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的常見分型及護理

骨折的常見分型及護理

發布時間:2020-03-11 11:00:32

1、尺骨莖突解剖特點與骨折分型及治療方法??有誰懂,

依據腕尺側副韌帶及三角軟骨盤在尺骨莖突上的不同止點,將尺骨莖突骨折分為尖端骨折(Ⅰ型)及基底部骨折(Ⅱ型),按骨折損傷分型分別採用克氏針結合鋼絲法、微型螺釘、細鋼絲或可吸收線、克氏針等手術方法進行修復。根據尺骨莖突解剖特點對骨折分型,明確受傷發病機制,依據骨折類型採用不同手術方法,對骨折有效、穩定固定,減少並發症出現,允許較早功能鍛煉,在骨折癒合及腕關節功能恢復方面有滿意的療效。

2、脛腓骨骨折的分型

Schatzker分類 I型:單純劈裂骨折。典型的楔形非粉碎性骨折塊向外下劈裂移位,此型骨折常見於無骨質疏鬆的年輕患者。 Ⅱ型:劈裂合並壓縮骨折。側方楔形骨塊劈裂分離,並有關節面向下壓縮陷入干骺端。此型骨折最常見於老年患者。 Ⅲ型:單純中央壓縮骨折。關節面被壓縮陷入平台,外側皮質完整,易發生於骨質疏鬆者。 Ⅳ型:內髁骨折。此型骨折可以是單純的楔形劈裂或是粉碎和壓縮骨折,常累及脛骨棘。V型:雙髁骨折。兩側脛骨平台劈裂,干骺端和骨幹仍保持連續性。Ⅵ型:伴有干骺端與骨幹分離的平台骨折,除單髁或雙髁及關節面骨折外,還存在脛骨近端橫行或斜行骨折。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3、股骨頸骨折的分型有哪幾類

建議:按股骨頸骨折部的形態分為嵌入型和錯位型骨折。這兩型股骨頸骨折的骨折線可表現為緻密線和/或透亮線。緻密骨折線表示兩骨折端的骨小梁有重疊嵌插,而透亮骨折線則意味著兩骨折端有分離。另外,接骨折部位又可分型為:頭下型:骨折線位於頭頸交界處;經頸型:骨折線位於股骨頸的中段;基底型:骨折線位於股骨頸底部,大部分位於關節囊外;頭頸型:骨折線上端在頭下,下端在股骨頸的中部,此型骨折近端的血供不好,不易癒合。

4、骨盆骨折的AO分型?

骨盆骨折的分類 Tlle和AO分類均將骨盆骨折明確分為3類:

穩定型骨折為A型,旋轉不穩而垂直穩定為B型;旋轉不穩並垂直不穩為C型。Tlle和AO分型應用廣泛

在此基礎上可分為以下亞型:

A1:不累及骨盆環的骨盆骨折;

A2:骨盆環輕微移位的穩定型骨折;

Bl:前後方向壓縮性骨折(開書型);

B2:側方壓縮(同側)性骨折;

B3:側方壓縮(對側)性骨折;

C1:單側垂直不穩性型骨折;

C2:雙側垂直不穩性型骨折;

C3:合並髖臼骨折;

5、什麼叫分型骨折

這種骨折是肯定沒有的。

6、上頜骨骨折的骨折分類

1、LeFort 分類:由Rene Le Fort (1901)提出,分三型:
Le Fort I 型:即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線經梨狀孔下緣、牙槽突基部,繞顴牙槽嵴和上頜結節向後至翼突;
Le Fort II 型:即上頜中央錐形骨折,骨折線從鼻根部向兩側,經淚骨、眶下緣、顴上頜縫,繞上頜骨外側壁向後至翼突;
Le Fort III 型:即高位水平骨折,骨折線經鼻額縫,橫跨眼眶,再經顴額縫向後下至翼突,形成顱面分離。
2、改良分類 分為以下四型:
(1)低位(水平)骨折:即上頜骨Le Fort I型水平骨折。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系紊亂。治療原則是恢復?關系。
(2)高位(水平)骨折:上頜骨骨折線在Le Fort II型和/或III型水平。臨床表現為?關系紊亂以及面部畸形。治療原則是恢復?關系,同時矯治面部畸形。
(3)矢狀骨折:上頜骨呈垂直斷裂,骨折線位於正中或正中旁。臨床表現為牙弓增寬,可出現開?,骨折可能傷及顱底。治療原則以解決?關系為主,關閉創傷性齶裂。
(4)牙槽突骨折:骨折線局限於根尖水平,僅波及牙骨段。治療原則是復位和固定牙骨段。

7、股骨頸骨折分型圖片

股骨頸骨折分型圖片

股骨頸骨折位置比較特殊,一般恢復時間較其他位置要長,特別是老年人恢復時間相應更長。

股骨頸骨折長不好,常年累月卧床不起,可誘發多種並發症,如褥瘡、尿路結石、腦血栓、墜積性肺炎等,嚴重影響健康,甚至威脅生命。約有近1/3病人可發生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有的病人骨折癒合了,幾年內仍有壞死可能。因此,必須重視對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和康復護理,預防並發症,促進癒合。

8、尺橈骨遠端骨折的分型及治療原則

尺橈骨遠端骨折的分型:尺骨上1/3骨幹骨折可合並橈骨小頭脫位,稱為孟氏骨折;橈骨幹下1/3骨摺合並尺骨小頭脫位,稱為蓋氏骨折。
治療原則:1.手法復位外固定;2.切開復位內固定;3.康復治療

9、口腔頜面部骨折的分型及其相對應的固定方法?

