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先復後固的原則。
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至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骨折固定。
2、先止後包的原則。
遇有大出血又有創口者時,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並對創口進行包紮。
3、先重後輕的原則。
指遇有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應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教較輕的傷病員。
4、先救後運的原則。
發現傷病員時,應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抵達最近醫院。
5、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
在遇有成批傷病員、現場還有其他參與急救的人員時,要緊張而鎮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時進行,以較快地爭取救援。
6、搬運與急救一致性的原則。
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應與急救工作步驟一致,爭取時間,在途中應繼續進行搶救工作,減少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1)骨折急救標准擴展資料:
現場救護步驟及注意事項如下:
1、檢查意識、呼吸、脈搏等狀況及處理嚴重出血。
2、用綳帶、三角巾、夾板固定受傷部位。
3、夾板的長度應能將骨折處的上下關節一同加以固定。
4、骨斷端暴露,不要拉動,不要送回傷口區。
5、暴露肢體末端以便觀察血液運行情況。
6、固定傷肢後,如可能應將傷肢抬高。
7、預防休克的發生。
8、如果離斷肢殘端出血多,呈噴射狀,應先用指壓止血法止血,然後上止血帶,再行包紮。
9、對離斷的肢體,應用三角巾、無菌敷料或清潔布料包紮好,外面套一層塑料袋,放在另一裝滿冰塊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
10、用大量紗布壓在肢體殘端,採取回返式包紮法加壓包紮。
11、如果離斷的肢體留有部分相連,則直接包紮,並按骨折固定法進行固定。
12、如有大的骨塊脫出,應同時包好,一同送醫院。
參考資料:網路-現場急救
2、如何判斷是否骨折了
你好,你的情況有過外傷史,現在感覺疼痛,但是疼痛不一定就是骨折。因為骨折後的症狀是:局部疼痛,腫脹,畸形,假關節形成,局部異常活動及捫及骨摩擦感。【金標准】是局部假關節形成,局部異常活動及捫及骨摩擦感。但是非專業醫生或僅僅是骨裂的時候,上訴情況不一定表現出來。所以建議你及時就醫,醫生在給你查體後,根據情況安排X線檢查,有骨折的話,就能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若平片未發現骨折,請你兩周內減少患處活動,前三天避免局部揉搓以致局部腫脹加劇。疼痛較劇烈時口服止痛葯對症處理。後期可服葯活血化瘀的葯物及膏葯外敷處理。
祝你早日康復
3、現場救護的原則和步驟有哪些?
現場救護的原則:
1、先搶後救:使處於危險境地的傷病員盡快脫離險地,移至安全地帶後再救治。
2、先重後輕:對大出血、呼吸異常、脈搏細弱或心跳停止、神志不清的傷病員,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挽救生命。昏迷傷病員應注意維持呼吸道通暢。傷口處理一般應先止血,後包紮,再固定,並盡快妥善地轉送醫院。
3、先救後送:現場所有的傷病員需經過急救處理後,方可轉送至醫院。
現場救護的步驟有:
1、現場評估、判斷傷病情。
2、及時呼救,先救生命,再治傷病。
3、脫離現場、安全轉移。
4、標準的急救箱裡面應該有什麼東西
1.酒精棉:急救前用來給雙手或鉗子等工具消毒.
2.手套、口罩:可以防止施救者被感染.
3.0.9%的生理鹽水:用來清洗傷口.基於衛生要求,最好選擇獨立的小包裝或中型瓶裝的.需要注意的是,開封後用剩的應該扔掉,不要再放進急救箱.如果沒有,可用未開封的蒸餾水或礦泉水代替.
4.消毒紗布:用來覆蓋傷口.它既不像棉花一樣有可能將棉絲留在傷口上,移開時,也不會牽動傷口.
5.綳帶:綳帶具有彈性,用來包紮傷口,不妨礙血液循環.2寸的適合手部,3寸的適合腳部.
6.三角巾:又叫三角綳帶,具多種用途,可承托受傷的上肢、固定敷料或骨折處等.
7.安全扣針:固定三角巾或綳帶.
8.膠布:紙膠布可以固定紗布,由於不刺激皮膚,適合一般人使用;氧化鋅膠布則可以固定綳帶.
9.創可貼:覆蓋小傷口時用.
10.保鮮紙:利用它不會緊貼傷口的特性,在送醫院前包裹燒傷、燙傷部位.
