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質疏鬆 > 嚴重骨質疏鬆晚期症狀

嚴重骨質疏鬆晚期症狀

發布時間:2020-08-03 16:43:33

1、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有區別嗎?

有很大區別的,骨質酥鬆沒有太嚴重,增則多長的,

2、晚期骨癌擴散後還能活多久

骨癌是一種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而且在早期不容易被發現,多數骨癌患者都是在中晚期才被查出,晚期骨癌容易擴散轉移,更加大了治療難度。對於晚期骨癌患者來說,能活多久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腫瘤醫院專家表示,雖然晚期骨癌的治療難度加大,但若治療及時恰當,還是能有效控制病情,延長患者生命的,腫瘤生物治療就是這樣一種先進的技術。 骨癌發展到晚期會出現癌細胞擴散的現象,這通常預示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因此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遏制癌腫轉移,控制症狀,穩定病情非常重要,骨癌晚期擴散症狀表現主要有: 1、在骨的表面可觸及一個硬的腫塊,有是痛或有是不痛。有的部位還會出現皮膚潰爛等症狀。患部肢體遠端因壓迫神經血管會產生麻木感。 2、發熱、體重下降、疲勞和活動能力下降,有時這些骨癌擴散症狀可發生於晚期骨癌,良性骨癌通常無疼痛,出現以上情況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3、骨癌擴散症狀中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骨痛。骨和關節疼痛或腫脹,在夜間疼痛感加重,且不一定與活動有關;疼痛可以是持續鈍痛,或只在受壓時感到疼痛。 4、自發性骨折。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無明顯原因。在骨折被治療後應讓醫生詳細檢查有無骨肉瘤或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生物治療延長晚期骨癌患者生命,實現帶瘤生存 生物治療是應用生物技術,通過調節和增強腫瘤患者機體的免疫防禦機制殺傷腫瘤,不但對腫瘤細胞,腫瘤幹細胞和其它處於非增殖期的腫瘤細胞均有明顯的殺傷作用,並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從而,能有效清除病人體內殘存的腫瘤細胞,防止腫瘤的轉移及復發。生物治療是目前發展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治療方法。 生物治療有效聯合應用各種治療手段,使腫瘤治療成為連續性的綜合治療,可從整體上提高腫瘤治療的效果。由於生物治療不但對腫瘤細胞,而且腫瘤幹細胞和其它處於非增殖期的腫瘤細胞,均有明顯的殺傷作用,並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在腫瘤的綜合治療方案中,生物治療成為最終提高腫瘤治癒率和有效率的一個非常關鍵措施。

3、有誰知道骨質疏鬆病是一種什麼病

帕金森綜合症 百科名片
帕金森綜合症(Parkinsonism,PD)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可分為繼發性和症狀性帕金森綜合征,繼發性帕金森綜合症常發生於其它一些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血管病、腫瘤等)或毒物、葯物之後,臨床表現除了和帕金森病相同外,多伴有原發病遺留下的表現,如癲癇、偏癱、頭痛、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言語不清、體位性低血壓、痴獃等。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發病率約佔全部病人的8%左右。
目錄[隱藏]

