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的症狀有哪些?
凡因外力致使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稱為骨折。骨折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閉合性骨折,指骨折處沒有傷口;一是開放性骨折,指骨折處有傷口,折斷的骨頭有的碎成幾片,也有的已露出傷口。骨折的主要症狀是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功能障礙、畸形等。骨折常合並有軟組織損傷,這些合並損傷造成的嚴重後果往往超過骨折本身,如頭顱骨骨摺合並腦組織損傷或顱內血腫;肋骨骨摺合並血氣胸或肝脾破裂;脊柱骨摺合並脊髓損傷使下半身癱瘓等,甚至可直接危及生命。
2、肋骨新鮮骨折的特徵是什麼?
如何判斷是新鮮骨折還是陳舊性骨折的話,通過影像學x光或者CT就可以清楚的區分新鮮骨折還是陳舊性骨折。一般只需要通過拍個片子,如果骨折邊緣不銳利的話、一般就是陳舊性骨折的。新鮮骨折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就比較圓滑。
3、骨折和扭傷有什麼特點?怎樣區分?
骨折系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地或完全地斷裂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扭傷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之一。多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范圍的活動,造成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血、關節功能障礙等症狀,其程度隨損傷程度而加重。輕者發生韌帶部分纖維斷裂,重者則韌帶纖維完全斷裂,並引起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同時合並關節內滑漠和軟骨損傷。在運動中較為常見。
【概念】
扭傷(sprain)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情況。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等關節
【病因病機】
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持重時姿勢不當,或不慎跌仆、牽拉和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某一部位的皮肉筋脈受損,以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而成。
4、骨折的症狀都是有什麼表現什麼的
骨折之初,骨折部位有大量淤血,患者常會出現低熱、口渴、心煩等症,此時應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雞蛋、河鮮以清蒸或煲湯為好),同時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忌酸、辣、油炸食物。
在骨折經過整復獲得復位後,固定起到治.療骨折的主導作用和決定作用。沒有很好的固定就不能保證骨折按照正常規津癒合,而發生崎形癒合,延遲癒合或不連接的情況。固定之後,在恢復期間,外用一些傳統中葯,這樣還是比較有效果的。正.骨.活.血.膏.,手工熬制的,一貼可用7到10天,口碑很好。
肢體腫脹是骨折後的正常反應,至於什麼時間能消腫因人而異,沒有必要太緊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平時盡量不要讓腳處在低的位置,因為水往低處流,容易加重腫脹。在睡覺的時候可以把腳適當墊高,平時坐的時候注意不要把腳放在地上,可以平放在一個凳子上。
骨折兩三個月之後,首次著地先用雙拐適應一下,然後用單拐,過上十天半月的在練習脫拐走路。要循序漸進,恢復性訓練是個漫長痛苦的過程,在保證傷口沒事的情況下,要忍得住疼痛,等你能正常走路、下蹲的時候你會感激這段時間的付出。
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
5、骨折當時是什麼反應
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部分斷裂,症狀是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所以骨折時首先會有疼痛,之後會立即感到患處劇烈疼痛並伴有腫脹、淤血和變形,甚至呼吸的時候疼痛會加重,並且不敢活動。
在發生骨折時要做的是:
1、要使患者平躺,不能盲目搬動患者,更不能對患者的患處進行拉拽、按摩等。
2、檢查受傷部位,可以先用樹枝、木棍、木板等對受傷部位固定,預防傷情加重,注意保持患處的清潔防止感染。
3、應急處理完後,立即將患者送至醫院
6、骨折的症狀是什麼呀?好擔心我的是骨折,我還
骨或軟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遭到破壞的損傷,叫做骨折。
骨折可分為 閉合性與開放性兩種,前者皮膚完整;後者皮膚破裂,骨折端與外界相通。 運動中發生的骨折多為閉合性骨折,它是運動創傷中嚴重的損傷之一。如何知道運動創傷中有沒有骨折呢?以下幾個徵象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是否存在骨折:
1.碎骨聲骨折時傷員偶可聽到碎骨互相摩擦發出的聲音。
2.疼痛由於骨膜破裂,骨的斷端對軟組織的刺激和局部肌肉痙攣所致。 這種疼痛一般劇烈,活動時加劇,嚴重時可發生休克。
3.腫脹及皮下淤血骨折時,由於附近軟組織損傷和血管破裂,可出現腫脹及皮下淤血。
4.功能喪失骨完全折端後,失去了杠桿和支持作用,加上疼痛,功能因而喪失。
5.畸形由於外力及肌肉痙攣,使斷端發生重疊、移位或旋轉,造成成角畸形和肢體變短現象。
6.壓痛和震痛骨折處有明顯壓痛。有時在遠離骨折處輕輕震動或捶擊,骨折處也出現疼痛。
7.假關節活動及骨摩擦音完全骨折時局部可出現類似關節的活動,移動時可產生骨摩擦音。這是骨折特有的徵象。
8.X線檢查必要時做X線檢查,可確定是否骨折及骨折的性質。
不過我建議你最好還是找醫生看一下。
7、手骨折有什麼症狀
掌骨骨折:整隻手伸不直,紅,很腫,疼痛難忍。
第二天有所緩和,但腫,無力。
指骨骨折:單個手指不能動,紅,明顯比其它手指粗一圈,刺痛 。
第二天稍稍緩和,紅,粗,無力。
8、骨折有什麼特徵
骨折特有的體征是:傷處有 1.骨擦感 2.反常活動 3.局部畸形
其中「骨擦感」最能說明問題
有的時侯剛骨折時並不怎麼疼痛的 而是感覺是麻木
9、什麼是骨折?骨折有那些特徵?應該如何處理?
骨折病人的飲食調養
對骨折病人的營養需求與膳食,患者和家屬大多感到困惑,常常不得不向醫生請教。
