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骨折 > 顱骨骨折瞳孔擴大

顱骨骨折瞳孔擴大

發布時間:2020-04-24 04:07:12

1、車禍顱骨骨折顱內出血第2天做了開顱手術

如果後面不出血 80%可能人就保住了
20%的是難以避免的水腫,積液等並發症,感染,病人體質和病史.

如果出血的話 任何一次都有60%以上的危險 臨床表現為嘔吐 深度昏迷 突發疼痛 痙攣等,進期要嚴密看護.

根據病人的年齡來看,心血管狀況和體質應該沒有問題,排除高血壓,血管老化,肺部疾病,血管瘤等病史,遺傳史,繼續出血的可能在20%以下

另外可能會有聽力,語言方面及其他腦損傷的後遺症.做好住院50天的准備.

2、我媽從2樓摔下來,53歲,致使顱骨骨折,顱內出血,中線移位,顱內嚴重挫傷。做了第一次開顱手術由於顱內高

不要急 先要解決顱內出血的問題 然後控制 感染 然後在解決其他問題,應該先去專科看看。

3、閉合性頭腦損傷嚴重么?

閉合性腦損傷多為交通事故、跌倒、墜落等意外傷及產傷所致。 戰時多見於工事倒壓傷或爆炸所致高壓氣浪沖擊傷,都因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頭部致傷。

分類:神經外科

疾病描述:按傷後腦組織與外界相通與否,將腦損傷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兩類。前者多由銳器或火器直接造成,皆伴有頭皮裂傷、顱骨骨折和硬腦膜破裂,有腦脊液漏;後者為頭部接觸較鈍物體或間接暴力所致,不伴有頭皮或顱骨損傷,或雖有頭皮、顱骨損傷,但腦膜完整,無腦脊液漏。

症狀體征: 為頭部接觸較鈍物體或間接暴力所致,不伴有頭皮或顱骨損傷,或雖有頭皮、顱骨損傷,但腦膜完整,無腦脊液漏。
(一)腦震盪 表現為一過性的腦功能障礙,主要症狀是受傷當時立即出現短暫的意識障礙,可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常為數秒或數分鍾,一般不超過半小時。清醒後大多不能回憶受傷當時乃至傷前一段時間內的情況,稱為逆行性遺忘。較重者在意識障礙期間可有皮膚蒼白、出汗、血壓下降、心動徐緩、呼吸淺慢、肌張力降低、各生理反射遲鈍或消失等表現,但隨著章識的恢復很快趨於正常。此後可能出現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等症狀,短期內可自行好轉。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腦脊液梭查無紅細胞,CT檢查顱內無異常發現。
(二)彌漫性軸索損傷 主要表現為受傷當時立即出現的昏迷時間較長。迷原因主要是廣泛的軸索損害,使皮層與皮層下中樞失去聯系。若累及腦干,病人可有一側或雙側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或同向凝視等。神志好轉後,可因繼發腦水腫而再次昏迷,CT掃描可見大腦皮質與髓質交界處、胼胝體、腦干、內囊區域或三腦室周圍有多個點狀或小片狀出血灶;MRI能提高小出血灶的檢出率。
(三)腦挫裂傷 臨床表現
1.意識障礙 受傷當時立即出現。意識障礙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腦挫裂傷的程度、范圍直接相關,絕大多數在半小時以上,重症者可長期持續昏迷。少數范圍局限的腦挫裂傷,如果不存在慣性力所致的彌散性腦損傷,可不出現早期意識障礙。
2.局灶症狀與體征 受傷當時立即出現與傷灶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或體征,如運動區損傷出現錐體束征、肢體抽搐或偏癱,語言中樞損傷出現失語等。發生於「啞區」的損傷,則無局灶症狀或體征出現。
3.頭痛與惡心嘔吐 可能與顱內壓增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等有關,後者尚可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檢查有紅血球等表現。
4.顱內壓增高與腦疝 為繼發腦水腫或顱內血腫所致,使早期的意識障礙或癱瘓程度有所加重,或意識好轉、清醒後又變為模糊,同時有直壓升高、心率減慢、瞳孔不等大以及錐體束征等表現。CT檢查:不僅可了解腦挫裂傷的具體部位、范圍(傷灶表現為低密度區內有散在 的點、片狀高密度出血灶影)及周圍踏水腫的程度(低密度影范圍),還可了解腦室受壓及中線結構移位等情況。
(四)原發性腦干損傷 主要表現為受傷當時立即昏迷,昏迷程度較深,持續時間較長。其昏迷原因與腦干網狀結構受 損、上行激活系統功能障礙有關。瞳孔不等、極度縮小或大小多變,對光反應無常;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視;出現病理反射、肌張力增高、中樞性癱瘓等錐體束征以及去大腦強直等。累及廷髓時,則出現嚴重的呼吸循環功能紊亂。MRI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了解偽灶具體部位和范圍。
(五)下丘腦損傷 常與彌散性腦損傷並存。主要表現為受傷早期的意識或睡眠障礙、高熱或低溫、尿崩症、水與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急性肺水腫等。這些表現如出現在傷後晚期,則為繼發性腦損傷所致。

