小、病程越長影響越大。
病因
導致矮身材的病因甚多,其中不乏交互作用者,亦有不少疾病導致矮身材的機理迄今尚未闡清,導致兒童矮身材主要病因分為
非內分泌缺陷性矮身材
家族性特發性矮身材、體質性青春發育期延遲、營養不良性
生長激素缺陷
1) 垂體發育異常如:前腦無裂畸形、視一中隔發育不良、裂齶、下丘腦錯構胚細胞瘤等
2) 生長激素、生長激素釋放激素缺陷
特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部份患兒可見垂體發育不良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I型:I A型GHI基因缺失;I B型CHl及其他基因突變、生長激素釋放激素受體基因變異
常染色體最性遺傳Ⅱ型:GHI及其他基因變異
x連鎖遺傳Ⅲ型
轉錄因子基因缺陷 如Pitl、Propl、HESX-I、LHX3等基因突變
3) 生長激素受體缺陷 laron綜合征
4)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缺陷
顱腦損傷
圍產期損傷(臀位產、缺血缺氧、顱內出血等);顱底骨折、放射線損傷、炎症後遺症等
腦浸潤病變 如:腫瘤、Langerhans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等
其他
小於胎齡兒、生長激素神經分泌功能障礙、精神心理性矮身材、染色體畸變、骨骼發育障礙、慢性系統性疾病等[1]
診斷
由於導致矮身材的病因甚多,因此對矮身材兒童必須進行全面檢查(包括詳細的病史詢問、全面的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明確原因,以利治療。
病史
病史應包括出生情況、出生體重及身長、妊娠周數、分娩方式、新生兒期生活能力,出生後小兒體格發育、運動和智力發育情況、生後的疾病史和治療經過。母親孕期健康狀況:分娩情況、胎次、產次、有無自然流產和死產史等。家族史父母及所有成員身高情況、父母的青春發育史。病兒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對病兒的關心程度,家庭中是否存在有影響病兒精神的不良因素。小兒每年身高增長情況。[2]
體格檢查
身體測量應包括身高、體重、坐高、指距、頭圍等。觀察病兒體格發育是否勻稱,頭、軀干、四肢、指距大小形態等。五官的分布形態,面容有無特殊。皮下脂肪的分布,肌肉的發育,肌張力,關節韌帶的活動,性發育情況。除此之外,還應正確測量和記錄以下各項:
1)當前身高和體重的測定值和百分位數。
2)身高年增長速率(至少觀察3個月以上)。
3)根據其父母身高測算的靶身高。
4)BMI值。
5)性發育分期。
實驗室檢查
1)X線檢查: 矮小兒童需攝左手正位X線片,判斷骨齡。正常情況下,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別應在±1歲之間,落後或超前過多均為異常。
如病人體格不勻稱,懷疑有骨骼病變時,則應進一步檢查骨X線片,包括脊柱、骨盆、胸廓,必要時包括上肢或(和)下肢,同時觀察骨骼的生長,骨質的密度可初步明確骨病的診斷。
2)常規檢查:血、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及血生化、電解質、血氣檢查,血鈣、磷、鋅、鹼性磷酸酶測定
3)染色體檢查:女孩身矮或有輕度畸形的,應做細胞染色體檢查,以明確是否為Turner綜合征。
4)內分泌檢查:
(1)甲狀腺功能:測血清T3、T4或TSH;
(2)生長激素一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軸(GH-IGF-I)功能測定
a)生長激素分泌功能測定:
表1、常用的生長激素分泌功能試驗
試驗用葯 方法 采血時間
胰島素 0.075U/kg 靜注 0、15、30、60、90、120測血糖、GH、皮質醇
精氨酸 0.5g/kg(不超過30g),用注射用水配成5%~10%溶液,30分鍾靜滴完 0、15、30、60、90、120測GH
可樂定 4μg/kg一次口服 同上
左旋多巴 10mg/kg 一次口服(不超過500mg) 同上
吡啶斯的明 1mg/kg 一次口服
同上