11.袋裝面罩或人工呼吸面膜:施以人工呼吸時,防止感染.
12.圓頭剪刀、鉗子:圓頭剪刀比較安全,可用來剪開膠布或綳帶.必要時,也可用來剪開衣物.鉗子可代替雙手持敷料,或者鉗去傷口上的污物等.
13.手電筒:在漆黑環境下施救時,可用它照明;也可為暈倒的人做瞳孔反應.
14.棉花棒:用來清洗面積小的出血傷口.
15.冰袋:置於淤傷、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的部位,令微血管收縮,可幫助減少腫脹.流鼻血時,置於傷者額部,能幫助止血.
以上是急救物品~然後要備有急救葯品:
盡管家中尚未發現冠心病人,但只要有老人就應該備有抗心絞痛的葯物,以防萬一.常用葯還包括治療感冒、發燒、腹瀉、牙痛的葯物.此外,還須有一些外用葯,如眼葯膏、傷濕止痛膏以及處理小的外傷的用品.
葯箱應根據家庭成員的年齡、健康狀況、季節來配備:春天備些抗過敏葯,夏季備些中暑及防蚊蟲叮咬葯,秋天備些止瀉葯,冬季備些防治感冒、哮喘、胃病的葯品.葯箱中還應該有一些常用的小器械,如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等.
5、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
現場急救所搶救的對象、環境、條件與在醫院大不相同,因此,掌握它的具體特點,使急救者從思想上到工作上有充分准備,有利於圓滿完成任務。
一、現場急救的特點
(一)突發性現場急救往往是在人們預料之外的突然發生的災害性事件中出現傷員或病員,有時是少數的,有時是成批的,有時是分散的,有時是集中的。常見傷病員多為垂危者,不僅只需在場人員參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場外更多的人參加急救。
(二)緊迫性突發性災害事故後,傷員的情況復雜的多,一人有兩個以上器管同時受損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論是傷員還是家屬呼救心情都十分緊迫。心跳呼吸驟停6分鍾,出現大小便失禁,昏迷,腦細胞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4分鍾內開始心肺復甦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鍾開始復甦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時間就是生命,必須分秒必爭,將心跳、呼吸驟停者,採用復甦技術,從臨危的邊緣搶救回來,對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搶救回來,否則,即會出現「失這毫釐,謬以千里」的嚴重錯誤。
(三)艱難性艱難性是指災害發生的傷病員種類多,傷情重,一個人身上可能有多個系統,多個器管同時受累,需要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過硬的技術才能完成急救任務。實際上常常是傷病員多,要求急,要求高與知識少的不適應局面。有的災害雖然傷病員比較少,但常是突然緊急的情況下,甚至傷病員身邊無人,更無專業衛生人員,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礎生命支持技術的過路人來提供幫助與急救。這種情況對學過醫學的和受過訓練或未受過訓練有人們,都是一個難題。
(四)靈活性現場急救常是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進行的,常無齊備的搶救器材、葯品和轉動工具。因此,要機動靈活地在傷病員周圍尋找代用品,修舊利廢,就地取材獲得沖洗消毒液、綳帶、夾板、擔架等;否則,就會丟掉搶收救時機,給傷病員造成更大災難和不可挽救的惡果。
(五)關鍵性醫學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觀要求醫療技術培訓,急救醫葯器材裝備,特別是有關急救專業設備全面:醫院急救應專業化,群眾急救普及化,社區急救組織網路化,急救指揮系統應科學化。這些都是完成急救達標的關鍵性問題。
二.現場急救的原則
現場急救總的任務是採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經過現場急救能存活的傷病員優先搶救。這是總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6條原則。。
(一)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二)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三)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四)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五)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運與醫護的一致原則過去在搬運危重傷病員時,搬運與醫護、監護工作從思想和行動上的分家現象。搬運是由交通部門負責,途中醫護是衛生部門來協助,好似只有協助之責。
在許多情況下,協調配合不好,途中應該繼續搶救卻沒有得到保障,加之車輛嚴重顛簸等情況,結果增加了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屢見不鮮。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一致、協調步調一致、完成任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就能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過去急救是」抬起來就跑」的辦法,這一概念在國際范圍內已基本上被」「暫等並穩定傷情」這樣一種思想所代替。這一穩定方針已經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戰爭與和平時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暫等並穩定傷情」時,並不是把傷病員擱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為馬上轉送傷病員做應做的打通氣道、心肺腦復甦、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中,未經訓練者更應該注意。