原因:為頭部接觸較鈍物體或間接暴力所致。

病理生理:一、造成閉合性腦損傷的機制甚為復雜,可簡化概括為由兩種作用力所造成:
①接觸力:物體與頭部直接碰撞,由於沖擊、凹陷骨折或顱骨的急速內凹和彈回,而導致局部腦損傷;
②慣性力:來源於受傷瞬間頭部的減速或加速運動,使腦在顱內急速移位,與顱壁相撞,與顱底摩擦以及受大腦鐮、小腦幕牽扯,而導致多處或彌散性腦損傷。受傷時頭部若為固定不動狀態,則僅受接觸力影響;運動中的頭部突然受阻於固定物體,除有接觸力作用外,尚有因減速引起的慣性力起作用。大而鈍的物體向靜止的頭部撞擊時,除產生接觸力外,並同時引起頭部的加速運動而產生慣性力;小而銳的物體擊中頭部時,其接觸力可能足以造成顱骨骨折和腦損傷,但其能量因消耗殆盡,己不足以引起頭部的加速運動。單由接觸力造成的腦損傷,其范圍可較為固定和局限,可無早期昏迷表現;而由慣性力引起的腦損傷則甚為分散和廣泛,常有早期昏迷表現。通常將受力側的腦損傷稱為沖擊傷,其對側者稱為對沖傷;例如跌倒時枕部著地引起的額極、顳極及其底面的腦損傷,屬對沖傷。實際上,由於顱前窩與顱中窩的凹凸不平,各種不同部位和方式的頭部外傷,均易在額極、顳極及其底面發生慣性力的腦損傷。
二、原發性腦損傷和繼發性腦損傷 原發性腦損傷指暴力作用於頭部時立即發生的腦損傷,主要有腦震盪、腦挫裂傷及原發性腦於損傷等。繼發性腦損傷指受傷一定時間後出現的腦受損病變,主要有腦水腫和顱內血腫。腦水腫繼發於腦挫裂傷;顱內血腫因顱骨、硬腦膜或腦的出血而形成,與原發性腦損傷可相伴發生,也可單獨發生;繼發性腦損傷因產生顱內壓增高或腦壓迫而造成危害。原發性腦損傷如果有症狀或體征,是在受傷當時立即出現,並且不再繼續加重。同樣的症狀或體征,如果不是在受傷當時出現,而是在傷後過一段時間(長短依病變性質和發展速度而定)出現,且有進行性加重趨勢;或受傷當時已出現的症狀或體征,在傷後呈進行性加重趨勢,皆屬於繼發性腦損傷所致。區別原發性和繼發性腦損傷有重要臨床意義:前者無需開顱手術,其預後主要取決於傷勢輕重;後者,尤其是顱內血腫往往需及時開顱手術,其預後與處理是否及時、正確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原發性腦損傷並不嚴重者。
(一)腦震盪 表現為一過性的腦功能障礙,無肉眼可見的神經病理改變,顯微鏡下可見神經組織結構紊亂。具體機制尚未明了,可能與慣性力所致彌散性腦損傷有關。
(二)彌漫性軸索損傷 屬於慣性力所致的彌散性腦損傷,由於腦的扭曲變形,腦內產生剪切或牽拉作用,造成腦白質廣泛性軸察攢傷。病變可分布於大腦半球、胼胝體、小腦或腦干。顯微鏡下所見為軸突斷裂的結構改變。可與腦挫裂傷合並存在或繼發腦水腫,使病情加重。
(三)腦挫裂傷 病理 指主要發生於大腦皮層的損傷,可為單發,亦可多發,好發於額極、頹極及其底面。小者如點狀出血,大者可呈紫紅色片狀。顯微鏡下,傷灶中央為血塊,四周是碎爛或壞死的皮層組織以及星茫狀出血。臆挫傷指腦組織遭受破壞較輕,軟腦膜尚完整 者;腦裂傷指軟腦膜、血管和腦組織同時有破裂,伴有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兩者常同時並存,臨床上又不易區別,故常合稱為腦挫裂傷。腦挫裂傷的繼發性改變腦水腫和血腫形成具有更為重要的臨床意義。前者通常屬於血管源性水腫,可於傷後早期發生,一般3—7天內發展到高峰,在此期間易發生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傷情較輕者,腦水腫可逐漸消退,傷灶日後可形成瘢痕、囊腫或與硬腦膜粘連,成為外傷性癲癇的原因之一。如蛛網膜與軟腦膜粘連,影響腦脊液吸收,可形成外傷性腦積水。廣泛的腦挫裂傷可在數周以後形成外傷性腦萎縮。
(四)原發性腦干損傷 不同於因腦疝所致的繼發性腦干損傷;其症狀與體征在受 傷當時即已出現,不伴有顱內壓增高表現。單獨的原發性腦干損傷較少見,常與彌散性腦損傷並存。病理變化可有腦干神經組織結構紊亂、軸突裂斷、挫傷或軟化等。
(五)下丘腦損傷 常與彌散性腦損傷並存。主要表現為受傷早期的意識或睡眠障礙、高熱或低溫、尿崩症、水與電解質紊亂、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急性肺水腫等。這些表現如出現在傷後晚期,則為繼發性腦損傷所致。

