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折分為幾類?
(1)根據骨折處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分為:
(1)閉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處皮膚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與外界相通
(2)開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處皮膚或黏膜破裂,骨折端與外界相通
(2)根據骨折的程度和形態分為:
(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部分中斷,按其形態分為兩種
①裂縫骨折:骨質發生裂縫,無移位,多見於顱骨肩胛骨等
②青枝骨折:多見於兒童,骨質和骨膜部分斷裂,可有成角畸形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全部中斷,按骨折線的方向及其形態分為八種
①橫行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接近垂直
②斜形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呈一定角度
③螺旋形骨折:骨折線呈螺旋狀
④粉碎性骨折:骨折碎裂成三塊以上
⑤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見於干骺端骨折骨乾的堅質骨嵌插入骺端的松質骨內
⑥壓縮性骨折:骨質因壓縮而變形,多見於松質骨
⑦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多見於顱骨
⑧骨骺分離:經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
(3)根據骨折端穩定程度分為:
(1)穩定性骨折
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復位後不易再發生移位者,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橫行骨折壓縮性骨折嵌插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端易移位或復位後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4)骨折段移位:大多數骨折的骨折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常見有以下幾種
(1)成角移位:兩骨折段的縱軸線交叉成角,以其頂角的方向為准有向前後內外成角
(2)側方移位:以近側骨折段為准,遠側骨折段向前後內外的側方移位
(3)縮短移位:兩骨折段相互重疊或嵌插,使其縮短
(4)分離移位: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相互分離,形成間隙
(5)旋轉移位:遠側骨折段圍繞骨的縱軸旋轉
造成各種不同移位的影響因素:外界暴力的性質大小和作用方向;肌肉的牽拉,不同骨折部位,由於肌肉的起止點不同,肌肉牽拉造成不同方向移位;骨折遠側段肢體重量的牽拉,可使骨折分離移位;不恰當的搬運和治療
2、骨折分幾類?
(1)根據骨折處皮膚、黏膜的完整性分類如下。
①閉合性骨折。骨折處皮膚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與外界相通。
②開放性骨折。骨折處皮膚或黏膜破裂,骨折端與外界相通。
(2)根據骨折的程度和形態分類如下。
①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部分中斷,按其形態又可分為如下2 種。
裂縫骨折:骨質發生裂隙,無移位。
青枝骨折:多見於兒童,骨質和骨膜部分斷裂,可有成角畸形。
有時成角畸形不明顯,僅表現為骨皮質劈裂,與青嫩樹枝被折斷時相似而得名。
②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全部中斷,按骨折線的方向及其形態可分為如下8 種。
橫形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接近垂直。
斜形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成一定角度。
螺旋形骨折:骨折線呈螺旋狀。
粉碎性骨折:骨質碎裂成三塊以上。
嵌插骨折:骨折片相互嵌插,多見於干骺端骨折。
壓縮性骨折:骨質因壓縮而變形,多見於松質骨。
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下陷。
骨骺分離:經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
(3)根據骨折端穩定程度分類如下。
①穩定性骨折。骨折斷不易移位或復位後不易再發生移位者。
②不穩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復位後易再移位者。
3、脊柱骨折有哪幾種類型
脊柱脊髓傷的傷情嚴重復雜,在工礦、交通事故,戰時及自然災害情況下均可發生。不僅可危及生命,且常合並嚴重的的並發症,處理上難度大,預後差。 呢?脊柱骨折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受傷時暴力作用的方向可分為:屈曲型、伸直型、屈曲旋轉型和垂直壓縮型。 2.根據骨折後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 3.Armstrong-Denis分類:是目前國內外通用的分類。共分為:壓縮骨折、爆裂骨折、後柱斷裂、骨折脫位、旋轉損傷、壓縮骨摺合並後柱斷裂、爆裂骨摺合並後柱斷裂。 4.按部位分類: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骨折或脫位。按椎骨解剖部位又可分為椎體、椎弓、椎板、橫突、棘突骨折等。 5.外傷性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多發生於兒童和中老年患者,特點是影像學檢查無骨折脫位。 脊柱骨折有哪些症狀呢? 病人感受傷局部疼痛,頸部活動障礙,腰背部肌肉痙攣,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有局限性後突畸形。 由於腹膜後血腫對植物神經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有時需與腹腔臟器損傷相鑒別。 朋友們,脊柱損傷後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做X線檢查,以確定受傷程度、是否骨折等,這對治療康復有重要的意義。
4、骨折的分類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
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5、骨折分為哪幾種?(根據完整程度)
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
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
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
2.閉合性骨折 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
(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
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壓縮骨折 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
4.星狀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
7.裂紋骨折 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
8.青枝骨折 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
9.骨骺分離 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
(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
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
(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
1.外傷性骨折 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
1.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
2.不穩定性骨折 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
(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
1.新鮮骨折 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
2.陳舊性骨折 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
6、骨折類型大概有幾個呀?