GH 峰值在葯物刺激試驗過程中<5μg/L即為生長激素完全性缺乏(GHD);介於5~10μg/L之間為部分缺乏(pGHD);>10μg/L 則屬正常。由於任何一種刺激試驗都有15%的假陽性率(指GH分泌低下),因此,必須在兩項刺激試驗結果都不正常時,方能確診GHD。目前多數主張選擇作用方式不同的兩種葯物試驗:一種抑制生長抑素的葯物(胰島素、精氨酸、吡啶斯的明)與一種興奮生長激素釋放激素的葯物組合;可以分2 d進行,也可一次同時給予(復合刺激,combined stimulation)。胰島素試驗不僅可靠,而且可以同時測定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功能。在胰島素注射前後測血糖,血糖<40mg/dl或較基礎值下降一半為有效刺激。按0.075 U/kg劑量進行胰島素試驗時甚少發生有症狀的低血糖,但仍需密切觀察,對少數出現低血糖症狀者應即刻靜注25%~50%葡萄糖,仍可繼續按時取血樣檢測 GH。由於下丘腦病變所致的GHD患兒的垂體功能是正常的,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可以促使垂體正常分泌GH,因此,GHRH試驗一般不用於診斷,而常用於區別病變部位位於下丘腦或垂體。可樂定試驗有可能出現疲乏、嗜睡等症狀,少數有惡心、嘔吐;吡啶斯的明可能引起腹痛,一般多可耐受,嚴重者可予以阿托品肌注,但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
b)IGF1和IGFBP3測定:
IGF1和IGFBP3水平主要受GH的調節,濃度在很大范圍內與GH濃度一致,是反映GH-IGF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GH缺乏症診斷的重要指標。其血清濃度隨年齡增長和發育進程而增高,且與營養等因素相關。
對疑為GH抵抗(Lamn綜合征) 的患兒可做IGF1生成試驗以檢測GH受體功能。①方法一:按0.075~0.15 U/(kg·d)每晚皮下注射rhGH 1周,於注射前、注射後第5和8天各采血樣一次,測定IGF1;②方法二:按0.3 u/(kg·d)每晚皮下注射rhGH,共4 d,於注射前和末次注射後各采血樣1次,測定IGF1。正常者的血清IGF1在注射後會較其基值增高3倍以上,或達到與其年齡相當的正常值。
(3)其他內分泌激素的檢測:依據患兒的臨床表現,視需要選擇進行檢測。
5)下丘腦、垂體的影像學檢查:矮身材兒童均應進行顱部的MRI檢查,以排除先天發育異常或腫瘤的可能性。[3]
治療
病因治療
矮身材兒童的治療措施取決於其病因,精神心理性、腎小管酸中毒、甲狀腺功能減低、營養不良等患兒在相關因素被消除後,其身高增長率即見增高,日常營養和睡眠保障與正常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
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隨著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臨床應用經驗的大量累積,目前獲准採用rhGH治療的病種逐漸增多,自1985年美國FDA批准rhGH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以來,陸續核準的疾病有:
1)慢性腎功能衰竭(1993)。
2)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1996)
3)HIV感染相關性衰竭綜合征(1996)。
4)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症替代治療(1997)
5)Prader—Willi綜合征(2000)
6)小於胎齡兒(2001)
7)特發性矮身材(2003)
8)短腸綜合征(2003)
9)SHOX基因缺少但不伴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2006)
小於胎齡兒