診斷檢查
(一)腦震盪 腦脊液檢查無紅細胞,CT檢查顱內無異常發現。
(二)彌漫性軸索損傷 CT掃描可見大腦皮質與髓質交界處、胼胝體、腦干、內囊區域或三腦 室周圍有多個點狀或小片狀出血灶;MRI能提高小出血灶的檢出率。
(三)腦挫裂傷 CT檢查:不僅可了解腦挫裂傷的具體部位、范圍(傷灶表現為低密度區內有散在的點、片狀高密度出血灶影)及周圍踏水腫的程度(低密度影范圍),還可了解腦室受壓 及中線結構移位等情況。
(四)原發性腦干損傷 MRI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了解偽灶具體部位和范圍。
(五)下丘腦損傷 常與彌散性腦損傷並存。

治療方案
需要涉及的問題很多,重點是處理繼發性腦損傷,著重於腦疝的預防和早期發現,特別是顱內血腫的早期發現和處理,以爭取良好的療效。對原發性腦損傷的處理除了病情觀察以外,主要是對已產生的昏迷、高熱等病症的護理和對症治療,預防並發症,以避免對腦組織和機體的進一步危害。
(一)腦損傷的分級 分級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制訂診療常規、評價療效和預後,並對傷情進行鑒定。
1.按傷情輕重分級
①輕型(I級)主要指單純腦震盪,有或無顱骨骨折,昏迷在20分鍾以內,有輕度頭痛、頭暈等自覺症狀,神經系統和腦脊液檢查無明顯改變;
②中型(Ⅱ級)主要指輕度腦挫裂傷或顱內小血腫,有或無顱骨骨折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無腦壓征,昏迷在6小時以內,有輕度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有輕度生命體征改變;
③重型(Ⅲ級)主要指廣泛顱骨骨折,廣泛腦挫裂傷,腦於損傷或顱內血腫,昏迷在6小時以上,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出現再昏迷,有明顯的神經系統陽性體征,有明顯生命體征改變。
2.按Glasgow昏迷評分法 將意識障礙6小時以上,處於13~15分者定為輕度, 8—12分為中度,3—7分為重度。 無論哪一種分級方法,均必須與腦損傷的病理變化、臨床觀察和CT檢查等相聯系,以便動態地全面地反映傷情。例如受傷初期表現為單純腦震盪屬於輕型的傷員,在觀察過程中可因顱內血腫而再次昏迷,成為重型;由CT檢查發現的顱內小血腫,無中線結構移位,在受傷初期僅短暫昏迷或無昏迷,觀察期間也無病情改變.屬於中型;早期屬於輕、中型的傷員,6小時以內的CT檢查無顱內血腫,其後復查時發現血腫,並有中線結構明顯移位,此時盡管意識尚清楚,已屬重型。
(二)急診處理要求
1.輕型(I級)
(1)留急診室觀察24小時;
(2)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及神經系體征變化;
(3)顱骨X線攝片,必要時作頭顱CT檢查;
(4)對症處理;
(5)向家屬交待有遲發性顱內血腫可能。
2.中型(II級)
(1)意識清楚者留急診室或住院觀察48—72小時,有意識障礙者須住院;
(2)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及神經系體征變化;
(3)顱骨X線攝片,頭部CT檢查;
(4)對症處理;
(5)有病情變化時,頭部CT復查,作好隨時手術的准備工作。
3.重型(Ⅲ級)
(1)須住院或在重症監護病房;
(2)觀察意識 瞳孔、生命體征及神經系體征變化;
(3)選用頭部CT監測、顱內壓監測或腦誘發電位監測;
(4)積極處理離熱、躁動。癲癇等,有顱內壓增高表現者,給予脫水等治療,維持良好的周圍循環和腦灌注壓;
(5)注重昏迷的護理與治療,首先保證呼吸道通暢;
(6)有手術指征者盡早手術;已有腦疝時,先予以20%甘露醇250ml及速尿40mg 掙脈推注,立即手術。
