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骨折休克報道

骨折休克報道

發布時間:2020-04-24 16:27:57

1、骨折時伴隨休克發生?休克又是什麼?

骨折時伴隨休克發生 ,一般都是創傷性休克. 創傷是平時和戰時最常見的損傷。目前,創傷的發病因素和致傷原因更加復雜,除傳統的意外事故和戰傷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為主要致傷原因的突發性損傷,其特點為傷情復雜,群體為主,復合傷多,傷勢急重,致命性強,死亡率高。在現場和醫院急救過程中,抓主要矛盾、建立綠色通道,對提高嚴重創傷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義。創傷後的應急反應包括了神經內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等機制。其全身應急反應主要表現為神經內分泌反應,涉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交感神經系統發生一系列反應,以及急性相反應,但其自限能力有限。急性相反應是急性炎症過程,如反應過強,將導致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機體免疫功能如過度激活,將致全身器官功能損傷;與其同時,機體又釋放內源性抗原性介質和抗炎性激素,如過度釋放又導致抗炎性反應綜合征(CARS),則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增加宿主的感染性。嚴重創傷後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干擾素、胰島素、生長激素等)、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脂類介質(血小板激活因子、血栓環化素、白三烯、前列腺素)是啟動炎症反應的中心,刺激過強則導致免疫失衡,進一步加重休克、感染、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因此,必須及時採取一切措施,包括通過信號阻斷或削弱其作用,以改變炎症反應過程,使機體保持均衡狀態,促使創傷機體康復。嚴重創傷性休克多為低血容量性休克,其特點是循環血容量減少,心室舒張期充盈壓力降低以及容積減少,因此心排血量減少。但還可兼有其他類型的休克,如嚴重燒傷後的心功能下降可能與心肌細胞內離子平衡紊亂、心肌細胞程序化死亡、細胞因子、心肌抑制因子以及容量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創傷患者特別要注意心源性休克,因為此時張力性氣胸、心肌挫傷、心包填塞較常見。由於以上兩種休克的類型不同,復甦的方法也不同,所有的創傷性休克患者首先應考慮低血容量性休克,從液體復甦開始,隨後要注意低血容量性休克時機體的反應,除調整循環系統外,還要兼顧代謝、免疫、凝血等系統。這些因素都會將休克患者置於膿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礙和衰竭的風險之中。全面了解病情,抓住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的轉化,應始終體現在休克復甦的對策過程中,也就是以提高血容量為主的綜合措施。血流動力學監測對評價患者病情發展和臨床治療有指導意義。除臨床常規觀察指標是最基本的參數外,血乳酸和心臟前負荷參數(中心靜脈壓、肺動脈楔壓、心室舒張末容積等)及後負荷參數(體循環阻力、肺循環阻力)也是重要的參數。在循環系統監測的基礎上,關注氧的輸送及相關指標,提高氧輸送,是對所有類型休克進行支持性治療的基礎。休克早期復甦治療的重點在於:盡快重建組織灌注,避免氧債積累和缺氧時間過長;目標則是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發生。休克早期徵象是器官灌注不足和體內兒茶酚胺類激素作用於循環系統的代償徵象,因此在排除氣道和呼吸不暢後,如果發現心率加快、脈壓差小、甲床充盈時間延長等外周血管收縮的症狀和體征,甚至出現煩躁和少尿,即可確診休克。其中心率快是最敏感的,但有時心率也受到疼痛和情緒的影響,心率快、四肢厥冷是休克較可靠的體征。胃腸道對休克的反應最敏感,缺血發生最早,恢復最晚。20世紀90年代初曾有人把無臨床休克表現、但存在胃腸道缺血現象稱做隱匿型休克(covert compensated shock),並採用胃腸黏膜內pH(pHi)或黏膜-動脈二氧化碳梯度(PrCO2-PaCO2)監測的方法來指導休克的診斷和復甦。注重早期休克徵象,目的是提高對休克的認識及其帶來的嚴重後果,及早採用相應措施,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為創傷康復創造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們對休克的認識逐漸深入,但認識並沒有完結,臨床上出現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進一步提高對休克的認識及處理能力,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新貢獻。

2、骨折時伴隨休克發生,應先治?

一般這種情況屬於:失血性休克或神經源性休克,也有可能兩種同時存在。
神經源性休克是動脈阻力調節功能嚴重障礙,血管張力喪失,引起血管擴張,導致周圍血管阻力降低,有效血容量減少的休克。嚴重創傷、劇烈疼痛以及低血鉀引起的休克。
失血性休克就不用多說了,道理很簡單,人體血液嚴重缺失自然會休克。
一句話:骨折時的休克只是表面現象,根源在內部,當你把骨折治療好了後,自然就不再休克了。不要著急,既然事情發生了,好好配合醫生給予治療。一定會康復的。不要因為休克而害怕或苦惱,這是內部骨折連帶的反應,屬正常現象。
最後祝健康!!!