一般的分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包括裂紋骨折和青枝骨折,完全性骨折則有很多種。
椎體骨折的臨床分類的標准有很多 ,根據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①穩定性骨折 : 凡單純椎體壓縮性骨折( 椎體前方壓縮不超過椎體厚度的 1/2 ,不合並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 );或單純附件( 橫突、棘突或單側椎板、椎弓根 )骨折均屬穩定性骨 折。這類骨折對脊柱穩定性影響不大 ,一般無韌帶損傷 ,無明顯移位傾向 ,在治療上也較為簡單 ,多用保守治療 ,預後較好。
②不穩定性骨折 : 凡椎體壓縮超過椎體厚度的 l/2, 粉碎性 ,或骨折伴有脫位、附件骨折或韌帶撕裂的均屬不穩定性骨折。這類骨折多系強烈暴力造成 ,脊柱的穩定性遭到破壞 ,多 合並韌帶撕裂及脊髓或脊神經根損傷 ,在治療上較困難 ,大多需要手術 ,預後也較差。
顱骨骨折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顱蓋骨折及顱前凹骨折、顱中凹骨折、顱後凹骨折;按骨折的形狀可分為線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及穿入性骨折。
以上幾種也分為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
閉合性骨折又稱單純性骨折。骨折處的皮膚沒有損傷,折
斷的骨頭不與皮膚外界相通,從外形上看不出有骨折,但可看
到局部形狀的改變。
開放性骨折又稱復雜性骨折。骨折的局部皮膚破裂,骨折
的斷端與外界相通,骨折端露在外面,能在皮外看到骨折斷端。
病理性骨折骨骼在病理病變的基礎上(炎症、結核、腫瘤、
發育異常、代謝異常),輕微遭致外力,從而導致骨折。
7、脊柱骨折如何診治?
脊柱骨折十分常見,約佔全身骨折的5%~ 6%,胸腰段脊柱骨折多見。脊柱骨折可以並發脊髓或馬尾損傷,特別是頸椎骨折一脫位常合並有脊髓損傷,能嚴重致殘甚至危及生命。
(1)病因與分類
暴力是引起胸腰椎骨折的主要原因。
①胸腰椎骨折的分類。
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是脊柱前柱損傷的結果,這類骨折不損傷中柱,脊柱仍保持其穩定性。
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損傷的結果,脊柱的後柱不受影響,因而仍保留了脊柱的穩定性,但破碎的椎體與椎間盤可以突出於椎管前方,損傷脊髓而產生症狀。
不穩定性爆破型骨折:是前、中、後柱同時損傷的結果。由於脊柱不穩定,會出現創傷後脊柱後突和進行性神經症狀。
Chance 骨折:為椎體水平撕裂損傷。這種骨折也是不穩定骨折,臨床上比較少見。
屈曲—牽拉型損傷:屈曲軸在前縱韌帶後方。前柱部分因壓縮力量而損傷,而中、後柱則因牽拉的張力力量而損傷;中柱部分損傷造成後縱韌帶斷裂;後柱部分損傷表現為脊椎關節囊破裂、關節突脫位、半脫位或骨折。這類損傷往往是潛在的不穩定型骨折。
脊柱骨折—脫位:又稱移動性損傷。椎管的對線對位已經完全被破壞,在損傷平面,脊椎沿橫面產生移位。通常三柱均毀於剪力。
損傷平面通常通過椎間盤,因此脫位程度重於骨折。當關節突完全脫位時,下關節突移至下一節脊椎骨的上關節突前方,互相阻擋,稱為關節突交鎖。這類損傷極為嚴重,脊髓損傷難免,預後差。
②頸椎骨折的分類。
屈曲型損傷:是前柱壓縮、後柱牽張的結果。臨床上常見有:
前方半脫位(過屈型損傷),是脊椎後柱韌帶破裂的結果,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兩種;雙側椎間關節脫位,因過度屈曲使中後柱韌帶破裂所致;單純性楔形(壓縮性)骨折,較為多見,常見於骨質疏鬆者。
垂直壓縮所致的損傷。
第一頸椎雙側性前、後弓骨折:又稱Jefferson 骨折。X 線上很難發現骨折線,CT 檢查可清晰顯示骨折部位、骨折塊數量及移位情況,MRI 檢查能顯示脊髓受損情況。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爆破型骨折:為下頸椎椎體粉碎性骨折,多見於C5, C6 椎體,破碎的骨折片不同程度的凸向椎管內,因此癱瘓的發生率很高。
過伸損傷。
過伸性脫位:常見於高速駕駛汽車,因急剎車或撞車時,由於慣性作用使頭部過度仰伸繼而過度屈曲,使頸椎發生嚴重損傷。前縱韌帶破裂,椎間盤水平狀破裂,上一椎體前下緣撕脫骨折和後縱韌帶斷裂。這種病的特徵性體征是額面部有外傷痕跡。