基本概述
臨床表現
發病人群
病因及分類
症狀
診斷方法
分型
保健合理飲食
家庭康復
注意事項
康復鍛煉
與帕金森病的區別基本概述
臨床表現

帕金森綜合症,是發生於中年以上成人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疾病。美國APDA稱年齡小於40歲便開始患病者為年輕的帕金森病患者。原發性震顫麻痹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腦炎、腦動脈硬化、腦外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一氧化碳、錳、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類葯物中毒及抗憂郁劑(甲胺氧化酶抑制劑等)作用等都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表現帕金森綜合征。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帕金森綜合症該病起病緩慢,呈進行性加重,表現有: (1)姿勢與步態 面容呆板,形若假面具;頭部前傾,軀干向前傾屈曲,肘關節、膝關節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緩慢,越走越快,呈慌張步態,兩上肢不作前後擺動。 (2)震顫 多見於頭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明顯,手指表現為粗大的節律性震顫(呈搓丸樣運動)。震顫早期常在靜止時出現,作隨意運動和睡眠中消失,情緒激動時加重,晚期震顫可呈持續性。 (3)肌肉僵硬伸肌、屈肌張力均增高,被動運動時有齒輪樣或鉛管樣阻力感,分別稱為齒輪樣強直或鉛管樣強直。 (4)運動障礙與肌肉僵硬有關,如發音肌僵硬引起發音困難,手指肌僵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進食等都感困難)。 (5)其他 易激動,偶有陣發性沖動行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腦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物降低。 由於該病與腦組織中多巴胺含量減少,乙醯膽鹼功能相對亢進有關,故應補充多巴胺含量和降低膽鹼能功能,用法如下: 帕金森綜合症(1)多巴胺替代治療 選用左旋多巴,開始500毫克/天,分2次飯後口服,以後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獲得最大療效且副作用尚輕為度。一般最適宜劑量為2-4.5克/天,最大劑量不應超過5克/天;金剛烷胺適用於較輕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膽鹼能葯物 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東莨菪鹼0.2-0.4毫克,1日3次;開馬君5-10毫克,1日3次。 (3)頭針療法 取兩側舞蹈震顫區及運動區,每天1次,5次為一療程,間隔3-5天後可重復一個療程。 (4)其他若葯物無效,一般情況好,且是以單側症狀為主的年輕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編輯本段]發病人群
帕金森綜合症帕金森氏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震顫是指頭及四肢顫動、振搖,麻痹是指肢體某一部分或全部肢體不能自主運動。其得名是因為一個名為帕金森的英國醫生首先描述了這些症狀,包括運動障礙、震顫和肌肉僵直。一般在50~65歲開始發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60歲發病率約為1‰,70歲發病率達3‰~5‰,我國目前大概有170多萬人患有這種疾病。資料顯示,帕金森氏病發病人群中男性稍高於女性,迄今為止對本病的治療均為對症治療,尚無根治方法可以使變性的神經細胞恢復。
[編輯本段]病因及分類
帕金森綜合症手術治療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現在還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認其病因是神經細胞的退行性變,主要病變部位在黑質和紋狀體。這里有一種叫黑質細胞的神經細胞,黑質細胞數量的逐漸減少、功能的逐步喪失,致使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減少,從而引起上述症狀。根據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的結果認為帕金森氏病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系。 根據發病原因,可把震顫麻痹症狀分為兩類,一類叫做原發性震顫麻痹,即找不到明確的原因或者發病原因可能跟遺傳有關系,我們將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類叫做繼發性震顫麻痹,即因某種腦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錳、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類和丁醯酞苯類葯物以及三環類抗抑鬱等葯物中毒等)、腦血管病、顱腦損傷、腦腫瘤,等引起,我們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綜合征或帕金森綜合征、震顫麻痹綜合征。
[編輯本段]症狀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帕金森氏病起病緩慢,是逐漸發展的,也就是說並不是一下子就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是一種緩慢的、進展性的發展過程。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狀: 1、運動障礙。可以概括為:運動不能:進行隨意運動啟動困難。運動減少:自發、自動運動減少,運動幅度減少。運動徐緩:隨意運動執行緩慢。患者運動遲緩,隨意動作減少,尤其是開始活動時表現動作困難吃力、緩慢。做重復動作時,幅度和速度均逐漸減弱。有的患者書寫時,字越寫越小,稱為「小寫症」。有些會出現語言困難,聲音變小,音域變窄。吞咽困難,進食飲水時可出現嗆咳。有的患者起身時全身不動,持續數秒至數十分鍾,叫做「凍結發作」。 2、震顫。表現為緩慢節律性震顫,往往是從一側手指開始,波及整個上肢、下肢、下頜、口唇和頭部。典型的震顫表現為靜止性震顫,就是指病人在靜止的狀況下,出現不自主的顫抖。主要累及上肢,兩手像搓丸子那樣顫動著,有時下肢也有震顫。個別患者可累及下頜、唇、舌和頸部等。每秒鍾4~6次震顫,幅度不定,精神緊張時會加劇。不少患者還伴有5~8次/秒的體位性震顫。部分患者沒有震顫,尤其是發病年齡在70歲以上者。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3、強直。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頸部、面部的肌肉發硬,肢體活動時有費力、沉重和無力感,可出現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動作減少,造成「面具臉」,身體向前彎曲,走路、轉頸和轉身動作特別緩慢、困難。行走時上肢協同擺動動作消失,步幅縮短,結合屈曲體態,可使患者以碎步、前沖動作行走,我們把它稱為「慌張步態」。 隨著病情的發展,穿衣、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動都出現困難。另外,有的患者還可出現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油脂臉、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難和直立性低血壓,也可出現憂郁和痴呆的症狀。