(三)昏迷病人的護理與治療 長期昏迷多因較重的原發性腦損傷或繼發性腦損傷未能及時處理所致。昏迷期間如能防止各種並發症,保持內外環境的穩定,使機體不再受到腦缺血、缺氧、營養障礙或水、電解質紊亂等不利因素影響,則相當一部分患者可望爭取較好的預後。
1.呼吸道 保證呼吸道通暢、防止氣體交換不足是首要的。在現場急救和運送過程中須注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嘔吐時將頭轉向一側以免誤吸,深昏迷者須抬起下頜,或將咽通氣管放入口咽腔,以免舌根後墜阻礙呼吸。估計在短時間內不能清醒者,宜盡早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呼吸減弱潮氣量不足者,應及早用呼吸機輔助呼吸,依靠血氣分析監測,調整和維持正常呼吸生理。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吸入空氣的濕度和溫度.注意消毒隔離與無菌操作,以及定期作呼吸道分泌物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等措施.是防治呼吸道感染的關鍵。
2.頭位與體位 頭部升高15·有利於腦部靜脈迴流,對腦水腫的治療有幫助。為預防褥瘡,必須堅持採用定時翻身等方法,不斷變更身體與床褥接觸的部位,以免骨突出部位的皮膚持續受壓缺血。
3.營養 營養障礙將降低機體的免疫力和修復功能,使易於發生或加劇並發症。早期採用腸道外營養,如靜脈輸入20%脂肪乳劑、7%氨基酸、20%葡萄糖與胰島素以及電解質、維生素等,以維護需要;待腸蠕動恢復後,即可採用腸道內營養逐步代替靜脈途徑,通過鼻胃管或鼻腸管給予每日所需營養;超過1個月以上的腸道內營養,可考慮行胃造痿術,以避免鼻、咽、食管的炎症和糜爛。腸道內營養除可應用牛奶、蛋黃、糖等混合膳,配製成 4.18kl/ral(1kcal/m1)井另加各種維生裹和微量元衰以外,也可用商品制劑,通常以酪蛋白、植物油、麥芽糖糊精為基質,含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配製成4.18kJ/ml。總熱量和蛋白質,成人每日約8400kj(2000kcal)和10g氮的供應即可,有高熱、感染、肌張力增高或癲癇時,須酌情增加。定時測量體重和肌豐滿度.監測氮平衡、血漿自蛋白、血糖、電解質等生化指標.以及淋巴細胞計數等免疫學測試,以便及時調整熱量和各種營養成分的供應。
4.尿瀦留 長期留量導尿管是引起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原因。盡可能採用非導尿方法.如在膀眈尚未過分膨脹時,用熱敷、按摩來促使排尿;必須導尿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選擇優質硅膠帶囊導尿管,並盡早拔除導尿管,留置時間不宜超過3—5天;經常檢查尿常規、尿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需要長期導尿者,可考慮行恥骨上膀胱造瘺術,以減輕泌尿系感染。
5.促蘇醒 關鍵在於早期的防治腦水腫和及時解除顱內壓增高,並避免缺氧、高熱、癲癇、感染等不良因素對腦組織的進一步危害;病情穩定後如仍未清醒.可選用胞二磷膽鹼、乙醚谷醯胺、氯脂醒、克腦迷以及能量合劑等葯物或高壓氧倉治療.對一部分傷員的蘇醒可有幫助。
(四)腦水腫的治療
1.脫水療法 適用於病情較重的腦挫裂傷,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表現,腰椎穿刺或顱內壓監測壓力偏離,CT發現腦挫裂傷合並腦水腫,以及手術治療前後。常用的葯物為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及清蛋白等。
用法有:
①20%甘露醇按每次0.5~1g/kg(成人每次250m1)靜脈快速滴注,於15—30分鍾內滴完,依病情輕重每6、8或12小時重復一次;
②20%甘露醇與呋塞米聯合應用,可增強療效,成人量前者用125—250ml,每8~12小時一次;後者用20一60mg,靜脈或肌肉注射,每8—12小時一次,兩者可同時或交替使用;血清蛋白與呋塞米聯合應用,可保持正常血容量,不引起血液濃縮,成人用量前者10g/d,靜脈滴入;後者用20—60mg,靜脈或肌肉注射,每8一12小時一次;
③甘油,很少引起電解質紊亂,成人剛R量1—2e/(kg/d),分1—4次.靜脈滴注量10%甘油溶液500ml/d,5小時內輸完。 遇急性顱內壓增高已有腦疝症象時,必須立即用20%甘露醇250m1靜脈推注,同時用呋塞米40mg靜脈注射。 在應用脫水療法過程中,須適當補充液體與電解質,維持正常尿量,維持良好的周圍循環和腦灌注壓.並隨時監測血電解質、紅血球壓積容積、酸鹼平衡及腎功能等。應用甘露醇時,可能出現血尿,並須注意其一過性的血容量增加可能使原有隱匿型心臟病患者發生心衰。
2.激素 皮質激素用於重型腦損傷,其防治腦水腫作用不甚確定;如若使用,以盡早短期使用為宜。
用法有:
①地塞米松 成人量5mg肌注,6小時一次.或20mg/d靜脈滴注,一般用葯3天;
②ACTH 成人量25~50U/d,靜脈滴注,一般用葯3天。
用葯期間可能發生消化道出血或加重感染,宜同時應用H2受體拮抗劑如雷尼替丁等及大劑量抗生素。
3.過度換氣 適用於重度腦損傷早期,已行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者。靜脈給予肌鬆弛劑後,藉助呼吸機作控制性過度換氣,使血CO2分壓降低,促使腦血管適度收縮,從面降低了顱內壓。CO2分壓宜維持在4.00—4.67kPa(30~35mmHg)之間[正常為4.67~6.00kPa(35~45mmHg)],不應低於3.33kPa(25mmHg),持續時間不宜超過24小時,以免引起腦缺血。
4.其他 曾用於臨床的尚有氧氣治療、亞低溫治療、巴比妥治療等。
(五)手術治療
1.開放性腦損傷 原則上須盡早行清創縫合術,使之成為閉合性腦損傷。清創縫合應爭取在傷後6小時內進行;在應用抗生京的前提下,72小時內尚可行清創縫合。術前須仔細檢查刨口,分析顱骨x線片與L叮檢查片,充分了解骨折、碎骨片及異物分布情況、骨折與大靜脈竇的關系、腦挫裂傷及顱內血腫等;火器傷者還需了解傷道方向。途徑、范圍及其內的血腫、異物等情況。清創由淺而深,逐層進行,徹底清除碎骨片、頭發等異物,吸出腦內或傷道內的凝血塊及碎裂的腦組織,徹底止血。碎骨片最易引起感染而形成外傷性腦膿腫,故必須徹底清除;為避免增加腦損傷,對位置較深或分散存在的金屬異物可暫不取出。如無明顯顱內溶血,也無明顯腦水腫或感染徵象存在.應爭取縫合或修復硬腦膜,以減少顱內感染和癲癇發生率。硬腦膜外可置放引流。其他的手術治療原則同閉合性腦損傷。
2.閉合性腦損傷 閉合性腦損傷的手術主要是針對顱內血腫或重度腦挫裂傷合並腦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和腦疝,其次為顱內血腫引起的局灶性腦損害。 由於CT檢查在臨床診斷和觀察中廣泛應用,已改變了以往的「血腫即是手術指征」的觀點。一部分顱內血腫病人,在有嚴格觀察及特殊監測的條件下,應用脫水等非手術治療,可取得良好療效。顱內血腫可暫不手術的指征為:無意識障礙或顱內壓增高症狀,或雖有意識障礙或顱內壓增高症狀但已見明顯減輕好轉;無局灶性腦損害體征;且CF檢查所見血腫不大(幕上者<40ml,幕下者<10ml),中線結構無明顯移位,也無腦室或腦池明顯受壓情況;顱內壓監測壓力<2.7kPa(270mmH2O)。上述傷員在採用脫水等治療的同時,須嚴密觀察及特檢監測,並作好隨時手術的准備,如備血、剃頭等,一旦有手術指征,即可盡早手術。
顱內血腫的手術指征為:
①意識障礙程度逐漸加深;