目前,各先進國家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送工作,如美國目前傷員的運送,從接到呼救信號到送往醫院所需只有37分鍾左右,大大減少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
三.急救時間的標准
根據大量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急救時間越會縮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傷後12小時內。
較佳急救期:傷後24小時內。
延期急救期:傷後24小時以後。
6、現場急救七大基本技術是什麼
現場急救七大基本技術,具體包括兩大類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心肺復甦有3項,涉及到創傷急救有4項,分別是:
一、基礎生命支持(BLS),有關現場心肺復甦的基本操作技能共有3項技術,
1、徒手心肺復甦CAB
2、電擊除顫D(及心電圖識別)
3、復甦葯物(及氣管插管)
二、基礎創傷急救(BTLS),有關創傷的現場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共有 4項,稱之為外傷的四大急救基本技,
1、止血
2、包紮
3、固定
4、搬運
(6)骨折急救標准擴展資料:
內傷骨折後注意事項
1、使患者平卧,不要盲目搬動患者,頸椎受傷的患者更不能隨意搬動及對受傷部位進行拉拽、按摩。
2、檢查受傷部位,對受傷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條等懸吊並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與未受傷的另一下肢捆綁固定在一起。
3、開放性骨折,要注意保持傷處清潔,防止感染。
4、做完應急處理後,立即送往醫院救治,要注意運送途中不可碰撞受傷部位,避免人為加重傷情。
傷者搬運的注意事項:
1、移動患者前,先檢查頭、頸、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損傷,如果有,應先作急救處理,如止血、固定後再搬運。
2、搬運脊柱骨折的患者,要保持患者身體的固定,頸椎骨折的患者除了身體固定外,還要有專人牽引固定頭部,避免移動。
3、用擔架搬運患者,一般頭略高於腳,但休克患者則腳略高於頭,行進時,患者的腳在前,頭在後,以便於觀察患者的情況;有腦脊液耳漏、鼻漏,頭部抬高30度,昏迷患者頭偏於一側。
4、用汽車運送時,床位要固定,防止顛簸,避免剎車是使患者再度受傷、疼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危急重症
7、有關急救的原則都有哪些
現場急救總的任務是採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經過現場急救能存活的傷病員優先搶救。這是總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6條原則。。
(一)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二)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三)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四)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五)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運與醫護的一致原則過去在搬運危重傷病員時,搬運與醫護、監護工作從思想和行動上的分家現象。搬運是由交通部門負責,途中醫護是衛生部門來協助,好似只有協助之責。
在許多情況下,協調配合不好,途中應該繼續搶救卻沒有得到保障,加之車輛嚴重顛簸等情況,結果增加了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屢見不鮮。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一致、協調步調一致、完成任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就能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過去急救是」抬起來就跑」的辦法,這一概念在國際范圍內已基本上被」「暫等並穩定傷情」這樣一種思想所代替。這一穩定方針已經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戰爭與和平時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暫等並穩定傷情」時,並不是把傷病員擱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為馬上轉送傷病員做應做的打通氣道、心肺腦復甦、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中,未經訓練者更應該注意。
目前,各先進國家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送工作,如美國目前傷員的運送,從接到呼救信號到送往醫院所需只有37分鍾左右,大大減少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
三.急救時間的標准
根據大量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急救時間越會縮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傷後12小時內。
較佳急救期:傷後24小時內。
延期急救期:傷後24小時以後。
8、腿骨折可以評定為幾級傷殘?賠償標准又是多少?