[編輯本段]診斷方法
帕金森綜合症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拳王阿里一份有關中國帕金森氏病流行病學研究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患帕金森氏病總人數已達172萬人,5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氏病患病率近1%。然而,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將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狀混同為身體機能的正常衰老,結果延誤了治療時機。 1、帕金森氏病的診斷標准 (1)臨床表現: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歲後發病,偶有20多歲發病者。起病多較隱襲,呈緩慢發展,逐漸加重。主要表現為:震顫(常為首發症狀)、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口、咽、齶肌運動障礙。 (2)輔助檢查:採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可檢測到腦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顱腦CT可有腦溝增寬、腦室擴大。 (3)排除腦炎、腦血管病、中毒、外傷等引發的帕金森氏綜合征,並與癔症性、緊張性、老年性震顫相鑒別。 主要根據典型的症狀來做出診斷,有時鑒別困難要藉助輔助檢查。返回 2、鑒別診斷 主要與帕金森綜合征和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相鑒別。 (1)腦炎後帕金森綜合征: 帕金森綜合症患有帕金森氏症的拳王阿里通常所說的昏睡性腦炎所致帕金森綜合症,已近70年未見報道,因此該腦炎所致腦炎後帕金森綜合症也隨之消失。近年報道病毒性腦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樣症狀,但本病有明顯感染症狀,可伴有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腦脊液可有細胞數輕~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減低等。病情緩解後其帕金森樣症狀隨之緩解,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2)肝豆狀核變性: 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家族史,青少年發病、可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具樣臉、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症狀。具有肝臟損害,角膜K-F環及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等特徵性表現。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3)特發性震顫: 屬顯性遺傳病,表現為頭、下頜、 肢體不自主震顫,震顫頻率可高可低,高頻率者甚似甲狀腺功能亢進;低頻者甚似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及姿勢反射障礙,並於飲酒後消失、心得安治療有效等可與原發性帕金森氏病鑒別。 (4)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症本病也多發於中老年,臨床症狀可有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症狀。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視障礙、肌強直以軀干為重、肢體肌肉受累輕而較好的保持了肢體的靈活性、頸部伸肌張力增高致頸項過伸與帕金森氏病頸項屈曲顯然不同,均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5)Shy_Drager綜合征: 臨床常有錐體外系症狀,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經症狀,如: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礙,左旋多巴制劑治療無效等,可與帕金森氏病鑒別。 (6)葯物性帕金森氏綜合征: 過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鬱葯物均可引起錐體外系症狀,因有明顯的服葯史、並於停葯後減輕可資鑒別。 (7)良性震顫: 指沒有腦器質性病變的生理性震顫(肉眼不易覺察)和功能性震顫。功能性震顫包括:1.生理性震顫加強(肉眼可見),多呈姿勢性震顫,與腎上腺素能的調節反應增強有關;也見於某些內分泌疾病,如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亢進;2.可卡因和酒精中毒以及一些葯物的副反應。癔病性震顫,多有心因性誘因,分散注意力可緩解震顫。3.其它:情緒緊張時和做精細動作時出現的震顫。良性震顫臨床上無肌強直、運動減少和姿勢異常等帕金森氏病的特徵性表現。
[編輯本段]分型
帕金森病,主要因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通路的變性而引起的震顫、肌強直及動作緩慢等症狀。根據其病因可分為: 1. 原發性 原發性帕金森病 少年型帕金森病 2. 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 感染:腦炎、慢病毒感染等 血管性:腦動脈硬化、多發性腦梗塞、低血壓性休克 葯物:酚噻嗪類、丁醯苯類、抗抑鬱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抑制劑)等 毒物:MPTP、一氧化碳、錳、汞、二硫化碳、甲醇、乙醇 外傷:腦外傷、拳擊性腦病 其他: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障礙、顱內佔位性病變、正壓性腦積水 3. 遺傳變性性帕金森綜合征 Wilson病 Lewy小體病 Huntington病 Hallervorden-Spatz病 橄欖-橋腦-小腦變性 脊髓小腦變性 Fahr綜合征 家族性帕金森綜合征伴周圍神經病 神經棘紅細胞增多症 4. 多系統變性-帕金森綜合征疊加 Shy-Drager綜合征 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紋狀體黑質變性 帕金森綜合征-痴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復合征 皮質基底節變性 Alzheimer氏病 偏側萎縮帕金森綜合征 5.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是由腦血管因素作為病因引起的疾病。以非對稱性肌張力增高、慌張步態、呆滯、無靜止性震顫和左旋多巴療效不佳為臨床特徵。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該病的患病人數也相應的增加。VP的臨床診斷應從病史、症狀、體征、影像學檢查、葯物療效評價等進行綜合分析。同時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現已證實帕金森病(PD)可並發腦梗塞,尤其紋狀體的腔隙梗死。雖然有些PD病人基底節和大腦白質有血管性損害,但所有的損害均較輕微。