②顱內壓的監測壓力在 1.7kPa(270mmH20)以上,並呈進行性升高表現;
③有局灶性腦損害體征;
④尚無明顯意識障礙或顱內壓增高症狀,但CT檢查血腫較大(幕上者>40m1,幕下者>10m]),或血腫雖不大但中線結構移位明顯(移位>lcm)、腦室或腦池受壓明顯者;
⑤在非手術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者。顳葉血腫因易導致小腦幕切跡疝。手術指征應放寬;硬腦膜外血腫因不易吸收,也應放寬手術指征。
重度腦挫裂傷合並腦水腫的手術指征為:
①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或已有一側瞳孔散大的腦疝表現;
②CT檢查發現中線結構明顯移位、腦室明顯受壓;
③在脫水等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者。
凡有手術指征者皆應及時手術,以便盡早地去除顱內壓增高的病因和解除腦受壓。已經出現一側瞳孔散大的小腦幕切跡疝徵象時,更應力爭在30分鍾或最遲1小時以內將血腫清除或去骨瓣減壓;超過3小時者,將產生嚴重後果。
常用的手術方式有:
1.開顱血腫清除術 術前已經CT檢查血腫部位明確者,可直接開顱清除血腫。對硬腦膜外直腫,骨瓣應大於血腫范圍,以便於止血和清除血腫。遇到腦膜中動脈主幹出血,止血有困難時,可向顱中凹底尋找棘孔,用小棉球將棘孔堵塞而止血。術前已有明顯腦疝徵象或CT檢查中線結構有明顯移位者,盡管血腫清除後當時腦未膨起,也應將硬腦膜敞開並去骨瓣減壓,以減輕術後腦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對硬腦膜下血腫,在打開硬腦膜後,可在腦壓板協助下用生理鹽水沖洗方法將血塊沖出,由於硬腦膜下血腫常合並腦挫裂傷和腦水腫,所以清除血腫後,也不縫合硬瞄膜井去骨瓣減壓。對腦內血腫,因多合並腦挫裂傷與腦水腫,穿刺或切開皮質達血腫腔清除血腫後,以不縫合硬腦膜並去骨瓣減壓為宜。
2.去骨瓣減壓術 用於重度腦挫裂傷合並瞎水腫有手術指征時,作大骨瓣開顱術,敞開硬膜並去骨瓣減壓,同時還可清除挫裂糜爛及血循環不良的腦組織,作為內減壓術。對於病情較重的廣泛性腦挫裂傷或腦疝晚期已有嚴重腦水腫存在者,可考慮行兩側去骨瓣減壓術。
3.鑽孔探查術 已具備傷後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或出現再昏迷等手術指征,因條件限制術前未能作CT檢查,或就診時腦疝已十分明顯.已無時間作CT檢查,鑽孔探查術是有效的診斷和搶救措施。鑽孔在瞳孔首先擴大的一側開始,或根據神經系體征、頭皮傷痕、顱骨骨折的部位來選擇;多數鑽孔探查需在兩側多處進行。通常先在顳前部(翼點)鑽孔,如未發現血腫或疑其他部位還有血腫,則依次在額頂部、眉弓上方、顳後部以及枕下部分別鑽孔。注意鑽孔處有無骨折,如鑽透顱骨後即見血凝塊,為硬腦膜外血腫;如未見血腫則稍擴大骨孔,以便切開硬腦膜尋找硬腦膜下血腫,作腦穿刺或腦室穿刺,尋找腦內或腦室內血腫。發現血腫後即作較大的骨瓣或擴大骨孔以便清除血腫和止血;在大多數情況下,須敞開硬腦膜並去骨瓣減壓,以減輕術後腦水腫引起的顱內壓增高。
4.腦室引流術 腦室內出血或血腫如合並腦室擴大,應行腦室引流術。腦室內主要為未凝固的血液時,可行顱骨鑽孔穿刺腦室置管引流;如主要為血凝塊時,則行開顱術切開皮質進入腦室清除血腫後置管引流。
5.鑽孔引流術 對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主要採取顱骨鑽孔,切開硬腦膜到達血腫腔,置管沖洗清除血腫液。血腫較小者行頂部鑽孔引流術,血腫較大者可行頂部和顳部雙孔引流術。術後引流48—72小時。病人取頭低卧位,並給予較大量的生理鹽水和等滲溶液靜脈滴注,以促使原受壓腦組織膨起復位,消除死腔。
用葯安全
傷後早期宜安靜休息,少思考問題和閱讀報章,注意減少對病人的不良刺激。

