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股骨幹骨折,會不會有後遺症
股骨幹骨折,沒有損傷關節面,一般不會留下後遺症
2、左股骨幹骨折,今天術後第14天了,剛拆線完,腿還是腫的,自己試著做膝關節彎曲,彎一點點酸的不行不敢
膝關節正確的鍛煉方法是放置於床沿,小腿懸空,自然下垂,可以在遠端加適當重量!
3、股骨幹骨折術後一個月站起來走路有影響嗎
問題分析: 你好,根據你提供的信息分析,你的情況是股骨幹骨折了,現在手術後,已經一個月時間了,這個時候,一般骨折部位已經開始長骨痂了,這個時候,是可以下地行走的,當然,具體還要根據個人情況來決定,不能一概而論的。 意見建議: 建議,個人認為,你的情況,最好是到醫院拍片子復查一下,看骨折處的癒合情況,根據檢查結果來決定是不是可以下地行走
4、股骨幹骨折癒合後單拐走路為什麼腳踝關節會痛?
根據您的情況,脛腓骨骨折的,脛骨是血供較差的地方的,這里骨折通暢癒合較慢的,一般骨折癒合後就可以開始不用拐下地行走了的。
指導意見:
建議先去醫院復查X片,若是骨折線模糊了就可以開始慢慢下地行走了的,循序漸進,不能著急的,您現在可以行踝關節功能訓練的,可以被動主動彎曲踝關節盡可能恢復活動度的,祝早日康復。
5、掌握股骨幹骨折骨折移位機理。
股骨幹骨折系指小粗隆下2~5厘米至股骨髁上2~5厘米的股骨骨折,佔全身骨折的4~6%,男性多於女性,約2。8:1。10歲以下兒童佔多數,約為總數的1/2。病因、類型及骨折移位機理股骨幹骨折多由強大暴力所造成。
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車撞擊、重物砸壓、輾壓或火器傷等,骨折多為粉碎、碟形或近似橫行,故骨折斷端移位明顯,軟組織損傷也較嚴重。 因間接外力致傷者如高處墜落,機器絞傷所發生的骨折多為斜形或螺旋形,旋轉性暴力所引起的骨折多見於兒童,可發生斜形、螺旋形或青枝骨折。
骨折發生的部位以股骨幹中下1/3交界處為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骨折端因受暴力作用的方向,肌群的收縮,下肢本身重力的牽拉和不適當的搬運與手法整復,可能發生各種不同的移位。
6、股骨幹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後一般多久能正常走路?
手術固定後單純靠自然長好,時間相對長,有些人三四個月就可長好了,有些人五六個月,骨折嚴重的、年長的,斷骨癒合的時間就更長,畢竟手術僅是起到固定的作用而已,對骨頭生長幫助並不大,固定後單純靠休養時間一般都需要很長。要想斷骨快速長好,手術固定僅是其次,固定後及時用葯治療才是關健,這樣的部位建議選用中草葯外敷就可以,用葯一周疼痛明顯減輕,二十天後可下地拄拐學行走,大約治療在四十天左右可基本康復,粉碎性骨折、年長的,治療的時間稍延長一些就可以。
7、股骨幹骨折後走路長會疼嗎
很多股骨髓內釘的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移疑問,
術後膝關節處很疼,但不要擔心,
通常都是由於術後沒有及時和很好的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導致的關節僵硬,
周圍組織肌化等原因,等以後關節活動開了就好了,
髓內釘的固定還是比較可靠的
自己慢慢鍛煉就好了
8、股骨幹骨折的解剖特奌點
【概述】
【解剖與解剖生理】
【病因與發病機制】
【診斷要點】
診斷要點概述
分型分期
【並發症】
【治療概述】
股骨幹骨折
【概述】
股骨幹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骨折之一,約佔全身骨折6%,股骨是體內最長、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負重骨之一,如果治療不當,將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礙。目前股骨骨折治療方法較多,必須依骨折部位、類型及病人年齡等選擇比較合理的方法治療。不管選用何種方法治療,且必須遵循恢復肢體的力線及長度,無旋轉,盡量行以微創保護骨折局部血運,促進癒合;採用生物學固定方法及早期進行康復的原則。
【解剖與解剖生理】
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骨幹由骨皮質構成,表面光滑,後方有一股骨粗線,是骨折切開復位對位的標志。股骨幹呈輕度向前外側突的弧形彎曲,其髓腔略呈圓形,上、中1/3的內徑大體一致,以中上1/3交界處最窄。