[編輯本段]保健
合理飲食
(1) 帕金森病多見於老年人,同時合並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消化功能多有減退胃腸蠕動乏力、痙攣,容易出現便秘及皮膚油脂分泌過多等。應結合病人情況,飲食喜好,注意食品的配比結構,副食、葷素以及花色品種的搭配。多食富含纖維素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多食含酪胺酸的食物如瓜子、杏仁、芝麻、脫脂牛奶等可促進腦內多巴胺的合成,適當控制脂肪的攝入。 (2) 蛋白質飲食不可過量,盲目地給予過高蛋白質飲食可降低左旋多巴的療效,因為蛋白質消化中產生的大量中性氨基酸,可與左旋多巴競爭入腦而影響其療效。因此在膳食中適當給予蛋、奶、魚、肉等食品,保證蛋白質的供應,每日需要量為0.8-1.2g/kg體重。如有發熱、褥瘡等情況應增加蛋白質的供給量。 (3) 對咀嚼、吞咽功能障礙者,進食時以坐位為宜,應選擇易咀嚼、易吞咽、高營養、高纖維素的食物。進餐前回想吞咽步驟。進餐時讓其將口腔多餘的唾液咽下,咀嚼時用舌頭四處移動食物,一次進食要少,並緩慢進食,進餐後喝水,將殘存食物咽下,防止吸入性肺炎。 (4) 對於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應給予糖尿病飲食;伴有冠心病及高血壓的病人,以高糖、高維生素,適量蛋白質飲食為宜,限制動物脂肪和食鹽的攝入。 營養對於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狀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飲食治療是帕金森氏病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目的在於維持患者較佳的營養和身體狀況,並通過調整飲食,使葯物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帕金森病患者飲食與普通人的有許多相同的基本原則,但還需要根據自身病情對飲食作適當調整。 食物多樣,愉快進餐 一天的飲食中食物應多種多樣,包含谷類、蔬菜瓜果類、奶類或豆類、肉類等。多樣化食物能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的需要,也使飲食本身富於樂趣。在輕松的環境和氣氛中愉快進餐,讓飲食作為一種生活享受。 多吃谷類和蔬菜瓜果 通常每天吃300~500克的谷類食物,如米、面、雜糧等。從谷類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維生素B等營養,並能獲取身體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通常不影響左旋多巴的葯效。 每天大約吃300克的蔬菜或瓜類,1~2隻中等大小的水果,從中獲得維生素A、B、C、多種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經常適量吃奶類和豆類 奶類含豐富的鈣質。鈣是骨表骼構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對於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來說,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是補充身體鈣質的極好方法。但是由於牛奶中的蛋白質成分可能對左旋多巴葯物療效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為了避免影響白天的用葯效果,建議喝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另外,吃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也可以補充鈣。 限量吃肉類 由於食物蛋白質中一些氨基酸成分會影響左旋多巴葯物進入腦部起作用,因此需限制蛋白質的攝入。每天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選擇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肉類食物可以分配在早、晚或午、晚餐中,但是對於一些患者,為了使白天的葯效更佳,也可以嘗試一天中只在晚餐安排蛋白質豐富食物。 盡量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 用植物油烹調食物。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有助於防止由於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過多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飲食中過高的脂肪也會延遲左旋多巴葯物的吸收,影響葯效。 每天喝6至8杯水及飲品 水是最佳的飲品。攝入充足的水分對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利。充足的水分能使身體排出較多的尿量,減少膀胱和尿道細菌感染的機會。充足的水分也能使糞便軟化、易排,防止便秘的發生。由於飲水不足和用葯上的原因,有的患者會出現口乾、口渴、眼乾的症狀,可以嘗試每天比前一天多喝半杯水的方法,逐漸增加飲水量至每天6-8杯。帕金森
家庭康復
1.堅持鍛煉和日常活動人體在不活動的狀態下,肌肉強直將會使肌肉和肌腱縮短。因此在治療期間一定要保持身體活動。多散步,每天要有一定量的運動,如拉劃船器、玩球,以運動自己的雙手或雙臂。踩腳踏運動器,做伸背活動,每天練習,以拉直彎曲的脊柱及放鬆雙肩。 2.堅持工作因為整天坐在家中反而會限制自己的活動而加速肌強直、僵硬的產生。 3.節食過量的體重會使患者身體活動更困難,因此應節食。由於維生素B6拮抗左施多巴的療效,因此治療則間應每天限制攝入維生素B6。 4.預防過熱震顫增加了身體活動和產熱,使患者對熱天特別敏感,所以熱天應停留在室內,戶外活動要盡址選擇在清晨成傍晚,當天氣濕熱時要穿著寬松,老年人尤其應注意預防中暑。
注意事項
帕金森綜合征的患者由於肌肉僵硬、運動障礙,在日常生活中帶來諸多不便,需要家人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1.穿著:選擇容易穿脫的拉鏈衣服及開襟在前、不必套頭的衣服。拉鏈與紐扣可用尼龍粘鏈代替。盡量穿不用系鞋帶的鞋子,不要用橡膠或生膠底的鞋子,因為鞋子抓地時,可能會使患者向前傾倒。 2.洗浴:在浴盆內或淋浴池板上鋪上一層止滑的東西如橡膠墊,並可在浴盆內放置一把矮凳,以便讓患者坐著淋浴。長握把的海綿、洗浴用的手套等有助於患者洗浴。刮鬍子使用電動刮須刀,使用紙杯或塑料杯刷牙。 3.進餐:因為患者肌肉不協調,不要催患者快吃快喝。喝冷飲可選用有彈性的塑料吸管,喝熱飲用有寬把手、且質輕的杯子。在患者的碗成盤子下放一塊橡皮墊以防滑動。 4.預防感染:由於本病患者容易患支氣管炎或肺炎,因此,在出現咳嗽或發燒時要馬上處理,免得嚴重感染隨之而至。 5.預防便秘:鼓勵患者增加身體活動,飲足夠的水,在每天飲食中增加纖維性物質如蔬菜等,必要時或迫不得已時才用通便葯物。
康復鍛煉