4、顱骨骨折飲食吃什麼

飲食護理顱底骨折病人的飲食要營養豐富、易消化。不宜進食刺激性和堅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飲食要富含高蛋白和豐富的維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必要時應用開塞露或灌腸,以免用力大便增高顱內壓。
其他的可以按照一般骨折病人飲食護理,可以參考以下資料
骨折病人的飲食調養

對骨折病人的營養需求與膳食,患者和家屬大多感到困惑,常常不得不向醫生請教。

其實,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裡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症狀外,其餘時間里大多沒有全身症狀,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各種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要注意使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於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軟飯菜,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於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

以上是骨折病人的一般飲食原則。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骨折癒合,骨折病人還應根據骨折癒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骨折癒合之首要。飲食配合原則上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尤不可過早施以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燉水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可用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中期(2-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療以和營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補充,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為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以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
【飲食療法】

方1 赤小豆適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許溫服之,本方適用於活血化瘀期。

方2 豬骨頭1000克,黃豆250克,加水小火燒爛,加鹽姜調味分飲食之。

方3 豬脊骨一具,洗凈,紅棗120克,蓮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燒爛,加姜鹽調味分多次飲之。

方4 鮮湖蟹2隻,取肉(帶黃),待粳米粥熟時,入蟹肉,再加以適量生薑、醋和醬油服食,常服。

方5 烏雄雞1隻(約500克),去皮毛內臟,洗凈,「三七」5克切片,納入雞肚中,加少量黃酒,隔水清燉,熟後用醬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黃芪30~60克,濃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當歸20克,黃芪100克,嫩母雞1隻,加水同煮湯食用。

