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傷殘等級評定標准
2、骨折恢復了還能評到傷殘嗎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骨折都可以評傷殘,具體情況要看什麼部位的骨折,以及骨折的程度,如果需要手術治療,那麼在治療後還要看術後恢復情況,如果術後恢復良好,並且沒有發生術後並發症,但確已造成了傷殘情況,出院後就可以開始申請做傷殘鑒定。
3、骨折康復
可以做功能鍛煉,三點支撐、五點支撐。
仰卧,頭、雙足支撐或頭、雙足、雙肘支撐
4、骨折後的康復效果
首先要告訴你的是現代康復最忌諱的就是卧床。任何疾病長期卧床都是不對的。
先說橈骨骨折,內固定後除了腕關節和肘關節暫時不作運動,其餘關節都應該像正常關節一樣做活動,只有這樣才有利於血液循環,盡早消除手術部位的腫脹。保證不要出現不可逆的關節畸形。45天以後X光復查,有骨茄生成,就應該在無痛的情況下做肘關節和腕關節的活動訓練。
腰椎術後早期要做整體軸向的翻身,可以在腰帶保護下完成。並且在卧床的情況下做腰背肌的靜力性收縮,下肢要做適當的運動。半個月後就應該在起立床上做漸起的站立,漸漸過渡到站立、行走訓練。
腰椎的內固定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你做重體力活。
5、跟骨骨折康復的康復評定
<
6、骨折康復問題
現在都已經近32周了
已經過了功能鍛煉的最好時期
現在骨折已經完全癒合不要害怕
現在可以在器械幫助下行下肢的力量鍛煉
7、骨折後怎麼才能恢復得快
首先是要注意休息,骨折部位不要亂動,其次是多注意復查,觀察看恢復到什麼程度了,開元這類的骨科就是,骨折的恢復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8、關於骨折康復的問題
1樓
地震中受傷的骨折患者,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煉,運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活動度以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未出現疼痛為原則。
活動應以恢復肢體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應圍繞增強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應圍繞恢復負重行走能力進行訓練。但是功能鍛煉不能幹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進行上肢的外展運動,內收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做上肢的內收運動,尺橈骨骨幹骨折不能做前臂的旋轉,脛腓骨骨幹骨折不能做下肢的內外旋運動。進入恢復期後要准確地對有障礙的關節進行運動,不能用鄰近的關節來代替。要先恢復關節運動的范圍、幅度及關節活動的順利度,達到關節活動時沒有阻礙,再開始恢復關節運動,如與理療配合,則在理療後進行功能鍛煉。
骨折康復的目的是什麼?
康復的目的就是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後機體功能的恢復,預防並發症、繼發症的發生。對於失去功能者,通過對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經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能夠盡可能健全地重新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崗位。骨折康復的開始時間盡可能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後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幹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術後,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為什麼要進行康復訓練?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正常功能,但骨折在治療中常常需要較長時間固定傷肢或傷部,這樣會使肢體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弄不好雖然骨折已癒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殘疾。
為了頂防這種不良後果的發生,就要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器官里的感受器,使運動反射聯系能重新牢固地豎立起來,肌肉活動還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促進浮腫的消散和殘余炎症的吸收,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並進一步影響它們的功能,還可增加關節腔滑液分泌,減少摩擦。
恢復期的運動可以牽伸已經攣縮的軟組織,恢復其彈性和延展性,增強肌肉力量,對抗肌肉萎縮,並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使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可見,功能鍛煉很重要,並且必須在骨折復位固定後的早期就開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都要每天定時、定量地進行主動充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骨折後的康復訓練應如何進行?
骨折後的康復訓練一般可分為三期進行:
康復訓練的早期 此期即傷後l~2周,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鬆,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綳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
此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康復訓練的中期 即傷後2周至骨折的臨床癒合,此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並逐漸形成骨痂,骨折處日趨穩定。此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近端、遠端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並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時,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並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
傷後5~6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於固定2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以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並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康復訓練的後期 已達到臨床癒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