1、放鬆和呼吸鍛煉: 找一個安靜的地點,放暗燈光,將身體盡可能舒服地仰卧。閉上眼睛,開始深而緩慢地呼吸。腹部在吸氣時鼓起,並想像氣向上到達了頭頂,在呼氣時腹部放鬆,並想像氣從頭頂順流而下,經過背部到達腳底,並想像放鬆全身肌肉。 如此反復練習5-15分鍾。 還可以取坐位,背靠椅背,全身放鬆,將兩手放於胸前做深呼吸。 2、面部動作鍛煉: 帕金森病患者的特殊面容是「面具臉」,是由於面部肌肉僵硬,導致面部表情呆板,因此做一些面部動作的鍛煉是必要的。皺眉動作:盡量皺眉,然後用力展眉,反復數次。用力睜閉眼 鼓腮鍛煉:首先用力將腮鼓起,隨之盡量將兩腮吸入。露齒和吹哨動作,盡量將牙齒露出,繼之作吹口哨的動作。 對著鏡子,讓面部表現出微笑、大笑、露齒而笑、撅嘴、吹口哨、鼓腮等。 3、頭頸部的鍛煉: 帕金森病患者的頸部往往呈前傾姿勢,非常僵硬,許多人以為是頸椎病造成的。如果不注意頸部的運動和康復,容易加重姿勢異常,表現為駝背日益嚴重。下面介紹一套頸部康復的方法。但要注意,由於帕金森病患者多為老年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頸椎病。因此,在進行下述鍛煉時一定要循序漸進,逐步加大動作幅度,運動時動作要緩慢輕柔。頭向後仰,雙眼注視天花板約5秒鍾,上下運動:然後頭向下,下頜盡量觸及胸部。左右轉動:頭面部向右轉並向右後看大約5秒鍾,然後同樣的動作向左轉。面部反復緩慢地向左右肩部側轉,並試著用下頜觸及肩部。左右擺動:頭部緩慢地向左右肩部側靠,盡量用耳朵去觸到肩膀。 前後運動:下頜前伸保持5秒鍾,然後內收5秒鍾。 4、軀乾的鍛煉: 側彎運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膝微曲,右上肢向上伸直,掌心向內,軀干向左側彎,來回數次;然後左側重復。轉體運動:雙腳分開,略寬於肩,雙上肢屈肘平端於胸前,向右後轉體兩次,動作要富有彈性。然後反方向重復。 腹肌鍛煉: 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兩膝關節分別曲向胸部,持續數秒鍾。然後雙側同時做這個動作。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雙手抱住雙膝,慢慢地將頭部伸向兩膝關節。腰背肌的鍛煉:俯卧,腹部伸展,腿與骨盆緊貼地板或床,用手臂上撐維持10秒鍾。俯卧,手臂和雙腿同時高舉離地維持10秒鍾,然後放鬆。反復多次。5、上肢及肩部的鍛煉:兩肩盡量向耳朵方向聳起,然後盡量使兩肩下垂。伸直手臂,高舉過頭並向後保持10秒鍾。雙手向下在背後扣住,往後拉5秒鍾。反復多次。手臂置於頭頂上,肘關節彎曲,用雙手分別抓住對側的肘部,身體輪換向兩側彎曲。 6、手部的鍛煉: 帕金森病人的手部關節眾多,容易受肌肉僵直的影響。患者的手往往呈一種奇特屈曲的姿勢,掌指關節屈曲,導致手掌展開困難;而其它手指間的小關節伸直,又使手掌握拳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患者應該經常伸直掌指關節,展平手掌,可以用一隻手抓住另一隻手的手指向手背方向搬壓,防止掌指關節畸形。還可以將手心放在桌面上,盡量使手指接觸桌面,反復練習手指分開和合並的動作。為防止手指關節的畸形,可反復練習握拳和伸指的動作。 7、下肢的鍛煉: 雙腿稍分開站立,雙膝微屈,向下彎腰,雙手盡量觸地。左手扶牆,右手抓住右腳向後拉維持數秒鍾,然後換對側下肢重復。「印度式盤坐」:雙腳掌相對,將膝部靠向地板,維持並重復。 雙腳呈「V」型坐下,頭先後分別靠向右腿、雙腳之間和左腿,每個位置維持5-10秒鍾。 8、步態鍛煉: 大多數帕金森病患者都有步態障礙,輕者表現為拖步,走路抬不起腳,同時上肢不擺臂,沒有協同動作。嚴重者表現為小碎步前沖、轉彎和過門坎困難。步態鍛煉時要求患者雙眼直視前方,身體直立,起步時足尖要盡量抬高,先足跟著地再足尖著地,跨步要盡量慢而大,兩上肢盡量在行走時作前後擺動。其關鍵是要抬高腳和跨步要大。鍛煉時最好有其他人在場,可以隨時提醒和改正異常的姿勢。 病人在起步和行進中,常常會出現「僵凍現象」出現,腳步邁不開,就象粘在地上了一樣。遇到這種情況,不要著急,可以採用下列方法:首先將足跟著地,全身直立站好。在獲得平衡之後,再開始步行,必須切記行走時先以足跟著地,足趾背屈,然後足尖著地。在腳的前方每一步的位置擺放一塊高10-15公分的障礙物,做腳跨越障礙物的行走鍛煉。但這種方法比較麻煩,在家裡不可能擺放一堆障礙物,因此藉助「L」型拐杖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9、平衡運動的鍛煉: 帕金森病病人表現出姿勢反射的障礙,行走時快步前沖,遇到障礙物或病人突然停步的時容易跌倒,通過平衡鍛煉能改善注重症狀。雙足分開25-30公分,向左右、前後移動重心,並保持平衡。軀乾和骨盆左右旋轉,並使上肢隨之進行大的擺動,對平衡姿勢、緩解肌張力有良好的作用。 10、語言障礙的訓練: 患者常常因為語言障礙而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講話,而越不講話,又會導致語言功能更加退化。和家人長期的沒有語言交流,加上帕金森病患者的表情缺乏,常常造成患者和親屬情感上的交流障礙和隔閡。因此,患者必須經常進行語言的功能訓練。 舌運動的鍛煉 保持舌的靈活是講話的重要條件,所以要堅持練習以下動作--舌頭重復地伸出和縮回;舌頭在兩嘴間盡快地左右移動;圍繞口唇環行盡快地運動舌尖;盡快准確地說出「拉-拉-拉」、「卡-卡-卡」、「卡-拉-卡」,重復數次。 唇和上下頜的鍛煉 緩慢地反復做張嘴閉嘴動作;上下唇用力緊閉數秒鍾,再鬆弛;反復做上下唇撅起,如接吻狀,再鬆弛;盡快地反復做張嘴閉嘴動作,重復數次;盡快說「嗎-嗎-嗎……」,休息後在重復。 朗讀鍛煉 緩慢而大聲地朗讀一段報紙或優美的散文。最好是朗讀詩歌,唐詩、宋詞或者現代詩歌,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詩歌有抑揚頓挫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既可以治療語言障礙,又可以培養情操,好的詩歌還可以激發您的鬥志,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唱歌練習 唱歌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您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歌曲來練習。有的患者告訴我,換病之後,說話變得不利索,可唱歌卻不受影響。堅持練習唱歌之後,說話也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唱歌可以鍛煉肺合量,有利於改善說話底氣不足的感覺,還能預防肺炎的發生。
[編輯本段]與帕金森病的區別
許多帕金森病患者或家屬在網路上查閱治療、預防資料時,經常搞不清帕金森綜合症和帕金森病的區別,以為都是同一種病。實際上,通常所說的帕金森綜合症與原發性帕金森病不是一回事。帕金森綜合症常繼發於某些神經系統的其他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外傷、顱內炎症、腦腫瘤,或是由毒物、葯物所引起,故又把帕金森綜合症稱為「繼發性帕金森病」。此外,還包括症狀性帕金森綜合症,實質上是神經系統其他疾病伴有帕金森病的某些症狀,又被稱為「帕金森疊加綜合症」。 帕金森綜合症與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 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症。若從起病來說,帕金森綜合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不像帕金森病患者通常在中老年起病。臨床上帕金森綜合症除了具有和帕金森病相同的表現,如運動遲緩、表情呆滯、肌張力增高、震顫等以外,往往還有原發病遺留下的表現,如癲病、偏癱、頭痛、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言語不清、體位性低血壓、痴獃等。帕金森病的影像學表現無特徵性。而帕金森綜合症則常常有相應的改變或特徵性改變。

