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肱骨解剖頸
骨按形狀分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
肱骨就是上肢臂部的這支骨,是長骨
分一體兩端:上下兩端,中間是體
肱骨上端和體的交界處就像人頭與頸的形狀
這個地方就叫肱骨外科頸,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折之一
另一個地方:上端,本身呈一個半球形,這個半球形的周圍有一圈縮窄的凹溝
就叫解剖頸,就是解剖學上的頸。都是上端的部份
整個上端與體的地方是外科頸
兩個地方是不同的
2、解剖頸與外科頸的區別
位置:肱骨外科頸是松質骨和密質骨的交接處,
肱百骨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的部分,解度剖頸下約2-3CM,是骨折的好發部位。因為有臂叢神經,腋血管在內側經過內,因此此處骨折可合並神經血管損容傷。
看圖吧就是上臂腋窩附近
3、肱骨頭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
易發生在肱骨外科頸部位。肱骨外科頸位於解剖頸下2~3cm,胸大肌止點以上,此處由松質骨向密質骨過渡且稍細,是解剖上的薄弱環節,骨折較為常見,各種年齡均可發生,老年人較多,肱骨外科頸骨折移位多較嚴重,局部出血較多。
希望採納
4、肱骨外科頸骨折的診治方案?
肱骨外科頸為肱骨大結節、小結節移行為肱骨乾的交界部位,是松質骨和密質骨的交界處,位於解剖頸下2 ~ 3cm,有臂叢神經、腋血管在內側經過,因此骨折可合並神經血管損傷。
(1)無移位骨折。一是裂縫骨折,二是嵌插骨折。不需進行手法復位,用三角巾懸吊上肢3 ~ 4 周即可開始進行功能鍛煉。
(2)外展型骨折。骨折近端呈內收位,肱骨大結節與肩峰的間隙增寬,肱骨頭旋轉;遠折端肱骨的外側骨皮質插入遠端髓腔,成外展位成角畸形;也可能遠折端向內上移位而呈重疊移位。治療主要採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
(3)內收型骨折。上臂呈內收位畸形,常可捫及骨折斷端。X線片可見骨折遠折端位於肱骨頭的外側,大結節與肩峰的間隙變小,肱骨頭有旋轉,可產生向前、外方的成角畸形或側方移位。治療主要採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方法治療。
(4)粉碎型骨折。對於嚴重粉碎型骨折,若患者年齡過大,全身情況很差,可用三角巾懸吊,任其自然癒合。
手術治療先用松質骨螺釘固定近折端骨折塊,使外科頸骨折復位,再用T 型鋼板固定,或用張力帶鋼絲固定。術中注意修復肩袖,術後4 ~ 6 周開始肩關節活動。
對青壯年的嚴重粉碎骨折,估計切開復位難以內固定時,可作尺骨鷹嘴外展位牽引,附以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6 ~ 8 周後去牽引,繼續用小夾板固定,並開始肩關節活動。
5、肱骨外科頸
怎麼。。。是需要解釋什麼是外科頸么?
肱骨copy近心端有兩個收窄的百位置,分別是解剖頸和外科頸。解剖頸是真正意義上的度肱骨頸,是在肱骨頭下方的一個收窄環。而外科頸,實際上是肱知骨近心端骨密質和骨松質交界的地方,這個地方是肱骨骨折最易道發的部位,所以叫外科頸。
6、肱骨外科頸骨折術後功能鍛煉
我正好在做這個題目。說一下我的思路和你共同探討一下。
1、肩部解剖簡述。要說明相關肌肉韌帶,可以結合肩周炎(adhensive capisulitis)說明關節囊攣縮的問題。
2、外科頸骨折治療手段簡述:如三葉草鋼板,鎖定鋼板,克氏針,石膏外固定等等。不同治療功能鍛煉是不同的。
3、功能鍛煉基本原則:如完整計劃、個性化、循序漸進等等,這個基本上所有功能鍛煉差不多。
4、功能鍛煉具體操作:包括各種有效動作,時間次數安排等等。這是重點。可以從GOOGLE上找些圖片。講的時候要身體力行,做給學生看,也可以讓他們跟著做。這里要讓他們搞清楚內旋外旋等等動作的實際意義。
5、能用圖片說明問題的盡量使用圖片。我做幻燈打字很少,一般都是看圖說話。呵呵。A good picture is better than a thousand words.但是如果照顧實習生記筆記,可以適當把綱要寫清楚點。
6、一個課題控制在20分鍾比較好。要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你也最好設計幾個quiz,來問問學生,這樣才效果好。
7、肱骨外科頸骨折是怎麼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此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手或肘著地,暴力沿肱骨幹向上傳導沖擊引起骨折;肩部外側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
(二)發病機制
同樣的外力作用於肱骨近端,由於年齡因素以及骨與關節囊韌帶結構的強度不同,可發生不同類型的損傷。正常的肱骨上端由較緻密的網狀骨松質骨小梁構成。其強度大於關節囊及韌帶。因而在青壯年時期,肩部外傷更易發生肩關節脫位,較少發生肱骨上端骨折。除非遭受嚴重創傷,可造成嚴重的肱骨上端骨折脫位。兒童時期,肱骨上端骨骺板是解剖上最薄弱的部位,因此外傷易造成肱骨上端骨骺分離,較少發生關節脫位。中老年的病人,肱骨上端骨質變疏鬆,骨強度大大減弱,因此較為輕微的外力即可造成肱骨外斜頸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