其實,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裡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症狀外,其餘時間里大多沒有全身症狀,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各種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於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軟飯菜,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於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飲食原則。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骨折癒合,骨折病人還應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中期(2-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
【飲食療法】
方1 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 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姜調味分飲食之。
方3 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姜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 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 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 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余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禁忌食品】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卧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骨折後卧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卧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如卧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長期卧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卧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7)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8)骨折禁飲果子露。
骨折與一般皮肉損傷不同,堅硬的骨質癒合時間比較長,短則1個月,長則半年以上。在醫院對好位置,作了固定以後,常需在家繼續休養、康復。做好家庭護理,促進癒合,尤其重要。
「民以食為天」,骨折病人也一樣。讓骨折病人吃好,是家庭護理中很重要的一條。
絕大部分骨折雖無內臟損傷,但由於經歷了創傷或手術的打擊、終日休息、運動減少,原先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可能胃口不好,受傷後短時期內較為明顯。老年患者和體質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發生。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要在病人飲食花樣、調配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慾。手臂活動不便的,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捲心菜、胡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纖維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骨骼異常堅硬,主要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所構成。無機物佔比例最多的是鈣。人體內99%的鈣集中在骨骼內。受傷發生骨折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傷員多吃些鈣質,以加快癒合。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了骨折傷員的最好補品。但是,根據醫療經驗及實驗研究,卻沒有發現骨折傷員需要額外補充鈣質的證據。骨折後受傷部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偏於酸性,骨折端可發生脫鈣。但這些脫出的鈣質並沒有被運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圍。等到局部創傷性炎症恢復正常後,便作為修復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積下來。
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骨折病人需要補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這幾種元素,有的參與組成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經測定,骨折後病人體內上述物質的血清濃度均明顯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適當補充,可能有利於癒合。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麵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這些物質的葯物。
骨折早期因憂思少動,氣機郁滯,無力推運,常有大便秘結,卧床病人更多見。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
骨折病人不需「忌口」,對飲食沒有什麼特殊的限制。但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就是不要吸煙。聲名狼藉的香煙與很多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癌症,並可損害皮膚傷口的癒合能力。
***小松博客搜集整理、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