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此型損傷的暴力來自於額部,使頸椎過度仰伸,在樞椎後半部形成強大的剪切力量,使樞椎的椎弓發生垂直狀骨折。以往多見於被縊死者,故又稱縊死者骨折。
機制不甚了解的骨折。齒狀突骨折可分為3 種類型。第1 型,齒狀突尖端撕脫骨折;第2 型,齒狀突基部、樞椎體上方橫行骨折;第3 型,樞椎體上部骨折,累及樞椎的上關節突,一側或雙側性。
第l 型較為穩定,並發症少,預後較佳;第2 型多見,該處血供不佳,常發生骨不癒合,故需手術治療;第3 型骨折穩定性好,血供亦良好,預後較好。
③根據骨折的穩定性,可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單純壓縮骨折,椎體壓縮不超過原高度1/3 者和腰4 ~ 5 以上的單純附件骨折,不易移位,為穩定型骨折。椎體壓縮1/3 以上的單純壓縮骨折、粉碎壓縮型骨折、骨折脫位、第1 頸椎前脫位或半脫位,以及腰4 ~ 5的椎板、關節突骨折,復位後容易再移位,為不穩定型骨折。
(2)臨床表現
①有嚴重外傷史,如從高空落下,重物打擊頭部、頸、肩或背部,跳水受傷,塌方事故時被泥土、礦石掩埋等。
②胸腰椎損傷後,患者有局部疼痛,腰背部肌痙攣,不能起立,翻身困難,感覺腰部無力。由於腹膜後血腫對自主神經的刺激,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
頸椎損傷時,有頭、頸痛,不能活動,明顯壓痛,傷員常用兩手扶住頭部。檢查脊柱時可發現位於中線的局部腫脹和明顯的局部壓痛;頸椎損傷時腫脹和後突畸形並不明顯,但有明顯壓痛;胸、腰段損傷時常有後突畸形。
③ X 線表現X 線攝片檢查對於明確診斷,確定損傷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以及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以胸腰段椎骨骨折為例,X 線的表現是:在側位片上,椎體前上部有楔形改變,或整個變扁。椎體前方邊緣骨的連續性中斷,或有碎骨片,粉碎壓縮骨折時,椎體後部可向後方突出成弧形。合並脫位時,椎體間有前後脫位,關節突的關系有改變,或有關節突骨折。
在正位片上,可見椎體變扁,或一側呈楔形,其兩側的骨連續性中斷,或有側方移位。也可有椎板、關節突、橫突骨折等。
(3)急救處理①用木板或門板搬運。
②先使傷員兩下肢伸直,兩上肢也伸直放於身邊。木板放在傷員一側,2 ~ 3 人扶傷一員軀干,使成一體滾動,移至木板上。注意不要使軀干扭轉。或三人用手同時將傷員平直托至木板上。禁用摟抱或一人抬頭、一人抬足的方法,因這些方法將增加脊柱的彎曲,加重椎骨和脊柱的損傷。
③對頸椎損傷的傷員,要有專人托扶頭部,沿縱軸向上略加牽引,使頭、頸隨軀干一同滾動。或由傷員自己雙手托住頭部,緩慢搬移,嚴禁隨便強行搬動頭部。睡到木板上後,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頸的兩側加以固定。
(4)脊柱骨折的治療①胸腰椎骨折的治療。
單純性壓縮骨折的治療:椎體壓縮不超過1/5 者,或老年體弱不能耐受復位及固定者可仰卧於硬板床上,骨折部位墊厚枕,使脊柱過伸,囑3 日後開始腰背部肌鍛煉。2 個月後骨折基本癒合,第3個月內可以下地稍許活動,仍以卧床休息為主。3 個月後逐漸增加下地活動時間。
椎體壓縮高度超過1/5 的青少年或中年傷者,可用兩桌法過仰復位。復位後在此位置應用過伸位石膏背心固定。石膏固定期間,鼓勵患者下地活動,堅持每天做腰背肌功能鍛煉。固定時間約3 個月。
也可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
爆破型骨折的治療:對沒有神經症狀的爆破型骨折,經CT 證實沒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可以採用雙髁懸吊法復位。對有神經症狀和有骨塊擠入椎管內者,不宜復位。此類骨折宜經側前方途徑,去除椎管內的骨折片以及椎間盤組織,然後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必要時還可以置人前路內固定物。後柱有損傷者必要時還需作後路內固定術。
Chance 骨折:屈曲—牽拉型損傷及脊柱移動性骨折—脫位者,都需要做前後路復位及內固定器安裝術。
②頸椎骨折的治療。對頸椎半脫位的病例,在急診時往往難以區別出是完全性撕裂或不完全性撕裂,為防治遲發的並發症,對這類隱匿型頸椎損傷應予以石膏頸圍固定3 個月。對出現後期頸椎不穩定與畸形的病例可採用經前路或經後路的脊柱融合術。