4、骨質疏鬆症的症狀是什麼??

5、人體缺鈣會有什麼症狀

人體的支架是骨骼,構成骨骼的主要成份是鈣,鈣是人體中最豐富的元素。鈣占人體重量的1.5%-2.0%,其中99%集中於骨骼和牙齒中,存在的形式主要為羥磷石灰,另有1%存在於細胞外注液和內液中,也稱作為「混溶鈣池」。「混溶鈣池」與骨骼鈣維持著動態平衡,即骨中的鈣不斷地釋出,進入「混溶鈣池」,而「混溶鈣池」的鈣,有少數地沉積於骨細胞中,這是骨的更新過程。這種鈣的更新速率成年人每日約700毫克。鈣的更新速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減速慢,幼兒的骨骼每一、二年更新一次,而成年人更新一次則需要十到二十年。男性在18歲以後,女性則更早些,骨的長度開始穩定,但骨的密度仍繼續增加若干年,40歲以後骨中的無機物質逐漸減少,其減少速度因人而異但女性一般大於男性,體力活動可以延緩這種過程。 鈣的生物學功能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其一在骨骼和軟組織形成過程中起結構功能;其二在細胞分泌、信號輸送、化學和電刺激的神經肌肉傳遞、血液凝固和血氧運輸等過程中起調節功能。 鈣除從每日的飲食中獲取外,腸道本身每日可分泌200-500毫克的鈣,因此存在於腸道內的總鈣量為1.2-1.5克,其中只45%可被機體吸收或重吸收入血,剩餘的鈣隨糞便排出。血漿鈣是重要的部分,其含量水平保持在一個相對較狹窄的范圍內(7-12毫克/100毫升)。血漿鈣有三種主要存在形式,即離子化的(47%)、與蛋白質結合的(47%)以及復合的(6%)。其中離子型的鈣(Ca2+)是鈣的唯一生理活性形式,蛋白質結合型鈣在體內大致與離子型鈣等量,但無生理活性。然而與血漿蛋白(白蛋白80%、球蛋白20%)結合的鈣,作為體內這種重要陽離子容易利用的貯備庫是非常重要的。由於鈣與這些蛋白的結合遵守質量作用定律方程,鈣能從其結合點脫離,作為防止低鈣血症的第一道防線。 幫助維持脊椎動物體內鈣平衡的內分泌系統是綜合的和復雜的。這種內分泌系統涉及兩種多肽激素,即甲狀這腺激素(PTH)和降鈣素(CT)以及固醇類激素(1,25(OH)2D3)。多肽激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受細胞外液離子型鈣活性負反饋機制調節。1,25(OH)2D3的生物合成是由循環中維生素D的主要代謝產物25(OH)D在腎臟中進行,並且受PTH和CT以及細胞外液鈣和磷濃度調節。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漿鈣波動很小。 維持代謝平衡的膳食鈣需要量隨著生理需要,即腸道鈣吸收能力及腎臟鈣生吸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膳食鈣會引起促鈣激素的生成與分泌發生相應的變化,以便使用權鈣的負平衡減少到最低限度。 當我們了解了鈣在體內的生物學功能後,很容易理解當人體鈣在缺乏狀態下,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如先天性佝僂病又稱胎兒佝僂病,主要由於孕婦體內維生素D缺乏及鈣代謝異常所致,該病主要在我國北方地區較常見。嬰幼兒如果缺乏鈣和維生素D也會發生佝僂病。小兒臨床症狀以多汗、夜驚、煩燥為多見,最常見體征為肋骨外翻、串珠、方顱、機禿。最嚴重時可出現手鐲征、雞胸、漏斗胸、「O」及「X」型腿。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婦女若缺鈣容易發生骨折。不少病例的進行性骨質疏鬆中最先出現症狀的是髖骨、脊椎或長骨的自發性骨折。更年期婦女最初所表現的症狀是呈進行性和持續性的,而放射性的腰椎疼痛很少見。對老年人來說由於骨質損失,引起脊椎骨骨質疏鬆以及晚期脊椎 骨質的確良進行性減少尋致身高逐漸降低,最後在更年期出現駝背。最後要強調的是保證從飲食中攝入適量的鈣、進行有規律的承重鍛煉、不吸煙或少吸煙、適量飲酒、絕經後進行雌激素替代治療,都可降低骨質疏鬆的危險性。 1、嬰幼兒:嬰幼兒手足搐搦症、喉痙攣;失眠、疲倦、食慾不振、兒童夜驚、夜啼、煩躁、多汗;機體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百病叢生如感冒、發燒、咳嗽等。嬰幼兒的缺鈣還會造成出牙晚、牙齒牙釉質發育異常。 2、兒童、青少年:兒童輕度缺鈣會出夜間盜汗、手足抽搐、夜啼易驚、厭食、便秘、煩躁不安等。進一步發展會出現方顱、枕禿、肋骨外翻、雞胸及骨骼形態的改變(如「O」形腿或「X」形腿)等症狀。 3、孕婦、哺乳期婦女:孕婦、哺乳期婦女缺鈣會引起自身腰腿痛、小腿抽筋、下肢浮腫、關節痛、腰背酸痛、倦怠乏力,嚴重時可引發高血壓、難產、骨質疏鬆、骨軟化症、骨盆畸形、牙齒松動等疾病。同時還會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 4、老年人:長期缺乏鈣營養會不知不覺地給老年人帶來許多疾病,首先是骨骼缺鈣,引起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以及各類骨折;另一方面是血液及細胞內的鈣含量增高,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結石、老年痴獃等病症。現代醫學還認為缺鈣還與頸椎病、甲亢病、哮喘、糖尿病、肝炎、水腫乳腺癌及老年人神精衰弱有關。