符合國家標准《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GB/T「5.9九級」「23)四肢長管狀骨骨折內固定或外固定支架術後」之規定,應評定為九級傷殘。rr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七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工傷職工鑒定為九級傷殘的,除工傷醫療和停工留薪期工資福利待遇之外,享有以下待遇:r1、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為9個月本人工資;r2、勞動關系解除或者終止時,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就業補助金,具體標准按所在省、或直轄市、自治區規定。rr所在單位沒有參保的,均由所在單位支付。r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9、現場急救的原則是什麼
現場急救總的任務是採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經過現場急救能存活的傷病員優先搶救。這是總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6條原則。。
(一)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二)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三)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四)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五)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運與醫護的一致原則過去在搬運危重傷病員時,搬運與醫護、監護工作從思想和行動上的分家現象。搬運是由交通部門負責,途中醫護是衛生部門來協助,好似只有協助之責。
在許多情況下,協調配合不好,途中應該繼續搶救卻沒有得到保障,加之車輛嚴重顛簸等情況,結果增加了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屢見不鮮。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一致、協調步調一致、完成任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就能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過去急救是」抬起來就跑」的辦法,這一概念在國際范圍內已基本上被」「暫等並穩定傷情」這樣一種思想所代替。這一穩定方針已經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戰爭與和平時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暫等並穩定傷情」時,並不是把傷病員擱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為馬上轉送傷病員做應做的打通氣道、心肺腦復甦、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中,未經訓練者更應該注意。
目前,各先進國家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送工作,如美國目前傷員的運送,從接到呼救信號到送往醫院所需只有37分鍾左右,大大減少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
三.急救時間的標准
根據大量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急救時間越會縮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傷後12小時內。
較佳急救期:傷後24小時內。
延期急救期:傷後24小時以後。
10、碰到突發情況需急救時,應該秉承什麼原則。
現場急救所搶救的對象、環境、條件與在醫院大不相同,因此,掌握它的具體特點,使急救者從思想上到工作上有充分准備,有利於圓滿完成任務。
一、現場急救的特點
(一)突發性現場急救往往是在人們預料之外的突然發生的災害性事件中出現傷員或病員,有時是少數的,有時是成批的,有時是分散的,有時是集中的。常見傷病員多為垂危者,不僅只需在場人員參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場外更多的人參加急救。
(二)緊迫性突發性災害事故後,傷員的情況復雜的多,一人有兩個以上器管同時受損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論是傷員還是家屬呼救心情都十分緊迫。心跳呼吸驟停6分鍾,出現大小便失禁,昏迷,腦細胞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4分鍾內開始心肺復甦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鍾開始復甦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時間就是生命,必須分秒必爭,將心跳、呼吸驟停者,採用復甦技術,從臨危的邊緣搶救回來,對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搶救回來,否則,即會出現「失這毫釐,謬以千里」的嚴重錯誤。
(三)艱難性艱難性是指災害發生的傷病員種類多,傷情重,一個人身上可能有多個系統,多個器管同時受累,需要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過硬的技術才能完成急救任務。實際上常常是傷病員多,要求急,要求高與知識少的不適應局面。有的災害雖然傷病員比較少,但常是突然緊急的情況下,甚至傷病員身邊無人,更無專業衛生人員,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礎生命支持技術的過路人來提供幫助與急救。這種情況對學過醫學的和受過訓練或未受過訓練有人們,都是一個難題。
(四)靈活性現場急救常是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進行的,常無齊備的搶救器材、葯品和轉動工具。因此,要機動靈活地在傷病員周圍尋找代用品,修舊利廢,就地取材獲得沖洗消毒液、綳帶、夾板、擔架等;否則,就會丟掉搶收救時機,給傷病員造成更大災難和不可挽救的惡果。
(五)關鍵性醫學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觀要求醫療技術培訓,急救醫葯器材裝備,特別是有關急救專業設備全面:醫院急救應專業化,群眾急救普及化,社區急救組織網路化,急救指揮系統應科學化。這些都是完成急救達標的關鍵性問題。
二.現場急救的原則
現場急救總的任務是採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經過現場急救能存活的傷病員優先搶救。這是總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完成這一光榮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6條原則。。
(一)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二)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葯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三)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四)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五)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運與醫護的一致原則過去在搬運危重傷病員時,搬運與醫護、監護工作從思想和行動上的分家現象。搬運是由交通部門負責,途中醫護是衛生部門來協助,好似只有協助之責。
在許多情況下,協調配合不好,途中應該繼續搶救卻沒有得到保障,加之車輛嚴重顛簸等情況,結果增加了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屢見不鮮。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一致、協調步調一致、完成任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就能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過去急救是」抬起來就跑」的辦法,這一概念在國際范圍內已基本上被」「暫等並穩定傷情」這樣一種思想所代替。這一穩定方針已經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戰爭與和平時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暫等並穩定傷情」時,並不是把傷病員擱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為馬上轉送傷病員做應做的打通氣道、心肺腦復甦、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中,未經訓練者更應該注意。
目前,各先進國家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送工作,如美國目前傷員的運送,從接到呼救信號到送往醫院所需只有37分鍾左右,大大減少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
三.急救時間的標准
根據大量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急救時間越會縮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傷後12小時內。
較佳急救期:傷後24小時內。
延期急救期:傷後24小時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