對穩定型的頸椎骨折,輕度壓縮者可採用頜枕帶卧位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kg。復位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 個月。壓縮明顯的和有雙側椎間關節脫位的可以採用持續顱骨牽引復位再輔以頭頸胸石膏固定。牽引重量3 ~ 5kg,必要時可增加至6 ~ 10kg。攝X 線證實復位後,可於牽引2 ~ 3 周後應用頭頸胸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約3個月。有四肢癱瘓及牽引失敗者須行手術復位,必要時可以切去關節突以獲得良好的復位,同時還須安裝內固定物。
單側小關節脫位者可以沒有神經症狀,特別是椎管偏大者,可以先應用持續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逐漸增加,從1.5kg 開始,最多不能超過10kg,牽引時間約8 小時。在牽引過程中不宜手法復位,以免加重神經症狀。復位困難者以手術為宜,必要時可以切除上關節突,並加作頸椎融合術。
對爆破型骨折有神經症狀者,原則上應該早期手術治療,通常採用前路手術,切除骨片、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手術。
對過伸性損傷,大都採用非手術治療。特別是損傷性樞椎椎弓骨折伴發神經症狀者很少,沒有移位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牽引2 ~ 3周後上頭頸胸上固定3 個月;有移位者應作頸前椎體間植骨融合術。
而對有脊髓中央管周圍損傷者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
有椎管狹窄或脊髓受壓者一般在傷後2 ~ 3 周時作椎管減壓術。
對第l 型、第3 型和沒有移位的第2 型齒狀突骨折,一般採用非手術治療,可先用頜枕帶或顱骨牽引2 周後上頭頸胸石膏3 個月。
第2 型齒狀突骨折如移位超過4mm 者,癒合率極低,一般主張手術治療,可經前路用l ~ 2 枚螺釘內固定,或經後路行Ct 也植骨及鋼絲捆紮術。
8、骨折可以分為哪幾種類型呢
這種疾病只要態度正確,並且在治療過程中積極的配合醫生的治療,按時吃葯,按時就寢,對剛剛緩解的症狀不僥幸,不放棄,持之以恆的接受骨科醫院的治療。骨折的類型可以分為: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發生在骨幹部,這是骨折的類型之一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這是骨折的類型之一。3。壓縮骨折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這是骨折的類型之一。4。星狀骨折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5。嵌入骨折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這是骨折的類型之一。6。青枝骨折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這也是骨折的類型之一。
9、請教懂醫術高手,謝謝
骨的連續性中斷稱為骨折。
就骨折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來分,骨折分為閉合性骨zd折和開放性骨折。
根據骨折的程度來分,分為不完全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又分為:裂縫骨折,青枝骨折,橫形骨折,斜形骨折。。。。
根據骨折的穩定程度來分,分為穩定性骨折和不穩定性骨折。
鎖骨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常在跌倒時手掌或肩部著地而發生。骨折部位大多在鎖骨的中外1/3交界處。對於無移位的鎖骨骨折可採用三角巾或頸腕吊帶懸掛患肢,三周後即可痊癒。對有移位的鎖骨骨折,使患者維持在內雙肩後伸的體位,然後採用橫「8」字形綳帶包紮固定。復位固定時對鎖骨骨折的錯位不必進行反復的對位,以免損傷鎖骨下動靜脈。包紮「8」字形綳帶後,即使復位不理想,一般都可以達到骨折癒合,不影響功能活動。
別外還有手術復位法。
樓主,建議你到醫院容去,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合適的骨折復位法。
10、骨折根據受傷情況分為哪些?