人類胎兒約有3%~10%在出生時為小於胎齡兒(SGA),多數SGA兒生後會呈現追趕生長,至2歲時身高可以達到與其靶身高相稱的生長曲線范疇,但約有15%的SGA兒至2歲時未達到或未出現充分的追趕生長,此後兒童期雖然生長速率正常,但仍維持矮身材(身高始終保持在第三百分位以下),這部分SGA兒,成年後95%身高低於正常平均身高2個標准差。基於此,美國FDA批准2001年批准SGA 兒2歲仍生長滯後,應考慮GH治療。在我國,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規定SGA兒都應定期隨訪觀察,一般在3周歲時,如其生長仍然滯後,應考慮GH治療。
特發性矮身材(2003)
是一種暫時尚無明確原因的矮身材,可能是一種多基因疾病,臨床上無GH缺乏和明顯的進行性病理改變,可分為家族性矮身材和非家族性矮身材,可能包括了GH不敏感、正常變異性矮身材、GH分泌功能紊亂等。其發病率在身高低於第3百分位的矮小兒童中約佔20%。2003年FDA核准GH用於特發性矮身材,即:①非GH缺乏的原因不明者;②身高低於同性別、同年齡兒正常參比值2.25 SD以上;③預計其成人期終身高在-2 SDS以下。
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Turner綜合症)
是由於全部或部分體細胞中1條X染色體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是最常見的人類染色體畸變之一,也是唯一的人類出生後能存活的完全單體疾病。在自發流產中10%為本病,活產女嬰發病率為1/2000~1/2500。Turner綜合症臨床症狀輕重主要取決於正常與異常細胞系所佔比例,身材矮小是Turner綜合症最常見臨床症狀,患兒出身時身長、體重均低於正常同胎齡兒平均值1個標准差,平均身長小於 47cm。兒童期生長落後更為明顯,一般最終平均身高為143cm,有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3列出了Turner綜合症患者常見臨床表型特徵。 GH可以促進Turner綜合症的生長,提高最終身高,但所用rhGH劑量應高於生長激素缺乏症。Turner綜合症患兒13歲(骨齡>11歲),可開始雌激素替代治療,模仿正常的性發育過程,促進乳腺的發育和女性體征形成。
表3、Turner綜合症患者常見臨床表型特徵
表型特徵 發生率 表型特徵 發生率
矮身材 100% 高齶弓 35%
不育 98% 骨質疏鬆症 50%
原發性性腺發育不全 95% 腎臟畸形 35%
肘外翻 45% 心血管畸形 30%
後發際低 40% 甲狀腺功能低下 35%
掌骨短小 35% 血壓增高
25~40
國內可供選擇的生長激素劑型有rhGH粉劑和水劑兩種,後者的增長效應稍好。生長激素的劑量范圍較大,應根據需要和觀察到的療效進行個體化調整。目前國內常用劑量是0.1—0.15 U/(kg·d)(每周0.23~0.35 mg/kg);對青春發育期患兒、Turner患兒、小於胎齡兒、特發性矮身材和某些部分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的應用劑量為0.15~0.20 u/(kg·d)(每周0.35—0.46 mg/kg)(註:WHO標准生長激素1 mg=3.0 U)。用法為每晚睡前皮下注射1次,常用注射部位為大腿中部1/2的外、前側面,每次注射應更換注射點,避免短期內重復而引致皮下組織變性。生長激素治療矮身材的療程視需要而定,通常不宜短於1~2年,過短時,患兒的獲益對其終身高的作用不大。
生長激素治療的常見副作用
甲狀腺功能減低:多在開始注射2—3月後發生,可按需給予L-甲狀腺素片糾正。糖代謝改變:長期、較大量使用生長激素可能使患兒發生胰島素抵抗,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上升,但很少超過正常高限,停用生長激素數月後即可恢復,在療程中應注意監測,對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和肥胖患兒尤須注意。特發性良性顱內壓升高:生長激素可引起鈉、水瀦留,個別患者會出現特發性顱內壓升高、外周水腫和血壓升高,多發生於慢性腎功能衰竭、Turner綜合征和GH缺乏症所致生長障礙患兒,可暫停GH治療,並加用小劑骨脫水劑(如:氫氯嚷嗪)降低顱內壓。抗體產生:由於制劑純度的不斷提高,目前抗體產生率已減少,水溶液制劑更少。股骨頭滑脫、壞死:因為骨骺在治療後生長加速、肌力增強,運動增多時易引起股骨頭滑脫、無菌性壞死,致跛行,亦可出現膝關節、髖關節疼痛,呈外旋性病理狀態,可暫時停用GH並補充維生素D和鈣片治療。