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歲,男,股骨頸骨折,三翼釘手術後3個月片子顯示骨折線模糊,半年後顯示骨折線可見,怎麼回事?
你是說半年後骨折線比3月明顯了嗎?如果不是的話不負重鍛煉就行,此時葯物不一定有什麼作用。是否會發生股骨頭壞死還需要長期觀察,但沒有必要心理負擔太大。
2、股骨頸骨折為何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由於股骨頭的動脈血供,缺乏豐富的側枝循環,當股骨頸骨折移位明顯,血管損傷後,常常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一般而言,股骨頸骨折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與下列因素有關:(1)兒童和壯年的股骨頭壞死率比老年人高,這是因為兒童和青壯年股骨頸區骨質堅硬一般不易骨折,致股骨頸骨折時暴力必較大,骨折端移位程度較為嚴重,因而血運破壞也較為嚴重之故。(2)隨著股骨頸骨折的處理時間的延遲,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早期手術壞死率,遠較延期手術壞死率為低。早期手術病例即使發生壞死,也屬部分性壞死,出現壞死的時間也晚;而延期手術者,其壞死往往完全性的,而且壞死出現早。(3)骨折線越靠近股骨頭,其壞死率也越高。通過股骨頸外後上方斜形骨折線者,壞死率最高。(4)股骨頸骨折原始移位嚴重,提示股骨頭血管斷裂亦較嚴重,股骨頭壞死發生率也較高。(5)復位不良,如過度內收、屈曲或外翻旋轉和分離移位等手法,均可增加壞死率,因旋轉和分離可使尚未斷裂的血管拉緊,或斷裂。(6)多數學者認為應當閉合復位,使用多針或螺旋針固定骨折。有人主張切開復位三冀釘內固定。對位好,骨折癒合好可以減少頭壞死不等於不發生股骨頭壞死。近幾年我院採用加壓螺紋釘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創傷小,效果好,尤其是適用老年性患者。
3、脛骨骨折病例怎樣寫
主訴:摔傷左小腿1小時
現病史:患者自訴於1小時前摔傷左小腿,當即感左小腿疼痛,患肢不能活動,未發現有活動性出血和骨質外露,被急送我院急診科,行X線檢查後見「左脛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未行特殊處理,夾板後來骨科診。
傷後患者未食未眠,未解大小便。
既往身體健康,否認肝炎、結核病史,無類似外傷史。否認葯物過敏史。
體 格 檢 查
T :37.1℃, R :22次/分, P:88次/分 ,BP:120/70mmHg。
神志清楚,平車推入,查體合作;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
專科情況:左小腿中下段可見輕度腫脹,未見皮膚破損,無活動性出血;觸之有疼痛,骨擦為陽性,局部有叩痛,縱叩痛亦為陽性,足背皮溫正常,足背動脈搏動正常;患肢血運、感覺正常;脊柱余肢正常,余無特殊。
門診資料:2009-*-*我院X線示:左脛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骨折端未見明顯移位。
初步診斷:左脛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
鑒別診斷:無需鑒別。
處理:1、建議住院治療完善(患者拒絕)。
2、石膏固定,給予脫水、消腫、止血治療。
3、全休兩月來復查X線片。
4、不適隨診。
*****(指簽名)
4、大家清楚股骨頭壞死與股骨頸骨折有什麼關系嗎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很多朋友對股骨頭壞死的病因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該怎麼進行防治工作,那麼?下面我們請骨科專家為大家介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專家介紹,生活中,股骨頸骨折後很多都出現了股骨頭壞死症狀,這主要是因為股骨頭血液供應主要或完全來自於股骨頸的遠側,當股骨頸骨折移位明顯或血管損傷時,會缺乏豐富的側枝循環,進而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那麼股骨頭壞死與股骨頸骨折有什麼關系呢?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股骨頭壞死與股骨頸骨折有什麼關系呢?一般而言,兒童和壯年的股骨頭壞死率比老年人高,隨著股骨頸骨折處理時間的延遲,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骨折線越靠近股骨頭,其壞死率也越高,隨著股骨頸骨折原始移位嚴重,股骨頭壞死發生率也開始成上升趨勢。過度內收、屈曲或外翻旋轉和分離移位等手法,均可增加股骨頭壞死率。股骨頭壞死與股骨頸骨折有什麼關系呢?從多數臨床病例中看,股骨頸骨折後引起股骨頭壞死症狀,最早可出現在傷後2到3個月內,最遲出現相應症狀可能會長達八年之久。所以醫學專家建議股骨頸骨折術後觀察時間不得少於三年,患者朋友們平時要定期拍X線片進行復查,每3個月拍片一次,通過ECT、MRI都可作出早期診斷。以上就是專家對「」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衷心的祝願大家身體健康!