骨折分類的目的,在於明確骨折的部位和性質,利用臨床上正確、完善地診斷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各種骨折的分類和名稱。 骨折類型:(一)依據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為:1.開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膚和粘膜破裂,骨折處與外界相通恥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腸破裂,均為開放性骨折。因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處受到污染。開放骨折:1 恥骨骨折伴有後尿道破裂 ;2 尾骨骨可引起直腸破裂;2.閉合性骨折:骨折處皮膚或粘膜完整,不與外界相通。此類骨折沒有污染。(二)依據骨折的程度分類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後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橫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屬完全性骨折。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僅有部分中斷,如顱骨、肩胛骨及長骨的裂縫骨折,兒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屬不完全性骨折。(三)依據骨折的形態分類1.橫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發生在骨幹部。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兩塊以上,稱粉碎性骨折。骨折線呈「T」形或「Y」形時,又稱「T」形骨折或「Y」形骨折。3.壓縮骨折:松質骨因壓縮而變形,如椎體和跟骨。4.星狀骨折:多因暴力直接著力於骨面所致,如顱骨及髕骨可發生星狀骨折。5.凹陷骨折 如顱骨因外力使之發生部分凹陷。6.嵌入骨折:發生在長管骨幹骺端皮質骨和松質骨交界處。骨折後,皮質骨嵌插入松質骨內,可發生在股骨頸和肱骨外科頸等處。7.裂紋骨折:如長骨幹或顱骨傷後可有骨折線,但未通過全部骨質。8.青枝骨折:多發生在小兒,骨質部分斷裂,骨膜及部分骨質未斷。9.骨骺分離:通過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斷面可帶有數量不等的骨組織,是骨折的一種。(四)依據解剖部位來分類如脊柱的椎體骨折,附件骨折,長骨的骨幹骨折,骨骺分離,干骺端骨折,關節內骨折等。(五)依據骨折前骨組織是否正常分類1.外傷性骨折:骨結構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稱之為外傷性骨折。2.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骨折,其特點是在發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著影響其結構堅固性的內在因素,這些內在因素使骨結構變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發生骨折的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六)依據骨折穩定程度分類1.穩定性骨折:骨折復位後經適當的外固定不易發生再移位者稱穩定性骨折。如裂縫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長骨橫形骨折等。2.不穩定性骨折:骨折復位後易於發生再移位者稱不穩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幹既是橫骨折,因受肌肉強大的牽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對應,也屬不穩定骨折。(七)依據骨折後的時間分類1.新鮮骨折:新發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纖維連接,還可能進行復位者,2~3周以內的骨折。2.陳舊性骨折:傷後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時限並非恆定,例如兒童肘部骨折,超過10天就很難整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