Le Fort I 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
Le Fort II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中位骨折或錐形骨折
Le FortIII型骨折:又稱為上頜骨高位骨折或顴弓上骨折
頜骨骨折應該如何治療?一頜骨骨折後主要是復位與固定頜骨骨折復位的重要標志是恢復上下頜牙齒的正常咬合關系即牙齒的廣泛接觸關系否則將影響骨折癒合後咀嚼功能的恢復常用的復位方法有三種:

1.手法復位:在頜骨骨折早期骨折段比較活動可用手將移位的骨折段回復到正常位置

2.牽引復位:頜骨骨折後經過較長時間(上頜骨三周以上下頜骨四周以上)骨折處已有部分纖維組織癒合手法復位不成功可採用牽引復位法下頜骨骨折多用頜間牽引就是在下頜骨有移位的骨折段上安置分段牙弓夾板(圖1)然後在與上頜的牙弓夾板之間用小橡皮圈作彈性牽引使之逐漸恢復正常的咬合關繫上頜骨骨折後如骨折段向後移位可在上頜牙列上安置牙弓夾板在頭部製作帶有金屬支架的石膏帽在牙弓夾板與金屬支架之間作彈性牽引使上頜骨骨折段向前復位(圖2)需要較大牽引力時也可作卧式重力性牽引



 圖1 分段式牙弓夾板

 圖2 金屬支架石膏帽將上頜骨骨折段向前牽引復位

3.切開復位:切開復位的適應證較寬骨折段移位較久已有纖維性癒合或骨性錯位癒合手法和牽引都不能復位時則應施行手術切開復位將骨折斷端間錯位癒合中所形成的纖維組織切除或鑿除骨痂重新離斷使頜骨恢復正常的位置手法復位困難的或復位後不穩定的新鮮骨折或開放性骨折一般均採用手術切開復位

二頜骨骨折復位後的固定是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頜間固定法頜間結扎固定法小鋼板(miniplate)或微型鋼板(microplate)固定法顱頜固定法其他方法還有頜周固定法加壓鋼板固定法等

1.單頜牙弓夾板固定法:是用直徑2毫米的鋁絲或成品帶鉤牙弓夾板按牙弓形態成形然後用較細的金屬結扎絲穿過牙間隙將牙弓夾板結扎在骨折線兩側的部分或全部牙齒上(圖3)以固定骨折段這種方法適用於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如下頜骨頦部正中線性骨折局限性牙槽突骨折

2.頜間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在上下頜牙齒安置帶鉤牙弓夾板然後用小橡皮圈作頜間固定使頜骨保持在正常咬合關系的位置上(圖4)此法穩妥可靠適用於多種下頜骨骨折優點是能使頜骨在良好的位置上癒合有利於恢復功能缺點是傷員不能張口進食也不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應加強護理

 

 圖3 單頜牙弓夾板固定 

 圖4 頜間牽引固定法

3.骨間結扎固定:手術切開復位的病例可在骨折兩斷端鑽孔然後穿過不銹鋼絲作結扎固定(圖5)這也是一種可靠的固定方法小兒頜骨骨折和無牙頜骨骨折也可用此法固定

 圖5 骨間結扎固定法

4.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在手法切開復位的基礎上將適當長度和適合形態小鋼板或微型鋼板跨置於骨折兩斷端的骨面上用特製的螺釘穿骨皮質固定鋼板達到固定骨折的目的(圖6)小鋼板一般用於下頜骨微型鋼板適用於上頜骨

5.顱頜固定法:上頜骨橫斷骨折不能單純依靠下頜骨進行固定可利用顱骨進行固定否則面中部易發生拉長變形固定方法是先在上頜牙齒安置牙弓夾板然後用不銹鋼絲一端結扎在後牙區牙弓夾板上另一端經口腔內穿出顴頰部軟組織懸吊在石膏帽的支架上(圖7)同時加有頜間固定

圖6 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固定法

 圖7 顱頜固定法

頜骨骨折固定的時間可根據病人的傷情年齡全身情況等決定一般是上頜骨3~4周下頜骨4~8周可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縮短頜間固定時間方法是固定2~3周後在進食時取下橡皮皮圈允許適當的活動採用小鋼板或微型鋼板堅強內固定後可以適當提前進行功能訓練促進骨折癒合

10、股骨頸骨折分型的臨床上部位分型

股骨頸骨折臨床上常按骨折損傷程度分為四型(Garden分型法):
(1)I型為不完全骨折。
(2)Ⅱ型為完全骨折但無移位。
(3)Ⅲ型為骨折有部分移位,股骨頭外展,股骨頸段輕度外旋及上移。
(4)Ⅳ型為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頸段明顯外旋和上移。
I型、Ⅱ型者因為骨折斷端無移位或移位程度較輕,骨折損傷程度較小,屬於穩定型骨折;
Ⅲ型、Ⅳ型者因骨折斷端移位較多,骨折損傷較大,屬於不穩定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於老年人的損傷,但也見於中年人和兒童。老年病人以女性較多。損傷原因主要是在絆倒時,扭轉傷肢,暴力傳導至股骨頸,引起斷裂。老年人的骨骼多骨質疏鬆,所以只需很小的扭轉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須特別注意。

與骨折的常見分型及護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