5、股骨頸骨折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1.症狀老年人跌倒後訴髖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應想到股骨頸骨折的可能。
2.體征
(1)畸形:患肢多有輕度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髖部除有自發疼痛外,移動患肢時疼痛更為明顯。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部叩打時,髖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常有壓痛。
(3)腫脹:股骨頸骨折多系囊內骨折,骨折後出血不多,又有關節外豐厚肌群的包圍,因此,外觀上局部不易看到腫脹。
(4)功能障礙:移位骨折病人在傷後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無移位的線狀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例,在傷後仍能走路或騎自行車。對這些病人要特別注意。不要因遺漏診斷使無移位穩定骨折變成移位的不穩定骨折。患肢短縮,在移位骨折,遠端受肌群牽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變短。
(5)患側大粗隆升高,表現在:①大粗隆在髂-坐骨結節聯線(Nelaton線)之上②大粗隆與髂前上棘間的水平距離縮短,短於健側。
股骨頸骨折分類方法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為3類:①根據骨折的解剖部位。②骨折線的方向。③骨折移位程度。
①按解剖部位分型:許多作者曾根據骨折的解剖部位將股骨頸骨折分為3型:頭下型、經頸型和基底型。其中頭下型和經頸型屬於關節囊內骨折,而基底型則屬於關節囊外骨折。頭下型是指位於股骨頸中部的骨折,基底型是指位於股骨頸基底部與粗隆間的骨折。Klenerman、Garden等人認為在X線片上由於投照角度不同,很難區分頭下型與經頸型。Klenerman、Marcuson及Banks均認為單純的經頸型骨折極為罕見。由於經頸型骨折發生率很低,各型X線表現受投照角度影響很大,目前此類分型已很少應用。
②按骨折線方向分型(Pauwels分型):1935年,Pauwels根據股骨頸骨折線的方向將股骨頸骨折分為3型:Ⅰ型骨折線與水平線夾角為30°;Ⅱ型骨折線與水平線夾角為50°;Ⅲ型骨折線與水平線夾角為70°。Pauwels認為,夾角越大,即骨折線越垂直,骨折端受到剪式應力,骨折越不穩定,不癒合率隨之增加。該分型存在2個問題,第一,投照X線片時股骨頸與X線片必須平行,這在臨床上難以做到。病人由於疼痛等原因,在攝X線片時骨盆常發生傾斜,而骨折線方向便會改變。同一股骨頸骨折,由於骨盆傾斜程度的不同,在X線片上可以表現出自PauwelsⅠ型至PauwelsⅢ型的不同結果。第二,Pauwels分型與股骨頸骨折不癒合及股骨頭缺血壞死無明顯對應關系。Boyd、George、Salvatore等人發現在140例PauwelsⅠ型病人中不癒合率為0,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為13%。295例PauwelsⅡ型的病人中不癒合率為12%,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為33%。在92例PauwelsⅢ型的病人中,不癒合率僅為8%,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為30%。由於Pauwels分型受X線投照影響較大,與骨折不癒合率及股骨頭缺血壞死率缺乏對應關系,目前較少應用。
③骨折移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Garden根據骨折移位程度,將股骨頸骨折分為4型(1961)。Ⅰ型不全骨折,股骨頸下方骨小梁完整,該型包括所謂「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完全骨折,但無移位;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該型骨折X線片上可以看到骨折遠端上移、外旋,股骨頭常後傾,骨折端尚有部分接觸;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該型骨折X線片上表現為骨折端完全無接觸,而股骨頭與髖臼相對關系正常。Garden分型中自Ⅰ型至Ⅳ型,股骨頸骨折嚴重程度遞增,而不癒合率與股骨頭缺血壞死率也隨之增加。Garden分型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應用。Frandsen等人對100例股骨頸骨折分別請8位醫生進行Garden分型,結果發現,8位醫生分型後的相互符合率只有22%。對於移位與否的爭議佔33%。由此可見,Garden分型中移位的判斷與主觀因素有密切關系。Eliasson等人(1988)建議將股骨頸骨折簡單地分為無移位型(GardenⅠ、Ⅱ型)及移位型(GardenⅢ、Ⅳ型)。
④AO分型:AO將股骨頸骨折歸類為股骨近端骨折中的B型。
B1型:頭上型,輕度移位。①嵌插,外翻15°②嵌插,外翻<15°。③無嵌插。
B2型:經頸型,①經頸部基底。②頸中部,內收。③頸中部,剪切。
B3型:頭下型,移位。①中度移位,內收外旋。②中度移位,垂直外旋。③明顯移位。
【診斷】
外傷史,髖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患肢典型的屈髖、屈膝及外旋畸形,患側大粗隆在Nelaton線之上,大粗隆與髂前上棘間的水平距離較健側縮短,X線片及CT檢查,能確立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