股骨幹為三組肌肉所包圍,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經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經支配;內收肌群最小,由閉孔神經支配。由於大腿的肌肉發達,股骨幹直徑相對較小,故除不完全性骨折外,骨折後多有錯位及重疊。
股骨幹周圍的外展肌群,與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於臀部附著在大粗隆上,由於內收肌的作用,骨折遠端常有向內收移位的傾向,已對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傾向,這種移位和成角傾向,在骨折治療中應注意糾正和防止。否則內固定的髓內針、鋼板,可以被折彎曲、折斷,螺絲釘可以被拔出。
股動、靜脈,在股骨上、中1/3骨折時,由於有肌肉相隔不易被損傷。而在其下1/3骨折時,由於血管位於骨折的後方,而且骨折斷端常向後成角,故易刺傷該處的動、靜脈。
【病因與發病機制】
多數骨折由強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擊、擠壓等;一部分骨折由間接暴力所致,如杠桿作用,扭轉作用,由高處跌落等。前者多引起橫斷或粉碎性骨折,而後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兒童的股骨幹骨折可能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幹骨折後,內出血可達500~1000ml,出血多者,在骨折數小時後可能出現休克現象。由擠壓傷所致股骨幹骨折,有引起擠壓綜合征的可能性。
股骨幹上1/3骨折時,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產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遠骨折段則向後上、內移位(圖1)。
股骨幹中1/3骨折時,骨折端移位,無一定規律性,視暴力方向而異,若骨折端尚有接觸而無重疊時,由於內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股骨幹下1/3骨折時,由於膝後方關節囊及腓腸肌的牽拉,骨折遠端多向後傾斜,有壓迫或損傷動、靜脈和脛、腓總神經的危險,而骨折近端內收向前移位。
9、股骨幹骨折術後怎樣做恢復治療運動
參考 http://www.39kf.com/cooperate/qk/journal/33/03/2005-06-16-71265.shtml 網站。(非原創) 1.2.1 初期 術後1~2周。這時期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虛弱,術區疼痛,對牽引石膏等外固定不習慣,常不能或不敢做全身或患肢活動。因此病人應以休息為主,通過向病人宣傳,使病人真正了解鍛煉的重要意義和具體方法,盡早恢復活動。這一時期的鍛煉以患肢肌肉舒縮活動為主。即在外固定情況下,鼓勵病人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天鍛煉約400次,每次持續約2s,在患者家屬幫助下被動牽拉髕韌帶,每天約100次左右,髕骨移動范圍約2cm左右,同時還應練習踝關節和足部其它小關節。1.2.2 中期 從手術切口癒合,拆線到去除外固定物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也是骨、關節、韌帶、肌腱等組織癒合的過程。從約4周以後,在醫生幫助下拍片檢查,如骨折端2~3側都可見骨痂,且局部無壓痛,即可在不負重情況下在床面去除石膏外固定後,先被動屈伸膝關節,病人足跟不離床面情況下,患者家屬幫助抬高膝關節,一次抬高10cm左右,維持約5s,以便鍛煉屈膝關節肌肉力量,直到膝關節能屈曲約100°位左右。
1.2.3 後期 從骨、關節等組織的傷病已經癒合起到全身,局部恢復正常功能。約10周左右病人可逐漸下地負重,增加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和力量,這時應先拍片復查骨折癒合情況,如骨折斷端已有骨性骨痂,已達到臨床癒合標准 [1] 。病人可先在外力幫助下練習屈膝下蹲,行走時仍需下肢輕度外展,防止出現內固定斷裂和再骨折,骨折癒合這一階段需要約6周左右。由於病人在達到能屈膝至約100°左右,生活基本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