注射局部紅、腫或皮疹:通常在數日內消失,可繼續使用,目前已甚少見。誘發腫瘤的可能性:國際上有關組織曾進行過相關調查研究,根據國家合作生長組和葯物治療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的大量流行病學資料,包括對腫瘤患者年齡、性別和種族等人群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對無潛在腫瘤危險因素存在的兒童,GH治療不增加白血病發生和腫瘤復發的危險,但對曾有腫瘤、有家族腫瘤發生遺傳傾向、畸形綜合征,長期超生理劑量GH應用時需謹慎,治療過程中應密切監測血清IGF1水平,超過正常參照值+2SD者宜暫時停用。
其他葯物治療
矮身材在使用生長激素治療過程中中應注意鈣、微量元素等的補充,以供骨生長所需。蛋白同化激素:常與生長激素並用治療Turner綜合征,國內大多使用司坦唑醇(stanozolol,康力龍),常用劑量為0.025~0.05 mg/(kg·d),需注意骨齡增長情況。IGF1、性腺軸抑制劑(GnRHa)、芳香酶抑制劑(1etrozole,來曲唑)等亦曾被用於治療矮身材,國內目前尚無足夠資料分析,故不建議常規應用。[4]
隨訪
所有確診矮身材患兒都應進行長期隨訪。使用生長激素治療者每3個月應隨訪1次:測量身高(最好測算∆SDS),評估生長速率,與治療前比較。若治療有效,第一年身高至少增加0.25 SDS。此外,還要進行IGF1、IGFBP-3、T4、TSH、血糖和胰島素等檢測,以便及時調整GH劑量和補充甲狀腺素。每年檢杳骨齡1次。療程中應觀察性發育情況,按需處理。疑有顱內病變者應注意定期重復顱部MRI掃描。
2、小兒骨質疏鬆、手足抽搐症應該用什麼比較好?
您好!可以給孩子補充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溶液(鋅鈣特)用於治療因缺鈣、鋅引起的疾病,包括骨質疏鬆、手足抽搐症、骨發育不全、佝僂並妊
娠婦女和哺乳期婦女、絕經期婦女鈣的補充,小兒生長發育遲緩,食慾缺乏,厭食症,復發性口腔
潰瘍以及痤瘡等。口服。嬰幼兒一日5~10毫升,成人一日20~30毫升,分2~3次,飯後服。希望能幫到您!
3、孩子怎麼樣補鈣?
我建議沒什麼事不要亂給孩子吃葯。補鈣可以從食物方面著手,多給孩子吃含鈣的食品。例如:含鈣食物主要是乳類、乳製品、黑芝麻、白芝麻、黑豆、黃豆、黃豆製品、酵母粉、紫菜、海藻等。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中的豬肝、豬腎、瘦肉等;海產品中的魚、紫菜、牡蠣、蛤蜊等;豆類食品中的黃豆、綠豆、蠶豆等;硬殼果類的是花生、核桃、栗子等,均可選擇入食。特別是牡蠣,含鋅最高。
4、寶寶缺乏營養會出現什麼症狀,你知道嗎
寶寶營養不良的常見臨床表現為:
1)蛋白質缺乏:臨床容易疲勞,常伴有貧血,小兒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緩,以及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等。
2)脂肪缺乏:小兒容易患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的缺乏等。
3)糖類缺乏:小兒容易發生低血糖,臨床常表現為疲勞、生長發育遲緩。
4)鈣不足:小兒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骨骼牙齒發育異常,有些患兒可發生低鈣抽搐等。
5)磷不足:小兒常有食慾不振,臨床易發生軟骨病,表現為骨骼和牙齒發育不正常,嚴重的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6)鉀不足:小兒常出現肌肉無力,嚴重的可發生心律失常。
7)食物纖維不足:臨床常表現為便秘等。
要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寶寶一年到頭地都在感冒、發燒,父母對十分擔憂,不知寶寶為什麼總是愛生病?是不是他們不會帶孩子?還是寶寶的抵抗力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