6、錯過了這幾個早期症狀,發現就是骨癌晚期了

您好,骨癌早期的症狀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往往zd大家都沒有往這方面想,誰都不想是這樣的疾病發生,但是有時候就是這么無奈的,所以只能面對。骨癌症狀:
1、骨癌患者早期會在骨的表面出現一個硬的腫塊,有痛或不痛的症狀。
2、骨癌患者早期會出現骨和關節疼痛或腫脹,經常在夜間疼痛感加強且不一定與活動有關;疼痛可以是持續鈍痛或只在受壓時感到疼痛。
3、骨癌患者早期會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
4、骨癌患者早期會出現發熱、體重下降、疲勞和活動能力專下降,這種狀況有時發生於晚期骨癌,而良性骨癌通常無疼痛症狀。
5、骨癌患者早期有持續且難以解釋的背痛。可能只是患背部疾病或背痛。
6、骨癌患者早期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無明顯原因。在骨折被治療後應檢查有無骨肉瘤或骨質疏鬆症。
7、骨癌患者早期的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因壓迫神經血管。
總的來說骨癌的早期症狀就是這些,老是喊骨頭痛的話身體肯定是出現了問題,平時也可以用一些溫和一點的中葯調節免疫力,增加身體的耐受力,加強今幸可以使人的免疫屏障系統發揮最大功能,又在防止癌症、止痛、屬止吐、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7、急求!!晚期骨癌

何謂骨癌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產生人類牽扯行動之重要組織。雖然骨頭佔了身體重要部份,每張X光片上幾乎都可見到骨頭,但很少骨癌會在無意中發現。

骨骼系統與其他器官一樣會罹患來自任何組織成份的腫瘤或來自其他器官的轉移性病變。侵犯骨骼的腫瘤,可發生於骨細胞、骨骼的造血成份,軟骨以及纖維性或滑膜成份。其他的腫瘤可來自骨骼的肌肉神經、血管與脂肪組織等。

骨瘤可分良性骨瘤、低度惡性骨瘤與高度惡性骨瘤三種。良性骨瘤是不會對人體發生致命的,惡性骨瘤它的組織有不正常癌細胞會對人體致命,並轉移到其他組織器官。良性骨瘤有時會轉變為惡性骨癌。

骨癌發生真正原因,現仍不很清楚,但可能與骨的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代謝的毛病及放射線等因素有關。骨癌的病理種類包括多發性骨髓瘤、骨性肉瘤、軟性肉瘤、纖維肉瘤等,最常見的惡性骨癌病兆卻是癌轉移至骨頭,尤其在脊椎骨及骨盆骨最常見。

診斷骨瘤最主要是要鑒別其為良性、低度惡性與高度惡性,這與發生的年齡、性別與發生部位有極密切的關聯。所以這要靠病人、骨科醫師、放射線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做早期最正確的診斷與最佳的治療效果。

發生原因

可能與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遺傳因素、特殊病毒的感染,骨內血液迴流不順暢及放射線照射等因素有關。

病人之年齡、性別與發生部位,對骨瘤之良性與惡性之鑒別診斷很有幫忙。骨癌易發生在12~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原發性骨瘤為常見,次為50~60歲者,則以轉移性骨癌及多發性骨髓瘤轉移較多。

臨床症狀

一般症狀與其他癌症患者一樣有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
患部疼痛,關節與肢體有局部腫塊及腫脹。
患部之關節與肢體運動受限制。
患部皮膚潰爛。
患部肢體遠端會有麻木感,因壓迫神經血管。
發生病理性骨折或變形。
骨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骨痛,如果晚上比白天明顯的骨痛時,更需特別注意。

如何診斷

臨床症狀與病史。

常規物理與生化檢查。

放射科檢查:

對患部骨骼作一般X光片攝影、血管攝影、淋巴血管攝影等檢查,可依照片所顯像性質作惡性與良性骨瘤之鑒別診斷,其可靠性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可達90%,尤其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攝影,血管攝影及核子醫學骨骼同位素掃描等檢查,其正確性更快更方便。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其方法可分三種:
【1】針刺取樣檢查,其成功率在80~90%。
【2】患部切開取樣檢查。
【3】切除或刮除病理檢查:組織病理檢查是由病理科醫師依切片組織之病理變
化作最後正確診斷。

怎樣治療

外科手術治療:【1】單純性切除
【2】根除與植骨
【3】截肢

放射線治療:低劑量或高劑量視病人情況而定。

冰凍手術治療:於手術中將患部組織冷卻至20℃。

化學治療:利用葯物來抑制腫瘤之生長,一般與放射線照射與外科手術治療配合
使用。但因毒性大對其他正常細胞亦有破壞之副作用,故須依病人之
情況而定治療方針。

放射線及手術合並治療:效果很好,對放射線較不敏感的骨癌可先用放射線治療
,再行根除性手術或截肢手術。

存活預後

骨癌治療結果與細胞型態、分化,與每一種腫瘤的宿主效應等因素有關。如果骨癌長在四肢骨,由於較易發現,轉移較慢及易於治療,治療效果應比長在軀干骨者好。

由於醫學的進步,病人、外科、放射科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之通力合作,已經使惡性骨癌經治療有五年以上存活率由15~20%提高到60~70%。

對於不能解釋之骨痛,應盡速查明可能原因,不要忽略骨癌的可能性。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截肢而失掉手或腿並非可惜的事,失去寶貴生命才是令人惋惜,何況義肢與復健的科技日益發達,義肢一樣會陪著你過快樂的人生。

骨癌的治療

對腫瘤切除或刮除並同時植骨均可使患者治癒。患干脊椎者有時需減壓加放療。術後偶有復發需行二次手術。腫瘤可有局部侵襲性,可惡變為骨肉瘤及發生肺部轉移。

盡管有了化療,在骨肉瘤治療中,截肢手術還是一個緊急治療措施。有效的化學葯物進展,將導致長期沿用治療方法的改革,特別是截肢時間、水平和放射部位、劑量問題的改變。

美國現在用選擇性截肢方法。在英國的文獻中約1/3病員一開始作截肢,而大部分病員,採用Cade法,就是截肢用於有生存機會的人,即在使用放射治療後(放射劑量為80Gy)6個月內無肺部轉移者。在過去的統計中,原發性和繼發性截肢生存率是類似的,有些人認為早期截肢,切除腫瘤,有局部復發危險,使用Cade法,可避免在短期死亡前不必要的截肢,但要作出這種判斷,往往是有困難的。