3、骨大切的並發症

本段疾病概述傳統的脂肪栓塞綜合征(FES)是指骨盆或長骨骨折後24~48h出現呼吸困難、意識障礙和瘀點。Zenker於1862年首次描述了脂肪栓塞過程,Bergman於1873年首次對FES進行了臨床報道。關於FES發生率,各家報道有很大出入,但總的來說,與創傷的嚴重程度及長骨骨折的數量成正比。很少發生於上肢骨折病人,兒童發生率僅為成人的1%。隨著骨折積極的開放手術治療,其發生率有大幅度下降。但FES仍然是創傷骨折後威脅病人生命的嚴重並發症。症狀體征發熱、心動過速、呼吸頻率增快及呼吸困難等,神志不清、昏迷、嗜睡及偏癱。皮膚(尤其是肩、頸和胸部)及瞼結膜有出血點。診斷檢查1.詢問骨折發生時間及治療經過,注意有無發熱、心動過速、呼吸頻率增快及呼吸困難等,有無神志不清、昏迷、嗜睡及偏癱。2.檢查皮膚(尤其是肩、頸和胸部)及瞼結膜有無出血點。3.行胸部X線片檢查,觀察有無肺部陰影改變。4.行眼底檢查,以了解眼底有無脂肪滴或出血。5.實驗室檢查,重點應檢查血紅蛋白、血小板、血壓、血尿中脂肪滴及血清脂酶,並行血氣分析。治療方案1.重病監護有條件者應設專門監護病房,糾正休克,切實固定骨折並應按時行血氣分析及胸部X線檢查。2.呼吸支持療法包括面罩或鼻管供氧、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等,必要時應作呼吸機輔助呼吸。3.葯物治療以激素療法、高滲葡萄糖、白蛋白及抑肽酶等為主。有肺水腫時可用利尿劑。用葯安全給予低脂飲食,禁食脂肪餐,昏迷病人應禁食。很少發生於上肢骨折病人,兒童發生率僅為成人的1%。在病人搶救中,長骨骨折處理需十分小心,盡量少搬動,傷肢盡快用夾板固定。術中操作要循序漸進,當打入髓內針或假體時如遇阻力要盡可能排除,必要時可拔出假體重新擴髓,絕不能強行打入,造成髓內壓劇增,迫使脂肪微粒進入靜脈,同時,在整個手術操作中要隨時吸除術野滲血,尤其是在擴髓過程中,要經常沖洗,降低術野的脂滴濃度,減少脂滴進入靜脈的機率。在搬運翻身、更換床單、皮膚護理時動作須輕柔。經常觀察傷肢血運情況,及時處理過緊的石膏夾板及包紮物,抬高腫脹肢體。保持呼吸道通暢,按病情需要分別給予吸痰、給氧、高壓氧療、氣管切開、人工呼吸器等護理,加強口腔、會陰及皮膚護理,防止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等並發症。查看原帖>>採納哦

4、骨折時伴隨休克發生,應先治:

休克休克(shock)是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後,由於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組織血流灌注廣泛、持續、顯著減少,致全身微循環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嚴重障礙的綜合癥候群。此時機體功能失去代償,組織缺血缺氧,神經-體液因子失調。其主要特點是:重要臟器組織中的微循環灌流不足,代謝紊亂和全身各系統的機能障礙。簡言之,休克就是機體對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的反應,是組織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謝和細胞受損的病理過程。多種神經-體液因子參與休克的發生和發展。

5、骨折伴休克,應先治療哪個?

當然是搶救休克了

6、骨折後出現休克摁什麼穴

首先要搞清楚骨折了為什麼會休克,一是骨折後內出血大量失血導致失血性休克,二是劇烈疼痛引起神經源性休克,三是顱腦損傷導致昏迷被誤認為休克。那麼失血過多需要緊急處理輸血止血,劇烈疼痛需要立即止痛,顱腦損傷也應該及時手術。按壓任何穴位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錯誤操作葯物治療。

7、劉某,男,55歲,多處骨折性休克

多處骨折休克,首先要抄處理休克,以後再處理骨折。休克是會要人命的。休克是骨折的早期並發症,其餘的並發症還有:脂肪百栓塞綜合征,骨筋膜室綜合征,重要內臟器官如肝、脾、肺、膀胱、尿道、度直腸等的損傷,重要血管如股動靜脈,脛知後動靜脈、肱動靜脈等損傷。道重要神經如腓總神經等損傷。脊髓損傷。這樣都是要注意的。

與骨折休克報道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