方8 紫丹參50克,洗凈,加水煮,取汁,其汁與豬長骨1000克、黃豆250克同煮,待爛熟,加入少量桂皮、鹽即成。

方9 生螃蟹500克,搗爛,熱黃酒沖服250克,余渣敷患處,約半日「各各」有聲即好。用於骨折接骨。

【禁忌食品】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癒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癒合,而對於長期卧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卧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癒合。尤其對於骨折後卧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癒合。其實不然,現代醫學經過多次實踐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癒合,反而會使骨折癒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慾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慾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5)忌少喝水 卧床骨折病人,尤其是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病人,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盡量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如此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更大的麻煩也產生了。如卧床病人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結。長期卧床,小便瀦留,也容易誘發尿路結石和泌尿系感染。所以,卧床骨折病人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6)忌過食白糖 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如丙酮酸、乳酸等,使機體呈酸性中毒狀態。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病人的康復。同時,過多的白糖亦會使體內維生素B1的含量減少,這是因維生素B1是糖在體內轉化為能量時必需的物質。維生素B1不足,大大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亦影響功能的恢復。所以,骨折病人忌攝食過多的白糖。

(7)忌長期服三七片 骨折初期,局部發生內出血,積血瘀滯,出現腫脹、疼痛,此時服用三七片能收縮局部血管,縮短凝血時間,增加凝血酶,非常恰當。但骨折整復一周以後,出血已停,被損組織開始修復,而修復必須有大量的血液供應,若繼續服用三七片,局部的血管處於收縮狀態,血液運行就不暢,對骨折癒合不利。

(8)骨折禁飲果子露。
骨折與一般皮肉損傷不同,堅硬的骨質癒合時間比較長,短則1個月,長則半年以上。在醫院對好位置,作了固定以後,常需在家繼續休養、康復。做好家庭護理,促進癒合,尤其重要。
「民以食為天」,骨折病人也一樣。讓骨折病人吃好,是家庭護理中很重要的一條。
絕大部分骨折雖無內臟損傷,但由於經歷了創傷或手術的打擊、終日休息、運動減少,原先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可能胃口不好,受傷後短時期內較為明顯。老年患者和體質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發生。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要在病人飲食花樣、調配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慾。手臂活動不便的,還要喂飯。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捲心菜、胡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纖維骨痂生長和傷口癒合。
骨骼異常堅硬,主要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所構成。無機物佔比例最多的是鈣。人體內99%的鈣集中在骨骼內。受傷發生骨折後,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傷員多吃些鈣質,以加快癒合。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了骨折傷員的最好補品。但是,根據醫療經驗及實驗研究,卻沒有發現骨折傷員需要額外補充鈣質的證據。骨折後受傷部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偏於酸性,骨折端可發生脫鈣。但這些脫出的鈣質並沒有被運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圍。等到局部創傷性炎症恢復正常後,便作為修復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積下來。
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骨折病人需要補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這幾種元素,有的參與組成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經測定,骨折後病人體內上述物質的血清濃度均明顯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適當補充,可能有利於癒合。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麵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這些物質的葯物。
骨折早期因憂思少動,氣機郁滯,無力推運,常有大便秘結,卧床病人更多見。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
骨折病人不需「忌口」,對飲食沒有什麼特殊的限制。但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就是不要吸煙。聲名狼藉的香煙與很多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癌症,並可損害皮膚傷口的癒合能力。

5、女兒20個月前幾天出車禍,。 診斷結果:顱骨骨折,顱內珠網膜下出血,外傷性腦梗,右側動眼神經損傷,

意見建議:你好,這真是一個不幸的事情,眼睛的問題可能是動眼神經受損所致,如果是神經沒有壞死還有可能恢復,但是要有心理准備。

6、2011年9月11日下午2點40分,我的爸爸不幸遭遇嚴重的車禍,導致昏迷不醒。醫生診斷為原發性腦干損傷,顱底骨

哪個鳥人來啊,說是招生的原因,我想是你們自源己的學校不行吧,什麼玩意啊,這是一個百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應有的素質嗎?你們學校是考詆度毀發家的吧,有本事你告訴我你電話,我問問問你,我的母校哪裡不好,無聊的人。 陳爸爸一路答走好

7、腦干出血 瞳孔散大 沒有自主呼吸 誰救救孩子她媽媽吧

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危險了
病人存活的希望不大
而且即使存活下來
很有可能會陷入持續性植物狀態
也就是通常說的植物人狀態
左耳出血是由於顱骨骨折造成的
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與顱骨骨折瞳孔擴大相關的內容