近年來關於截肢與肢體保留手術的爭論越來越多,多數認為兩者之間的2年生存率相同,故認出保留肢體的手術病人願意接受,但費用昂貴。

骨癌治療結果與細胞型態、分化與每一種腫瘤的宿主效應等因素有關。

如果骨癌長在四肢骨, 由於較易發現, 轉移較慢及易於治療, 治療效果應比長在軀干骨者好。

由於醫學的進步, 病人、外科、放射科與病理科醫師等四方面之合作, 已經使惡性骨癌 經治療有五年上存活率由15-20%提高到60-70%。

對於不可解釋之骨痛, 應盡速查明可能原因, 不要忽略骨癌的的可能性。如果能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因截肢而失掉手或腿並非可惜的事, 失去寶貴生命才是令人惋惜, 何況義肢與復健的科技日益發達, 義肢一樣會陪你過快樂的人生。
疾病百科收集:http://www.jibing114.com更多
骨癌的手術治療
來源:中國醫葯報 作者:佚名 關鍵字:手術療法 瀏覽量:547

手術治療
良性骨腫瘤或瘤樣病變以手術刮除或切除為主。手術力求徹底,以免復發或引起惡變,但應盡量保留肢體功能。對於惡性腫瘤劓應以搶救生命為主,只有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才可考慮保留肢體的問題。 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刮除術、切除術、截除術、骨瘤段肢體切除和遠端再植術、截肢術、和關節離斷術。
刮除術是將包含腫瘤的骨壁切開,將其中的腫瘤組織刮除干凈。本手術適用於掌指骨的內生軟骨瘤、骨囊腫、骨嗜伊紅肉芽腫和范圍較小的骨巨細胞瘤。腫瘤刮除後所遺留的空腔可用植骨塊充填。
切除術是將向骨外突出生長的腫瘤自其基底部切除的手術,主要適用於骨軟骨瘤。切除應包括該腫瘤的軟骨帽蓋、包圍帽蓋的纖維組織和全部基底。
截除術是將腫瘤所在的一段骨幹整段切除。適用於破壞范圍較大的巨細胞瘤和一些低度惡性的腫瘤如纖維肉瘤、軟骨肉瘤等。骨幹截除後所遺留的缺損有的不需修補如腓骨近端和尺骨遠端,大多數則需要用人造關節、異體骨或自體骨進行修補。
腫瘤段肢體切除和遠端再植術是斷肢再植術的新發展。將腫瘤所在的一段肢體包括皮膚、肌肉、神經、血管和骨胳整段切除,再將遠端肢體移植到近端去。本手術適用於上肢低度惡性的腫瘤如纖維肉瘤,軟骨肉瘤等。
截肢術或關節寓斷術是殘廢性手術,必須經過周密研究,充分討論,確屬必要才能施行。手術目的在於搶救生命,因此,一經決定,不應拖延時間,應盡早施行。對於已有內臟轉移的晚期惡性腫瘤,局部瘤體巨大、疼痛嚴重的,為了減少痛苦,也可作姑息性截肢。

8、我姥姥,71歲,核磁檢查顯示腰椎,尾椎多處椎體破壞,醫生說是惡性腫瘤骨轉移,已經是晚期。呼吸一直沒

實話告訴你,這樣的請不一定是癌症骨轉移,因為你們看的是西醫,而西醫是儀器看病,你們明白嗎?且西醫無法知道病根在哪兒,所以就說不明根源。
從你說的事情來看,可能是腰間盤突出而引發的相關病症,所以建議你們盡快帶姥姥去看中醫,尤其是針灸的,如果我分析的沒錯,針灸半月之後,症狀一定緩解的
雖然也想進一步幫你們,可是具體病情依然不是很清楚呀

9、請問骨質增生嚴重了會怎樣呀?在早期有什麼症狀表現嗎?

不同部位的增生引起的症狀不一樣,頸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腰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膝關節骨質增生臨床表現;指端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跟骨骨質增生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頸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 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腰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腰椎骨質增生發病緩慢,早期症狀輕微不易引起重視,僅表現為腰腿酸痛,時輕時重,尤以久坐、勞累後或晨起時疼痛明顯,適當活動或休息後減輕。當椎間盤退變後,椎體變形,相鄰椎體間鬆弛不穩,活動時自覺腰部僵硬,疼痛無力。退變後形成的骨贅刺激,可使腰部僵硬感更加明顯,休息時重,稍事活動後減輕,過勞則加劇。一旦增生使脊神經受壓,可引起腰部的放射痛,也可以出現腰腿痛及下肢麻木。若椎體的後緣增生而導致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馬尾神經受壓綜合症,臨床有間歇性跛行症狀。椎體前緣增生及側方增生時,可壓迫刺激附近的血管及植物神經產生機能障礙。膝關節骨質增生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指端骨質增生臨床表現多發生於端指間關節,關節背側出現結節,局部關節有輕度屈曲畸形,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有摩擦音和關節腫脹,常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跟骨骨質增生臨床表現骨質增生一般在在有腱膜炎基礎上形成,發病較慢,主要症狀為足根底部疼痛。晨起、休息後、走動時加重,下床無法踩地,活動幾下,症狀減輕,走長路又可加重。疼點位於跟骨內側面及跟骨下方和跟後面,X線的側面投影,實質是骨質增生。

與嚴重骨質疏鬆晚期症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